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一问,张宓翻供不承认杀人,是否应发回都察院重审?
二问,张宓究竟是和奸还是强奸。
三问,在这整个案件中,被所有人忽略了的张宓的儿子,现在仍在成都路任职的张佑该如何处置?
为父相隐本无可指摘,但是当事情发生之后,他不该休妻吗?为什么要让父亲和妻子继续这种丑行?
他真是出于孝道为父相隐吗?还是为了他自己的声名和前程,选择了默许与纵容?
刑部这么干的本意是为了打击都察院的气焰,但是第一条的话,大理寺就不愿意。
张宓翻供,他翻个毛啊,大理寺又不傻,这案子翻不了的。
如果把他打回都察院,天知道他又会招些什么出来,到时候大理寺岂不是更加为难?
所以大理寺的笔杆子们还得分心出来,抗辩刑部的质问。
而对于第二条和第三条,都察院也自有解释,三家掐起了罗圈架。
这时礼部不甘寂寞,也插手进来。
礼部是站都察院的,但是司法的事情,本来是轮不到礼部出头的。
不过你们既然都在拿孝道说事,那能把我礼部抛到一边儿吗?
所以,礼部堂而皇之地杀入了战团。
“临安小报”写的飞起,原有版面已经不够用了,居然开了增刊。
这个时候,都察院冲在最前沿的,是榜眼萧毅然和探花卢承泽,状元杨沅忽然又神隐了。
但是因为三方辩论之激烈,各方都忽略了他。
既便偶尔有人想起他来,也认为是因为他与张宓众所周知的恩怨,为了避嫌,才脱身事外。
这倒是让大理寺和刑部松了口气,因为他们都认为,杨状元的一支妙笔,比萧榜眼和卢探花加起来还要犀利。
如果杨沅也出面,那就更加招架不住了。
而杨沅这段时间实际上正在筹谋着另一件事,他如今怎么可能手上就只一件事,了结一件再办一件。
赵瑗打算去巴蜀一带巡幸,这在大宋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行为。
皇帝一旦成行,对于金国和西夏来说,必然会有一番解读。
要让对方做出什么样的误判,这就要对巡幸过程中做些什么进行巧妙的设计了。
其二就是,皇帝避开临安这个风口,是出于谨慎原则,留下一个可以收拾残局的人。
所以,赵瑗不在临安期间,副皇帝阁下可以干些什么,可以干到什么程度,给官家预留哪些扣子,一旦事不可为时,好让他及时回来收拾残局,这些都要预先进行设计。
所有这些,都要考虑到宋国与金国、西夏三方的关系和力量对比。
还要考虑大宋内部涉及的各方势力,这些派系势力的立场、实力,其领袖人物的性格可能产生的反应等等,都要考量在内。
所以,不是仅仅擅长危机公关手段,就能解决好的。
杨沅在此过程中,顶多是利用他所擅长的东西,从常人不太容易考虑到的角度,去进行技巧设计。
至于朝堂上三法司的争执,以及越来越多赤膊下场的官员们之间的激辩,杨沅浑不在意。
他在等,等国子监和太学的学生们砸破这口酱缸,揭开“不杀士大夫”的遮羞布。
国子监和太学加起来两千多名学子,这还不包括国子监下设的武学的几百名武举。
他们虽然是武举,可也都是要学文的,如今自然也加入了对于“不杀士大夫”这一律条上没有,实际上却在执行的国策的讨论。
而且,他们将来成为武官,是不受这一潜规则庇佑的,所以反应尤其激烈。
这两千多名学生,只是在校的还没有毕业的学生.
他们还有学长呢,还有没有考入国子监和太学的老同学呢,这个面儿就扩大的太多了。
杨沅正在等着他们充分发酵,他们现在还仅限于在校园之内的学术上的讨论。
当他们走出校院,上书言事,干涉不平的时候,现在朝堂上正在争论的话题就不足为道了。
那时才是杨沅集中全力,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
而现在,他正在协助皇帝和晋王,以及兵部和枢密院,策划这几件事情:
一、缩减宰执任期,避免久居相位者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
二、裁汰冗滥,先从临安府试点,罢逐青吏(州县职役)、裁汰冗官、限制恩荫官的数量。
三、军制改革,推行义兵制,调整武官选拔标准,考核现有武官。
四、等皇帝从巴蜀归来,于临安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式。
第572章 对症下药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四件事,赵瑗都是做成了的。
裁汰冗滥,他顺利完成了。
军制改革,他也顺利完成了。
阅兵方面,他曾在五年内举行了三次大阅兵,他还调整了将领的选拔标准和选拔途径,使得宋军的战斗力较之从前大为提高。
缩短宰相任期这件事,他也做到了,因为在缩短宰相任期的同时,他还分润了一部分宰相的权力给执政。
这样一来,不但进一步减小了宰相的影响力,也使得缩短宰相任期的改革进行的非常顺利。
因为宰相自己是不方便为了保证他自己的任期更长而跳出来据理力争的。
士大夫把自己的形象塑造的太过伟光正了,这种“人设”在给了他很多好处的同时,反过来也变成了他的一种束缚。
他想反对,就只能借助于他人之口。
但是,执政可以掌握更多的权力,他为什么要支持延长宰相的任期呢?
