作者:月关
圣旨上任命杨沅为川陕暨陇右宣抚使,治所汉中,并回京述职,商讨下一步国策调整。
同时,朝廷任命任得恭为陇右大都护,刘锜为陇右副大都护。时寒为陕西、利中制置使。吴拱仍为利州西路御前诸军都统制。
同时,朝廷任命兵部侍郎兼权直学士沈虚中担任潼川路经略安抚使……
西夏地区接连爆发数起部族谋反?
想到大宋对于造反的粗泛定义,三五个民工讨薪都能定义为造反,杨沅也不确定在西夏是不是真的有部族大规模造反。
不过,照理说任家成了既得利益的最大获得者,除了拓跋氏的其他几大氏族全都得到了重用,拓跋氏正在夹起尾巴做人的时候,不该起衅造反才是。
而且西夏原两厢十二军司的一大半兵力,掌握在任家手里,又有刘锜这位老将镇守河西走廊,不可能有人掀得起风雨来。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杨沅之前任四川宣抚使,是同时兼任潼川路经略安抚使的。
现在他的名头听起来很吓人,川陕暨陇右宣抚使,可是在其下面,却都有具体的安抚使、制置使和御前都统制,他的实权被大幅削弱了。
狡兔未死,就要烹走狗了么?
“内记室”之前根据京中眼线送回的情报分析出来的最糟糕的状况,果然出现了。
杨沅不确定这个主意究竟是谁的主张。
他相信不是赵璩,但是赵璩显然也不能制约这位小皇帝。
之前赵璩在大宋俨然就是常务副皇帝,那是因为赵瑗疼他宠他。
小皇帝虽然还未亲政,这只是因为年纪不大,担心皇帝年幼,治理不了国家,因此安排了摄政或辅政大臣。
摄政大臣比辅政大臣权力更大,但说到底,所有的决策,最终还是要到皇帝手里走一遭,是要皇帝御笔朱批、加盖玉玺才能生效的。
小皇帝登基时杨沅就不在京城,一直没机会和他打交道,这果然成了封疆大吏最大的毛病。
只要再给他点时间,他是有机会占领陕西半壁的。
到那时,朝廷无论何时发动对金战役,至少在西部战线上,都会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仅仅隔了一日,第二道金牌急脚递又到了。
“传令,大军启程,离开邠州,南下!”
杨沅发布了将令,三军立即行动起来。
杨沅把姬香、花音和小奈唤到了面前。
“姬香,你们先离开,离开之后,你们……”
杨沅密密嘱咐一番,三女立即离开,换上便服,悄然离开了军营。
三女先经大散关返回了汉中,接着姬香去了临安,花音去了南郑。
杨沅的官署,现在前推到了南郑城,就设在杨政太尉府上。
花音要先去南郑,面见内记室的一干人等,提前做些部署。
比如,设在潼川府三台山里的军械研究基地。
现在朝廷既然委任沈虚中任潼川府路经略安抚使,杨沅就得提前做些必要的安排了。
至于小奈,除了杨沅,无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不怪杨沅心生警惕,他可不是岳武穆,能够做到刀来伸颈,无怨无悔。
照理说,小皇帝防范他,从小皇帝的角度看,这是人之常情。
杨沅也不介意回去做个“安顺侯”。
可是,对于朝廷如此安排,鹅王于公于私,都该给他一封书信,私下做些解释才对。
但,赵璩却没有书信过来,这才是令杨沅深感不安的地方。
杨沅与时寒合兵一处,便浩浩荡荡挥师南下。
鞑靼人不敢追的太远,而且两军会师以后兵强马壮,鞑靼人也不愿硬碰硬。
所以,他们跑到被杨沅打烂了的那些城池去“围剿宋军”去了。
这一去,自然又是一番烧杀淫掠。
杨沅携手时寒,与吴拱会师之后,才将圣旨的内容告诉他们。
“是本宣抚冒进了,没想到新金狡黠,按兵不动,而金人又说动了鞑靼人出兵相助,以致你我在陕西可谓是举步维艰。
本宣抚回汉中后,稍作休整,就会回京述职,面见天子,与天子商榷新的对金战略。
到那时,本宣抚再重返西北,与诸位将军并肩作战!”
