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237章

作者:高月

  竟然是上官婉儿留下的三斤金小豆,原来自己这张睡榻是上官婉儿的。

  “小红,你们家新年时会把豆子藏在床榻吗?”

  小红点点头,“有的,放一斤赤豆在床榻内,或者扔一把进水井,我爹爹说,用来避瘟,但放几个月就得取出来,因为会生虫。”

  还是皇宫奢侈,怕豆子生虫,所有制成金小豆,居然是上官婉儿留下的,意思是说,上官婉儿也在这张榻上睡过?有点想入非非了。

  李邺还是抓了两把金小豆给小红,嘱咐她道:“收好了,回去给你娘,就说是我赏的,别乱说是床榻里找到的。”

  小红像小鸡啄米一样点头,捧着金豆子欢天喜跑回房去。

  这时,管家婆武婆婆在院子里喊道:“小红,天快亮了,赶紧把旧东西拿出去,一起烧掉!”

  “哎!”

  小红答应一声,连忙跑进来,把床榻内的几双破旧鞋子装进袋子里,连同其他破旧物品一起拖出去烧掉。

  当然,按照新年风俗,这些都是以前旧主人留下的破旧物品,自己的东西一般都不扔,除了扫帚,扫帚用了一年,上面有很多污秽之物,必须在新年前烧掉。

  李邺却在看这张床榻,上官婉儿用的床榻,必然是名贵之木,而且通天二年到现在,也有五十多年了,木质还挺坚固,没有虫蛀的迹象。

  木质坚硬沉重,木纹上能看到金星金点,光泽如绸缎一般,非常漂亮,这应该是极为名贵的金星紫檀木。

  这时,李邺看见木大娘端着一碗汤,鬼鬼祟祟走进来。

  “大娘,怎么了?”李邺迎上去问道。

  李邺在甘州见到外婆才知道,木大娘原本姓穆,穆字难写,她又不识字,所以就改为木,就很简单了,是外婆的陪嫁丫鬟,曾经有过丈夫和孩子,很早就去世了,目前家里什么亲人都没有了,就剩下她一人,李邺也真把她当自己的外婆了。

  木大娘这两年吃了不少李林甫送的滋补品,虽然依旧是又瘦又小,但气色和体质都明显好了很多,裴三娘又安排一个小丫鬟照顾她起居,她平时也没什么事,每天都忙碌着念经礼佛。

  “这是我从大慈恩寺求来的豆子,你吃掉它!”

  李邺头大了起来,新年吃豆子藏豆子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但木大娘不止新年,每年四五次都要让自己喝豆汁汤吞服生小豆,每次都是二十七颗,说是可以驱邪避瘟。

  “这是我排队两个时辰才领到的,你赶紧吃了!”

  望着大娘殷切的目光,李邺只得硬着头皮把一把豆子吞下去,又喝光了一碗豆汁。

  “这就好,下次不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哎!”

  木大娘转身要走,李邺忽然想起一事,连忙喊住她,回屋把金豆子全部装进另一个皮袋子,沉甸甸地交给木大娘。

  “大娘,这是金豆子,大概有三斤,你每次去寺院,送几粒给寺院,以后就不用排队了。”

  “好啊!谢谢阿邺了,我每次都是布施七文钱给寺院,是少了一点,以后我就给七颗金豆子,我看见别人给银豆子,参加法会都能坐第一排。”

  李邺笑道:“那你以后也能坐第一排,多沾点佛气。”

  李邺又取出一枚天珠项链给木大娘挂在脖子上,“这是朅师国国王供奉的天珠,是高僧遗留之物,灵气充沛,能护佑主人,我带回来就是准备给大娘的,放在箱子里忘记了。”

  木大娘着实喜欢这枚天珠,她是礼佛之人,认识这种佛宝,大慈恩寺内就有供奉,看起来还远没有自己这个好,而且她也能感觉到里面浓厚的灵气,令她身心十分舒适,她拍拍李邺的手笑道:“大娘会念经求佛祖保佑我家邺儿的平安。”

  “大娘,去寺院就不要戴天珠了,以免被贼人抢夺。”李邺又笑着提醒道。

  木大娘笑眯眯道:“你放心吧!大娘就在家里戴,这种佛宝被寺院看见会劝捐的,大娘也舍不得。”

  木大娘走了,上午李邺练了一会儿字,眼看快到中午,李邺左右无事,也出门去感受一下新年的气氛了。

第361章 人情如水

  也是巧,李邺刚走出府门,正好遇到乔彬骑马而来。

  “李大哥!”乔彬兴奋挥手。

  他翻身下马,快步跑过来,满脸激动道:“我父亲同意我去河中了!”