当然,在本来的历史上,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集中发生在二十多年后。
那个时候,正是赵构去世的时间。
也就是说,他熬了二十多年,忍了二十多年,直到把赵构这个高寿的“婆婆”活活熬死,他才真正的能够大展拳脚。
士大夫们有他们的人设,有他们的“偶像包袱”,赵瑗也一样。
赵瑗的“至孝人设”,给他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同样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束缚。
可是现在不同了,赵构走的很仓促。
赵瑗的改元之年,又接连迎来了金国的示弱,新金的亲近,还有高丽的臣服。
他这个孝子头上不仅没有一个太上皇压着,个人威望也达到了顶点,因此要推行这几件事便不再为难。
赵瑗打算在他去成都之前,就把这几件事做好。
作为一个年轻的天子,他最大的追求,就是作为一个帝王,能在史书上留下他的丰功伟绩。
这些事情得以成功推动,他就是有为之君,他自然不愿假手于人。
所以,在朝廷上因为张宓案,把不同立场、不同心思的官员纷纷拉下场的时候,赵瑗也开始了他的改革。
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四件事中最困难的一件事,就是缩短宰相任期。
但是如前所述,赵瑗先接见了众执政,参知政事汤思退、张浚、陈康伯,陈俊卿听了官家的改革意见之后,一体表示赞成。
这其中陈俊卿是新晋的宰执。
他原是赵瑗做普安郡王时的王府教授,等于是赵瑗的一位老师,在宰执中资历最浅,却是赵瑗的铁杆。
现如今,两位宰相皆为保守派,但执政之中,除了一个汤思退,其他三人都是主战派。
能够忠实贯彻赵瑗意志的力量正在增强。
得到众执政的支持之后,赵瑗便召开了御前会议,公开了他对于宰相任期改革和权力划分的意见。
一、缩短任期,以法律的方式明确下来,最长不超过五年。
二、分润权利,将本属于宰相的部分权力,划分给执政。
实际上因为各种缘故,宰相任期超过五年的人还真不多。
很多宰相任职从几个月到三四年不等,任期过长的本就没有几个。
任期长的比较有名的,唐朝时候有个李林甫,宋朝时候有个秦会之,恰巧都成了反面典型。
如今皇帝同意,晋王同意,执政们拥护,沈该和魏良臣两位宰相年纪又大了,本也干不了几年,争执心不强,且也不便相争,所以这最难的一关,解决的非常顺利。
在对宰相任期做出改革,权力也重新划分之后,赵瑗就进行了第二件事:裁汰冗滥。
这一点,倒是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因为冗官问题,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不只一个朝廷大员曾大声疾呼,痛陈利害,建议裁汰冗员。
比如宰相魏良臣,他就一直坚持认为冗官现象太过严重,恩荫滥赏也太过严重,因此一直呼吁应该予以改变。
很多官员们,你不能说他们毫无私心,但也确实不是所有决策,一味只为自己私利打算的。
况且,恩荫制度对于这些高官们来说,本就属于一个鸡肋的选择。
因为恩荫选官没有晋升机会,它的上限最高就是七品。
所以这些高官极少愿意让自己的子侄走恩荫之路。
哪怕是一时考取不了功名,暂时以恩荫入仕了,他们也依旧要求子侄不懈学习,以求取功名,否则终非正果。
因此,裁汰冗滥的事阻力主要来自下边,上边全都赞同,也就积极推行了开来。
这时候,还是南宋第二代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南宋的冗官现象比起北宋末年时,其实要轻微的多。
毕竟汴梁被金人攻占,皇室都被一窝端了,那些大臣又能跑掉几个?
南宋朝廷,等于是一切从零开始,所以到现在为止,它的冗官现象还不是特别严重,并且主要集中在临安地区。
这样一来,赵瑗以临安为试点,进行裁汰改革,一旦成功,也就等于在全国取得了成功。
改革实施后,第一批就罢逐了青吏三百多人,朝廷百司各个衙门里只领俸禄不干活的冗官七百多人。
这些还只是严重不符合留用条件,根本无需仔细勘筛,就属于完全不合格的人员。
不过,赵瑗本以为裁撤的青吏会比较多,毕竟官员应该比吏员更符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