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尖灵
陈安也没有完全按照老式的家具进行打造,比如衣柜之类,采用的就是后世的做法,倒是让木匠师傅们开了一次眼界,都觉得新奇。
渐渐地,屋子里的东西,变得丰富起来,再不是以前空落落的样子,越来越有家的味道。
陈安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才给自己的房子的木料,都上了一遍桐油。
桐油自带清亮的红褐色色泽,刷上后,木料也开始有了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整座房子的气质又提升了一大截。
也就在这几天,陈安有两次听到声势浩大的嗡嗡声传来,跑出屋子一看,有蜂群密密麻麻地从远处飞舞翻卷而来,自然而然地落入石崖的石窟里。
这是飞逃的蜜蜂自己找到这里来安家落户了。
他细细观察了一下,发现石壁上,这段日子以来,连着自己收回来的那一群,已经有六群蜜蜂了。
他相信蜜蜂还会继续来,尤其是到了明年,进入分蜂季节,还会有更多的蜜蜂入住,到时候,满石崖的蜂群,不是难事。
真正让他担心的是,明年几个月的雨水灾害,这些蜜蜂怕是很难在野外采集到花粉花蜜,到时候也艰难,不知道进入秋季后,能留存多少下来。
初步估计,这些蜜蜂,到明年很难有收获。
而这段时间里,董秋玲一直不曾再去号棚找过陈安。
只是得知陈安在忙着弄房子,时不时会在中午上工之前,专门去新房子到处转着看,看着屋子的变化,每天脸上洋溢的笑容越来越多,主动跟陈安说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显得亲近。
事实上,关于他们两人之间的事儿,已经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
不少人问过陈子谦、耿玉莲和陈平两口子,一家子统一的回复都是微微一笑,没说有,也没说没有。
但其实,在旁人看来,就是肯定的答复。
在屋子里的家具做好以后,陈安抽空,一大早上地背着那些已经晒干的,经过简单炮制的杜仲树皮和几个猪肚,去桃源镇上。
等到了镇上的时候,时间还早,收购站还没有到开门的时间,陈安也没有急着进去,就将背夹上捆绑着的,晒干后还有几十公斤的杜仲皮,连着背夹歇靠在路边等着。
一直等到太阳升上山头三尺高的时候,才看到冯学恩背着背篼从镇上黑市场出来。
“冯叔!”陈安迎上去打招呼。
“安娃子,有好长时间没见到了!”冯学恩也是满脸微笑。
“是有好长时间没见了,都还好撒!”
“都好,你们家嘞,陈老哥和嫂子也都好嘛?”
“都好!”
“这次又带来啥子东西?”
“就是四个猪肚,然后还有些杜仲树皮!”
冯学恩在旁边看着那些杜仲树皮,神色有些欣喜:“这些树皮看上去有些年份哦!”
“是有些年份,是山上野生的,砍的时候,有五十公分那么粗,很少能见到那么大的了。”
“那这个树皮,可是点好东西,分一半给我。”
“要那么多?”
陈安有些惊讶。
“不晓得杜仲树皮可以拿来炖东西蛮?巴戟天杜仲炖牛鞭,炖猪尾巴,补肾壮阳;核桃杜仲炖猪腰,滋补肝肾,强筋健骨…这种山野的地道好药材,这两年有些不太好找了,我不得多收点带回去备着蛮。”
活了一辈子,陈安才发现,自己对这方面了解得太少。
就凭能补肾壮阳这一点,就能让很多男人喜欢了。
“这倒也是…”
陈安解开背夹上的绳索,冯学恩将背夹上从树干上剥下来的好树皮,拿出半数,用自己带着的小称称了好几称,一共称了十八公斤。
陈安将布包里带来的猪肚也递给他:“这几个野猪肚,在家里烟熏过,风干十多二十天了,你看看还得不得行。”
冯学恩接过去看看,随手就放在自己的背篼里:“啷个会不得行,都是好东西!”
陈安偏头看了下,他背篼里收到的,也就是两只野兔,一只野鸡和两只竹溜子,倒也不是太多,但是,连上四个猪肚,和那么些杜仲树皮,也足以满满当当地装一背篼了。
“野猪肚算你两块五一个,这些杜仲年份足,我比收购站多开一点,算你十三块一公斤,你看得不得行?”
“那肯定可以撒!”
“一共二百四十四块钱!”
冯学恩当即从兜里掏出钱来,数给陈安,顺便说道:“我幺儿回去跟我说,你这里又有了张熊皮和一个熊胆,我帮着问了下,暂时没得人要。毕竟这些东西价值都高,还真没有多少舍得在上面花钱的,如果急着用钱,伱这次就送往收购站嘛,下次再有人要,我会提前跟你打招呼。”
这事儿,陈安倒是不觉得奇怪。
毕竟,这年头条件好能享受的人家,也轻易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大几百块钱来买个熊胆和熊皮之类的东西,舍得花钱买这些东西的人,那真的是少之又少,要通过冯学恩这个渠道以更高的价格出手这些东西,得碰机会。
“没得事,我懂…谢谢冯叔上次帮忙解决我们在村里那档子事儿。”
“说那些,就是随便打个招呼而已,能帮到你们就是好事。”
冯学恩说到这儿,顿了一顿,才微微皱着眉头说道:“也不晓得我家幺儿为啥子这段时间,都不愿意往这边镇上来了,以前还喜欢天天往这边来,经常住在她嘎公家,能帮我收点东西。
现在倒好,天天呆在家里,不管我有多忙,她都不愿意再过来,也不晓得究竟是啥子原因,害得我不得不自己往这边跑。
在这里她除了她嘎公一家子,也就是跟你们家稍微熟一些,你晓不晓得,她在这边遇到过啥子事?”
