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517章

作者:月关

  他只觉得骂的痛快,他不觉得这番话会让万俟卨恐惧到极点。

  可即便是在杨沅原本的世界里,那些行将就木的老人,也依旧保留着非常传统的观念。

  他们“视死如生”,坚信有一个死后的世界。

  并且现世的自己,会决定着死后的自己,如何在那个新世界中生存。

  曾有某地移风易俗,执行的方式简单粗暴了些。

  他们规定在某年月日后,该地再有去世者一概火化。

  于是,竟然有老人为了能够肉身入土,选择在期限来临之前自尽。

  由此极端行为,你就可以想象这种传统理念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杨沅只觉得自己骂的痛快淋漓,万俟卨却是听得惊怒恐惧、魂不附体。

  老东西急火攻心,一口浓痰卡在喉咙里,竟被杨沅这一番痛骂,活活给骂死了。

  ……

  全程目睹其事的大理寺丞程牧,一见万俟卨被活活骂死,又兼自己也成了被万俟家人打骂哭闹的目标,干脆一走了之,跑到金殿上报讯儿去了。

  程牧倒是没有添油加醋,他很客观地把当时发生的一切都说了出来。

  也难为程寺丞了,杨沅和万俟卨一番交锋的话,他居然记了个七七八八,尽力还原了出来。

  听完程牧的描述,金殿之上一片静寂。

  大家都有点懵,一个是感觉万俟卨死的……太草率了些。

  另一个,是感觉杨沅正处在风口浪尖儿,他怎么敢的!

  他这也……太能惹事了吧!

  “鹅鹅鹅鹅……”一片静寂中,一阵嘹亮的鹅叫声忽然响起。

  所有人都向副皇帝阁下看去。

  晋王赵璩急忙闭了嘴,忍了一忍,才拧紧了眉毛说道:“杨沅的气性也未免太大了……”

  众大臣都诧异地看着赵璩。

  晋王殿下说错了吧?

  殿下是不是想说,万俟卨的气性太大了?

  却听赵璩又道:“万俟卨这身体,咳……朽败不堪啊。”

  大理寺卿吴书出于职业习惯,已经在思索杨沅触犯何罪了。

  想了一想,好像没有……

  “骂詈罪”古已有之,不过主要是用在维护尊卑制度上。

  西汉时就有规定:

  辱骂祖父母、父母,必死。

  奴婢辱骂家长,最高可判绞刑。

  除此之外……

  没了。

  明清时候,“骂詈罪”又加了一条,那就是普通人互骂,如果闹到衙门,双方各打一顿板子。

  不过,如果你是有功名的人,那么恭喜你,就算你是生活在明清时代,你骂人也是不犯法的。

  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做“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秀才口骂遍四方”。

  当然,这个骂依旧不包括辱骂自己的至亲长辈,那就是死,没得商量。

  大理寺卿吴书仔细想了想大宋律,确实拿这种状况没有办法。

  不过,他不放心,又向左右的刑部尚书张方旬和御史中丞朱倬分别投了一个询问的眼神儿过去。

  这两位司法界大佬给他回了一个肯定的点头动作。

  吴书便淡定下来,双手捧笏,眼观鼻、鼻观心,状若泥胎木塑,稳得一批。

  御史肖鸿基听说万俟卨竟然被杨沅骂死,不由得惊呆了。

  他还盼着无需多久金兵南下,打得宋军丢盔印甲,官家必定迎回万俟相公,请万俟相公收拾残局。

  自己的大靠山,也就风光还朝了。

  却没想到……

  万俟卨对肖鸿基有知遇之恩,就算他不指着万俟卨还朝做自己的靠山,这个仇肖御史也是记在了心里。

  他立即上前一步,沉声道:“杨沅一贯以哗众之语邀上媚宠,结果激怒了金国,将宋金两国自‘绍兴和议’以来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如今杨沅又以恶毒之言咒骂万俟卨,万俟卨虽有罪,罪不致死,朝廷已然做出公正的裁决,将他流放儋州。

  杨沅却生生骂死了万俟卨,万俟卨毕竟是前宰相,岂能由得他区区一通判肆意辱骂,更不要说他还把人活活骂死了。

  杨沅此人实在是狂悖无礼、祸国殃民,臣请斩杨沅,以谢天下!”

  马上就有一些即将下岗的台谏官,跟着一起涌上前来。

  “臣附议!”

  “臣附议!”

  “臣请斩杨沅!”

