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746章

作者:月关

  赵瑗遂一拍额头道:“倒也可行,只要我不是最后的决策者,眼见事机不对,我再收拾残局也就是了。那……我去径山寺逛逛?”

  赵璩嫌弃地看了他一眼,道:“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就去个径山寺,从临安到余杭是吧?来回快一点就一天的路程?”

  赵瑗老脸一红,道:“那你说,我去哪?”

  赵璩想了一想,两眼一亮,道:“去成都怎么样?”

  赵瑗一愣,道:“这么远?”

  赵璩道:“你要走,就走远些,省得那些士大夫三两天功夫就能找到你哭诉一番。

  再一个,成都府乃国朝重镇,现在又有西夏蠢蠢欲动,你去巡幸成者,就近接见边军诸将领,必然会给西夏和金国一个错误判断。可谓一举两得,有什么不好?”

  赵瑗听了大为意动,皇帝说是普天之地,莫非王土,可皇帝却大多只能困于深宫,一辈子也没离开京城多远。

  宋朝的皇帝尤其如此,出过远门儿的除了开国二帝,还有远赴泰山封禅的第三帝真宗,也就是先帝赵构了。

  他的江山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掌控江山、治理江山的皇帝全凭想象。

  赵瑗道:“这……倒也使得。不过,百官一定会劝谏不许的吧?”

  赵璩更不耐烦了:“偏你担心那么多,他们不想你出京城,你找个他们拒绝不了的理由嘛。”

  “比如说……”

  “比如说,太皇太后身体有恙,夜梦金甲神人谕示,须得官家亲往……嗯……,成都青羊宫上香,方能痊愈。官家要尽孝道,怎么啦,谁敢拦阻?”

  赵瑗欣然道:“此计可行!只是,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舟车劳顿的,万一……”

  “那就皇太后,皇太后年轻,还一身武功呢,老闷在宫里也不是办法,正好请她老人家出去散散心。”

  赵璩一拍大腿,道:“对!太后更合适,我去跟太后说。”

  吴太后是赵璩的养母,与他感情最为深厚,由他出面说项,自然没有问题。

  亭外,小骆的耳朵微微一松。

  皇帝要巡幸成都了啊,我也可以跟着去巴蜀走走了。

  只可惜,去了巴蜀,就无法看到杨沅如何捅篓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

  杨沅今日放衙之后,邀请了国子监司业晏丁饮酒。

  晏丁这位司业,在国子监里就相当于“教导主任”这么个职务,同他以前的临安府通判的权力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过日子久了,便也安之若素了。

  虽然他是因为杨沅而离开了临安府,但是一番接触下来,对杨沅倒也没有什么恶感,两人反而交情不错。

  今天杨沅请晏司业吃酒,为的就是把“张宓该不该死,能不能判死”这个话题,引入到“不杀士大夫”这个主题上。

  这个话题,由士大夫的预备军,太学生还有国子监生们提出来,最合适不过。

  虽然他们就是未来的士大夫,可少年人的理想感、道德感更纯粹,没有人认为自己学业有成,入仕作官之后,是奔着做一个赃官贪官去的。

  他们尤其地痛恨败坏了士大夫群体、败坏了官僚群体的那些贪官污吏。

  不过,杨沅在国子监除了晏丁,没有别的人脉。

  所以,他只能借助晏丁的帮助,引导国子监监生们主动介入。

  对于晏丁这样一个在临安府通判位置上,就尸位素餐、懒政怠为的庸官,你和他谈正义谈公道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谈改革弊政利国利民,那无异于对牛弹琴。

  所以,杨沅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用这样的办法去说服他。

  什么东西都是有价格的,只要你能拿得出叫人动心的筹码。

  杨沅当然是有筹码的,对一个仕途无望,数着日子等致仕养老的庸官来说,他最需要什么,杨沅恰好就有什么。

  所以,这顿酒两个人喝的很开心。

  第二天,杨沅就给到了晏丁他想要的一切,晏丁马上就利用他国子监司业的身份,技巧地引导起国子监的学生来。

  学生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张宓一案,他们也都听说过。

  但是他们原本也没有想及那么深的根源问题,而是把论点集中在了张宓这一个例、这一个人身上。

  晏丁只是在每月小考的时候,把这个月小考的试论题考题,和张宓杀人藏尸案联系了起来,并且在题目中提到,试论此案令三法司争执的根本原因与“不杀士大夫”的传统理念之间的联系。

  小考结束了,但是这个话题才刚刚开始,它就像决了堤的洪水,成了整个国子监争论热议的焦点。

  在杨沅款待晏宁的时候,王大少和樊举人也宴请了曾响应杨沅,为岳飞鸣冤的太学学生程宏图、宋芑。

  作为学长,王大少请这两位一腔热血、满心正义的学弟喝了顿酒,席间只一番议论,程宏图和宋芑就成了两个火种。

  随着他们的归去,“不论何种情形,都宽赦不杀士大夫”的利与弊,就成了太学的议论焦点。

  张宓倒下了,那座无形的诫石碑,现在驮到了他的背上,能否随之倒下,就和张宓个人的生死,密切地联系了起来。

  这时,枢密院勘印房也有动作了。

  勘印房主事徐洪诚把一批油墨悄无声息地运出了枢密院,早就在盯着他和寇黑衣的刘商秋,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刘商秋马上亲自跟了上去。

  一共十四桶油墨,在临安城中兜兜转转的,奔了“李巧儿书坊”。

  李巧儿书坊负责“临安小报”的印刷,李巧儿是苏乔苏主编的合伙人。

  李巧儿书坊图便宜,勘印房这种闲衙门想搞创收,所以两边合作,一个调制印刷油墨,一个购买印刷油墨,合情合理。

  近来“临安小报”的销量暴增,油墨用量增加,也属寻常。

  每一个环节,看起来都没有问题。

  但是,当天晚上,就有六桶油墨运出了“李巧儿书坊”。

  老苟叔的人马上跟了上去……

第571章 妙笔如花

  近来“临安小报”大卖,油墨的需求量激增,所以“李巧儿书坊”多进购一些油墨实属寻常。

  但是“李巧儿书坊”又运出了六桶油墨,这是什么意思?

