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效果自是显著的,这支飞虎军后来几乎在南宋一半的国土上活跃过,十战九胜。
这就有点像明朝的白杆军了,到处负责灭火,名声在外。
而且,虽然仅仅是一支不到两千人的兵马,却不仅战功赫赫。
飞虎军的一些老兵因为升迁调转等缘故,进入其他军队后,还因此派生出了一些继承了飞虎军的作战风格和作战能力的军队。
飞虎军因此成了提振大宋军队战力的“火种”。
杨沅养着的疯魔军、火器营,这两支一共不到六千人的军队,军费开支相当于三四万人的普通军队。
这里边的巨大军费差额,以前全是杨沅自行解决的。
现在谁来负责这么大的军费缺口?
就算负担的起,我拿这钱养三四万大军不香吗?
为啥只养六千人。
人家已经是这样的待遇,想大幅削减军费,却还让人家做着以前的事情,那也是行不通的。
就算普通的官兵也很容易激起哗变,更何况这两支军队作风本就有点“疯癫”。
所以只能一劳永逸,一个打散了,一个全员“转业”。
这一来,他们连能够熟练使用新式火器的兵也没有了。
他们倒是获得了杨沅这边已经制造完成的大批火器。
但他们却只能按照图纸,找一批有突火枪使用经验的老兵“传帮带”的教授新兵使用。
他们不知道的是,甘泉所领的两千五百多名火器兵,散归川中各部团练后,便也如一颗颗火种,撒了开去。
杨沅是在去年八月份收到停战命令的,当时沈虚中就已奉诏先行一步,赶往潼川府路接掌经略安抚使,和杨沅来了个无缝衔接。
从那时起,新式火器的使用,就在军中开始普及。
而这恰恰是以前杨沅全力避免的。
他深知,这个时代的火器还不能取代冷兵器,而且士兵们也不仅仅是换了手中一件武器。
原来你给他一杆长矛,现在你给他一杆竹枪,使用方法、训练方式、作战方式、保养方式都没有太大变化。
可是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带来的是所有流程所有环节的调整。
这也是当初杨沅不动正规军,宁愿从团练兵中招募那些具备了一定的纪律性,但其他方面全未定型的新兵,来使用火器的原因。
现在……,经过半年多的训练,军中将领们以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在杨沅手中大放异采的火器运用技术。
但……也只是他们自己以为而已。
……
四月一日,西夏兵马奉诏,北击鞑靼,牵制鞑靼兵入陕。
时寒、郭棣、温泫臣、楼忘臣等旧派、新派武将们则奉诏统兵出了箭筈岭。
他们兵分四路,杀向德顺州、平凉府、陇州、凤翔。
陕西战事结束半年以后,战火再燃。
四路兵马初战大捷,攻城掠地,势如破竹。
他们攻打的地区,都是先前被杨沅三路大军攻打过的地方。
当时三路大军过处,对该地已经造成了各个方面的破坏。
而衔尾而来的鞑靼兵又破坏了一遭。
或许是因为这些缘故,使得驻守当地的金军士气低迷,所以宋国四路大军进展顺利。
除了凤翔等几块硬骨头久啃不下,仅仅两个月,宋军便连下十九城。
捷报雪片儿似的传入临安城,刚刚亲政的小皇帝意气风发。
六月中旬,江南进入了梅雨季节,十天里倒有七天雨水连绵。
赵愭的心情,也像这阴雨连绵的天气一样充满阴霾。
因为他一个月光复长安的愿望没有实现,凤翔依旧死死横亘在宋国大军扑向长安的必经之路上。
而较之江南来说气候干旱的陕西,此时同样进入了雨季。
第838章 大怂的骚操作
宋军入陕作战两个多月,火器损耗率极高。
一方面,这些火器的持有者不太懂得保养。
而且这次大宋出兵又犯了以前的老毛病,后勤补给因为冗滥的官僚系统,根本跟不上。
杨沅在时,一则是做了数年的后勤准备,二则他是军政大权一把抓的。
可赵愭却是把川陕暨陇右各个方面全都拆分开了。
不仅如此,为了让他的“太子党”能尽快完成镀金过程,他任命了不少东宫属官,做为此番进攻陕西的将领。
这些人与已经有了边缘化迹象的旧将领之间,自然是离心离德的。
进入六月,陕西的雨开始频繁起来。
这不仅让宋军的火铳、虎蹲炮等武器受到了影响,道路也泥泞难行了。
而战线已经拉的太长的宋军,就如探出身子的四条长蛇,身躯的灵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而有意诱敌深入的金军则直接利用骑兵优势进行了穿插、凿断和包抄。
