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907章

作者:月关

  她还真考上了举人,虽然她的名次不是那么靠前。

  此事在临安府当然又引起了一番轰动。

  接下来,礼部就要紧锣密鼓地筹备接下来的“礼部试”了。

  礼部的孙艺嘉孙侍郎,近来的日子很不好过。

  曲尚书对于继任者的推举书已经递上去了,他推荐了两人,就是他的左右侍郎,重点推荐的就是孙侍郎。

  但是由于对郭玉岫女子参考的态度,以及他之后写下并广泛流传于国子监和太学里的那篇文章,他身上“理学信徒”的标签便非常清晰了。

  而赵瑗恰恰是很讨厌理学的。

  赵瑗作为皇帝,本来也不至于因为某位大臣信奉的不是他所推崇的学术,便弃用之。

  可是礼部是掌管教化的衙门,这种关乎教育的衙门,它的尚书怎么可以是一个信奉伪学的人呢?

  所以,虽然曲陌去职要在礼部试之后,他的继任者身份却很快就传出来了,乃是王慎之王侍郎。

  王侍郎这一搏是真的成功了。

  而孙艺嘉孙侍郎,却因为信奉理学失去了成为礼部尚书的机会。

  这个消息传开,理学信徒们就如挨了当头一棒。

  此时临安正在筹备礼部试,全国各地的举子齐聚临安。

  这场学术之辩,因此也就不再只局限于临安士人之间了。

  也不知有多少读书人加入了对理学和蜀学之辩的讨论与研究。

  在这个时代理学本来就不占上风,时常受人诟病抨击。

  现在因为皇帝明确站队,局势更加明朗。

  这时候,“木易先生”与陆九渊和其他几名新收的弟子一番探讨之后,又出了一本新蜀学的详解。

  原本的蜀学体每户杂乱无章,它融合了释、儒、道的许多思想,却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明晰的理论。

  现在有了李师师的启发,又有陆九渊这个真正的心学创造者“不断脑补”,居然搞出来了。

  “木易先生”又是个不差钱的,一旦形成著作,它就会第一时间被印刷出来,并免费赠送给士人学子。

  一时间,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等年轻官员,在陆续拜读了“木易先生”的两部著作之后,全都成了“木易学派”的追随者。

  随着宋金之间正常贸易的恢复,一些容易夹带的东西也难免会被偷运出去。

  于是,在新金的上官骆、和金国济南府的辛弃疾的案头上,也很快出现了木易先生的大作。

  朝廷中,抨击理学的官员也开始渐渐增加。

  秘书郎世缨上疏请求官家下旨在科举中禁用二程之说以改变慢诞浮夸之士风。

  太常少卿王淮写文章抨击理学使得士子书生多事虚文,能文者多,知道者少,读书不见于用。

  国子监主簿郑丙上疏称“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即理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

  已然拜“木易先生”为师的太学生陈贾,公开写文章抨击“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表面上“以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为事”,其实不过是“假其名而济其伪”。

  一时间,理学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赵瑗见状,顺势接受了这些大臣的意见,决定斥理学为“伪学”,从此严禁传播。

  沈该觉得对于一门学术进行批斥倒没什么,但是以朝廷的名义禁止,似乎有些太过,便想为理学辩解一番。

  可赵瑗回答他说:“道学岂不美之名?正恐假托为奸,真伪相乱耳。”

  终是正式下诏,禁止传播理学了。

  赵瑗还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再赠苏轼为太师。

  这就更进一步推动了蜀学的发展。

  只是,三苏毕竟已经过世了,再为蜀学树立一个活着的榜样,才能更有助于蜀学的发展。

  可是,那位“木易先生”行止如神龙,陈俊卿的人始终未能追踪到他的住处。

  连他这个人是谁都无法确认,不知道他的底细,皇帝自然不能轻言嘉许。

  不过,这时候的蜀学已然声势大振,新蜀学的大宗师木易先生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倒是为他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颇有点鬼谷子一般人物的神秘了。

  这种神秘,无形中对他起到了另类宣传的效果。

  许多士子文人、朝廷命官以“木学”信徒自诩,也就毫无障碍了。

  否则,一旦此时李师师把杨沅推到台前,让人知道“木易”就是杨沅,反而对这种新学的传播和信徒拥趸的出现,造成一种障碍。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一旦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把杨沅和“大儒木易”画上等号,杨沅这位心学教主,也就能立马收获一大批来自于士大夫群体的门生!