  其中有没有可以用来印制会子和交子的专用油墨?

  又或者说,这六桶运走的油墨全都是印钞专用油墨?

  老苟叔安排在“李巧儿书坊”附近的探子马上跟了上去。

  书坊里,苏乔苏主编把今天刚刚写就的稿子递给了李巧儿,李巧儿马上分发下去,让雕刻师傅们立即开始刻印。

  小报不太要求印刷质量和纸张质量,而且它是每天一版,因此也不太在意雕版质料的易损坏性。

  刻字师傅们选择了比较容易雕刻的质地较软的木板,由不同的刻字师傅每人负责一块雕版。

  他们将不同的文章雕刻上去以后,再把几块雕版像“华容道游戏”的拼图一样,拼接在一起箍紧了,就是一块完整的印版,印刷出来,就是小报的一版内容。

  雕刻任务分发下去以后,刻字师傅们立刻紧张忙碌起来。

  李巧儿与苏乔离开了油墨气味浓厚的刻字房。

  李巧儿对苏乔嫣然笑道:“近来咱们小报的销量数倍于从前,生意好的不得了,这可多亏了苏老爷您一支妙笔呢。”

  苏乔笑道:“近来朝廷多事,此等有悖人伦的大案又是民间热衷于谈论的事情,小报刊载的及时,自然就会有许多人急于从小报上获取消息的进展了。”

  李巧儿问道:“这件案子,还能撑多久?”

  苏乔顿时眉开眼笑:“三法司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依老夫看来,一时半晌的,是不会有结论的。”

  李巧儿喜上眉梢,道:“那可好极了,此案明明凶手已经就缚,偏偏审断上出了纠纷,这案子最好拖个三年两载,那咱们临安小报可就大卖特卖了。”

  苏乔哈哈大笑起来,说道:“除非这案子跌宕不断,否则久了大家自然也就疲了,拖的再长也不会引人注意的,老夫还得注意搜集些百姓喜闻乐见之事才成。”

  李巧儿停下脚步,媚眼如丝地道:“比如说呢?”

  苏乔的思绪一时还没抽出来,诧异地问道:“比如说什么?”

  李巧儿娇娇软软地凑到苏乔身前,呵气如兰地道:“比如说,貌美如花的寡居书坊女东主,与某苏姓大官人苟合,百姓是否会喜闻乐见呢?”

  苏主编顿时淫笑起来:“只怕还不够。”

  李巧儿便向苏主编抛个媚眼儿,手掌软绵绵地搭在他的胸上,昵声道:“那就看你苏老爷一枝妙笔怎么写喽。”

  苏乔飞快地向旁边扫了一眼,低声道:“杨雷峯今日不会来吧?”

  李巧儿吃吃一笑,道:“放心吧,他一个月顶多来个三五回,多了恐家中悍妇起疑心,今儿不会来的。”

  说着,李巧儿便扯起苏主编的手,柔声道:“今儿晚上,让奴奴好生慰劳一下妙笔如花的苏老爷。”

  片刻之后,李巧儿的闺房房门紧闭,窗扉上却亮起灯光来。

  苏主编衣衫半裎,手提一杆兔毫,冲着软软倒在榻上,双腿却已岔开的李巧儿笑道:“看老夫我今日妙笔如花。”

  一支毛笔轻轻地刷下去,房中立即响起了柔媚而旖旎的喘息声……

  ……

  那拉着油墨桶的车子出了“李巧儿书坊”,便奔了湖边码头。

  码头上停着一条临安常见的乌篷小船,油墨桶被搬上船去,小船便驶离了岸边。

  “同舟会”的探子汲取了上回的教训,已经在岸边备了船,小船马上跟了上去。

  此时,华灯初上。

  城中内河两岸灯火迷离,各种游船、货船穿梭往来,丝竹歌乐之声不绝于耳。

  那撑船的艄公十分的警惕,与船头一个护航的头戴竹笠的人分别注意着头尾左右。

  后边跟踪的船便不敢靠的太近。

  那船一路行去,通过密如蛛网的江南水网,渐渐驶离了临安城。

  小船进入萧山水道一个岔路口时,几条小船分别从不同方向驶来,一时拥塞在那儿,把“同舟会”跟踪在后面的小船挡住了去路。

  两条小船上的艄公因为碰撞互相吵闹大骂,探子无奈,还得与另一条船上的客人出言解劝一番。

  好不容易劝得各方分开,得以通过,前方却已经失去了跟踪的那条船的踪影。

  他们不死心,又追了一阵,眼见前方河道不止一条岔道,根本无法辨别那条船驶向了哪条岔道,又唯恐探查的行为被人查觉,只好放弃了追踪。

  为谨慎起见,他们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先寻到一处灯火明亮处上岸,寻到一处酒馆,点了几样小菜,耐心吃了顿酒,这才登船离开。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