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兵权,现在止步于枢密院,禁军这支最强大的武装,暂时还无缘插手;
内廷,他和大珰张去为各取所需,互为奥援。
另外,还有赵官家最为倚重的“私人保健医”王继先,他让夫人王氏认其为兄了。
后宫里面,韦太后是他与金人交涉,才迎奉还朝的。
这于韦太后而言,是一份永远还不清的大恩。
可以说,为了他死后秦家风光依旧,能做的他都已经做了。
不过,太后毕竟只是太后,而且韦氏娘家凋零。
今后宫里面能起更大作用的,一定是吴皇后。
正好,秦葭月刚过了生日,如今已经十一周岁。
而唐、宋时期,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十五,女十三。
目前也只有临安娱乐业发达,兼科举制度在宋朝开始发扬光大的原因,导致部分临安人和部分读书人成亲较晚,提到了男二十三四,女十六七成亲。
但大部分人家尤其是皇室还是遵循传统成亲时段的。
比如宋仁宗就是十四岁娶的十二岁的皇后。
当今吴皇后也是十四岁入宫为妃的。
因此,秦桧就考虑,让童儿和吴皇后家联姻。
其实秦桧心里,最理想的选择当然是皇养子。
只可惜两个皇养子都已有了王妃,而且都已有了子嗣,那就只有选择吴皇后了。
吴皇后将来会是吴太后,最有希望成为皇帝的赵璩是吴皇后亲手养大的。
吴后的亲弟弟,今年十九岁,虽说年龄差的还是稍稍大了点儿,但这已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他若还不采取行动,再过两年只怕这位吴国舅也要娶亲了。
童儿现在十一,再过两年就可以出嫁。
以他宰相人家的身份,嫁女于国舅家,这场婚礼罗下来至少得一年。
再加上和当朝皇后家里联姻,根本不是两个小儿女的事,那是要牵扯到太多各方利益的平衡的。
所以,想把这事谈定了,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么一算,现在就为孙女谈婚事,时间已经很赶了。
结果这时候,金人又找上门来。
自从和秦桧达成合作,扩大了走私规模,被打压中的完颜雍一派获得了充足的资金,可以做点事了。
这个时候一旦停滞,刚刚恢复了一些的力量,将再度偃伏下去。
这倒也没有什么,怕的是好不容易提振起来的士气一旦散了,下次再想重聚,那就难上加难了。
因此金国那边催促甚急。
你秦桧要求我们做的事,我们已经做到了。
广平大王那封家书,我们已经顺利交给了你。
至于你办没办成事,那就不关我们的事了。
但你答应我们的事,可得做到。
赶到秦相府,请求秦桧干预此事的人,名叫崔显允。
单从衣袍、貌相来看,他和普通的宋人没有任何区别。
但他对秦桧说的话,却带着金人那种特有的高高在上的蛮横。
秦桧很无奈,他现在正布局朝廷,布局天下,正是全力以赴的时候,哪有闲功夫理会金人走私赚钱的糟烂事儿。
突然,秦桧心中一动,一下子想到了一个人,“国信所”如今的正印押班,沐丝。
沐押班昨儿刚来秦桧府上拜见过,对他拐弯抹脚的表示,愿意和李公公一样,惟秦相马首是瞻,甘为秦相鞍前马后。
对于这种半道投靠的人,秦桧只是含糊地答应了了声,却也没想真的栽培他。
不过现在金人的骚扰甚是恼人……
“何立。”
“学生在。”
一个身材修长、貌若书生的中年男子近前一步,向秦桧拱手而立。
他是秦桧的幕客,同时充任着秦府管家一职,乃是秦桧的心腹。
秦桧道:“你领崔显允去见沐丝,此事着令他来操办。”
何立略一思忖,道:“就说相爷正与吴国舅府洽谈联姻,采买了一些东西,不便张扬于外,所以着他操办,这样如何?”
秦桧微微颔首:“告诉他,这件事办妥了,大用。办不妥,叫他自己解印走人。”
“喏!”
何立答应一声,领着那崔显允,潇潇洒洒便往外走。
直接由他这位相府大管家带人去,自然是不想留下只言片语的证据。
如果沐丝办不好这件差事,解印走人都已算是最好的结局。
大概率,是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背锅人”的!
