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其他人也是各自揣测,一时不明杨沅心意。
杨沅已经把那玺印重新装回已经有些朽烂的内匣,再把金匣盖好,交给了杨寿。
“寿儿,提三千兵马,护送传国玉玺回临安去。”
杨寿一听,老大的不乐意:“叔爷,这是天意要你做天子,送去临安作甚?”
杨沅瞪了他一眼:“慎言,遵将令!”
杨寿嘟了嘟嘴,不情不愿地答应了一声。
似邵宏渊这等武将不解其意,那些文官却是已经明白了。
陆游不禁暗暗佩服杨沅心志之坚。
换做他,传国玉玺从天而降,砸他脑门上,也得晕晕乎乎吧。
没想到杨沅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清醒了过来。
这传国玉玺,如果他就这么收下,显然远不及把它敬奉于当今天子,再由当今天子亲手捧送给他。
不过,传国玉玺居然现世了!
二郎他……真的是天命之子吧?
杨沅入住洛阳城后,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才正式传开。
一时间,上书杨沅,以“玉玺现世,天命所归。请相国顺应天意,早正大位!”的“劝进书”纷至沓来。
但杨沅收到这些“劝进书”后,却是一概不予批示,而是打包送回了临安。
杨沅则很快收拾了情绪,投入继续北伐大业的运筹之中。
此时,洛阳失守的消息估计刚刚传到长安,宋军已经向潼关进发。
他们也未必一定要强攻潼关,只要让潼关守军知道,他们已经孤立无援,是被关进笼子的猛兽,那就达到目的了。
此时的陕西,已经一团糜烂。
金军与宋军、西夏军、犬戎军彼此交错。
金军势力已经局缩于一座座城池之中,被彻底切断了联系。
可以想见,当洛阳失守的消息传来,当完颜铁梨死亡的原因传开,
他们明白再无援军可等,城中粮草尽时,就是城破之时,能够继续坚守下去的,还有几人几城。、
赵惇是头一天收到传国玉玺的,“权知政事”乔贞,是次日收到杨沅打包的“劝进书”的。
赵惇收到传国玉玺,将那匣子打开,和二大王赵恺将那玉玺仔仔细细端详了小半个时辰。
如果不是今时今日这般局面,那么他收到这“传国玉玺”,该是何等兴奋的大事。
他会立即抱着传国玉玺,去太庙里祭告列祖列宗。
从即刻起,他颁布于天下的诏书,必须用上传国玉玺!
可眼下这般局势,负责临安政务的是乔贞,负责临安军务的是杨泽,大宋的精锐军队,全被杨丞相带上了北方战场,这传国玉玺,于他何益啊。
乔贞此刻是“权知政事”,杨沅这个丞相不在临安时,代理执掌相权的。
不过,说是代理,其实权柄有限,重要国事,还是要快马传报给杨沅批示。
收到那些劝进书,乔贞立刻就明白了杨沅的意思。
乔贞忍不住就开始唉声叹气,从政事堂一直叹息到家里。
老妻见丈夫愁眉不展,便与几房美妾关切询问:“天官大人何故满怀愁绪啊?”
乔贞就叹着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他的判断,告诉了老妻。
老妻听罢,一个嘴巴子就扇在了乔贞的脸上。
“你这呆汉,这泼天的富贵,是杨丞相追着喂到你嘴里的,旁人求都求不来的大机缘,你还要唉声叹气。”
乔贞抹了一把脸上的唾沫。
老妻还在骂:“你这装了一辈子鹌鹑的嚼蜡汉,如今这世间,天大地大,杨相公最大,人家伸出了大腿叫你抱,你还瞻前顾后叹息什么?”
