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494章

作者:月关

  这还是皇帝第一次在金殿上唤到他,慌得他连忙起身,恭声答应一声“臣遵旨”,这才坐下,奋笔疾书起来。

  赵瑗又看了眼御案旁的内侍,内侍忙上前一步,唤道:“众臣工尚有何本奏?”

  可怜沈该老迈年高,他和魏良臣加起来,两个人就快一百三十岁了。

  官家、晋王加上状元公,三个人的岁数还没沈该、魏良臣、汤思退三位宰执的一半岁数大。

  这两位老人家在垂拱殿上站了这么久,精力本就不济。

  皇帝讨论的话题又频繁转换,他们俩已经跟不上思路了。

  沈该急急看了一眼汤思退,这位宰执倒是正当年富力强,如今还不到四十岁。

  汤思退立即高呼一声:“臣有一本,启奏官家!”

  赵瑗看向汤思退,汤思退急忙上前两步,捧笏道:

  “官家,‘选人’杨沅方才上《析金人南下书》,言及要出动水师,赴金人海域追缴贩私者与海盗。

  臣以为,此举极易引起金人忌惮,一旦生起刀兵,两国必启战事。臣以为,万万不可啊。”

  赵瑗颔首道:“汤相公此乃老成谋国之言,朕准了!”

  “臣……啊?”

  汤思退也懵了,他准备了一肚子说辞,正打算被官家否决之后一一陈述的。

  官家准了?

  汤思巡正自茫然,内侍上前,高声道:“退~~朝!众宰执、众部堂留下,转延和殿议事。”

  皇帝起身退朝,文武百官恭送圣驾,然后纷纷退出殿去。

  张浚急忙走到杨存中身边,道:“老杨,你这本家,是怎么回事儿?”

  杨存中笑了一笑,道:“我们老喽,国朝需要新气象。你看,这新气象不就来了。”

  杨存中拍了拍张浚的肩膀,便一起向殿外走去。

  汤思退摇摇头,走到沈该和魏良臣面前刚要说话,心里忽然“咯噔”一下。

  万俟卨回府待参了。

  所以,我们这边,少了一人?

第429章 走马上任

  皇帝当然有乾纲独断的权利。

  但是除了开国之君,除了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皇帝通常都不会贸然使用这种权力。

  就如吏部对于新科状元杨沅的安排,晋王不同意,官家也不满意,但是官家不能轻易动用他乾纲独断的特权。

  又不是关乎降或是战的国之大事,那时候已然是生死存亡之际,如果朝臣意见不能统一,不可能就这么拖延下去,君主就得擅专了。

  可平时若是轻率动用这种特权,只会让臣子们看轻了你。

  他们会认为,官家这是失去了对朝廷的控制,不得臣下之心,只能利用皇帝的特权来强行推动他的意志。

  这就是为了一个新科状元的任命去留,扯皮这么久还没有结果,赵瑗没有强行推动的原因。

  但是今天不一样了。

  官家朝会开罢,马上就召开了“御前会议”,众宰执、众部堂一体参加。

  然后,对于台谏改制的决议,就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了同意。

  沈该、魏良臣、汤思退等人则沉默不语,尚未表态。

  汤思退思索片刻,突然道:“臣附议。”

  沈该和魏良臣有些诧异地看了眼汤思退。

  汤思退目不斜视,对二人低声道:“万俟相公已经回府待参了。”

  沈该和魏良臣听了略一思索,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自己这一方少了个万俟卨,这次御前会议就不可能占据上风了。

  明知不可为,那就不必非要和官家闹出决裂之势,那是两败俱伤。

  况且,万俟卨眼看是坐不住这宰相之位了。

  那么,沈该要不要更进一步成为首相?

  既然官家不想重演秦桧的独相一幕,那就会再酌升一人为相。

  这个人选谁属?

  如果和官家闹僵了,只怕这个人选也不会理想。

  想到这里,迟迟没有表态的沈该和魏良臣也颔首道:“老臣附议。”

  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走的吏、户、刑三部大佬,一见三位宰执都点了头,忙也应声附和起来。

  记注官笔下,对于绍兴二十五年的这次御前会议,记录的便是全票通过的台谏改制决议了。

  “好啦,还有一件小事,趁这机会,朕与众卿也说说。”

  赵瑗见台谏改制顺利通过,便端起茶,满面春风地向众大臣示意了一下。

  这种小范围的御前会议,不比朝会那般庄重,大臣们是有座位的。

  再要不给座位,沈该、魏良臣还有六部中年纪比较大的几位,可是真要撑不住了。

  赵瑗呷了一口茶,方道:“那就是关于新科状元杨沅的任命安排。”