第206章 我得吉光,如鱼得水也
秦桧让何立把崔显允领走,捏了捏眉心,只觉隐隐作疼。
秦桧不禁哀叹,到底是年纪大了,精力大不济了。
他正想去小憩片刻,忽又有人来报:“相爷,今科状元张孝祥领六进士,登门求见。”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这算是一些懂得人情往来的进士,前来拜见这位官中至尊了。
秦桧虽然身体不适,心情略显烦躁,但是想着这都是后生中的佼佼者,将来宰相也难保其中会出几人。
虽然他大概率是用不上了,但是倒也不妨见见,说不定将来就能有自己儿孙所用之人,于是又坐下了,吩咐传见。
一会儿功夫,今科状元张孝祥领着六名同为今科进士,且彼此交情不错的士子走了进来,向秦相见礼。
秦相含笑应承一声,也未起身,便吩咐赐座,同他们交谈了一番。
这种迎来送往,本是官场常态,真正想要结纳何人,也不可能在如此场合兴师动众的。
但是若有人想要投效,也不会冒失前来,这种拜会也算是一种试探和接触。
秦桧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在这种场合下,也没说什么交浅言深的话。
张状元领着几位好友拜会当朝宰相,也是想着他们很快就要被授予官职。
秦桧这里拜一拜码头,不求他能给自己什么支持,但也别给自己下绊子才好。
因此礼数到了也就是了,没有多做打扰。
眼见秦桧面露疲态,张孝祥便领众人起身告辞,并献上自己带来的礼物。
他们送给秦桧的礼物,太贵重了不合适,太简陋了也拿不出手。
因此送的多是自己的诗词文章,文人嘛,这种礼物不能用轻重来衡量了,那叫风雅。
虞允文就在六名进士当中,是被好友张孝祥拉来的。
轮到他时,虞允文献上的却是厚厚一本书册。
这和一首诗、一幅画可不一样,居然写成一本书,这礼就太厚重了些,秦桧颇觉意外。
他接在手中一看,书页上写着《五代史注》。
这竟是虞允文通读《五代史》并为之作注的一本书,其学术价值,自然远非诗词画作可比。
秦桧不禁对虞允文有些另眼相看了,翻开看了几处,文字工整,见解独到,秦桧不禁微微点头。
于是,他便和颜悦色地询问了一下虞允文的基本情况,得知他是四川路人氏,便更生了几分好感。
他的妻子王氏就是四川籍,这么七拐八绕地一算,也算半个同乡了。
于是,秦桧便和虞允文多聊了几句。
结果,虞允文自谦只是二甲三十七名,“顺嘴”提到了好友陆游就在他前一名。
秦桧方才醒觉,近来忙于谋划大事,又兼精力不济,居然忘了整治那个不识相的山阴陆氏家的小子。
秦桧把脸色一沉,淡淡地道:“我朝选士,每科千名举子,方取中一人,能得二甲三十七名,亦是当世之豪,彬甫何必自谦。”
当初为了运作自己孙子上位,一开始他是叫人敲打过陆游的,若是陆游乖乖放水,自然你好我好。
偏那小子不识相,逼得他只能亲自出手。
结果陆游是被他搞下去了,他也搞得灰头土脸,孙儿到手的状元也变成了探花,秦桧深恨那不识相的陆游。
这时心中有气,手中那卷《五代史注》便顺手往几案上一抛。
原来翻开的书卷,这一抛书卷在几案上便没有停住,“啪”地一声落在了地上。
虞允文见了顿时满面通红,他的确有为好友吐气扬眉之意,却没想到堂堂宰相如此没有深沉。
这便是印刷的书籍,那也是极大羞辱了。
更何况他成书之后,就只誊录了这么一卷清洁版,全部是一字一句手写而成。
他献此书于秦桧,其实用它做礼物还是其次,而是想着有当朝宰相赞誉几句,那要找书商雕版印刷,便容易许多。
著书立说,于文人而言,那是莫大的成就。
可是,要自己出书,那花费实在太大,又有几人负担得起。
虞允文这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心血能发行出来,迂回耍了一个小花招。
结果,秦桧这一抛书,当着他的六名同年,简直就是把他的脸放到鞋底下磨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