当下,老妻就发起泼来,号召几个姐妹,抄起擀面杖把乔贞轰出了门。
“这一遭,你不做个戴头巾的真汉子,再回来时,便与我们做个姐妹儿吧。”
“砰!”大门关上了。
大门一关,南鸢便担心地道:“大娘子,如今对待老爷,老爷若真个恼了怎么办。”
田甜笑道:“你只管听大娘子的,不用担心。”
乔夫人也笑道:“咱们家老爷是个缩头龟的性子,须得有人捅咕一下,他才晓得出头。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定计,回来唉声叹气,就是为了让我捅咕他这一下,不用理会他,此事已经着落了。”
乔权政回了政事堂,就在这儿歇宿了一夜。
翌日一早,他就把户部钱策、礼部陈维清、工部马重远、兵部程真、刑部张方旬等一众堂官请了来。
枢密院刘商秋也因战事需要,把枢密院前移了,因此不在临安。
乔贞见到各部尚书,就把杨沅打包送来要他处治的“劝进书”打开来,让众人传示。
礼部陈维清深吸一口气道:“近来,各地多有祥瑞报来行在。”
这句话听起来没头没脑的,但众人都明白他意思。
那祥瑞也是因为杨沅而出现的,地方官员们的心意自然也是昭然若揭。
乔贞道:“诸公以为,我等如今当如何?”
政事堂中,一时寂静下来。
许久,工部尚书马重远慢吞吞地说了一句:“我大宋故土,虽然尚未完全收复,但我大宋国都,却已光复了。”
陈维清和马重远,就是当初被杨沅发掘出来的那对盖章宰相。
他俩说话还真是一个风格,不着边际的。
不过,乔贞心眼比筛子还多,一听就明白了。
他点了点头,道:“官家,当往国都一行。”
户部钱策会意地道:“丞相正在洛阳主持战事,官家既然要去国都,当先往洛阳犒军才对!”
第924章 托梦
大宋皇帝要驾幸于故都汴梁,这可是十分盛大之事。
最重要的是,高级官员们,全都知道官家此去中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谁不想跟着一起去?
这个时候你错过了,丞相身边的亲近人又不只你一个,以后万一他小心眼儿怎么办?
所以,本来是心平气和的商议,可到了最后,为了由谁“伴驾”北上,大臣们倒是争的不可开交。
忍不住再度哎声叹气的乔贞,回家后免不了被老妻再度杵着额头抱怨。
“你啊你啊,当初你自己一个人就悄悄把事办了多好?”
“你要没那胆量,拉上三两个和你亲近的大臣也就是了。”
“结果现在自作自受了吧?”
乔贞赔笑,毕竟他自知理亏。
这趟行程,关乎到从龙之功,再谦逊的人,只要还想更上层楼的,都是决不相让的。
就如正在前方打仗的将士们一般,他们也是誓死捍卫,寸步不让。
最后,焦头烂额的乔贞只能决定,六部九卿,全体陪同御驾北上!
反正皇帝都去了,整个朝廷中枢随之前移又算什么?
如此一来,总算是摆平了各位大佬。
至于中层和基层官员,那就不用理会了。
他们又不是直接跟杨丞相打交道的,而是跟杨丞相身边这些大佬打交道的。
他们所跟的大佬去了,那就等于他们去了。
尚未到二月中,官家赵惇便启程北上了。
因为太祖赵匡胤的生日是三月二十一日,生于洛阳夹马营。
皇帝此去,倒是正好多借了一个名义。
不过,皇帝仪仗渡过淮河一路北上的时候,这才从人员平衡中抽出精力的乔老爷,突然想到了一件事。
思来想去,他便拉上钱策,去见官家了。
“官家,臣思来想去,此番北上,咱们不能先去洛阳。”
“哦?乔卿何出此言?”
赵惇一听就急了。
他终于可以把屁股底下这张扎人的椅子甩出去了,这段时间真是身心舒泰啊。
就连他那精神病都没再犯过。
结果这时候乔贞说不能去洛阳了?
乔贞微微一笑:“官家,臣仔细想过了,咱们啊,还是得先去汴梁!”
当下,乔贞就当着钱策的面,把他的想法细细说了一遍。
拉着钱策,就是为了有个见证人。
钱策的侄女可是燕王的侧妃,钱策是燕王的亲戚。
今儿这事钱策知道了,也就等于燕王知道了。
虽说乔贞习惯性“不沾因果”,但是既然已经避不了啦,他还是会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
赵惇和赵恺听完,不禁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