杨沅当着吴拱部的监军赵婒还有自己这边的监军韩靖北,意气风发地和吴拱、时寒说完,便一挥手。
两名亲兵立即捧过两只托盘来。
杨沅从一个托盘上取下一口华丽精美的宝刀,正是杨连高送给他的大理宝刀。
“吴将军,这口大理刀,削铁如泥,吹毛断发,本宣抚把它赠送给你了。”
杨沅是川陕暨陇右宣抚使,吴拱的顶头上司。
他这一赠刀,吴拱慌忙单膝跪下,双手上托,恭声道:“吴拱多谢宣抚赐刀。”
杨沅把刀赠给吴拱,又从另一个托盘上取下一套象皮甲,笑吟吟地看向时寒。
“时将军,这套象皮甲,亦是难得之物。之前,时将军与鞑靼人交手,不慎伤了肩胛。当时若有此甲,定然不至于此。
如今本宣抚把它赠送于你,时将军今后冲锋陷阵,为国效忠时,也可多一分保障。”
时寒笑的有点苦,杨沅是上官,也是一手提拔他起来的恩人。
当着潼川路、利州中路、利州西路这么多的将领,他绝对不能不接,也不能不谢。
只是,看着他的人,可还有赵婒和韩靖北这两位监军呢。
这套象皮甲一接……
吴拱站起来了,他爽快地摘下自己的佩刀,扔给亲兵,然后把杨沅所赠的大理刀挂在了腰间革带上。
时寒一看,只好退后一步,亦以军礼跪了下去:“时寒多谢宣抚赐甲!”
第822章 回返临安
长举县驿署,自从大宋官兵西进大夏,东进陕西,一下子就变得异常重要起来。
拨款增加了五倍,人员扩充了三倍,马匹等传驿设备可着驿署先做充实。
于是,长举县驿丞田忠胜一下子抖了起来。
这里毕竟是西传北达的必经之地,他田驿丞的身份也是水涨船高了。
正是盛夏,天气炎热。
田驿丞抱着一壶龙井,坐在签押房里懒洋洋的。
自打长举县驿署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他也有机会喝到这样的好茶了。
这时刚刚过了午后,天气依旧炎热,不是赶路的太好时机,商旅行客多半会尽量避开午后这段时光,这时的大道上行人也不会太多。
田驿丞正打算打个盹儿,便听马蹄急骤。
田驿丞出于职业习惯,起身走出官署,站在阶上手搭凉蓬往远处张望。
就见数十骑快马自北向南疾驰而来,到了驿署便勒马停了下来。
那马身上都见了汗,显然已经赶了不少路。
田驿丞何等眼力,一瞧这些马每匹都鞍鞯精良,马上的剽悍骑士个个弓刀俱备,甚至还有人携带了骑盾旁牌以及硬弩,便知道来人身份不凡。
果然,这些人下了马,便冲进驿站,吩咐马上准备迎接贵人。
田驿丞验过了他们的腰牌,是川、陕暨陇右宣抚使杨沅的中军人马。
驿卒们立刻忙碌起来,溜马、饮马、上厩、喂料……
客人的茶水饭食更是忙不迭准备起来。
那些官兵也没闲着,立即房前屋后的张罗起来。
很快,整座驿署就被杨宣抚这支中军人马占据了。
整座驿署都处在了这些悍卒的控制之下。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便有大队人马缓缓而来。
来人不下七八百人,个个都是身材魁梧、全身披甲的精锐之士。
田驿丞早就通知了长举县令,长举县令带领阖府官员,眼巴巴地迎候在午后的骄阳之下。
他们脸上的汗水涔涔而下,却也不敢先去阴凉地里歇息一下,喝口茶水。
辛苦已经受了,怎么也得让杨宣抚看到他们的诚意不是?
让汗水来的更凶猛一些吧!
杨沅的车驾到了,长举县各路官员连着田驿丞连忙迎上去。
不独长举县的行政官们来了,就连府学教谕都来了。
因为杨沅大兴文教的事儿,可是被天下士林赞诩为儒教护法的。
这样的人物到了,做为一个读书人,府学教谕怎么可能不来?
就只冲着杨沅“三元及第”的招牌,他也想见上一见,沾一沾人家满肚子的墨汁。
杨沅没穿官服,也没穿戎装,而是一身吴绫软罗的玉色道服,头上扎一顶布巾,脚蹬一双青缎面的短筒靴子。
如此打扮,放在他的身上,反而给人一种愈发不凡的感觉。
人,到了一定的地位,有权的便不需要用任何外物来彰显他的权威;
有钱的到了这种境界,也不需要靠任何外物来显示他的有钱。
陪在杨沅左右的,只有俏婢打扮的青棠和阿蛮。
尔咩伊萨回了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