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318章

作者:指尖灵

  一连在盘龙湾耍了几天,冯正良终于玩尽兴了,想着回县城。

  冯丽荣想着他还得读书、找工作,也不留他,找了两个罐头瓶子,给他装了鸡枞油,又用蛇皮袋挑选着各种菌子给他装了一些,让陈安亲自帮他送到镇上,帮忙找一下去县城的车子。

  一起走在路上的时候,冯正良不无感慨地说:“有的时候,是真不想回县城,乱糟糟勒,还没有在山里边安逸。”

  “多少人想着回城,你倒反过来想呆在山里,有病!”陈安笑道。

  “啥子哦,我回去了暂时也找不到事情做,总觉得无所事事。”

  “你不是在读书的嘛,争取考过了,去找个学校当老师不就行了!”

  这时候的师资力量挺缺乏,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民办教师,有不少识得几个字,自己小学刚毕业的人回去教学生,挺费劲。

  若是能考了成为正式的老师,那可比民办教师要强太多,找个工作还是很容易的。

  冯正良叹了口气:“不晓得为啥子,回到县城,我又开始想着在东北的日子了…这次过来,我其实想约你一起去趟锦城。”

  “去锦城干啥子?”陈安愣了一下,不知道冯正良有什么用意。

  “听说那边有不少人摆摊做生意,我想去试一下,说不定是个好的门路…另外还有个事,一个在锦城的朋友给我来信,说了一件趣事。

  说是在眉山岷江江口处,有村民在河滩上挖到一大锭银子,有两三斤那么大,说是当地传闻,那里有张献忠的宝藏,被大水一冲就冒出一些来,天天有人在江岸边翻刨、寻找,看看能不能发笔横财。”

  冯正良说这话的时候,看向陈安:“要不我们也试试!”

  “石龙对石虎,银钱万万五…”陈安微微笑了笑,小声地念了两句。

  冯正良惊奇地问:“你也晓得?”

  “听说过!”

  “去不去嘛?”

  “做生意是假,为了张献忠的宝藏才是真的…”

  陈安听出了冯正良的真实意图,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为了碰运气,专门往那边跑一趟,没得必要,你也说了,那些地方天天有人转,多少村民在那里翻刨,去了也没得你的份,要是能弄到手,早就有人去弄了,还是踏实点的好!

  再说了,找到了你也未必能带回来,就即使带回来,也很难出手,都没得那路子!”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也想着,如果米仓山里也有藏宝,那会不会在这次洪涝之下,也露出一些来?

  “路子我倒是有…”

  “你有路子?”

  “在汉中那边混的时候,认识个西安的人,私下里倒腾的就是这方面的事情。”

  冯正良细细想了想,晃晃脑袋:“你说得也是,确实是我想多了,就在那地方住着那么多人,这么多年下来,也没多少人有那好运气找到多少金银财宝,这次听说有人发财了,肯定也会有更多人去找,等我去了,黄花菜都凉了!

  算咯,老老实实读我的书,考教师…走了!”

  东西肯定有,但那是能沉船的地方,有宝藏也必然是在江里。

  若是有很专业的潜水设备,能潜入江底探索,根本见不到,听说江水挺浑,考古队都没有采用这法子。

  陈安也相信,这次洪涝的冲刷,江底肯定显露出不少东西来,当然也可能被淤积的更深。

  他没到过那地方,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直接仿着考古队围堰抽水,组织人手一点点清理找寻,也能弄出不少。

  但在这年头,普通老百姓,谁有那能力?

  何况,那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就不是轻易能动的东西。

  陈安心里又何尝不想去碰碰运气,但他更有自知之明。

  历年来,多少人打着那宝藏的主意呢!

  去了也是给自己惹麻烦。

  被人知道带回金银,家里怕是得遭灾。

  除非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这传闻中亚洲第一宝藏,就不是一个小小山民轻易能动的,那是清朝皇帝、袁世凯、军阀、外国人等等都曾打过主意而未能弄到的东西。

  私人想打主意,谈何容易!

  还是考虑一下山里。

  张献忠转战四川、陕西、湖北、安徽各省时,他每到一地,就会抢夺明朝当地的藩王和官吏,连富人家女子耳朵上的耳环也会被他们扯下来,融化做成金锭、银锭、金册。

  也有一种说法,说张献忠连普通农民的财富也不放过,所以,他才能在短期内积累巨额财富。

  这也是他后来不得民心,落得人毁国灭的原因之一。

  有苏同远那不靠谱的师傅高大春所说的事儿,还有因为一个铜鼓引发的那些事儿…山里有藏宝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对于陈安来说,自己所生活的山里,才是碰运气最好的地方,关键是,不误撵山、采药,省得到头一场空。

第367章 准备远行

  “对了,你手里有没有粮票,换点给我?”

  陈安心里装着事儿,准备换上一些粮票,他可没有忘记冯正良这“票证贩子”手里有不少通用票证。

  “身上是带着一些…”

  冯正良摸摸怀里的内兜,掏出一叠粮票直接递给陈安:“不多,只有五十斤!”

  “够了,换给我…”

  陈安也从衣兜里摸钱出来数着。

  见状,冯正良翻了翻白眼:“你拿着用就行了,换锤子换!”

