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乔贞、刘以观、张宓听了齐齐一怔。
把丁户管理划给张宓?
杨沅的格局这么大的吗?
晏丁之前负责的都是权力不大、油水不多,事情繁琐的杂务庶务,唯独丁户管理这一块例外。
这一块是有实权的。
大家也是觉得不能一点实惠都不给晏丁。
万一激怒了那个老家伙,宁可带病坐衙,跟他们死磕,那就不好了。
结果,杨沅拱手让出去了?
看他刚才从刘以观嘴里叨走一块肥肉的样子,也不像是这么大方的人呐!
杨沅道:“正如刘通判方才所言,相关事务不宜分割。
张通判负责兴学、科举、府志、教化、节庆,试问,这其中哪一样离得了丁户人口?
所以,丁户管理,理应归张通判负责!”
张宓晕了。
就像对面的将军敲响了战鼓,挥军掩杀而来。
他刚要张弓搭箭来一轮齐射,对方却给他来了一个纳头便拜,一下子把他的腰给闪着了。
张宓生恐其中有诈,一时间面对杨沅丢出来的这块大蛋糕,竟然不敢答应。
杨沅又转向乔贞道:“乔府尹觉得呢?”
乔贞马上道:“啊?本府没有问题!如果你们觉得没有问题,那就这么定了吧。”
杨沅道:“张通判老成持重,如今负责兴学科教等形而上之事,正是府尹知人善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张通判执‘道’,杨某刚做执政官,正是需要历练的时候,杨某就来执这个‘器’好了。”
张宓提心吊胆地道:“杨通判的意思是?”
杨沅道:“临安府大小瓦子勾栏,所歌所舞,所说所演,这方面的审核批准,杨某可以负责。”
朝廷对于寺观尚且成立专门的衙门管理,对于勾栏瓦子,岂能完全放任?
自然也是有审查管理的。
比如女子相扑,你如果暴露的太厉害,府衙里专司这一块管理的官员,就可以有伤风化为由进行制止和制裁。
不过,这个时代的士大夫最看重的还是上层的礼教事务,对于底层民众娱乐的这一块内容并不看重。
他们所理解的教化,依旧是自上而下的,通过学府对于士人的教化。
因此,张宓听到这里便松了口气。
他生怕这只是杨沅的一个铺垫,接下来还有什么要求,便赶紧道:“此事自无不可。府尹,三判如此分工,可以定下来了吧?”
乔贞道:“啊?本府没有问题!如果你们觉得没有问题,那就这么定了吧。”
宋押司奋笔疾书,至此临安三判的分工,就此确定了下来。
“不粘锅”统管全局兼管士曹,也就是人事。
“摸臀手”张宓负责户曹和文教方面的主要事务。
“黑头鲶”刘以观负责兵曹、户曹一部分事务、法曹一部分事务。
杨沅负责工曹的工程营造、交通、消防、邮传以及户曹的慈善事务、法曹的讼断和刑狱,还有勾栏瓦舍的审核监管。
这里边除了一部分法曹事务,全都是苦差使。
本来有个户政管理,还被杨沅主动让出去了。
这样一比较,本来心有不忿的刘以观都不好再说什么了。
于是,杨沅到任之后,临安一府三判的工作分工会,就此和谐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第436章 他见古时月
时间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热起来。
这些日子,朝廷上比较引人注目的事情,就是台谏系统的改革了。
朝廷已经命人去岭南将岳飞家眷接回临安,此时还在路上。
对岳飞一案相关人员的追责也在进行中,万俟卨就在煎熬中等待着。
待漏院里,大臣们正在等着上朝。
新任首相沈该、次相魏良臣,参知政事汤思退、张浚、陈康伯,以及枢密使杨存中,御史中丞朱倬坐在最靠里的一张桌旁。
沈该摇着蒲扇,信口问道:“朱中丞,你们台谏改制的事情进行的怎么样啦?”
朱倬笑道:“很顺利啊,不过就是把监察、弹劾还有谏议融合在一起嘛,难是不难的。
只是现在的台谏官们要换一批了,遵照新制,该避嫌的避嫌、考课不及格的贬谪。
还请各位相公费心,多为我们御史台物色一些可造之材。
对了,晋王殿下还建议说,这台谏合一后,应该取用新的称呼,以便与原本的台谏做个区别。”
汤思退好奇地问道:“哦?晋王殿下提议改做什么名字?”
