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302章

作者:高月

  韦见素点点头,“李都督讲解得非常透彻,我也完全理解了”

  这时,李隆基对李邺道:“朕很关注吐蕃军对吐火罗的影响,李都督一起说明一下吧!”

  天子已经转变话题,不再提俱战提,俱战提之战就算过去了。

  李邺对众人缓缓道:“经过几十年和唐军的拉锯战,吐蕃已经不太可能从陇右、河西进行突破了,那他们的目标只能转为安西和北庭,从吐蕃高原直接前往安西是不可能的,有莽莽的昆仑山脉阻挡,唯一的办法就是沿着信度河河谷向西北走,到达大小勃律国,然后再迂回走到播密川河谷,或者走喝盘陀,这两条路都可以抵达疏勒镇。

  尤其是播密川河谷,又叫瓦罕走廊,它是丝绸之路的南线,一路水源充足,只要有充足的粮食补给,吐蕃军就能轻松地进入安西。

  天宝六年的小勃律之战,我们占据了小勃律和婆夷水的北岸,切断了吐蕃军走喝盘陀这条路,但大勃律和婆夷水南岸还控制在吐蕃人手中,驻军约有三万人,这是安西最大的威胁。”

  李隆基摆摆手,打断李邺的话,“之前的朅师国之战,又是什么呢?”

  “回禀陛下,朅师国之战其实是一场解围之战,或者说是保卫小勃律之战,刚才微臣也说了,婆夷水南岸是在吐蕃人手中,吐蕃军沿着婆夷水南岸西行,控制了朅师国,而小勃律的粮食主要来源于吐火罗,这就等于切断了小勃律的粮道,所以尽管当时已经是秋天了,但还是强行出兵,否则小勃律百姓和守军都熬不过冬天。”

  李隆基点点头,“朕明白了,李都督继续说吐火罗。”

  李邺指着地图上的播密川谷地道:“唐军切断了喝盘陀通道后,吐蕃要进攻安西,只剩下播密川道,这样,吐蕃军必然会进入吐火罗,从吐火罗绕道去播密川,吐蕃军不管在大勃律,还是在朅师国,都面临一个严峻地问题,那就是粮食不足,要解决粮食问题,只有一个办法,控制吐火罗。

  一旦吐蕃军控制了吐火罗,解决了粮食不足问题,吐蕃军恐怕就会增兵到十万,不仅控制吐火罗,攻占安西,还会北上进攻河中,形势非常严峻。”

  李隆基眉头一皱,“吐蕃军已经西进了吗?”

  “回禀陛下,在卑职出发前得到消息,吐蕃军已经和吐火罗联军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作战,都是以吐火罗联军失败告终,吐火罗联军战斗力太弱,怛罗斯之战时,他们只能当后勤运输,上战场五个人还抵不过唐军一人。”

  李隆基缓缓点头,“所以必须要拿下大勃律,彻底摧毁吐蕃军在西北的根基之地,才能保证安西无恙。”

  李邺点点头,“陛下说得一点没错,这实际上是天宝六年小勃律之战的延续,但坦率说,仅靠河中一万两千唐军,无法战胜大勃律的三万吐蕃军。”

  李隆基点点头,又对众人道:“各位相国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如果没有询问,今天的述职就到此为止!”

第463章 再度高升

  述职会不到一个时辰便结束了,高力士把李邺请到自己官房,笑道:“恭喜李都督了!”

  李邺心中大喜,连忙道:“天子同意增兵了?”

  高力士让手下给李邺上了茶,这才不慌不忙道:“李都督没有感觉到今天天子召开述职会的意图吗?”

  李邺沉思片刻道:“卑职感觉,天子似乎在给大家讲述防止吐蕃军西进的重要性。”

  “一点没错,高仙芝之前也说过了吐蕃军会借道吐火罗攻打安西,他再三给天子建议,唐军要控制吐火罗。

  今天你述职的俱战提之战是为了打通前往吐火罗的捷径,最终也是为了防止吐蕃军西进,天子希望你能完成小勃律之战未能完成事业。”

  李邺苦笑道:“我也很愿意为天子分忧,但我也说过了,一万两千河中军不是吐蕃军的对手。”

  高力士点点头,“你之前提的方案,从北庭和安西各调六千军增援河中,天子觉得这方案不太合理,所以天子决定采用另外一个方案,任命你为安西节度使兼河中都督,这样你手中就有了三万六千军队,足以和大勃律的三万吐蕃军一战。”

  李邺一下子愣住了,任命自己为安西节度使,那封常清怎么办?

