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124章

作者:高月

  她也猜到了,妹妹就是死在这二十两银子上面。

  李邺注视着石榴冷冷道:“如果你知道,最好告诉我,我会想办法保护你的安全,如果你知道不说,那你就会和你妹妹一样,被他们灭口。”

  石榴拼命摇头,“我真不知道,阿莲一点都没有告诉我!”

  “那你觉得会是谁?最近她和谁关系比较密切?”

  李邺猜想,一定是和石莲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她才会答应,否则一个陌生人,给她二十两银子,让她假装求援,她肯定不敢轻易答应,会告诉姐姐石榴。

  石榴想了想道:“她最近和她的干娘关系很密切,事发当天中午,她还去见过干娘,说干娘找她有什么事?”

  “她的干娘是谁?”

  “就是山水大酒楼的酒头,叫做石阿水,也是我们石国人,三十多岁,手下一帮酒姬都是她从石国和拔汗那带来的,她女儿和阿莲同岁,她们经常在一起玩,就认了这位石大娘做干娘。”

  李邺又问道:“阿莲死后,这位干娘来过吗?”

  石榴摇摇头,“没有,我让人去告诉她,她也没有来,她女儿也没来!”

  “我知道了,你先去吧!不过我提醒你,你若想多活几天,今天我和你的谈话不要告诉任何人!”

  “我知道,不会乱说!”

  石榴行一礼走了,李邺随即问成掌柜,“山水大酒楼是谁开的?”

  成掌柜苦笑一声道:“长安人都知道,山水大酒楼是户部侍郎杨铦的产业!”

  李邺心中忍不住一阵冷笑,果然是杨家。

  御书房内,李林甫向天子李隆基递交了辞去吏部尚书的申请书。

  李林甫兼职很多,吏部尚书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李林甫交出吏部尚书,实际上就是在向天子李隆基妥协,他不会干涉杨国忠调入朝廷。

  这就是政治,小地方着手,下的却是大棋。

  孙子李邺忽然被人栽赃,李林甫当然心知肚明,在任命吏部侍郎上,他推荐了韦见素,精准卡位,得到了大部分朝官的支持,天子也没办法,只好批准了。

  但杨国忠也由此失去了最理想的官职。

  很显然,这是天子在利用孙子李邺的案子来报复和敲打自己了。

  孙济良案当然不会是天子亲自部署,但一定是天子暗示过,这个案子才会发生。

  “陛下,微臣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兼职太多,微臣力有不逮,对朝廷也不利,恳请陛下恩准!”

  李隆基看着奏折眯眼不语,他也心知肚明,孙子李邺是李林甫的痛脚,孙济良案精准地敲在李林甫的七寸上,他才不得不主动把吏部尚书让出来。

  吏部尚书虽然更多是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吏部的实权更多是在吏部侍郎手上,但吏部尚书一般都要出任相国,这一点才是关键。

  李隆基点点头,“李相国年事已高,每天还要为朕殚精竭虑处理朝务,朕也很歉疚,朕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恢复政事堂多相制,减轻李相国的负担。

  李相国为中书,陈相国为门下,再设尚书左右仆射,再考虑一名军方代表,一共三名副相,李相国觉得朕的考虑如何?”

  李林甫心中微微叹息,天子还是要让杨国忠来取代自己,不过不是从前担心的一步到位,而是改用循序渐进的办法,设多相,先让杨国忠进政事堂为副相,过几年就可以让自己退仕,杨国忠就顺理成章上位了。

  这何尝不也是李林甫所期待的结果呢!

  李林甫躬身道:“陛下的政事堂方案微臣完全支持,”

  李隆基微微笑道:“相国去草拟一个具体方案吧!至于三名副相国的增补人选,朕会妥善考虑,相国若有合适人选也可以推荐!”

  “微臣告退!”李林甫行一礼,退下去了。

  李隆基取过孙冕所写的控诉书,要求对金山县公李邺立案,下面附有刑部的意见,认定孙家提出的证据和事实不符,飞刀不是李邺之物。

  李隆基随即在上面批复,‘同意刑部意见!’