朱倬道:“改作‘都察院’,官家已经照准了,不过要等明年改元时再一并改掉。”
“都察院?”
魏良臣把这个名称念了一遍,不以为然地一笑:“最终还是要看这都察院是不是就能有一番新气象,至于叫什么,很重要吗?
武曌也喜欢给官署改名字,她的年号更是改的频繁,结果又如何?”
朱倬听了便有些不悦,瞟了魏良臣一眼,淡然道:“都察院和御史台是否大不一样,待人员齐备,御史们能够各司其职时,魏相公会知道的。”
二人这番话,就有些火气了。
刚刚还朝就任参知政事的陈康伯便打个哈哈,说道:“各位可知,临安府如今倒是有了一番新气象了。”
沈该听到“临安府”便有些敏感,看他一眼道:“临安府有何新气象?”
陈康伯道:“新任通判杨沅成立了一个‘消防署’,每日里走街串巷地巡察店铺和人家,清理走水的隐患……”
这“消防署”一听就是由吏员管理的一个临安府自设机构。
“消防署”里但凡有一个官任职,那么这个机构设立与否,就不是临安府自己说了算了。
因此,魏良臣有些不以为然地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本意是好的。
只是,朝廷本就设有军巡铺,负责夜间巡逻,防火防盗。
杨沅又设立一个‘消防署’作什么,还嫌朝廷的冗员不够多吗?”
陈康伯道:“临安府这‘消防署’和‘军巡铺’作用、职能大不相同。
杨沅制定了一套关于火政的章程,这‘消防署’重点不是救火,而是防火。
居民宅子里和经商的店铺里,对于易燃之物是如何存放一类的事情,在杨沅的火政规则中都有具体要求。
如果居民不肯整改,那是要罚款的。而店铺如果有了问题不整改,那就连生意都没得做了,要先关门歇业,直到整改完成。”
沈该微微皱起眉道:“这也太过严苛了吧?他真不是在巧立名目,勒索民财吗?”
汤思退转向朱倬道:“这件事,你们御史台……,哦!都察院,是不是应该纠察一下呢?”
朱倬还没答话,陈康伯便道:“杨沅这些举动,是有用的。昨夜,某所居巷中便有一户人家走了水。
可也巧,两天以前,消防署的人刚刚强令这户人家把倚房堆放的柴堆挪走,并以土墙隔断。
若非如此,昨日那场火,怕是连把那户人家左邻右舍至少十几户人家,都一起连累了。”
杨沅负责的事情中就包括消防。
杨沅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消防理念和消防常识告诉了薛冰欣。
薛冰欣据此再加以细化完善,就制定出了一份详细的消防章程。
新成立的消防署就以其为检查准则。
杨沅考虑到,古代灭火的技术手段非常有限。
临安民居又多是竹木材料,一旦失火,后果便不堪设想。
军巡铺是要施救的,但是按照惯例,军巡铺做的最主要的事是切断火源,免得一烧就是一片的白地。
真要说救,其实能救能不大。
不要说是在这个年代,就算是在杨沅原本的那个年代,拥有了那么多的科技手段,火灾的重点也是防,一旦失火能及时扑灭的概率非常低。
因此,杨沅就在“防”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他提出的许多预防措施,是这时的人们所欠缺的理念。
打更巡夜的更夫,是会提醒百姓小心火烛的。
军巡铺的巡警,也会在夜间巡逻时对仍在用火的人家进行警示。
但是从来没有人考虑过,对民房前后随意摆放的易燃之物该进行一番整顿。
这时代的店铺尤其是饭店,用火最是频繁。
店家怕失火,自己会制定一些防火的规矩,但也没有规范而科学的防范措施。
杨沅用表格法进行了一番统计,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已整顿区域,火灾的发生率大幅度下降。火宅造成的损失,也在大幅下降。
几位宰执听了陈康伯的话,便沉默起来。
半晌,沈该淡淡一笑道:“咱们这位状元公肯脚踏实地的时候,还是能够做些实务的嘛。”
……
中瓦子,李家戏班新编的公案剧正式上演了。
今天是第一次开演,李班主心里头实在没底儿。
想看戏的人还不知道这出戏是讲什么的,很多人便不肯买票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