  李邺微微笑道:“我们去找张平,一起喝一杯,好好庆祝一下。”

  管家牵来一匹普通白马,李邺翻身上马,两人催马向东市方向奔去。

  东市大门旁边的安然居大酒楼内,生意十分兴隆,三人在二楼靠窗一个座位前坐下。

  李邺点了十几个菜,和两个好友喝酒庆贺。

  张平举杯笑眯眯问道:“阿彬,你父亲怎么忽然转弯了?我记得上次他还说你敢去西域,就打断你的腿!”

  乔彬笑道:“是嗣宁王劝他的,嗣宁王告诉我父亲,我这次的机遇一辈子就这一次,因为有李大哥在,去西域我能混上官阶,混十年回来,就能当县令了,在长安混一辈子也是文吏。”

  李邺点点头,嗣宁王说得没错,乔彬对自己有恩,为报这个恩,只有自己才会破格提拔他,所以这确实是乔彬这辈子唯一的机会。

  他父亲毕竟只是一个王府管家,嗣宁王让他儿子进了县衙当文吏,已经是很大提携了,不可能让他当官,嗣宁王自己也只有一个荫官指标。

  “乔彬,伱回去准备一下,然后明天去灞上东大营的玄武营报到,找到陈焕,他是我的幕僚,目前出任录事参军,你出任兵曹参军,这是正九品下阶,一年后在吏部转正。”

  乔彬瞪大了眼睛,“大哥,这么容易就当官了?”

  李邺哼了一声道:“小子,这就叫机会,虽然安西节度府的文官基本上都没有功名,但你跑去求职试试看,会不会要你?

  除非你是进士出身,或者名震天下的诗人,那没有问题,封常清也会唯才是举,但如果你不是进士,也没有功名,又没有什么大诗人的名气,那就要靠关系后台了,比如你是李嗣业的儿子,那么肯定会让你进去,照顾军队高官子弟是大家认可的。”

  李邺又淡淡道:“这样给你说吧!找我父亲托关系的人,从这里开始排队,可以排进东市里面去,光朝廷官员就有二十几人来说情。

  乔彬终于明白了,自己是靠着李邺的特殊关系才能进去,这个名额是何等珍贵,他连忙起身给李邺斟满一杯酒,举起酒杯道:“李大哥的关照乔彬铭记于心,你放心,以后我就是你的心腹,小弟敬大哥一杯。”

  李邺暗暗点头,乔彬的情商确实很高,会说话,会为人处世,如果再精明能干一点,那就是个人才了。

  河中都督府内,吏部只直接任命四名官员,都督、副都督、长史和司马,其他官员就必须由都督李邺推荐,因为李邺有旌节,实际上就是节度使,推荐权在他手上,兵部和吏部都不能超越节度的权力。

  李邺当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接收,他有自己的原则,三个幕僚是祖父安排的,又有能力,且忠心耿耿,他必须委以重用,乔彬是对他有恩,他要报乔彬对母亲的救命之恩。

  其他人最多也只有张平和李洵他会答应,别人就不可能了,像杜望、麻金松等人,李邺也只是嘴上说说,真让他录用,那也是不行的。

  李邺很清楚官员名额的珍贵,这几天他已经不胜烦扰了,多少人找关系,都想进河中军或者河东都督府做文职官,混上一个官阶编制,他都不肯松口答应。

  那么之前为什么军队中一个文职官都没有呢?那是因为兵部是准备从其他部门调官员过来,别人本来就是有官阶的官员了,当然不愿意去遥远的河中。

  真正想去的,都是那些没有官阶编制的各路社会人士,包括文吏、士子和官员子弟等等。

  也由此可见乔彬得到的这个名额是多么珍贵。

  李邺随即向酒保要来纸笔,当场写了一封委任书,‘兹任命长安县吏乔彬为河中都督府兵曹参军事,即日起生效,河中都督李邺。’

  下面是日期和签名,李邺又从脖子上取下自己的私章,蘸点朱泥,在名字上盖上了印鉴。

  李邺把委任书交给乔彬,“明天上午就去,先找到东大营,东大营有四座军营,你找玄武营,向路边摊贩打听一下都知道,然后你告诉守门士兵,你姓乔,找录事陈参军,他以后就是你的顶头上司。”

  乔彬小心翼翼收起任命书,旁边张平满脸羡慕道:“老李,我们从小就是铁哥们,你也给我一个机会呗!”

