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板面王仔
一千两,就当是喂狗了!下学期不来了行吧?
紧了紧怀中的孩子,他轻声道:“岭儿啊,咱不在这念书了,咱回家。”
不料张岭哇的一下,大哭出声:“不要,我要念!我要念!”
与此同时,周围的孩子都瞬间大哭起来。
在场的家长一时头大如斗,张东相连哄带骗的道:“岭儿,家里比这好的多,要什么有什么,咱不用跟人抢,回家里什么都有。”
“我要同学陪我玩,家里有吗?”
“呃....这个没有,但以后会有的。”
“家里有幼师吗?她们天天晚上给我们讲故事。”
“这个..这个可以有,爷爷多帮你找几个!”
“我要方校长,家里有吗?”
“你要他干嘛,爷爷学问比他大多了,懂得都比他多,你想学什么爷爷可以教你。”
看着张东相的老脸,张岭面露鄙夷:“爷爷不可能比方校长懂得多。”
什么?我不如他懂得多?!
张东相当场面带不忿:“那你说说,你们方校长懂什么了?”
“十五岁中进士,爷爷你十五岁中过吗?”
张东相老脸发红:“进士也是分等级的,爷爷比他高多了。”
十五岁,这个天赋确实有点逆天,不过他一度怀疑。
方正一这小子不学无术的样,能十五岁中进士,是不是乾景战争的那些年,科举不严出篓子了?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历史上有几个十五岁中进士的,怎么就偏偏轮到他这个吊儿郎当的货了?!
张岭掰着手指头继续道:“爷爷,你知道谁是第一个发现红薯的人吗?”
“是谁?”
“是方校长。”
“你知道谁是第一个发现土豆的人吗?也是方校长。”张岭如数家珍,“十七岁,方校长夜观天象,用肉眼发现黑洞,十八岁发明晶体管,二十岁创立微积分....”
啥!啥!啥!这说的都是啥?!
张东相听的满头雾水,左右看看周围人,就见各家的家长都一脸懵逼的听着孩子讲述着方校长的神奇发明。
终于等张岭一一讲完,张东相垮着脸道:“你们学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怎么记的这么清楚,育才小学里教的都是这个吗?”
张岭道:“这都是考试内容啊,方校长说要让我们记一辈子,还要传给下一代,等我们都背熟了就把他毕生所学全教给我们。”
“那天方校长给我们讲了一堂课,直夸我们学的好,他还敲着讲台哭了,当场吟了一首诗....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倒是很好,可见方正一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十分上心的,就是教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这诗应该还有两句吧?那两句念的是什么?”张东相好奇道。
“没了,就这两句。”
“......”
行吧,看来课确实是方正一亲自上的,作诗还缺斤少两,一般人干不出来这事。
“方校长就没教你们点别的?”张东相神色缓和。
张岭露出笑脸:“有,学了好多了呢!比如,怎么一句话证明我们是大景人。”
“什么?”张东相表情逐渐怪异。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喝了育才小学免费的牛奶...”
听着孙儿开始絮叨,张东相逐渐露出笑容。
这说的还像是个人话,不过他妈的牛奶怎么就是免费的了,老夫没交学费?方正一这个狗日的,连孩子都要骗!
夹带私货,真该死啊!
“好了好了,岭儿,咱们先回家吧。”
张东相抱起张岭便向轿子走去,张岭开始折腾起来,口里念叨着:“我不回家,我要在育才念书!”
“放假了,等咱们回家再说,听话嗷!”
........
