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1235章

作者:月关

  小皇帝和庆王赵恺压根儿没想过这是“请九锡”的奏状。

  因为……才刚观潮结束啊,谁有这般效率?

  不料,拆开那奏章一看,赫然就是一份“请为丞相杨沅加九锡之礼表”。

  赵恺默默地把奏表递给赵惇,赵惇看完,惊喜道:“来的好快!”

  赵恺心中有些好笑,也有些悲凉。

  官家啊,就算你巴不得立刻卸了这名不符实的皇帝身份,也不用如此惊喜吧?

  赵恺苦笑道:“官家以为,是否明发各部,让百官议论?”

  赵惇想了想,问那小内侍:“樊江人呢?”

  “回官家,还在宫外候着。”

  “带他到勤政殿去。”

  赵惇带着赵恺,直接转去了勤政殿。

  不一会儿,樊江也被带来了。

  赵惇问道:“樊卿,你为杨丞相上表,请加锡之记的事,丞相可知晓?”

  樊江规规矩矩回答:“丞相不知,不过,丞相功勋之大,功高百世。臣以为,若不加以殊荣,恐寒了天下忠臣之心。”

  赵惇点点头,杨沅知不知道这件事,无论樊江说知情与否,其实他都认为就是杨沅的授意。

  只不过,不亲口问一问,似乎总是格外的不安。

  “朕知道了,此事重大,朕需要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晋王商议一下。”

  “官家圣明!”

  樊江欠身施礼:“只是丞相即将亲赴中原,为我大宋光复汴梁,到时军务倥偬……”

  言外之意,官家你要商量只管商量,不过半个月后,丞相就要去打金国了,您可不能拖太久啊。

  饶是赵惇现在是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听到这句话,白净的面皮也是腾地一下涨红了。

  “朕……明白了,三日之内,朕必有回应。”

  他认为,这是杨沅派樊江来试水的,所以又不敢不给个明确答复。

  樊江满意地一笑,欠身道:“臣告退!”

  ……

  樊江进奏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杨沅耳朵里了。

  杨沅知道,他就是木易、木易就是他的消息一旦传开,很快就得有人上表请求为他加九锡了。

  只是,他没想过会这么快。

  樊江这小子,手脚还真麻利。

  其实杨沅有考虑过,省掉这些不必要的步骤,你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赵匡胤黄袍加身,都没有这些步骤,该达到的结果不也达到了?

  所以,对于很多古礼,杨沅觉得都是掩耳盗铃的作戏,无聊的很。

  但是内记室反复评估了各种不同的上位方案,分析其利弊后,发现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加九锡、出警入跸、封邦建国这套模板,越是详细,一个步骤不落,将来越是稳定,过程中流血现象也越少。

  因为它和三辞三让那种虚伪的让人发笑的礼仪环节是不同的。

  这些重要的政治仪式和过渡步骤,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逻辑。

  在这些步骤一步步得以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让整个天下的百姓在思想上,有一个很好的观念转变缓冲期,同时也是朝廷权力过渡的缓冲期。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权力测试,可以巧妙试探朝野反应,用不血腥的手段剔出反对者,选出拥戴班底。

  当权力移交在这些过程中一步步完成,人们的心理预期或防线一步步转移,实现最后一步的冲击感就不那么强烈了。

  因为那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步是必然要出现的。

  这样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就像……早就同居了的一对男女,举办的婚礼再盛大,最激动人心的环节也不过就是收礼金罢了。

  那洞房之夜也没什么激动人心的事了。

  操办了一天实在太累的小两口,可能直接各睡各的了,也不在乎这一晚的同床。

  杨沅本就不想在这个过程中,与赵家有什么血腥场面出现,而且,他如今所掌握的军事力量,让他有着绝对的掌控力,不用担心节外生枝。

  所以,他也就大可不必省略了一系列步骤,非得用急进手段完成最后一步。

  因此,在得到樊江上表请加九锡的消息后,杨沅只佯作不知,未予理会。

  一天后,消息便悄然传开了。

  王烨然王大少闻讯,捶胸顿足。

  “该死的老樊,你让本大少在你名字后面再署个名字会死吗?太不讲义气了。”

  王大少立刻也写了一份请加九锡的表章送进宫去。

  朝廷中的一些官员,也立即随之响应。

  他们倒不都是投机者,其中很多本来就是已经坚定站队杨沅的人。

  杨沅如果倒了霉,他们都要跟着完蛋的主儿,已经是绑定在杨沅身上的,当然头拱地的要去促成杨沅的大业。

  等各地官员们收到京里传来的消息,已经根本来不及了。

  看来,劝进这一步,已经落在那些京官们后边了。

  没关系,我们还有一招,造祥瑞啊!