  赵瑗皱了皱眉,不悦地道:“状元的任命不能确定,如何颁布其他人的任命?一百五十七位新科进士,可都在等着朝廷的委任呢,这件事,不宜再拖了。”

  昏昏欲睡的鹅王突然精神起来,把脖子一梗,道:“臣以为,新科进士一甲一名,去秘书省完全可以的嘛,也显得朝廷看重人才。

  如果直任校书郎,各位大臣觉得轻率,那么就先做一任秘书省正字也是可以的。过个一年半载,见他行事稳妥、并无差错,再晋升校书郎就是。”

  自觉已经让了一大步的鹅王说罢,便沾沾自喜地看向众宰执和部堂官。

  沈该的目光晦暗了一下。

  在他看来,秦桧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主和,杨沅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主战。

  两者比较起来,这大忠实奸的杨沅,危害恐怕比秦桧还要大,一个不慎就要生灵涂炭。

  秘书省在元丰改制以前,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

  在这个地方为官清贵,易于升迁,不过至少在其任内,不太有机会干涉朝政。

  这种情况下,让杨沅去了也就去了,慢慢再找机会,把这个蛊惑君王的佞臣调离临安就是。

  可元丰改制以后,秘书省又有了皇帝办公室的职能,那就绝对不能让杨沅去了。

  有这小贼投天子所好,天天谗言媚上,那还得了?

  所以,沈该把头缓缓一摇,语气坚定地道:“臣以为,建康府通判一职,位高权重。况且如今建康府肃清秦桧余党,正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去主持大局。杨沅最为合适。”

  杨存中马上质问道:“第一甲第一名留京为官,此为惯例。杨沅如果去建康府,可以。此例是不是就要从此改掉?”

  杨存中冷笑道:“如果从今以后,所有的新科状元全都不在京城任职,那杨某无话可说。

  如果不是,沈相公是不是该给朝野一个说法?”

  沈该听了,白眉一蹙,便露出一丝愁苦之色。

  他就是针对杨沅一人而已,从此改了惯例,今后的状元都不留在京城了,那他不是得罪了天下读书人?

  只怕从今往后,任何一任状元,写罢了对天子的“感恩诗”,就得马上再写一首骂他沈守约的诗词,他得被骂上千年万年……

  魏良臣清咳一声,慢吞吞地道:“临安是我大宋行在,并非国都……”

  张浚大怒,他是文官出身,徽宗政和八年的进士,历任编修官、侍御史等职。

  十一年后,苗刘兵变,张浚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这才成为掌兵的官。

  大概是跟行伍之人打交道久了,他的性子也变得直来直去。

  对于魏良臣这种恶心人的抠字眼行为,张浚深恶痛绝。

  他马上道:“魏相公说的是,临安是行在,张某知道了,大家也都知道了。

  那么,张某再来重复一遍杨公的话:

  如果从今以后,所有的新科状元全都不在‘行在’任职,那张某无话可说。

  如果不是,魏相公是不是该给朝野一个说法?

  双方针锋相对,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官家便下场调解道:“诸位爱卿,不要那么大的火气,都是为国抡才,都是出于一片公心,慢慢说就是了。”

  说到这里,赵瑗轻笑一声,道:“一个新科进士的安排而已,左右不过是个六七品的官。朕也只是想到了便顺口提上一嘴,总不需要诸位朝廷重臣,在御前会议上评判裁决吧?”

  鹅王白眼一翻,冷冷地道:“状元不离京,这一条,不可变。”

  礼部尚书曲陌轻咳一声,道:“官家……”

  鹅王以为他老丈人又要来抠字眼了,恶狠狠道:“行在!行在!行了吧?”

  曲尚书瞪了一眼这个混帐女婿,如果不是在御前,少不得又要脱了靴子烀他脸上。

  曲尚书撇过脸儿去,对赵瑗道:“官家,臣以为,杨沅正当年少,一腔血勇。而官家正欲改制台谏,莫如让杨沅去做个台谏官,岂不正合其用?”

  赵瑗眼睛一亮,缓缓点头。

  汤思退却是眉头一皱,他知道曲尚书这是不想他们和皇帝闹的太僵,想出的折衷之计。

  毕竟刚才皇帝这句话听着似乎在开玩笑,可是那不满已经快要挂在官家脸上了。

  可是,让杨沅去做台谏官?

  一个新科进士就敢断宰相之罪,诉岳飞之冤。

  一个“待选之人”就敢上书言事,断宋金和战。

  这么一个不安分的人,一旦做了台谏官那还得了?

  汤思退一想到杨沅逮着谁喷谁的样子就头疼。

  汤思退马上进言道:“台谏官级别虽低,权柄却重。选任台谏官,一贯是既要他熟悉律法,又要他有地方执政经验,以免台谏官不知地方弊习,容易受人蒙蔽。杨沅不合适。”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