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456章

作者:月关

  结果,当夜官家就大行了。

  如果当时依她建议确立了皇储,哪有现在这些麻烦。

  吴皇后叹了口气道:“太后,一国之君,可不能由着咱们娘儿俩一言而决啊,左右相、枢密使、六部大臣的意见,也不可不听。”

  “这倒是……”

  韦太后红着眼睛想了想,问道:“那皇后以为,咱们该怎么办呐。”

  吴皇后道:“咱们派人,去把普安郡王、恩平郡王立刻接进宫来。把他们分别安置在皇仪殿和集英殿。

  这样,也免得他们身在宫外,陛下大行的消息一旦传出去,生出万一的是非。

  同时,咱们立即召右相、左相、枢密使、六部尚书到垂拱殿来,和咱们娘儿俩一起商议决定新君人选。

  新君一旦确定,两位郡王本就候在宫里的,立刻把确定之人接来,接受众大臣拜见。

  这样,两兄弟君臣名份定了,也就免生意外了。”

  韦太后听了连连点头,道:“皇后思虑的周详,那就这么办吧。”

  当下,两宫又立刻下旨,一连颁出十一道中旨,分别宣召两位郡王、两位宰相、一位枢密使和六部尚书进宫。

  诏书从和宁门出,忠心耿耿的御龙直都虞侯杨沅披着蓑衣,挎着宝刀,亲自守在和宁门下。

  仔细验看了两宫的印钤,杨沅才放一个个传旨太监出去。

  后宫里面,刘婉容恍恍惚惚地回到自己的寝殿,也不理会刚刚惊醒,爬起来侍候的贴身宫娥,便坐在榻上发呆。

  那宫娥见自家娘娘神情有些不对,也不敢打扰,就在寝室门外候着。

  这一晚,刘婉容受的刺激太大、也太多了。

  那可是皇帝啊!在她心里,一直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可是,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就那么被二郎给杀了,比杀一只鸡还简单。

  二郎……

  一想到他,刘婉容不禁浑身燥热。

  那叫她羞不可抑的一幕,哪怕此时房中没有旁人,她都羞得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她可是个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这……这是何等荒唐不经的事情。

  可是……可是二郎当时若不想杀死我,这也只能是他想到的唯一办法了吧?

  这样一想,刘婉容竟然有些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感动。

  杀她,何等简单。

  一点也不比杀官家难呢,只要一把就捏死了。

  可他……,该说他是怜花之人,还是摧花之人呢?

  这一想到摧花,刘婉容就有些如坐针毡了。

  之前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这时不免就有异样的感觉涌来。

  当时那一幕,实在是太炸裂、也太具有冲击力了,让她直到此刻还恍恍惚惚如在云端。

  可怜她长到如今二十五岁,还是第一次体会到个中乐趣。以前,都白活了。

  刘婉容咬了咬唇,扬声道:“来人!备热汤,我要沐浴。”

  此前,因为传出消息说,官家的伤情已经稳定,所以各部大臣就回家休息了。

  如今中旨传出,一辆辆车驾就从众大臣家里驶出,急急向皇宫而来。

  绍兴二十五年,还没出正月,这大宋中枢就要诞生一个新天子了!

第405章 天目山上好乘凉

  雨已不再急骤,一辆轻车,在十余骑士的护卫下,疾驰在临安御街之上。

  近来因为皇帝遇袭、宰相被杀,再加上今晚的这场暴雨,临安这座不夜之城的灯火也寥落了许多,街头几无行人。

  车中,赵璩慵懒地倚坐着,半卷着车窗,看着外面不时闪过的一抹灯火。

  两宫下达的中旨,并未说明这个时候召见大臣们是为了什么。

  但是在大雨滂沱的深夜,开禁宫之门急宣大臣,还能是为了什么?

  一向不着调的鹅王心里很清楚,这是官家驾崩了。

  之前进宫请安的时候,传出的消息还说官家病情好转了,如今看来,那都是为了安定民心故意散播的消息吧。

  赵璩轻轻叹了口气,这么晚了,从美人被窝儿里被喊起来,冒着大雨进宫。

  虽然他没有起床气,心里也是不太舒坦的。

  这么晚宣我进宫,还能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议立新君吗?

