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900章

作者:月关

  哼,那可是我师公最爱的地方呢。

  杨沅觉得,礼部左侍郎王慎之和礼部右侍郎孙艺嘉,他们还比不上青棠和阿蛮两个小丫头聪明。

  青棠和阿蛮两个小姑娘,还知道如何展示自己最大的优点,来“媚上邀宠”。

  可是王侍郎和孙侍郎这两位朝廷大员却只会对掐,只会采用踩对方一头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出头机会!

  次日,陆游领着郭玉岫去面见曲尚书的时候,曲尚书正和两位侍郎闲坐叙话。

  说是闲坐叙话,其实曲尚书等于是非正式地向两位侍郎交接事务了。

  曲尚书的致仕奏表已经递上去了,这件事两位侍郎当然是知道的。

  所以他们也清楚,尚书之位的继任者,很可能要从他们之中产生。

  宗阳宫事件发生时,孙侍郎正受邀在建康太学讲学。

  宋国有两处太学,一处在临安,一处就在建康。

  另一位王侍郎,当时则在主持朝廷大考事宜。

  所以阅兵礼和献俘礼是由曲尚书一手操办的,两位侍郎因为没有受到牵累,反倒成了他们晋升的机会。

  只是,机会彼此都有,上位只有一人。

  那么,谁能上位?

  谁更加众望所归,当然就是谁上位。

  孙艺嘉孙侍郎的资历更老,道德文章名闻天下,常往太学去讲学,威望隆重,上位的呼声自然最高。

  事实上也是如此,方才曲尚书和他们谈话的时候,已经隐隐约约透露出了这种意思,大概率是由孙艺嘉接替曲尚书的位子了。

  这个时候,陆游带着郭玉岫,到了曲尚书的签押房。

  陆游把郭玉岫请求参加科考的事,对曲尚书和两位侍郎汇报了一遍。

  陆游还着重提出,因为金州府拒绝让她报名,使得她只能进京告状。

  而“放解试”将于四天后,在大宋全国各州府县同时开始考试。

  所以就算朝廷特批允许她参考,郭玉岫也来不及赶回金州了,朝廷还得特批她在临安参加“放解试”。

  南宋时的金州就是后世的陕西安康,如今陕北和关中在金国辖下,陕南地区则在宋国辖下,那里距临安确实有点远。

  陆游这么说,是因为他觉得这事很好解决。

  就算尚书和侍郎对此不以为然,可眼下就是让人家郭姑娘抓住了这个漏洞,那就得允许人家考呀。

  从曲尚书的暗示中,听出自己将要继任尚书之位的孙侍郎正在心潮澎湃之际,听陆游这么一说,当即沉下了脸色。

  “胡闹!这种事情,陆员外你本不必报上来的。科考是朝廷的抡才大典,女子考来何用呢?凭白浪费了朝廷筹备科考之资源。

  一个女儿家,不好好的相夫教子,偏要跑来参加什么科考,抛头露面,有伤风化,不成体统。

  我礼部乃风化之源,是传播礼制、端正风化的所在,陆员外你怎么能助长她这种歪风邪气呢。”

  王慎之听出自己与尚书无缘了,心中沮丧的很。

  虽然只差半级,可是越往上坑越往少,如今朝中出了大事,有多个官员落马,这种情况下自己都无法更进一步,以后机会也就更加渺茫了。

  问题是他的岁数也不小了,熬资历等的话,也不知道能不能耗得过孙艺嘉。

  如果就在侍郎位上坐到致仕,等死了以后才由朝廷恩赏,给他加个尚书衔,那是何等的悲哀。

  王慎之正在自怨自艾,忽然听孙侍郎这么说,心中陡然一动。

  他不甘心,不是还没正式下达任命么?不是要等此番大考结束,曲尚书才致仕吗?

  如果我能……

  “孙侍郎此言差矣!”

  王慎之放下茶盏,目光炯然,声音也异常地激动起来:“国家律法如此,那么我等就该严格循法而行!律法公正而神圣,便是天子也要守法,怎可随意践踏!”

  杨沅本以为他做好事不留名,把人给引见到礼部,这事儿也就稳了。

  却不想正值礼部人事动荡,自以为尚书之位已稳的孙侍郎有心表现,自觉已经失去机会的王侍郎要争那一线生机,这事儿就此闹大了。

  王侍郎面带微笑,掷地有声:“某以为,该允许郭玉岫参考!”

  赢了侍郎变尚书,输了侍郎还是侍郎,稳赚不赔的买卖,王侍郎决定,搏一搏!

第665章 跑偏了

  孙侍郎朗声一笑,淡淡地道:“王侍郎,何谓律法公正而神圣?

