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1113章

作者:月关

  自从世上出了一个司马懿,土埋到脖子的权臣,也叫人不放心呐。

  赵愭可是知道,当初秦桧在位时,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的谨小慎微。

  如果这个杨沅再放任下去,他的野心一旦滋生,所产生的祸害,可是连秦桧都比不上的。

  听杨沅述职已毕,赵愭按下心中杂乱的盘算,重重地一拍御书案,欣然站起身来。

  “众卿家,杨卿之功,功莫大焉!朕赏罚分明,如此大功,不得不赏,不得不予重赏。

  重卿以为,朕该如何赏赐杨卿?”

  众大臣中,立即就有人出班,开始热烈讨论起来。

  这些官员大多面生,想来是赵愭登基称帝以后,东宫所属俱皆入朝为官了。

  这些人,显然都是将来皇帝亲政以后的股肱之臣。

  而杨沅在京时的老相识们,则神情都有些复杂。

  哪怕是他们之中曾与杨沅政见不合的,也很清楚杨沅的功劳有多大。

  可是,小皇帝依旧在排斥、忌惮他。

  众人难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杨沅冷眼看着,只觉得他们吵闹。

  他们所议论的,似乎与他毫不相干。

  反正,他早已知道了,封王,位极人臣。

  功已不能再高,爵也不能再升,他以后老婆孩子热炕头可也。

  倒也不错,这些年东征西讨的,连自己的孩子都有好几个出生时他不在身边。

  以后的日子,可以多陪陪家人。

  杨沅这边胡乱想着,那边晋王赵璩已经一锤定音了。

  以杨沅之功,他认为理当封王。

  两宋一共三百多年历史,只出过不到三十位国公,五个生前封王的异姓王。

  但是论功绩,杨沅是真够资格封王。

  尤其是,这王爵一代而终,并不世袭,而一旦封王,也就注定了他要离朝政远了。

  以此为代价,哪怕是杨沅的政敌,这时也做不出拖后腿的事来。

  于是,这封爵的闹剧,也便就此确定了下来。

  小皇帝赵愭想到赵谌所说,要格外加恩、优容,在亲政之前,还要有所掩饰的话。

  他便清咳一声,朗声道:“晋王所言有理,以杨卿之功,这个王……当得。”

  赵愭微笑道:“依朕看,杨卿就封燕王好了,杨卿与朕的王叔一向交好,燕晋相邻,更显友好,如何?”

  杨沅站起身来,叉手道:“陛下隆恩,臣岂敢推辞。”

  左司谏李渡欢原是东宫属官,赵愭登基后,从东宫官变成了朝官。

  司谏负责纠正朝政缺失、任命不当、违法行为等行为。

  这时他便顺势出班,拱手道:“陛下,杨沅受封王爵,这右谏议大夫、川陕暨陇右宣抚使之职,就该交卸出来了。

  不知可由何人出任,还请天子示下。”

  赵愭把脸一沉,故作不悦地道:“杨卿出镇潼川之前,虽然挂着右谏议大夫的官职,但朝中职司,一日不可或缺,早就有人补缺上去。

  杨卿卸任既可,此职本无空缺,无需再任。至于川陕暨陇右宣抚使……”

  赵愭看向杨沅,道:“朝中还有何人比杨卿更加熟悉这三地事务?

  朕封杨卿为王,是因为杨卿的功劳。

  杨卿正当而立之年,还要大有作为之时,难道就此闲适养老吗?

  这川陕既陇右宣抚使,仍由杨卿遥领便是。”

  杨沅哑然失笑,听前半句,他还真以为这小皇帝毫无芥蒂,仍然要重用他。

  只是不放心他领兵在外,所以要加一道限制。

  如今这“遥领”一出,果然是个面子工程罢了。

  一见杨沅忍不住失笑,赵愭也是心中微虚。

  他便清咳一声,加补道:“杨沅封王,食邑万户,再加一千户,赐‘三不朝’!”