  “一码归一码…对了,你手头那些粮票,尽量留着,你比我清楚,通用粮票难得搞!”

  陈安数了对应的钱塞给冯正良,见他不接,强行塞在他衣服口袋里:“你现在又没得啥子工作,天天吃老本,这种便宜,等你以后有钱了我再占…话说回来,下次来我家的时候多带点过来换给我,伱在城里比较容易搞到这些票证!”

  各种票证的使用虽然开始弱化,但还得持续好几年。

  想要用到粮票,山里人除了搬粮食到粮管所去换,就只有找有工作的熟人兑换和走黑市场一途,不然很难弄到。

  但今年,谁家有多余的粮食了,陈安自己家都得买粮过日子。

  这些票证得积攒一些,使用的时候方便。

  见陈安这么说,冯正良也就不坚持了,他很清楚,别看陈安呆在山里,但底子比他厚实得多。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赶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到了镇上。

  陈安领着冯正良去车队问了一下,这一次比较顺遂,有镇上到县城的汽车,顺道的事儿,很容易办成,只是要等装货,估计得九点左右才能启程。

  陈安倒也不急,他这一趟过来也有事情要办,一是等着粮油店开门,用本地的粮票买点粮食带回去,其二就是去找老铁匠,给两条川东猎犬定做两个防咬项圈。

  这两个小东西喜欢朝着猎物的脖子、脑袋招呼,食草类的野物也就罢了,这要是豹子之类,也容易被咬脖子,得防着。

  防咬项圈东西简单,但对猎狗的保护确实挺有作用。

  而陈安的心事儿是关于李豆花的。

  未下暴雨之前,李豆花就出去了,准备到彭水为他的孙子和陈安寻找下司犬。

  当时天气好,离洪涝来临还有一段时间,陈安本以为他出去一段时间能赶在洪涝来临之前就回来,没想到,他一走到现在还没踪影,这都有四个多月了。

  上辈子,李豆花洪涝期间,一直呆在山里的茅草屋里,没出什么状况。

  但这辈子,陈安实在拈不清楚,谁知道会不会因为帮忙找狗的事情外出,出了意外。

  帮忙找猎狗这事儿,上辈子可没有发生过,就像上辈子,他孙子一直没有跟他学打猎一样,这看上去是些很平常的小事儿,但不得不说,一直在改变着李豆花的轨距。

  平日里,陈安抽空去山里的茅草屋看过,没遇到过李豆花,就连他孙子也只碰到过两次。

  陈安给孩子办满月酒,去请李豆花的时候,他依然不在。

  也不知道李豆花现在在哪儿,有没有出什么事儿?

  之前洪涝出不去,跟着是冯丽荣生孩子,加之分田地、开荒、补种等一堆事儿要忙,人实在走不了,但现在,孩子已经满月,冯丽荣也恢复得差不多…

  陈安寻思着,今天就去茅草屋走一趟,如果还见不到人,该出去寻一下了。

  他估计,李豆花应该还没有回来。

  不然,就即使陈安没有去茅草屋,他回来后不管有没有弄到下司犬,也肯定会来打声招呼。

  这也是他找冯正良换通用粮票的主要原因,为了在外面使用方便。

  而且,这辈子,最远的地方也就到过县城和汉中,出去走走,见识一下,也很有必要,能看看外面究竟是什么样了。

  在李豆花说要去彭水的时候,陈安出于好奇,问过他要去的目的地,一個叫连湖镇青龙咀的地方,靠近湖北恩施。

  但李豆花说,这次他不走山里,直接一路坐车去山城,然后转去彭水,找着好的狗崽寻上四只,装袋里,也是坐车回来。

  当时陈安还劝过,打猎的话,山里的青川犬、凉山犬都是好狗,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刻意跑几百公里之外的地方去寻下司犬。

  李豆花只是笑笑,说他其实也想出去走走,去见见他一个名叫龚志国的老战友,就是个苗家人,顺道的事儿,会尽快赶回来。

  如果是走山里,来回八九百公里的路程,还是直线距离,山路弯弯绕绕,更是遥远,那就不是十天半月能走到的。

  但若是乘车,路上花费的时间倒是不会太久。

  这也是陈安没有坚持的原因。

  李豆花走的时候,巴豆和火枪,都交给了他孙子,空身前往,谁知道,那么长时间了,他会一去不返。

  就即使因为洪涝滞留在外面,现在都过去一个多月了,也早该回来了。

  指望两个对李豆花有着怨念的儿女,不现实,李豆花在不在,对他们来说,就像没那回事儿一样。

  也就他的孙子李宗贵显得有些担心,但没什么实际行动。

  陈安早早地去农机站等着,老铁匠到来,陈安跟他说了钉制项圈的事情,然后回到车队,一直等到八点半,车子提前发动,送走冯正良。

  他才到粮油店买了些米面背着返回盘龙湾。

  回到家里,陈安稍作休息,给冯丽荣打了声招呼,前往山里的茅草屋。

  在山半腰的小道上看着下边的茅草屋,有炊烟升起,陈安心里升起了一些期盼。

  只是,当他下到茅草屋,还是不免失望,在茅草屋里呆着的是跑出来偷懒的李宗贵。

  “安娃子,你来得正好,我今天套了只兔子,正在火上烤着,等哈一起吃点!”

上一篇:星际大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