  赵璩唇角勾起一抹讥诮,风花雪月本闲,奈何庸人自扰啊。

  他往椅背上一靠,闭上眼睛假寐。

  官家死了,他意外地发现,自己竟然不觉得伤心。

  也许,游戏红尘的人,骨子里都是有点看破红尘。

  他和赵构,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回,见了便是考教他的学业,给他讲一番大道理,再不然就是罚他抄书……

  不过,惆怅总是难免的。

  ……

  都指挥使莫龙冒着风雨,急急赶回皇宫了,披挂起来,和杨沅一起,驻守在宫门两侧。

  宰相和尚书们,已经有几位进去了,这让气氛显得更加紧张。

  两旁的御龙直侍卫,和莫龙、杨沅腰间,都缠着白绫,民间尚不知其事,宫中已尽皆缟素。

  忽然,一个腰缠白带子的小黄门急匆匆赶来,宣旨道:“两宫旨意,着御龙直杨沅,领一都人马,赴垂拱殿警戒。”

  莫龙有些羡慕地看了杨沅一眼。

  谁都猜得到,两宫在垂拱殿连夜召见大臣,必定是议立新君。

  而直接带兵布防于垂拱殿,确保皇权交接顺利进行的杨沅,这就是一份抹不去的从龙之功。

  杨沅听了旨意,心中便隐隐有所猜测,连忙答应一声,点了一队人马,领着他们往垂拱殿而去。

  宋朝军制,五十人为一队,两队为一都,这就是一百人。

  杨沅带队正走向垂拱殿,两个蓑衣人便从后面赶来。

  杨沅回头一看,讶然道:“大王?”

  赵璩定睛一看,这才认出是杨沅。

  赵璩有点懵,愕然道:“二郎?本王记得,你不是在皇城司任职吗?”

  杨沅:“……枢密院。”

  赵璩憬然道:“哦,对对对,枢密院。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杨沅道:“皇后娘娘钦点,下官暂被调入御龙直听候差遣。”

  皇后钦点?

  赵璩心思一转,便明白了皇后的心思。

  吴氏虽然是一位贤后,但……终究是对他这个自己养大的孩子更偏心一些。

  赵璩暗暗叹了口气,看看杨沅,不放心地问道:“你进了殿前司,那你还考不考状元?”

  杨沅道:“考啊,下官只是暂调。”

  赵璩点点头,欣然道:“好,这进士,还是要考的。”

  赵璩若是对一个人投缘,那是真的掏心掏肺的对他好。

  赵瑗和他都是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子孙,但是到他们这一代,已经传了七代了。

  你和你六代之前同一个父亲的亲戚,现在能有多亲?怕还不如一个同学、一个同事亲络吧。

  赵璩与赵瑗何尝不是如此。

  但,他看赵瑗投缘,就对赵瑗真的好,对杨沅也是一样。

  大宋重文抑武,就算枢密院和兵部也是一贯由文官把持。

  像杨存中这种武将临时掌握枢密院,只是特殊时期的特例,不可能持久。

  赵璩对此心知肚明。

  不管在位的是他养父赵构,是他大哥赵瑗,还是他,只要时局稳定下来,第一件事,一定就是把杨存中从枢密使的位置上调走。

  武将本已领兵于三衙,如果再掌握了拥有调兵权的枢密院,谁敢保证不会再现五代十国弑君如屠狗的一幕?

  况且,没有大战,武将的升迁就太难了,杨沅若想走的更高更远,就必须选择最正确的一条路。

  再往前去,两人就要分道而行了。

  赵璩向杨沅挥了挥手,正要随那内侍离开,杨沅忽然道:“大王在天目山下的别院,今年可能落成么?”

  “嗯?”

  赵璩不明白他何以突然问起此事。

  心念一转,赵璩就懂了。

  他深深望了杨沅一眼,道:“别院今年一定建成,到时本王邀二郎同去一游。”

  他这样一说,杨沅也懂了。

  杨沅抱拳一礼,再抬头时,赵璩已经跟着那小内侍走的远了。

  ……

  垂拱殿外,禁军森然而立。

  垂拱殿上,两宫并坐于珠帘之后,两位宰相、一位枢密使、六部尚书,共十一人,分别于两侧。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