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所以哪儿防守薄弱甚至兵马多寡,这路反贼都能提前摸清,这就更是打的神出鬼没了。
不过,眼看着就要进入冬季了,这却是个好机会。
之前各处村镇城寨的百姓,惦念着他们的庄稼收成。
你想迁他们走,他就要你承诺免了他们全年的赋税钱粮。
益都总管府怎么可能给他们做这个保证。
现在秋收季节已过,这个阻力或者说是借口就没有了。
现在他们已经有条件执行“坚壁清野”之策了。
这时谁敢再拖延不走,完全有理由办他一个通匪的罪名。
只要把四方各地没什么自保之力的村寨百姓全部迁入城池,在大雪封山之后,那些反贼没有米粮冬衣,出山也得不到补给,要剿灭他们就容易多了。
山上的义军,显然也已考虑到了这一点。
髻髻寨,是此处最高峰,
此山险要无比,从崖底上视,仰不见顶。从山顶下视,山下的民房只有拳头大小。
要上此山,只有两条盘山小道,极为险要。
这处群山险地容纳上万义军绰绰有余。
山上共设有四处驻扎地,其中南山主寨,便在最高峰髻髻寨上。
之前,义军刚起事时,打了金廷一个措手不及,东征西讨,威名赫赫,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只是如今却只能局限于此,借助地势之险,抵抗大金朝廷,士气难免就抵落下来。
山顶一座大木搭建的简陋棚屋里,木头烧的噼啪作响。
这是因为伐的是在生长中的大树,木头含有水气,一烧就常有炸裂之声。
山东义军的一众首领们,正聚集于此,商议接下来的去处。
这些首领,有当初“六千会”的骨干盐枭,也有起事之后主动加入的百姓,因为作战勇敢,渐渐成为一方首领。
辛弃疾、贾瑞、杨泽、邓浔、张安国、邵进……
“各位,咱们派出去的探子回报说,益都总管府已经给所有村镇张贴了告示,要求各方百姓,就近向益都、诸城、安丘等大城迁移过冬,朝廷是要坚壁清野,趁寒冬,把我们熬死在山上。”
辛弃疾开了头,众人也就开始表达起了意见。
杨泽道:“此处山势虽然险要,可地方实际上却并不大,上万人马,是辗转腾挪不开的。
一旦金贼坚壁清野,我们在这里是无法过冬的。我建议,沿来路打回去。”
张安国听了,不屑地道:“打回去?淄州府、济南府皆是重镇。
当初咱们是自内而外,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现在回去,可不是挑了块硬骨头啃?”
张安国是有点瞧不上杨泽的。
张安国是大盐枭出身,算是“六千会”的元老级人物。
而杨泽是他们起事后加入的,因为一杆大枪枪法凶猛,作战勇猛,被大首领辛弃疾慧眼识英雄,提拔重用起来的。
这杨泽不但是外来人,而且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六七,如今却威望日隆,在义军中的渐渐有了和他张安国平起平坐的本钱,这是张安国不太能接受的。
所以一有机会,自然要泼上一盆冷水。
杨泽也不恼,微微一笑,解释道:“咱们攻克过的地方,金贼便生了怯意。而且我们此番杀回去,不以攻城为目的。”
辛弃疾目光一闪,大概把握住了杨泽的用意,忙问道:“杨兄弟,你的意思是?”
杨泽道:“咱们只是绕城而过,那么即便城中守军兵马重多,也来不及应变。
等他们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走远了,他们势必不敢弃了守城冒险追来。
所以此地,看似凶险,实在反而安全。”
辛弃疾闭着眼睛想了一想,霍地张开眼睛道:“你的意思是,咱们沿黄河而去,择梁山而居?”
杨泽无奈地摊了摊手:“现在咱们孤掌难鸣,要想活,只有三条路。
要么降了金贼,要反逃往宋地,要么寻一处腾挪的开的地方占山为王。”
邵进拧着眉头道:“若想南渡,一路过关斩将,何其难也。”
邓浔道:“投降金贼?那咱们为何要反?咱贩盐时,本就是吃香的喝辣的,富贵荣华享用不尽。”
贾瑞道:“所以,杨兄弟的计策,还是可行的。咱们只能挑一块腾挪的开的地方暂且栖身了。”
这处群山驻地虽然险要,可是比起水泊梁山,就要小多了。
水泊梁山是水泊之中有梁山,而不是梁山之中有水泊。
那片水域很大,小说家言说方圆八百里,固然夸张了,却也只是一个泛词,实际上只是在形容其大。
那样一处所在,腾挪空间就大了,朝廷要围剿他们,也就不太容易。
而且那儿离南京路近,一旦有机会,随时可以出山东东路,入南京路,那么未必就没有机会南逃至大宋。
辛弃疾已经有些意动了。
不过,他手下这些首领,要么是带着一路义军来投的,要么是原各地大盐枭,都有自己的小势力山头,这等决定生死的大事,他也不好一人独断。
所以,辛弃疾便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道:“杨兄弟建议舍弃髻髻寨,往梁山去谋生路,诸位兄弟以为如何?”