  高力士又缓缓道:“北庭节度使王正见年事已高,已经无法履职,封常清改任北庭节度使,你出任安西节度使。”

  李邺暗暗叹息一声,最失望的恐怕是独孤峻了,原以为有机会接手王正见的节度使之职,没想到天子并没有考虑他。

  “怎么样,能接受吗?”高力士笑眯眯问道。

  李邺怎么可能不答应,他当即躬身道:“感谢圣上的信任,卑职一定不负他的重托。”

  高力士又道:“圣上还有一个想法,你再从碎叶运送百万金币给朝廷,作为对你心系朝廷的奖赏,你父亲将出任户部侍郎!”

  赤果果的卖官鬻爵,竟然是堂堂天子做的事情,李邺知道李隆基早就打算好了,当自己说出碎叶还有一百五十余万金币时,他的目光忽然变得深邃了,他动心了。

  只是把自己捐一百万枚金币和父亲升户部侍郎,这两件事联在一起,感觉就有点变味了。

  不过想想也没什么,相比杨国忠从一个地痞无赖,短短几年就升为宰相,至少自己还花了钱,至少自己父亲还是科班出身,做了近二十年的官。

  唐朝的荒唐事多得是,何必在意这点旁枝末节。

  李邺心事重重回到府中,裴三娘见儿子神情凝重,不由担心道:“邺儿,今天述职没过关?”

  “没有!”

  李邺摇摇头,“今天述职只是走走过场,天子没有为难我。”

  “那你愁眉苦脸做什么?”

  “只是觉得有点心疼,给了天子几百万枚金币。”

  裴三娘笑道:“那又不是你的钱,有什么可心疼的,你现在不用掉,等你下一任还是替你用掉,人情还是人家拿了,那才叫亏!”

  母亲这种小帐一向算得很精明,李邺笑了笑道:“用掉了效果还不错,天子又升我为安西节度使兼河中都督。”

  “好啊!那你爹爹呢?他有没有保住侍郎职务?”

  “爹爹还是侍郎,不过不是礼部侍郎,而是改任户部侍郎。”

  “户部侍郎是不是高升了一点?”裴三娘对官场不是很了解。

  “官阶差不多,但地位高,实权也大多了,以后家里天南地北的各种特产不会缺了。”

  “为什么?”

  “娘,户部侍郎就是管钱的,朝廷就那么多钱,先给哪个官衙,或者先给哪个州县,是户部侍郎说了算。”

  “这样啊!那岂不被烦死。”

  “这样啊!那岂不被烦死。”

  李邺竖起大拇指,还是母亲看得透彻,权力大,烦事也多。

  这时,裴三娘又想起一事,对李邺道:“你说得那个刘武通今天来了,我和他签了一个聘用书,聘请他为你爹爹的贴身护卫,每月二十贯钱,然后他还有五个手下也一并参与护卫,每人每月十贯钱,可以吧!”

  “没问题,他的手下我都确认过,个个武艺高强,而且尽职尽责,刘武通武艺极高,他能成为张驸马的武士统领,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你尽管用,每年给他们涨一点钱。”

  “这个不用你说,我知道该怎么做?”

  “他们人呢?”

  “在西院清理空房间。”

  父亲有三个幕僚,目前住在东院,西院原本是留给李腾空师徒的住处,武士一来,就没有她们的地方了。

  李邺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把隔壁的房子买下来,再做一个院子。

  就在这时,管家慌慌张张跑来道:“夫人,外面来了好多送礼官员,我们都快拦不住了。”

  裴三娘愣住了,“什么送礼?”

  “我也不知道,好像是进奏院的官员,几十个人,都拿着各种特产。”

  李邺忽然明白了,父亲的任命已经下来了,进奏院这帮家伙的嗅觉极为敏锐。

  李邺连忙道:“刘管家,赶紧让刘武通他们去阻拦!”