  群臣听了,又是一种骚动。

  一些以为杨沅就此要远离朝政的,都以为当真是圣恩隆宠了。

  所谓“三不朝”,就是指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放眼整个大宋历史上,有此殊荣待遇的,也只岳飞一人而已。

  现在,又多了个杨沅。

第827章 市井王爷

  杨沅受封燕王,也就注定了他以后只能长驻临安。

  不过,杨沅还有遥领川陕暨陇右三地宣抚使的官职。

  虽然小皇帝不可能再放他回去亲自带兵了,但他却还是可以参赞军机的。

  其实对于削了杨沅的兵权,朝中大多数官员都是赞同的。

  这里边包括一直对金国持比较强硬态度的首相魏良臣。

  魏良臣倒不是针对杨沅个人,而是不管是谁,如果他的履历与杨沅一样,如果他有杨沅今日这般权柄,魏良臣都赞成削他的兵权。

  对于兵权的重视和忌惮,已经是深植于大宋文臣骨髓中的一件事情了。

  ……

  大朝会之后,小皇帝和赵璩马上又召开了一个小朝会。

  这个小朝会,要就大宋目前对外形势进行一番探讨。

  这种涉及军机的重要大事,是不可能在朝会上让文武百官全都听到的。

  杨沅注意到,在这小朝会上,已经有三分之一的生面孔了。

  而以他的地位,以前够资格参加这种小朝会的,就不可能有他不认识的人。

  显然,小皇帝的人已经开始走上重要官位了。

  由小皇帝亲自主持的这次小朝会,最终讨论结果是:

  西夏近来频繁有人造反,所以需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对西夏地区进行一番经营。

  金国这边既然有鞑靼人参战,可以用断绝军援等手段,迫使新金帝国加大对鞑靼人的讨伐力度。

  目前宋强而金弱,所以宋国大可不必急于求成,轻率启动对金的全面开战。

  宋国已经持续了近一年的战争,消耗太大了,完全可以休养生息一番,再重新组织对金作战,收复故土。

  这些道理,至少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杨沅看着那些首先提出这些策略,又群起响应的生面孔,便晓得朝廷如此决策,不仅仅是出于对宋金两国实力的评估、以及天下大势的分析。

  随着新皇帝的诞生,一个新的利益集团也在崛起。

  这个围绕着新皇帝而生的新的利益团体,需要一个升迁晋职的理由。

  军功,无疑是最叫人信服的升迁理由。

  宋国现在对金国是占据优势的,所以这个新的利益团体,要出来摘果子了。

  而小皇帝显然也希望这收复故土的最后一击,是在他亲政之后完成的。

  杨沅既已决定躺平,又看出了小皇帝和这些新贵的用心,自然不会多嘴。

  自始至终,杨沅只是在小皇帝客气地问及他时,介绍一下西北、西南地区的情况,而不说任何有决策性引导的话语。

  小皇帝显然对于杨沅这样的态度是非常满意的。

  小朝会结束后,赵愭特意留下了杨沅。

  彼时,勤政殿上除了一些宫娥太监,便只有赵愭、赵璩和杨沅三人。

  赵愭拉着杨沅的手,诚恳地道:“燕王,在公,你是朕的臣子。在私,你是朕的姑丈。”

  “姑丈虽然春秋正盛,也是三朝元老了。一直以来,姑丈功勋显赫,为我赵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赵家,自然也不会亏待了姑丈,如今册封姑丈为王,田产店铺、财帛女子,任凭姑丈聚用。

  朕只盼与姑丈君臣相宜,成就你我君臣的一代千古佳话。”

  领了一万一千户食邑的高工资,准备三十岁就退休养老的杨沅也“动了情”。

  他拉着小皇帝的手,双眼湿润地道:“大丈夫一生所求,不过是功业富贵。

  臣如今娇妻美妾、仆从如云,这一切,都是官家的恩赏。

  官家对臣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臣之功劳,实当不起官家如此厚赐。

  自官家登基以来,臣就镇守地方,不能面谒天颜。

  今后臣常驻于行在,可以随时听候官家垂询。”

  论演戏,赵愭哪里比得了杨沅,一看杨沅目中泪光莹然,赵愭心中也不禁有些感动起来。

  “三日后,朕在宫中设家宴,为姑丈和姑姑接风。晋王叔,你也要来。”

  赵璩只怕杨沅醉心于功业,对皇帝的控制心怀不满。

  今天这场小朝会,他一直在悄悄观察杨沅,见杨沅心态平和,并无什么不悦,这才放下心来。

  他自己是个懒散的,倒不觉得没有正事可做,做个米虫王爷有什么不好。

  如今见杨沅真的放下了,赵璩心中也自欢喜,连忙应承下来。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