第176章 无能之辈

  时间已到中午,李林甫坐马车返回府中小憩。

  他微闭双目,脑海里还在梳理着政事堂的事情,去年朔方之战大胜,阿布思虽远必诛,极大增强了自己在朝中的声誉和威望,也巩固了自己的相位。

  这个时候天子再考虑用杨国忠直接为右相,已经不现实,设立多相制其实也是天子一种妥协。

  为什么会忽然发生孙济良案,牵扯到了自己的孙子,这里面的玄妙李林甫太清楚不过,这是天子李隆基在为新增的三相人选做铺垫。

  提前敲打自己,不允许自己反对他选定的人选。

  新增的三个人选李林甫能猜到两个,韦见素和杨国忠必然有,关键是第三个人选,圣上说考虑军方代表,有可能是九大节度使,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和北庭节度使程千里不可能,他们影响力太弱。

  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安禄山、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河西节度使安思顺,三个都是胡人,可能性不大。

  剩下的是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资历太浅,也不可能。

  朔方节度使目前是广平王遥领,也不用考虑。

  剩下还有一个河东节度使韩休琳,他的资历也差得远。

  张齐丘刚因为阿布思造反被贬。

  九大节度使都排除,那么就是关陇贵族了。

  这时,李林甫猛地想到一人,兵部尚书宇文靖,他是军队出身,又转任文官多年,现任兵部尚书,资历已经够了。

  似乎这个军方代表就是为他量身打造啊!

  李林甫隐隐猜到了天子李隆基的意图。

  如果宇文靖入相,杨国忠就不会被孤立了,在政事堂内有了盟友。

  而孙济良案的另一方正是孙家和宇文家族,不管自己孙子李邺最后有没有问题,但天子都成功挑起了宇文靖对自己的仇恨。

  加上之前五郎和宇文螺离婚,双家关系已经交恶,宇文靖一旦成为杨国忠的走狗,必然会像疯狗一样咬自己。

  李林甫几乎可以肯定,圣上所考虑的军方代表,十有八九就是宇文靖。

  多么完美的一箭双雕。

  李林甫顿时有些焦虑起来,一旦宇文靖入相,对自己会是一个极大的麻烦。

  其实李林甫还是小看天子李隆基的手腕,孙济良案,李隆基不光是敲打李林甫,同时也是敲打虢国夫人杨玉珮。

  杨玉珮一直坚持让杨铦入相,因为杨铦更容易被她控制,她反对杨国忠入相,这就让天子李隆基有些恼火。

  李隆基便给杨玉珮出了一道题,让杨铦来做题,你不是说杨铦很能干吗?那就让他答这道题,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就知道了。

  宣阳坊,虢国夫人府内,杨玉珮正负手来回踱步,满脸怒容。

  就在刚才,宇文靖找到了杨玉珮,告诉她一个消息,刑部驳回了孙家的立案要求,理由很明显,杀人飞刀和李邺所用飞刀不符,刑部不认可孙家提供的证据。

  孙家大为失望,孙冕找到亲家宇文靖施压,宇文靖没办法,又来找虢国夫人询问情况,其实也是向虢国夫人施压。

  孙冕是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对这个案子也进行了调查,无论杀人动机,还是杀人手法,李邺就是最大的嫌疑人,孙冕认定是李邺杀死了自己的侄子。

  但刑部甚至没有进行审讯,就直接驳回立案申请,刑部分明就是在包庇李邺,替李邺开脱,彰显李林甫的一手遮天,也表现出了杨家的无能。

  这时,侍女在门口禀报,“夫人,二爷来了。”

  “让他进来!”

  片刻,杨铦匆匆走进内堂,躬身道:“三妹找我有急事吗?”

  杨玉珮劈头盖脸质问道:“你自己做的事情还不清楚吗?你说我找伱有什么事?”

  杨铦一脸懵懂,半晌道:“我今天朝务繁忙,实在想不起,三妹能不能提醒我一下。”

  “我当然是指孙家的事情!”