第671章 春夏之交

  隆兴二年于大宋而言,是休养生息、调整一切的一年。

  宋国与金国的贸易基本上算是全面恢复了。

  宋国仍然在暗中资助着北金,似乎对北金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了掳掠鞑靼人这件事一无所知。

  金国对宋国,就像之前宋国对金国一样,开始隐忍、蓄势,似乎对宋国向新金暗中军援也是一无所知。

  宋国安抚两淮,经营西部,促进生产,学术思想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蜀学已经成为大宋最主流的学说,神秘的木易先生已经是公认的儒学大宗师。

  可以想见,随着他的学术思想越来越普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信奉,将来他被推到半圣甚至亚圣的地位,都是大有可能的。

  郭玉岫终究还是乖乖地参加了科举考试,从始至终都没有闹事。

  因为杨沅告诉她,我会派人盯着你,如果你再闹事,随时会被制止,他们的身手,你是见过的。

  至于说你们郭家之事,我已禀报朝廷,朝廷在查。但是查明真相的过程,当然不可能是大张旗鼓的,这一点我想你应该很明白。

  有鉴于此,也许最大的原因还是宋老爹瘸着一条腿站到了她的面前,最终郭玉岫还是捏着鼻子认了,乖乖参加了考试。

  虽然她最初参加科考的目的只是为了给自己造势,但是影响已经打出去了,杨沅正想利用这件事撬动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在此期间,杨沅又上了两份奏疏。一份是官田出售疏,一份就是关于女子应考及如何安置的谏议。

  官田出售是众望所归,顺利得以通过。

  女子应试及如何就业,却是一个相对来说有阻力的事情。

  不过,现在这件事已经和理学、蜀学的争辩挂上了关系,而理学已经被打为“伪学”,划到歪门邪道里去了,这就等于是间接为杨沅造了势。

  再加上杨沅的谏议中,给女子应考划出的“分配去向”是宫廷女官、官办慈幼院、官办药局、厢公所等地方,完全不会撼动士大夫群体的基本盘,最终还是得以通过了。

  不过,虽然它得以通过了,其实真正能参加科考并且能够考上的女子,数遍全国也是寥寥无几。

  没有经过激烈革命的思想上的改变,必然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本也在杨沅的意料之中。

  隆兴二年大考发榜之日,依旧有很多权贵人家跑去东华门“榜下捉婿”。

  大多数人家派的都是家中管事或者机灵的下人,怀里揣着小本本和炭笔。

  皇榜张贴后,他们就会记下一些中榜进士的名字、籍贯、年龄等信息,拿回去供自家老爷斟酌。

  看到合适的人物,老爷自会找到这位新科进士与之商洽联姻事宜。

  不过,李凤娘可是自己跑去看皇榜的。

  她不只自己去了,还请了赵宁儿、阿它、小青棠和阿蛮四个小闺蜜。

  膀大腰圆的鄂州军士奋力推开人群,给她们挤出了一席之地,五个小姑娘便两眼放光地扑到了榜下。

  她们都知道李家这是要选女婿,而女孩子似乎天生就对这种事情感兴趣,哪怕年纪最小的赵宁儿也不例外。

  什么二甲三甲的,她们看都不看,直接踮着脚尖去看一甲。

  “看到了看到了,状元王十朋,政和二年生人,政和二年是哪一年?”赵宁儿萌萌的扯了扯青棠的衣袖。

  小青棠掐指一算,吃惊地道:“哇,状元四十五岁了呢。”

  李凤娘一听,小脸揪得跟包子似的:“比我爹只小一岁啊,那他孙子都有了吧……”

  赵宁儿和她关系最好,忙安慰道:“不怕不怕,状元不行,榜眼也可。”

  阿蛮道:“榜眼呀,他叫阎安中,崇州人,二十七岁,这个还靠谱。”

  二十七岁在这个年代也早过了成亲的年龄,但确实有些读书人考虑到一旦中举,联姻对象的层次便截然不同,因此会成亲较晚。

  不过他有无成亲,榜上可是不写的,还得探访一番。

  “阎兄,恭喜、恭喜,你考了一甲二名,是本科的榜眼啊!”

  却不想,这位榜眼就在现场,他的朋友一喊,所有看榜的人都向那人望去,满脸惊羡。

  “人呢,我看看,快快,让我看看。”

  李凤娘急的跳脚,偏生看不见。

  两个李家的部曲见了,便将外袍缠在臂上,然后用缠了袍子的手臂各自托起李凤娘一条小腿,将她架了起来。

  李凤娘犹如踩高跷一般向人群中张望了几眼,便怏怏地道:“放我下来,放我下来。”

  阿蛮好奇地道:“凤娘,你看见了么,那人长相如何?”

  李凤娘扁了扁嘴儿:“瘦瘦小小的,还没到二叔胳肢窝高呢,他就是不曾成亲,我也不要。”

  赵宁儿抱着“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态度继续劝道:“不怕不怕,我们再看看探花。”

  青棠道:“探花么?探花叫梁介,益州双流人,二十……也是二十七岁。”

  没想到这一届的榜眼和探花都是四川人。

  她们也不知道这位探花出现了没有,便有李家部曲使了点钱,询问榜下的执役。

  不一会儿,那李家部曲就回来了,讪然禀报道:“姑娘,那位探花方才已经看过榜了,榜下执役说,他是脖子上骑着儿子,怀里抱着一个闺女跑来看榜的。”

  李凤娘:……

  赵宁儿忙道:“不怕不怕,我们再看看二甲……”

  “我不看了!”李凤娘跺跺脚,觉得好没面子:“走吧走吧,咱们逛香积寺去,真是晦气。”

  青棠想起她初次到杨府时,颐指气使要赶鹿溪和丹娘走,以杨家女主人自居的一幕,便笑吟吟地气她: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