众人正思量间,忽然便有一个义军兴冲冲地闯进棚屋来,脸庞涨红地道:“大首领,各位首领,山下来了一人,说是大宋朝廷派来,迎接咱们南渡的!”
第845章 甩包袱、声东击西、回马枪、虚幌一枪
杨沅带着杨寿登上了髻髻寨。
吴幼瑶和椿屋小奈被他留在了山下,以做策应。
辛弃疾带着人迎出了棚屋,但是各位首领们的神色并不算十分友好。
他们脸上虽然带着笑,却有一种隐藏的疏离感。
杨沅明白他们的态度因何而来。
普通的义军战士不会清楚,首领们也不会让他们清楚。
但这些义军首领们,在此之前,多多少少已经判定,大宋朝廷利用了他们,然后又抛弃了他们。
背叛者是比敌人更加叫人痛恨的,他们怎么可能对突然到来的宋国使者保持信任呢。
但是,没有信任,杨沅一个空降而来的人,就无法让这支义军随他心意而动。
所以,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
一见辛弃疾,杨沅就微微眯起了眼睛。
辛弃疾身材高大魁梧,哪怕这些义军首领个个一身桀骜,有几位身形高矮也不在辛弃疾之下,但杨沅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比起上次在济南府的匆匆一见时,辛弃疾眉宇间少了几分少年人的稚嫩。
刚刚双十年华的青年人,比起同龄者,却多了几分沉稳凝重。
“足下是……”
辛弃疾看到杨沅,一时间也有些诧异。
他觉得眼前此人有些面熟,但一时还没把他和当初那位搅翻了齐鲁大地,直至裂东北而另立新金的传奇使者联系起来。
杨沅微微一笑:“我是杨沅!”
杨寿适时上前一步,气沉丹田,铿锵有力。
“大宋燕王殿下,亲自来此,要领你们南返大宋!”
众首领一听,顿时呆住。
等他们终于醒过神儿来,将杨沅迎进棚屋时,原本桀骜不驯的众首领们,便显得规矩了许多。
他们是真的没有想到,大宋派来接应他们的人,居然是一位王爷。
原有的猜疑、不满,瞬间一扫而空。
这可是一位王爷啊,皇帝之下就是他!
在这些义军首领的理解中,就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大宋对他们这支义军是何等的重视。
大宋的一位亲王不惧风险,深入敌后,要救他们出去,他们还有什么不满。
杨沅也知道,隐瞒身份的话,自己更安全。
毕竟义军队伍良莠不齐,保密意识也差。
可是,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就难以得到这支义军的绝对信任。
而杨沅现在需要他们认可自己,并且接受自己的领导。
公布了自己的身份,效果立竿见影,杨沅坐在上位,俨然已经是众人瞩目的中心了。
“大王,这位叫贾瑞,是我义军之总提领,一条铁棒,骁勇异常。”
贾瑞这名字不甚出奇,却是生就的一条昂藏大汉。
被辛弃疾一夸,他那黑黝黝的一张脸不禁泛起了红晕,向杨沅拱一拱手,结结巴巴地叫了一声大王。
“这位叫张安国,乃是我‘六千会’元老,辛某起事时,张大哥出力甚巨,是我义军中极重要的一位首领。”
杨沅微笑颔首,并无异状。
他知道辛弃疾五十骑夜踏金营,抓了叛贼全身而退的英雄壮举,但他可不记得那个被抓的NPC一般的人物叫什么。
“这位是杨泽杨大哥,云中人氏,在我起事之后领数百壮士来投的,一杆大枪出神入化,现在也是我们义军中独当一面的豪杰。”
杨泽也站起身来,向杨沅抱拳为礼,口称大王。
杨沅看他眉宇,隐隐有亲近之感。
一见就合眼缘的,大多就能成为朋友。
所以,杨沅向他友善地一笑:“本王也擅枪法,有机会,咱们兄弟可以切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