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四更时分,李邺被亲兵叫醒,他披上衣服走到外帐,亲兵队正关沛行礼道:“启禀都督,卑职已经确定了对方的探子。”
李邺确实是派亲兵队去查找城内的奸细,当然,他不是和李开然谈过后才意识到城内有奸细。
早在长安时,李邺就意识到了吐蕃一定在敦煌安插了大量奸细,所以才能里应外合,轻松夺取敦煌县,晋昌县应该也一样。
作为拥有后世认知的人,李邺深知情报的重要,老祖宗早就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说过‘兵不厌诈’。
李邺当然要把晋昌县的情报点挖出来,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它。
李邺笑道:“详细说一说!”
“卑职按照都督的要求,查找城内的信鸽点,一共有三处,一处是瓜州州衙,这里不可能,其次是县学,这里可能性也不大,第三处就是晋昌酒楼,这里的可能性最大。
这几天卑职就盯住了晋昌酒楼,不断派手下假扮酒客去散布消息,卑职发现掌柜杨安颇为可疑,晚上,卑职和几名手下去喝酒,故意泄露了一些情报,然后盯住了杨安。
卑职发现他鬼鬼祟祟去了一家陇右皮货的店铺,目前我们已经抓捕杨安,并审问了他,他承认那家陇右皮货就是吐蕃军的情报点,他被对方用重金收买,专门替对方收集情报,然后明天一早,对方会来酒楼发送鸽信给敦煌县。”
李邺点点头,“把这个杨安安抚住,我要继续用他!”
第484章 兵不厌诈
次日清晨,一只信鸽从酒楼后院腾空而起,在空中盘旋几圈,向南飞去,城头上,两名亲兵目睹了信鸽飞走,又监视一名陇右皮货铺的伙计若无其事走出酒楼,返回了皮货铺。
吐蕃军同样很重视情报收集,他们也有不少汉人探子,都是从前的陇右汉人,被掳去了吐蕃,渐渐被吐蕃化后,很多人被训练成吐蕃探子,深入唐朝各州县收集情报。
中午时分,吐蕃军主将论息颇就接到了晋昌县探子飞鸽送来的情报。
情报中显示,唐军主将叫做李业,是唐朝宁王的孙子,嗣宁王的而儿子,被封为郡王。
其实李邺有点多虑了,就算他用真名李邺,就算他承认是李林甫的孙子,吐蕃军也未必知道他是谁?
尽管李邺在长安、在草原、在西域都大名鼎鼎,但吐蕃军对李邺却很陌生,而且李邺尚没有去安西上任,吐蕃军还认为安西节度使是封常清。
这个很正常,就像唐军不知道吐蕃的内部情况一样,虽然吐蕃派汉人探子收集情报,但收集的主要是陇右、河西、剑南和安西的情报,他们不可能去河中收集情报。
当然,李邺用假身份更加有效果,这里面就存在一个信息差问题,唐军高层将领知道他是谁,但晋昌县的百姓不知道。
吐蕃军主将论息颇从未听过李业这个名字,不过既然对方是郡王,因为高仙芝支持太子,唐朝皇帝便把他派来接替高仙芝的河西节度使。
这是唐朝的皇权内斗,吐蕃也一样存在,合情合理。
论息颇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只读过几天兵法,没有实战经验的年轻人,让他想到了一个汉人的成语:纸上谈兵。
论息颇立刻把副将扎德仁次找来商议对策,扎德仁次同样没有听说过李业这个名字,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身为唐朝的皇室郡王,一个年轻的皇族,没有任何经验。
扎德仁次冷笑一声道:“唐朝皇帝不让高仙芝来当主将,甚至裴方也不行,居然派来一个年轻的皇族子弟,他有什么本事,有什么经验,能和我们吐蕃军对抗?”
论息颇沉思片刻道:“或许这个年轻郡王很有天赋!”
