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你要说“坐月子”的道理,传承了这一规矩的人还真未必说的出来。
可是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有太多传下来的常识,是靠一代代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有很多事情真的是说不清道理,但它真的有道理。
杨沅也不想因为图个一时痛快,让盈歌坐下什么病来。
杨沅便一锤定音道:“听你大姐的,实在难受时,叫人用温水浸了毛巾擦拭一下,记得先把门窗关好,别受了风。”
盈歌一听杨沅的说辞也是这般,登时绝望起来。
杨沅喜滋滋地抱起襁褓,只见一个粉嘟嘟的小孩子,闭着眼睛睡的正香,浑然不理满屋的人。
杨沅欢喜道:“孩子出生几天了?”
说着,他扒开襁褓看了一眼。
洛药师倒是没号错脉,果然是个带把儿的。
鹿溪答道:“六天了。”
盈歌吃味道:“你都没看看我,就只顾着去看你儿子。”
“你来咱家多久了,他才刚来,那不得先看看。”
杨沅笑嘻嘻地握了握孩子的小手。
盈歌哼了一声:“那人家不是刚生了孩子么,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
“你看你中气十足的,还有力气跟你儿子抢醋吃呢,没事儿。”
杨沅一边和盈歌斗嘴,一边向后伸出手去。
冷羽婵会意地将一只鎏金的银盒交到杨沅手上。
杨沅把银盒交给盈歌,笑道:“送你的,看喜不喜欢。”
盈歌好奇地打开银盒,看到里边的东西,顿时两眼一亮。
她伸手从银盒中拿出一件饰品,一块饰缠枝花的长方体金饰,两侧几块质地通透的玛瑙,接着是各种形制的玉条与玉石,用线串成了一件奇怪的饰品。
似乎是一条项链,可如果是项链,又嫌长了一些。
盈歌喜道:“列楪?”
杨沅笑道:“不错,这是我获得的一件战利器,原不知其用,知道它是何物后,就想着正适合你了。”
“列楪”是女真人极为喜欢的一种饰品。
女真人较之汉人,不是太喜欢加太多首饰,比如发饰、耳环、项链等,他们更喜欢在衣服上加装饰。
“列楪”有点像汉人的“蹀躞”,是系在腰上的。
而制作原料珍贵且工艺复杂的“列楪”,在金国贵族中也是极受追捧的宝物。
盈歌的父亲就有一件“列楪”,盈歌首饰不少,却没有“列楪”,如今得到这样一件宝物自然欢喜。
“算你啦,没白给你生儿子。”盈歌眉开眼笑起来。
“孩子取名了么?”
鹿溪嗔道:“你这当爹的没回来,谁敢给孩子取名?”
杨沅略一沉吟,道:“那……就叫杨胜?我这儿子出生前后,正是我这当爹的在前军大胜之时嘛。”
“咳!”
玉叶听了,忍不住轻咳了一声。
杨沅闻声望去,玉叶飞快地向他递了个眼神儿,马上又若无其事地飘开了目光。
哦,对!
杨沅猛然憬醒,我那大儿子叫杨省,若再来一个杨胜的话,只是音调不同,容易混淆。
杨沅不等众女赞同,便马上改了口:“还是叫杨捷好了,听着……更好听一些。”
……
关于嘉奖事宜,一则前军战报还未统计完全,二来这种事晋王不好替官家出面,否则有收买人心之嫌。
而杨沅刚刚归来,也得了几天的假期。
次日,他便带着全家,借了晋王的画舫,去西湖上游玩。
盈歌自然是不肯独自待在家里的,杨沅也不忍心,就叫人把加了帷帘的车子直接驶到后宅花厅门口,盈歌抱着杨捷高高兴兴地上了车。
皇帝回京的消息已经传回了京城,按照脚程,还有七天左右就能回到临安。
临安要准备迎驾事宜,还有阅兵事宜。
而此番阅兵,比之赵瑗离京时所设想的阅兵已经大为不同。
宋军刚刚在淮东取得大捷,斩敌四万余、俘虏两万余的战绩,可以说是大宋对金的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战果。
杨沅暂时便没有回都察院,作为此战的最大功臣,他被晋王任命为“阅兵总提举”了。
杨沅可是见过后世的盛大阅兵的,那还能不明白该如何玩这花活?
老兵队伍,准备上。
此番参战的功勋之士,准备上。
他还命人快马去淮东押解一批俘虏回来,光阅兵有什么意思,再来个盛大的献俘礼那才爽快。
如果不是时机还不成熟,不好在皆大欢喜的气氛下再导致诸多的冲突,杨沅都想把为战死军人立碑祭礼的事情都一鼓作气地搞出来。
尽管杨沅出于大局考虑,已经有所收敛,但如此耀武,还是让部分文臣感觉不满起来。
杨沅在阵前擅斩泗洲游奕军七员中高级将领的事也被人找出来,开始弹劾杨沅。
赵璩果如他对杨沅所承诺的,“你不用理会,我喷回去!”
