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827章

作者:月关

  门子听他介绍了身份,心中虽不以为然,面上却也依旧恭敬如仪,把他们请进府去,在偏厅坐了。

  听他们道明详细来意后,那门子便去告诉了管家,管家又去请示了鹿溪。

  大长公主自然不必见他陆科长,听管家道明对方来意,鹿溪便颔首道:“他要见谁,只管领去,不要拒绝他们,免得遗人口实,给老爷惹下麻烦。”

  说完,她就带人出门去了,说是要回一趟娘家,实则是去了蕃坊。

  杨家对南洋、西洋的贸易都在她的手中,这位当家主妇打理的可不只是杨府里的内务。

  那管家听了,便领着考功三案的三个人,先去见了丹娘。

  丹娘还有两个半月就到待产期了,已然是大腹偏偏。

  考功三案的几个人,隔着小花厅的帘子,见到了丹娘夫人。

  三人仔细询问了丹娘与杨沅相识并嫁入杨府的经过,着重问起她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以及和原夫方家的纠纷。

  如果不是他们问起,丹娘几乎都要忘记了那曾经令她痛苦不堪的人生。

  此时重新说起她和天钟山下樊家人的恩怨,和湖州方家的纠纷,一时间真是百感交集。

  青棠耐着性子听他们询问了一遭,到后来却专盯着让丹娘为之难堪的部分百般追问,青棠终于发火了。

  小姑娘从珠帘后面冲出来,掀了他们的几案,摔了他们的茶水,大发了一通雌威。

  丹娘自是要叱责小丫头不懂事,勒令她退下受罚。

  陆科长溅了一身的茶水,也只好讪讪而退,再去询问乌古论盈歌。

  他们刚刚离开,原本慵懒地侧卧在胡床上的丹娘便坐了起来。

  吏部这是想用我的事情为难二郎么?

  当初的事情可有留下什么把柄,能被他们用来攻讦二郎么?

  虽然往事不堪回首,但是为了避免曾经的过去给杨沅留下什么污点,丹娘还是认真回想了一遍。

  曾经的丹娘是游手,是狡计多端的玉狐娘子,如今她执临安餐饮业牛耳,又是鹿溪负责的海外生意的得力助手,不管是眼界格局还是能力和实力,她早非当初可比了。

  只是略微思索了一阵,她便把青棠唤到面前,暗授了一番机宜。

  这麻烦,她自己就解决了,鹿溪那边她都不想麻烦,更不想让杨沅操心。

  青棠听罢,马上快步离去。

  ……

  乌古论盈歌这边,小阿蛮早就在丹娘小花厅外悄悄观察了整个过程,回来说与盈歌听了。

  盈歌那性子,本就比丹娘骄纵七分,听罢经过,心中着恼。

  待那陆科长领着两个科员到了她这边,连茶水都欠奉,座位都不给。

  盈歌是在花园小亭中接见这几个人的。

  盈歌大腹便便的坐在亭栏边,她比丹娘还要早一个半月就到生产期,偏生看着比丹娘还要活蹦乱跳的,挺着个大肚子在那儿喂鱼。

  书记员赵肃撅着屁股趴在小石桌上负责记录,因为小石桌旁边的墩子全都不翼而飞了,地上只有几个来不及擦干净的墩子印儿。

  吏部选才迁官,以“四才、三实”为考核标准。

  四才就是身、言、书、判。

  长相要端正丰伟,言辞要清晰利落,书法要遒美,文理要优长。

  杨沅的长相那就不用说了,其他其他那三样……

  人家是三元及第的状元之才,他们哪敢考较,想一想都要生怯。

  那就只有“三实”可以做文章了。

  “三实”分别是“德行、才用、劳效”,其中最好做文章的就是“德行”。

  但凡吏部考功司派员考察官员家属,哪怕是一品大员人家,谁不是对他们客客气气的?

  如今到了杨沅府上,却要受到如此冷落,陆科长只气的牙根痒痒的。

  他们这边重点调查对象其实就是盈歌,丹娘那边的先行调查只是为了麻痹盈歌,掩饰他们的真正目标。

  如今到了盈歌这边,自然要问的更加仔细。

  只是……,盈歌似乎很健谈,都不用他们问,该说不该说的就都说了。

  可是说归说,盈歌说了那么多,有用的却实在不多。

  因为她经常说着说着就来一句“哎呀,接下来的事涉及军机,不可说。”

  陆科长三人站了一个多时辰,记了一个多时辰,临行之际,满脑子都是“不可说。”

  ……

  “啪!”

  刑部尚书张方旬思忖良久,在棋盘上落下一子,轻笑道:“汤进之稳坐钓鱼台,吏部却做了他的急先锋,这打法着实叫人有些意外。”

  对面沈该呵呵一笑,抚须道:“吏部本也不想做这个急先锋的,谁让都察院盯上了它们这块肥肉呢?”

  张方旬道:“吏部是最有机会晋位宰相的,这,怕也是吏部与汤进之共进退的主要原因吧?”