  杨铦张大嘴,挠挠头道:“听说刑部还在调查,还没有结果呢!”

  杨玉珮咬碎银牙道:“刑部今天下午已经出结果了,驳回了孙家的立案的申请,明确李邺不是嫌疑人,你自己看!”

  杨玉珮将刑部的公文抄件狠狠仍在杨铦面前,大骂道:“你真是个猪脑子,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说你还有什么用?”

  杨铦看了抄件,低头不敢吭声,杨玉珮恨得直敲桌子,“飞刀都不一样,连最起码的事情都搞砸,你实在太让我失望了。”

  杨铦半晌道:“主要是太仓促了,有些细节无从了解,我们只知道他使用军队的柳叶飞刀,但不知道他是特殊定制。”

  “你不要给我找理由,我要结果,我在圣上面前夸你能干,你就是这样表现给我看?你不是打我的脸吗?”

  杨铦低下头,满脸羞愧道:“让三妹失望了!”

  杨玉珮冷笑一声,“你不是让我失望,你是让圣上失望,别说我没有给你机会,你自己抓不住。”

  杨铦顿时慌了手脚,连忙道:“三妹,你要给圣上解释,这件事太难了,就算让杨国忠来,他一样也办不好。”

  “你给我说没有用,之前我就给你说了,这件事你办好了,杨国忠就没有机会了,但你没有珍惜这次机会,把机会拱手让给了杨国忠。”

  杨铦满脸沮丧地回去了,杨玉珮长长叹了口气,只得吩咐道:“准备马车,进宫!”

  在皇宫接见虢国夫人杨玉珮的并不是天子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另一名心腹宦官袁思艺,袁思艺和高力士都出任内侍监令,算是天子李隆基的左膀右臂,但两人有分工,袁思艺主内,高力士主外。

  内宫各项事务由袁思艺负责,而代批奏折,和大臣们联系,则是高力士负责,就权限而言,高力士的权限要大得多,而袁思艺一般不对外接触.

  而且袁思艺恃宠而骄,士大夫们对他都敬而远之,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高力士。

  但在天子李隆基的信任程度上,二人却是半斤八两,甚至袁思艺还要稍稍高那么一点点。

  虢国夫人杨玉珮和天子李隆基的私通,实际上就是袁思艺安排的,高力士虽有所耳闻,但具体情况他并不清楚。

  袁思艺年约五十岁,长得满脸忠厚,唯独一双三白眼破坏相貌,使他的忠厚中又透出一丝阴险。

  不过他跟随李隆基也有四十年了,从小宦官时就在李隆基身边,一直忠心耿耿,也深得李隆基信任。

  袁思艺微微笑道:“夫人不必太担心,刑部驳回孙家的控诉,其实是圣上的意思!”

  杨玉珮一愣,“为什么?”

  袁思艺淡淡道:“圣上目的并不是真的要抓李邺入狱定罪,他老人家只是想警告一下李林甫,今天上午,李林甫上书辞去吏部尚书之职,天子也就批准了刑部的意见,夫人,这个案子结束了。”

  “但怎么向孙家和宇文靖交代?”

  “那就是刑部和大理寺的事情了,他们会继续找一个合适的凶手,给孙家一个交代。”

  “可是李邺是最大嫌疑人”

  袁思艺立刻打断了杨玉珮的话,“夫人,你我都很清楚,这个案子和李邺无关,他的祖父是大唐右相,他不会允许我们指鹿为马,圣上也不会这样做,咱家刚才也说了,这个案子已经和夫人无关,夫人可以撤出来了。”

  杨玉珮无奈道:“好吧!那杨铦怎么说?”

  袁思艺不紧不慢道:“圣上说,通过这件事,他也看到了杨铦的能力,说实话,圣上很失望,圣上还是更偏向于杨国忠,夫人明白吗?”

  孙济良案是杨玉珮精心挑选的,放手让杨铦去做,她来兜底,怎奈杨铦做事不考虑细节,最后就失败在细节上,这就让李隆基找到了重用杨国忠的理由,而不是杨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