  于是,在赵惇接受百官恳请,为杨沅加九锡,并赐出警入跸之礼后,各地开始营造祥瑞了。

  至此,杨沅除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还有了加九锡和出警入跸,距帝王之尊,更进了一步。

  加九锡是古代天子赐予诸侯、大臣的九种最高规格礼器。

  它包括车马、衣服、乐悬、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等……

  这些物品象征着军事、祭祀、出行等国家核心权力。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权力已经开始让渡。

  而“出警入跸”,就是皇帝出行和回宫时的各种警卫规格、礼仪制度。

  因此,当杨沅离开临安,再度前往中原时,他的车驾、卤薄、警卫、旗帜、下榻等各个环节,已经可以享受帝王规格的待遇了。

  此时的金国,已经风雨飘扬。

  南京路的一半,已经牢牢掌控在宋军手中,只有北边半壁,如洛阳、开封、汝州、新郑、睢州等还掌握在金国手中。

  荆襄宋军在李道的统率下,已经彻底占领商州、洛南,东抵虢州,西逼峣关,将这道险关攻破,已是时间问题。

  川峡方面,吴拱、陈涿光、夏荷葵木分别领利西军、利中军和天水犬戎军攻下了宝鸡、大破箭筈关,连克陇州、普润。

  随后,夏荷葵木西进华亭,扰战平凉府。

  而吴挺和陈涿光则如一对蟹钳,钳向凤翔府。

  北面,西夏大军以任氏、罔氏、拓跋氏为统帅,各自召集依附于他们之下的部落兵,在庆阳府,保安州一带横冲直撞。

  他们不擅攻城,但是破坏后勤线,逼迫金军退守城池,从而各自为战,效果却是相当的好。

  而新金那边呢,不仅在陆路开始不断增兵南下,水路也开始了对山东地区的进攻。

  杨沅就在这个时候,抵达了许州(许昌)。

  此时驻守许州的是悍将贾瑞,当地的文职官员,则是一股脑儿接收的金国官员。

  原许州知州姓汪,叫汪文昭。

  但这只是他的汉名,他还有一个女真名字,叫做瓜尔佳石伦。

  杨沅的到来,自然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

  酒席宴上,瓜尔佳石伦让爱女亲自为杨沅抚琴,演奏了一曲许昌美人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姑娘虽是女真人,琴技居然十分的高明,只是姿色稍逊了些。

  随着杨沅抵达许州,大金王朝更加的风雨飘摇了,便如一支风中残烛!

第917章

  杨沅此来许州,带来了一支庞大的幕僚团队,可以称之为他的参谋总部。

  杨沅在来此之前就已下令,禁止各路作战部队的将领赴许州参见。

  主帅离开驻地是危险的,但有时又是必要的。

  不过杨沅不需要。

  他通过军情系统、将领汇报系统,还有日益强大的同舟会、机速房,可以同时获得来自四个不同系统的情报,让他完全可以做到兼听则明。

  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当然不是靠他一个人消化吸收,再进行分析理解的。

  他那庞大的参谋总部的诸多幕僚,就是干这个的。

  在他们结合各方面情报,进行分析比对、反复核实之后,一副战争全景沙盘,就能动态实时呈现最新的敌我形势图。

  这些幕僚大多来自各地学宫。

  本来他们只是杨沅的幕僚,但是在得知杨沅就是木夫子后,他们现在见到杨沅,都是毕恭毕敬地称一声“夫子”。

  这是独属于他们的称呼,没有在学宫就学过,并且听过木易先生讲课的,可没资格这么称呼杨沅。

  所以,只要看到谁在见到杨沅时,不称丞相、不称大王,而是称一声夫子,你就会知道,这是杨沅的学生。

  有了这么一台庞大的“电脑”配合,杨沅在许昌只驻扎数日,就拿出了一个总攻方案。

  中原战场上,杨沅将各路兵马分别划拨到三位统帅麾下。

  吴挺负责从虞州、楚丘、曹州(曹县)方向向东北进击,此举主要是防止山东西路的金军赴援南京路。

  虽说新金渡海,正在山东东路沿海作战,山东西路不太可能再分兵,但是这种军国大事,哪怕有万一的可能,也得考虑进去。

  虞允文则率领禁军,以辛弃疾为先锋,攻打归德府、睢州一线,直指汴梁城。

  邵宏渊从钧州向新郑、荥阳、河阴一线运动,切断汴梁与洛阳之间的联系。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