  沈该淡淡一笑,没有言语。

  吏部正堂是晋位宰相机率最大的官,不过这个运作过程,却也非朝夕之功。

  沈该和伴驾去了成都的魏良臣年纪都大了,而且他们现在就占据着左右相的位置,谭尚书这是不想烧他们的冷灶啊。

  年轻有为且拜相呼声最高的汤思退,自然也就成了谭尚书结盟的首选。

  沈该又布下一子,张方旬忽然一抬眼,对沈该道:“沈相公对杨子岳此人怎么看?”

  “杨沅?酷吏罢了。”

  “哦?可酷吏,却是升迁之捷径啊。”

  “但是,古往今来,凡酷吏者,鲜有善终啊。”

  沈该吁了口气,感慨道:“自古帝王,但凡想有一番作为,且非开国之君,有天命气运加身的,谁座下没有过几个酷吏呢?”

  “人人都有对头,是官就有政敌。高高在上的帝王同样如此。所以,只要想有一番作为,不愿被人掣肘的帝王,都需要一把,一把锋利的刀。

  这口刀,会为他解决许多本来需要拉扯多年、博弈多年的对头。商鞅、张汤、主父偃、来俊臣等等,莫不是这样的一口刀。

  你翻遍史书就可以看到,皇帝的政令能畅通无阻、执行起来不折不扣的时候,皇帝手中一定有这样的一口刀在。

  反之,众正盈朝,政令却不出宫门的时候,呵呵,皇帝手中,一定少了这样一口利刃。”

  张方旬道:“但是,当皇帝的目的达到以后,这把刀却是停不下来的,停下,它就没用了。继续砍下去,却要伤了皇帝的元气。”

  沈该道:“所以,血刀终有还鞘时。杀一人而安天下,也就成了必然。”

  张方旬微微眯起眼睛,缓缓问道:“那么,依沈相公来看,杨子岳这口刀,官家想用到什么时候呢?”

  “一日不能北伐,杨沅这口刀就还有用。”

  沈该摸挲着手中玉制的棋子儿,微笑地道:“当然了,也不排除这口刀用卷了刃,官家再寻一口刀、再换一口刀的可能,那杨沅这口刀,就要提前折断了。”

  张方旬叹息道:“以他资历,本有大好前程,何必择此捷径。”

  沈该道:“捷径,快啊!汤思退和杨子岳斗的凶狠,可骨子里,他们不正是一样的人么?”

  沈该淡淡一笑,道:“而对官家来说,他们都很有用。王与霸,是朝廷的一体两面。只有仁义,就会被人裹挟,只有霸道,则不会长久。王与霸通吃的,才会成为千古一帝。”

  张方旬布下一子,抬眼问道:“那么,当今官家,能成为千古一帝吗?”

  沈该笑而不语。

  ……

  都察院里,萧毅然、卢承泽等人对所拘官员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讯问。

  对他们不便动刑,只靠威逼利诱,自然不能令他们开口。

  好在邱舜泉已经招供,循着他与诸多官员的“合作”,只要抓出这些官员一些犯罪的铁证,就能由此作为突破口,打开他们的心理防线。

  所以,杨沅把对方的火力,尽量吸引到自己身上,顶在前面,抵挡对手射来的密集箭雨。

  突破敌营防御的机会,则交给了萧毅然他们。

  但是,萧毅然、卢承泽很快就发现,他们的调查遭受到了来自于内部的阻力。

  左副都御史肖鸿基,重启了对吏部考功员外郎的案件调查。

  许多萧毅然、卢承泽、于泽平这边需要调查的关键人证和涉案官员,都被肖鸿基调了过去,接受肖副宪的调查。

  而少了这些关键人物,萧、卢等人这边的调查,就常常陷入中断,无法继续下去。

  这让萧毅然、卢承泽等人颇感无奈。

  肖鸿基是都察院副都御史,是他们上司的上司,在都察院中仅比都御史朱倬低一级。

  而朱倬对肖鸿基,就有点像乔贞对刘以观,他做为正印官,也无法对副手干预太多。

  一开始,萧卢等人还想着自己扛,不让杨沅为他们操心,毕竟杨沅独自抵挡政敌层出不穷的攻讦,已经承担了最大的阻力。

  可是面对来自于肖副宪的牵扯和麻烦,他们实在是无能为力。

  最终,他们还是把现在所面临的困局报告给了杨沅,毕竟这么一味拖下去,同样会出大问题。

  “肖副宪原本就在查证李建武一案嘛,倒也未见得就是故意为难你们。”

  杨沅笑吟吟的说道。

  该莽的时候他会莽,不该莽的时候,他也不傻。

  人家肖鸿基的做法有错吗?

  冠冕堂皇的,完全没问题啊。

  人家在调查的这件案子,可是在他们调查的案子发生之前,而且人家还没结案呢,继续调查不应该吗?

  怎么你要调查,所有人就得给你让路,就得配合你,包括你的顶头上司吗?

  这个坑,杨沅是坚决不跳的。

  “目前,我们也不宜再开一局,不但精力、人手不足,而且一下子树敌太多,可招架不来。”

  杨沅道:“我们打了吏部一个措手不及,动作之快,让他们来不及反应。

  但也因此,我们对于由邱舜泉引起的这个案子,许多基础做的都不扎实。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