张府。
归家时已经到了晚膳的时刻,一大家子为了庆祝小孙子归来弄了满桌的丰盛饭菜。
张岭就坐在张东相身旁,等长者开始动筷,家中其余人才开始动作起来。
张东相第一筷子便给小孙子夹了块肉,亲昵的道:“回家了,多吃一些,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面对琳琅满桌的佳肴,张岭看着却有些兴致缺缺。
完全没有这个年级孩子贪吃的表现,就连对着那些浓油赤酱的肉菜,都不大有兴趣。
不过面对张东相夹过来的菜肴,张岭依旧甜甜一笑:“谢过爷爷。”
随即拿起筷子,慢条斯理的吃了起来。
桌旁家人皆是莞尔,在安静的饭桌上都瞧瞧打量着张岭的表现。
在外面学了这么久,不期望孩子能学到什么厚重的知识,但是作为书香之家,礼仪是最起码的,吃饭总不能狼吞虎咽没个正形。
不过观察了几分钟,众人便放心了,张东相更是老怀大慰。
这孩子吃饭都一板一眼,细嚼慢咽,显然礼仪极佳。
甚至时不时还给他夹菜...
没去育才小学之前,孙儿可还不懂这一套,看来确实进步了不少。
但是看孩子吃饭不怎么积极,张东相问道:“岭儿,饭菜不合口味么?”
.......
第938章 异常懂事的小孙子
张岭小声嗯了一声:“好吃,但是没有学校里的饭菜好吃。”
“那你们平时都在育才吃什么呢?”
“早上吃,牛奶,鸡蛋包子。中午晚上吃炖羊排,炒菜,很多种基本每天都不重样。”
张东相笑了。
这一点上,方正一确实良心,看来当初他们去育才小学吃饭的食堂标准没有降低。
那里的厨子确实不一般,做出来的东西味道记得是比家中好。
等这一餐吃完,下人准备上前收拾,却见张岭已经拿着自己的小碗跟筷子正欲离开。
张东相道:“岭儿,你拿着碗筷要去干嘛?”
“爷爷,我要自己洗碗。”
自己洗碗?
饭桌上,家人惊异的目光都朝张岭投来,而张岭则自顾自的迈着小短腿已经离开了饭桌。
张东相更是欣喜若狂!
孩子怎么能这么懂事?竟然自己做家务,还不用别人督促?
这虽然是最简单的都是寻常下人干的杂活儿,但是在不少世家大族中,老人都遵循着家训。
主张像圣人一样,身体力行,所以对干杂活儿这种事并不以为耻。
反而视作一种珍惜的美德!
朝中不少官员,虽然早已经身家无数,但是依旧保持着这种勤勉的作风,勤于家务,甚至还会去地里亲自种菜收粪。
如今看到自己只有五岁的小孙子主动跑去洗碗,张东相心里可谓乐开了花。
他那其他几个孙子可没像张岭这么主动过。
一家人互相看看,随后都笑了。
张东相更是亲自跑到张岭身旁,站在他身后亲眼看着孙儿洗完了碗筷,笑眯眯道:“好孙儿,快去休息吧,时间不早了。”
不料,张岭摇了摇小脑袋道:“不要,我要读书,爷爷我的书包放在哪了?”
“读书?你认识几个字就读书,能看明白吗?是不是方校长交代你们回家要读书,不用听他的,听爷爷的话,你直接去休息就好了。”张东相虽然高兴,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学会主动洗碗,现在又要主动读书,多少感觉有些怪异。
说不准是学校留了什么作业,这么大孩子能看懂什么书?
张岭摇头晃脑道:“不行我要读书,我们方校长说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呵!他还说什么了?”张东相捋着胡子,眼珠乱转。
又蹦出一句好诗,待会儿得记下来。
“还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张岭慢条斯理的念着半阙半阙的诗。
张东相则是越听越心惊,最终忍不住浑身一哆嗦,大喊了一声“好!”
这方正一....诗才横溢,沉思翰藻!
我真是忍不住要赞美他啊!
“这都是你们方校长做的诗?”
“是啊,是啊。我们方校长说了,他平日不爱作诗,作诗最废脑子,所以连续做了几天的残诗,希望我们能领悟其中的真意,将来长大了,由我们亲自补足,到那时我们就算学有所成了。对了爷爷,你到底让不让我在育才读书?”
张东相咽了口唾沫。
就凭方正一这几首诗,一千两血赚,五千两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