  李邺笑道:“你不是三月份要成亲了吗?”

  “成亲后我也可以带着娘子去西域啊!”

  李邺想了想道:“如果你是认真的,我可以给你机会,但你要做一件事,必须要做到,要不然你永远没有机会。”

  “相信我的毅力,只要我决心要做,没有做不到的,你尽管说,什么事?”

  “我给你两年时间,两年时间内,你必须得学会读书写字,不是让你写诗,但给你一篇文章,你至少能顺畅地读下来,你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就给给你机会。”

  张平一脸苦恼道:“我娘子也让我读书,可我一拿到书就睡着了。”

  李邺肃然道:“小胖,你现在是在走黑道,但绝对没有前途,也只能在最底层混,你到我那里去,我会先任命你当队正,然后是旅帅、校尉,一步步提拔上去,但你不识字,给你一道军令,你都不认识上面的字,那怎么办?以后你当上中郎将,你又怎么写报告?”

  张平一拳砸在桌上,“两年时间太长了,一年时间足够了,我就从识字开始,一天认识十个字,一年后,我来河西找你,若认不了三千个字,我就不来!”

  李邺点点头,“说好了,那就一年!”

  这时,掌柜快步走来,对李邺低语几句,李邺一怔,“我父亲?”

  “正是!”

  李邺点点头,“我知道了!”

  掌柜快步走了。

  李邺笑道:“我父亲找我,不知什么事情,今天就到这里吧!”

  “那我们先回去了。”

  乔彬起身要去结帐,李邺叫住了他,“我已经结过帐了,你回去练练写字什么的,估计明天陈焕要看看你写字。“

  “写字?”

  乔彬顿时苦脸了,“那我那笔字很烂的。”

  “不用谦虚,你的字我知道,很不错的,再说只是例行公事,不用担心!”

  乔彬点点头,“我知道了!”

  “还有你!”

  李邺指着张平道:“赶紧回去买一份千字文,十年后,你究竟是安西节度使,还是继续在黑道上鬼混,就看你现在的选择!”

  张平哈哈大笑,“好吧!就冲安西节度使的梦想,我一定完成千字文学业!”

  李邺送走两人,又随即来到三楼春兰房雅室,敲了敲门,里面传来父亲李岱的声音,“进来!”

  李邺推开门,只见房中坐着五人,父亲李岱坐在主座,显然是他请客,四人中李邺只认识一人,王维,其他三名中年人他都不认识。

  李邺进来行礼,李岱对众人笑道:“这位就是犬子!”

  李岱又道:“邺儿,这几位都是爹爹朋友,王伯父你见过的。”

  李邺行礼道:“见过各位伯父!”

第362章 名人荟萃

  四人纷纷起身还礼笑道:“李都督果然是人中龙凤,不同凡响!”

  李岱又给儿子一一介绍,他指着王维道:“王伯父你见过的,以前和爹爹在户部共事!”

  李邺知道王维因为母亲去世,一直在服孝中,今天也是难得出来。

  王维笑道:“上次见到贤侄,贤侄还是白丁,一转眼数年,贤侄已经封王了,让人感叹命运之奇妙,也让人看到贤侄异于常人的卓越才华!”

  李邺谦虚道:“晚辈不过是沾了点祖荫,才得此机缘,谈不上‘卓越’二字。”

  李邺的谦虚也对,但也不对,他确实是沾了祖荫,他若不是李林甫的孙子,就不会有这么多机会,他若不是皇族,也绝对不可能封王。

  但话又说回来,李林甫的孙子多的去了,有几个争取到机会的?大唐皇族更是数不胜数,又几个能靠军功封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