鞑靼人又来了。
新金帝国答应了赵愭的要求,但是他们显然并没有牵制住鞑靼人。
对鞑靼人来说,最重要的生产季节是春、秋两季,所以现在他们腾出手来了。
挟恨而来的鞑靼人,补全了金军现在机动力不足的缺陷。
金国丢失的十九城,开始被逐一收复。
宋国四路大军,被分击截断,穿插包抄。
当辎重后勤被彻底切断的时候,宋国大军也彻底被钉死了。
当年宋朝五路伐夏的时候,一共动用了三十五万大军。
如今赵愭攻打陕西,倒是没有动用那么多的军队。
攻陕四路大军,共计十八万余。
在凤翔金国大将徒单守素突然反击攻城宋军,并趁大雨,以逸待劳地大败宋军之后,便冒雨奇袭箭筈关。
在付出重大牺牲之后,这座雄关易手,宋军后路就此被切断。
宝鸡守军一面攻打箭筈岭,不计代价地要夺回这座宋军的生死关,一面将这个噩耗急报临安。
金国这边,徒单守素一面派亲信大将镇守箭筈岭,一面依托凤翔扩大战果。
同时,他还从缴获的宋军火铳和虎蹲炮中,挑出了最为完好的样品,昼夜兼程地送往陪都开封府。
赵愭因为之前一系列的胜利,近来甚是得意。
毕竟年轻气盛,骤然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他的信心前所未有的大。
不料,金牌急脚递再一次风雨兼程送来的战报,竟然是一个噩耗。
赵愭慌了,一时间却不想找赵璩和杨沅来商议国事。
之前是他有意把这两个人隔离于攻陕计划的制定者之外的,现在请他们来收拾残局,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可是十八万大军,一旦葬送于陕西,他无法想象那会是多么惨重的后果。
大宋自他父亲登基以来励精图治的大好局面,可能要就此损失殆尽。
赵愭急召文武重臣召开御前会议,最后仓促做出了三个决定。
一、加封秦州防御使夏荷葵木为冠军大将军,命其率兵出天水,与宝鸡宋军合力,务必打通被困的十八万宋军南归之路。
可是,路打通了,这些宋军也未必回得来。
所以,还需要牵制住金国,哪怕不能逼金国从陕西抽调兵马,也不能让金国再往陕西增兵了。
因此,第二个决定是:两淮宋军全面压上,向金国做出发动全面进攻的态势。
至于鄂州方面,由于李道刚被“高升”为荆湖北路副总管,而李道在鄂州经营多年,根深蒂固,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削除他在军中的影响。
所以赵愭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暂时不让鄂州方面有所行动。
赵愭做出的第三个决定,就是通过机速房蝉字房,命令潜伏在金国的“六千会”义军组织立即起事,在金国腹心之地,把声势造的越大越好。
济南离燕京可是很近的,济南猛然冒出一支声势浩大的义军,势必会让完颜亮为之惶恐。
只要完颜亮从陕西抽调兵马回防中原,那被困宋军突围,便有了机会。
……
金国,山东东路,济南府,大明湖。
大明湖上,游船往来,碧空如洗。
一艘大船上,坐着二十多个人,这些人大多已经中年,一部分还花白了头发。
但是站在最前方对他们说话的,却是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二十出头的年纪,生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正是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坦夫。
比起上次杨沅见到他时,那时的辛弃疾虽也比同龄人高大魁梧,但那时的他,还有些少年人的肥胖。
可如今的他,却是浑身精肉,哪怕是穿着一袭圆领长袍,稍有举动,绷起的肌肉曲线,也散发着力量的感觉。
辛弃疾行加冠礼后,便取了字,是为坦夫。
后来他才改字为幼安,及至中年以才号稼轩。
这个坦夫用的时间不长,所以在后世人眼中不太熟悉。
此时,他的祖父已经过世,在金国已经是了无牵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