赵璩把上书者直接喊去,喷了他个满脸唾沫星子:“打仗,你不行。扯蛋,你最行。
擅杀大将?擅杀你奶奶个腿儿!你有本事也给我大宋斩敌四万余,俘虏两万余去!
临敌怯战,友军置于死地而不顾,这等货色,难道不该斩之以正军法?
你居然为这种人伸冤,你是何居心,你说,你是何居心?”
“监国,下官只是觉得,要杀也该由官家颁旨,由官家来杀。
杨沅身为一监军,他斩杀大将,就是逾矩,就是越权啊!”
“那金狗打过来了,要不要等官家下旨再出兵啊?
淮东军主帅被困,要不要等官家下旨再让监军暂摄三军啊?
哦,斩杀贪生怕死之军将时,你跳出来了?”
“监国,事急从权,与杨沅事后斩杀大将可不一样啊!”
“谁说是事后啦?前军损失惨重,将士个个带伤。
赏功,可以慢慢统计慢慢来。罚过,也能慢慢琢磨慢慢来?
军心士气还要不要啦?万一激起哗变,你吃罪得起吗?”
“大王你这是强辞夺理,这不是没哗变吗?”
“废话,没哗变这不是因为把临阵脱逃者斩了吗?”
对杨沅发起攻讦的,并不是有组织的、成系统的攻击,而是一些严格遵循程序正义的大臣,还有一些对杨沅挟有私怨者的报复。
杨沅这一回立下的功太大了,他们也知道这些攻讦不会对杨沅产生太大的作用,但……恶心他一下,出出心头这口恶气总可以吧?
执政汤思退、吏部天官谭鹰炆等人,由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这场口水仗。
似乎,他们的气焰已经完全被打掉了。
第642章 预相
皇帝御驾从巴蜀东返,一路巡阅山河,倒也并未因为西夏兵马出现在川西,而有仓惶逃避之色。
这一日,皇帝的御驾来到鄂州,李道及当地文武官员迎驾入城,为官家设宴接风。
宴罢,赵瑗回到行宫,宫娥太监侍候他宽去外袍,正要沐浴一番,内侍总管李公公便蹑手蹑脚地到了浴宫外前,细声禀道:“官家,有临安金牌急脚递到了,是监国加封的。”
监国加封,那就是监国收到急件,来不及誊录整理,另外形成表奏文章。所以只是在呈递上来的急奏上面,他又套了个皮儿,就急急派人转呈皇帝这边来了。
赵瑗听了不由暗吃一惊,临安那边难道出了什么大事?
当下他也顾不得许多,穿着雪白的中单就从浴宫里走了出来。
李公公急忙将急奏高高举起,赵瑗接在手中,快步走到桌旁,取过玉刀启了封,便急急看了起来。
“哈哈哈哈……”
一听官家的大笑,摒息半晌提心吊胆的李公公便松了口气,赔笑道:“官家这么高兴,这是什么大喜的事呀。”
若是官家神色不愉,他是绝对不敢多嘴。
但官家龙颜大悦,你不问话,你让官家向谁抒发喜悦?
那是必须要凑个趣的。
赵瑗拍案大笑道:“我大宋在两淮力拒金兵,在灵壁一场野战,斩敌四万余,尸填沟壑,血污沱江,又生擒了敌兵两万余,大捷!大捷啊!”
赵瑗欢喜的走来走去,李公公连忙就是一连串的马屁奉上。
赵瑗一句也没听见,满心都是欢喜、欢喜,还是欢喜。
“快,马上宣魏良臣、陈康伯、沈虚中等伴驾大臣来见。”
这几位伴驾大臣就在行宫里住着,李公公答应一声,忙不迭赶了出去。
赵瑗也顾不上沐浴,急忙叫人又把袍服取来给他穿上,急急赶去先向太后和皇后说了一声。
吴太后当年养大的孩子是赵璩,所以她和如今的官家赵瑗,关系并不是很亲近。
但赵璩和赵瑗手足情深,当今皇后又是个会来事的儿媳妇,这一路上侍候着太后去巴蜀进香,婆媳俩倒是越来越亲近。
娘儿俩正在后宫里聊天,赵瑗风风火火地赶来,把淮东大捷的消息对她们眉飞色舞地说了一番,便又兴冲冲地赶去会见大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