  法,不过是先有了朝廷,而朝廷为了天下的稳定,所制定的一套规则规范。

  它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朝廷中的人为世间万人万物诸般行为定下的规矩。

  既然是人定下的规矩,它就不可能是天然正确的,总会有不妥不合之处,需要后人不断修正完整。”

  对于王慎之的挑衅,孙艺嘉感到非常恼火,他觉得必须得把王慎之的气焰打压下去。

  孙侍郎继续道:“交子刚出现时,流行于民间,为万民所认可,但,它是非法的。

  后来朝廷发现交子确实于民大有便利,于是它就合法了。

  那么请问王侍郎,这同样一件事,在朝廷认可的前一天它还是违法的,后一天就是合法的,那么它究竟是违法还是合法呢。”

  王侍郎冷然道:“自当以律法为尊,法许之日则合法,法不许之前,那便是违法。”

  孙侍郎拍手道:“说的好!既然这违法合法,只在朝廷一念之间。违法合法,只在朝廷一纸公文之下,那么……”

  孙侍郎踏上一步,咄咄逼人地道:“那么,你所谓的法公正而神圣,似乎法就天生应该凌驾于一切之上,人就应该像是瞎了、聋了、傻了,只管遵照而行,对么?

  难道发现它错了,不该完善它、弥补它、修正它,而是明知错了也要执行?”

  陆游听着,居然觉得很有道理,虽然这位孙侍郎是反对让郭玉岫参加科考的。

  王侍郎淡淡一笑,道:“孙侍郎的机锋着实犀利。不过,问题在于,它错了么?你说错它就错了?如果它没错,那么遵照而行又有什么问题?”

  “没错吗?”

  “有错吗?”

  两个人就像斗架的公鸡,梗起了脖子。

  孙侍郎到底是个研究学问的,时不时的就去太学、国子监讲课,辩术口才厉害。

  孙侍郎道:“法之所立,基于万事万物之秩序,源于天下黎庶之礼,成于朝廷所执之刑法。

  礼,便是维持社会秩序之根本。牝鸡司晨,妇人科举,抛头露面,便不合于一个‘礼’字。

  所以,即便律法中没有特意标明科考之制是专对男子,那么女子求考不合礼法,便是错的,岂有通融之理?”

  王侍郎眉头一挑,淡淡地道:“可它真的错了吧?对与错,难道你孙侍郎一言而决之?你好大的威风!”

  在王侍郎看来,孙侍郎是用一套正确的逻辑,支持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更何况,他们两个争的是郭玉岫该不该参考的问题吗?

  是尚书啊!

  曲尚书皱了皱眉,对陆游道:“你先把这位郭姑娘带下去,此事有了定论,老夫再说与你知道。”

  陆游还想看看两位侍郎辩理的,但曲尚书已经发话了,便也只好退下。

  郭玉岫倒是个不怯场的,退下之前,犹自昂然道:“放解试还有三天就开考了,如果到时候礼部不能给学生一个公道,学生就去告御状!”

  说罢,她就昂然而去。

  曲尚书一个已经递了辞职信马上要退休的人了,自然没必要表什么立场,于是待陆游和郭玉岫退下,便对两位侍郎好言说和了一番。

  对马上就要退休的老领导,两位侍郎不能不给面子,二人便不欢而散。

  王侍郎舌辩能力不行,但你让他写文章,字斟句酌,慢慢思量,却能长篇大论、引经据典。

  方才被孙侍郎噎的难受,回到自己的签押房,王侍郎犹自气愤难平。

  他想了一想,便研磨提笔,开始写“奏议”,他要就此事提呈御前,让百官议事,公开讨论。

  孙侍郎回到签押房,想起方才一场纠纷,也不禁动了念头。

  孙艺嘉是二程“洛学”信徒,崇信理教。

  后来的理学大家朱熹,现在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刚刚结束泉州同安县主簿的任期,打算继续求学深造。

  前不久,孙侍郎在建康太学讲学时,朱熹还去旁听了。

  孙侍郎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给他写了一封荐书,推荐他去拜道学大师李侗为师,继续深研理学。

  也正是在建康太学讲学时,孙侍郎发现有许多文人学者反对理学,太学里也有很多学生受此影响,对理学抨击不断。

  今日他与王侍郎所辩,固然是意气之争,但又何尝不是两种学术思想的斗争?

  孙艺嘉觉得他有义务以此事为例,好好辩一辩理学之道,拨乱反正,肃清思想。

  于是,还不等下值,孙艺嘉也立即提起笔来,开始书写文章。

  等到傍晚下值时,孙侍郎的文章已经完成了。

  他在太学、国子监素有威望,于是立即叫书办誊录两份,送交临安太学和国子监,供学生们学习。

  于是,次日一早,王侍郎的“就金州女童生郭氏玉岫应解试之考辩”的奏疏就明发朝廷了。

  与此同时,孙侍郎的“抡才大典与女子应试析”也在太学和国子监流传开了。

  孙侍郎也是论据充足,他这份文章不只写了女人不该应试赶考,还提到了商人、执役、罪犯、丁忧这四不考。

  虽然律法中从来没有明确过女人不能应试,但是却明文规定了以上四种人是不能应试的。

  为什么他们不能应试?

  像那罪犯,无疑与法有关。

  而那丁忧者,无疑与礼有关。

  至于执役和商人,更与其身份和职业的敏感性有关。

  女人可是涉及了身份、“职业”的敏感和礼法。

  孙侍郎就从这个角度详细阐述了一番,讲的是鞭辟入里。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