陈安知道冯学恩所说的幺儿是冯丽荣。
他心里也奇怪,这样的反常,难道是冯丽荣真的在山里遇到了啥子事情?
可是,又没有多少交集,陈安是真不知道。
他当即摇摇头:“我也不晓得,上次卖过黑娃子脚掌以后,我也就只是出来买过一次建灶台和壁炉要的材料,一直没有见过她。”
“唉…”
冯学恩长长叹了口气:“都不晓得到底是啷个回事,问又问不出来,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伤神得很…行了,我还要赶回去,就不跟你多说了!”
陈安点点头,帮着冯学恩将那些杜仲树皮装在背篼里,提起来给冯学恩背着,看着他走远以后,重新将背夹上剩下的杜仲树皮捆绑好以后,看时间差不多了,背着往镇上收购站走。
到了收购站,以十二块钱一公斤的价格,将这些杜仲树皮过秤,陈安手里又多了一百八十六块钱。
一棵杜仲树的树皮,卖了四百二十块,都快赶上一个熊胆了,这也让陈安打灶台做家具,已经有些亏空的口袋,又一下子鼓了起来。
就这笔钱,陈平的家具和设施做起来,剩下的,哪怕是结婚,也足够了。
回去的时候,该去提亲,请先生算好日子,把这婚结了。
省得跟董秋玲在一起,她还躲躲藏藏的。
早点弄出个娃儿来,明年土地到户,还能多个人的土地。
分田到户的事情,并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以人头来分的,反正生儿育女是迟早的事儿,早点来也不坏。
房子弄好,也该将家给搬出来了,早点离开老宅,他也更早心安!
至于以后,得走着看!
第131章 两只凉山犬
东西卖完出来,陈安前往铁匠铺。
秋季一过,马上入冬,这都是撵山的好时节。
他到铁匠铺,是为找铁匠大爷,给两条青川犬做两个防咬项圈。
有了这玩意儿,遇上豹子之类喜欢朝着脖子招呼的猎物来说,布满钢刺的项圈,就是最好的防护工具。
到山上撵山,少不了猎犬的守护和辅助,自然该给它们多些防护。
让陈安没想到的是,他刚到农机站旁边的铁匠铺时,看到门口一侧拴着两只半大猎狗。
他一眼就认出,这是两条凉山犬——蜀地凉山州,彝人最常用的猎犬。
要说在山地里什么猎犬最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凉山犬。
凉山犬嗅觉敏锐、奔跑速度快,找到猎物后会吠叫,把猎物缠住,是蜀地几种猎犬中,丝毫不输青川犬的猎犬,是一种非常适合做头狗的本土猎狗,和青川犬一样,都被称为撵山狗。
由于大凉山地处偏僻,处于一种半原生状态,那里的生产和生活的条件极为艰苦,凉山犬和青川犬一样,大多都是自由放养的。
家里的喂养不能满足它们对食物的需求,生存的压力在它们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所以它们必须自己外出摄食、狩猎。
像这样自猎的狗在狩猎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勤快、吃苦、勇敢、耐力好、追踪长的特点,以及狩猎的那种欲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也正是狗在狩猎的时候所需要的一些好的表现。
它们合群,非常适宜群猎。
而且,起骚好其嗅觉可以追踪到三天左右猎物走过的痕迹气味,这嗅觉比起青川犬,也不逞多让,猎性上比青川犬还要更强些。
都是非常适合山里的好狗。
这两条猎狗和陈安养着的两条青川犬很像,一样是耷耳朵,耳朵位置长得比较高,呈倒三角形,黑色的鼻头湿润,有着大大的鼻腔。
两条狗,都是短毛,看上去有些硬,大概是饲喂得不太好的原因,也是长得干瘦,毛色显得灰暗。
这也是一种中型犬,尾巴高高扬着,上面的毛比体毛长得多,呈马刀状,又像是一把扫把,因此又被叫做扫把尾。
两条狗的脑袋毛色都是黑的,这是标准的火烧头。
狗的鼻子,前腿、后腿和尾巴的毛色和身上的毛色不同,像是穿着披挂一样(就像穿了个背心)。
一只是黑狗,披挂是红色;另一只是则是更为罕见的花色狗。
两只狗半米不到的高度,体重大概也就十多公斤,腰部纤细。
这种有着很明显腹线的猎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灵活。
奔跑速度快,闪避灵活,群猎的时候,找到豹子,豹子也只有逃的份。
以李豆花教给陈安的好狗判断方法来看,是两条撵山的好狗。
看着这两条狗,陈安心动不已。
拴在铁匠铺旁边,那狗的主人很有可能就在铁匠铺里。
陈安兴奋地将背夹往旁边一扔,快步钻进铁匠铺,看到李豆花和老铁匠在铁匠铺的两把竹椅子上坐着喝茶,一时愣住。
“师傅,外面拴着的那两只凉山犬,该不会是…”
前段时间才听说李豆花要到凉山那边走一趟,现在这里就有两只凉山犬,很有可能,这两只狗就是李豆花外出的时候带回来的。
看着突然闯入的陈安,李豆花和老铁匠还被吓了一跳,愣愣地看着陈安。
“吓老子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