  “他们已经去了。”

  裴三娘有点手足无措,“邺儿,你爹爹不在,这可怎么办?”

  “娘,有我在呢!这种小事情。”

  李邺走到大门前,外面来了至少七八十名官员,几乎都是各地进奏院的官员,进奏院就是驻京办,负责把各州的奏折呈给尚书省,他们在尚书省内都有各自的办事房,每天都会来上朝,基本上和朝官一样。

  另外,他们还要负责联络感情,搞好和朝官高官的关系,主要是请客吃饭,还有就是逢年过节送礼上门。

  一般而言,都是各地特产,几乎都是贡品,朝廷是允许的,官员可以接受一点不算贵重的土特产馈赠,和地方官府保持良好的关系,至于里面会不会挟带一点银子之类,那就不知道了。

  “各位,请安静,不要着急,我给大家先说两句。”

  李邺的中气很足,官员们都安静下来。

  “在下河中都督李邺,我估计各位不是给我送礼的。”

  众人一片会心笑意,有人喊道:“李都督愿意收,我们保证愿意送!”

  “算了,好意心领了,送我父亲也是一样,我父亲从来都很廉洁正直,从未收过一文钱贿赂,除非你们送几万两银子,我可以替他收下,否则几千两银子,几百两银子之类,就不要送了,以免坏了我父亲的羽毛,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土特产可收,钱财分文不收,说句难听话,我刚刚献给天子三百万枚金币,你们送那点钱,我看不上。”

  众人一片哗然,刚刚献给天子三百万金币,简直惊得所有人目瞪口呆。

  “大家排队吧!我让许先生登记,然后留个帖子在特产里,有红包之类赶紧拿走,惹怒了我父亲,得不偿失。”

  七八十人纷纷排队,有人悄悄把塞在特产中的红包摸了出来,许先生是父亲的幕僚,叫做许远,他负责登记,刘武通带领几名武士负责维持秩序。

  就在这时,一辆马车远远驶来,李岱回来了,他透过车窗,望着家门口排了长队,他不由一脸懵懂。

第464章 是福是祸?

  李邺快步走上前,拦住了马车,李岱掀开车窗问道:“邺儿,发生什么事了?”

  “那些都是各地进奏院的官员,给父亲送一些各地土特产,都很不错,还有一筐苏州的大闸蟹,还有岐州的清水翠梨,我很喜欢。”

  李岱一脸茫然,“好好地给我送礼做什么?”

  “父亲今天不在官房?”李邺诧异。

  “我今天到咸阳去了,刚回来。”

  李邺笑道:“难怪了,父亲已改任户部侍郎,回家收拾一下吧!估计宣旨官很快就来了。”

  李岱瞪大了眼睛,户部侍郎,那不是杨国忠兼任的吗?让自己当户部侍郎,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邺儿,你说的可是当真?”

  “父亲,那些进奏院的官员是消息最灵通的,他们不会搞错!”

  李岱点点头,他忽然眉头一皱,“邺儿,他们这样送礼,这不是公然行贿吗?”

  李邺笑了笑道:“给杨国忠送的礼都摆到大街上了,你看他在乎过吗?我给天子送了三百万金币,他也欣然收下,所以父亲不用担心,都是各地的土特产,朝廷允许的,你吃不了这么多,可以送给同僚,送给手下。”

  李岱叹息道:“一点特产倒无所谓,就害怕他们把金银塞在里面,在润州时,我遇到太多这种事情了。”

  “那父亲是怎么处理的?”

  “送钱嘛!当然是求我办事,送礼者找到我时,我会把钱还给他,然后公事公办,实在找不到送礼者,我就捐给那些赈济灾民的寺院,让他们用来帮助穷人。”

  李邺点点头,“还是继续照这样处理,我觉得挺好,他们钱多,就替他们捐给穷人!”

  李岱走到府门前,立刻被官员们围着了,争着给李侍郎见礼,李邺倒被挤到外面了,自己可是堂堂的安西节度使,高昌郡王,居然被这群进奏院的官员无视了。

  李邺苦笑了一声,给刘武通使个眼色,刘武通立刻带着两名手下冲上前,将人群强行分开,保护着李岱向府内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