  几位宰相此时也是面沉似水。

  他们和万俟卨是否合得来,那是另一回事。

  但,万俟卨毕竟曾是他们这个圈子里的人。

  结果这才刚刚罢职免官,就被杨沅骂死了……

  此事难免叫人生起一种兔死狐悲的情绪。

  眼见群情汹汹,赵瑗有些沉不住气了,望向三法司,问道:“大理寺,杨沅骂死万俟卨,触犯何罪?”

  大理寺卿吴书刚和司法界的另两位大佬统一了意见,便捧笏出班,信心十足地道:“臣启陛下,律法中相关者,唯有‘骂詈罪’,而‘骂詈罪’条例之中,并不涉及这种情况。”

  晋王赵璩喜道:“那就是没有罪喽?我就说嘛,是万俟卨身体朽败,大限将至,和杨沅有什么关系呢?

  他喝口粥可能也要呛死,难道那粥也有罪?要是判杨沅有罪,那大家以后说话可都要小心了。要是有人不小心自己老死了,怪到你头上,你可说不清。”

  肖鸿基悲愤地道:“官家,不杀杨沅,天下不定、人心不平、朝纲不正啊!”

  “臣请斩杨沅!”

  “臣附议!”

  即将下岗的台谏官们又来神了。

  汤思退略一思忖,出班道:“官家,孔彦舟已兵至颍州,磨刀霍霍。但亦有消息自颍州传来,言金帝仍希望我宋国表明态度,谨守和议,使两国仍能睦邻相处。

  臣以为,金人之疑虑,在于我大宋点了杨沅为状元。而杨沅廷对的内容,多有慷慨激昂之语,金人误会这将是我大宋今后的国策,心生忌惮,情有可原。”

  汤思退顿了一顿,又道:“金人既然放出这个风来,显然仍有通过谈判化解这场兵戈的可能。朝廷是否可以派遣使团,赴金国和议呢?

  臣以为,就以杨沅为使,既可表明我大宋之诚意。而且由杨沅同金帝接洽交谈,也可使金帝明白我大宋‘以礼相待,以武相制’的本意,重点在于‘以礼相待’,金国若不发兵来犯,我大宋绝无主动启衅之意。”

  肖鸿基两眼一亮,立即附和道:“杨沅曾潜伏北国十年,熟悉北国内情,由他代表我大宋和谈,更易平息刀戈。臣附议!”

  “臣附议!”一群即将下岗沦为“准备差使’的台谏官连忙跟上。

  鹅王赵璩森然道:“秦桧把宇文虚中家人百余口送去金国,使他们惨遭金人屠戮。尔等,如今是要效仿秦桧所为吗?”

  秦桧已经盖棺论定,被指为国贼了。

  这么一说,汤思退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了。

  汤思退便沉声道:“晋王!臣是出于一片公心,若此番宋金之战仍有平息的可能,那是一定要派人去金国和谈的。

  旁人去的,杨沅为何就去不得?如果汤某是合适的人选,便是朝廷让汤某去,汤某也绝不迟疑。”

  肖鸿基马上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杨沅作为使节,和宇文虚中的家人身份并不相同,大王何必有此担心呢!”

  金国发兵的真正原因,和人家杨沅无关。

  这事儿,赵瑗心知肚明。

  这锅已经让杨沅背了,没有让人家再去送死的道理。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呵呵,历史上被斩的“来使”可不要太多啊!

  然而,现在明着驳下也不合适。

  本来大臣们就揪着杨沅引来了金兵这个话题不放,要求追究他的责任呢。

  现在杨沅又骂死了万俟卨。

  虽说律法中找不出治罪的相关条例,可他的这一行为,现在让很多人不满。

  没看汤思退这明知金人发兵真相的人,都站出来了么?

  所以,赵瑗便先使一个“拖字诀”,说道:“金帝有意和谈的消息,究竟是不是金国官方放出来的消息,此时还不能确定。汤相公此议,待有司查清消息本源再说。”

  此番朝会,就此草草收场。

  弹劾杨沅的人没有达到目的,但是整个形势对杨沅愈发不利了。

  临安府,通判北厅,张宓脸上的笑容愈发快意了。

  “摸臀手是么?杨沅,本官这雅号,拜你所赐啊!”

  张宓狞笑着自语:“等你死了,本官一定要想办法把你的妻妾收房。

  你赠与本官的这个雅号,本官总要叫它‘名符其实’才对得起你呀,呵呵呵呵……”

  ……

  枢密院,机速房,八绂堂上。

  肥玉叶把一纸辞呈摆到了郑远东的公案上。

  郑远东看了一眼辞呈,对肥玉叶道:“你想去金国?”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