扎德仁次不屑地哼了一声,“有天赋没经验是最害人的,他们会以为自己很高明,不听别人的建议,将军看得出来,他来河西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政治夺权,对他们皇帝来说,会不会作战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人。”
论息颇点点头,“你说得非常有道理,正常情况下,不能急于出兵作战,而是应该练兵一个月,熟悉军队和士兵,了解他们的作战能力,这才是名将所为,我估计这位郡王急于求成,最多三天就会带兵出征,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啊!”
扎德仁次冷笑道:“在同样的地方摔跤才是最有意思,他既然读过兵书,一定会认为我们不可能在同样地方埋伏,我们不妨在大柳井再埋伏一次。”
论息颇负手走了几步,有些为难道:“可是大帅要求我们死守城池,不准出战!”
扎德仁次劝道:“大帅以为唐军的主将会是高仙芝,所以才要求将军死守城池,但对方主将不是高仙芝,而是一名没有任何经验的皇子,这种机会出现,我们就不应该墨守成规,应该出动出击!”
论息颇缓缓点点头,扎德仁次说得对,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出动出击。
不过埋伏大柳井有点冒险,也没有必要,还有另外一个更好的伏击之处。
下午时分,杨利的手下押送几名俘虏回来,但杨利没有回来,他继续率领数十名骑兵在沙州内活动,监视敦煌城的吐蕃军主力。
大帐内,李邺对十几名将军和以及中郎将道:“根据审讯得到情报,敦煌一万吐蕃军是由吐蕃、吐谷浑、羌三个种族组成,兵力比例是五比四比一。
之前设埋伏击败唐军的吐蕃主帅便是名将马重英,但他在十天前已经离开敦煌,现在敦煌吐蕃军的主将叫论息颇,出身名门,是马重英的副将,据说此人很善于防御,马重英把他留下为主将,必然是让他死守敦煌城。”
瀚海军兵马使刘永举手道:“请使君介绍一下吐蕃军的装备。”
“吐蕃军的兵器主要是三种,弓箭、宽背短剑和长矛,他们的弓箭射程没有我们远,但如果是近距离的攻城战,就不亚于我们的弓箭,吐蕃军的盔甲是尖盔皮甲,吐蕃人的盔甲是牦牛皮制成,皮质很坚硬,吐谷浑军的盔甲是黄牛皮和马皮,防御能力要差一点,他们有两个军种,一个是剑盾军,一个是长矛军,但不管哪一个军种,他们都死战不退,除非是主将带领他们撤退,否则都是死战到底,作战意志不是一般的坚韧。”
所有唐军将领的心情都比较沉重,他们都知道吐蕃军是出了名的难缠,战斗力强悍,好在城内有一半军队不是吐蕃人,会好一点。
李邺又缓缓道:“这次和吐蕃军作战,我希望不管是北庭军,还是河西军,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我的命令,不折不扣执行我的指令,哪怕你觉得指令是错的,也必须执行,我丑话说在前面,不听我军令者,立斩不赦!”
大帐内,李邺指着沙盘一条废弃的官道问李开然道:“这条路还能走吗?”
李开然点点头,“已经被风沙掩盖了,但可以走!”
“你率三千沙州军从这里出发去敦煌县,要多少时间?”
“急行军的话,两天一夜就到了,后天卑职就能赶到敦煌!”
“两天一夜够吗?两百里路程啊!”
“卑职走过,有把握!”
李邺摇摇头,“不要太急,要保证士兵充分的体力,到了敦煌后,杨利会和你联系,你要有把握能偷袭敦煌城!”
李开然苦笑道:“请使君放心,我在敦煌城四年了,我太清楚怎么偷袭敦煌城。”
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将马掌柜惊醒,他连忙出来开门,杨安跳了进来,急声道:“刚刚得到紧急情报,明天上午唐军出发!”
马掌柜吓了一跳,“这才三天,就要出兵了吗?”
杨安点点头,“我不知道原因,但消息确切,我几个老酒客,是军队的,刚才过来喝酒,明确告诉我,他们明天一早出发,他们都说这个新主帅没有经验,不重视训练,又急于立功,普遍不看好他。”
马掌柜点点头,“明天天不亮,我们就必须把消息发出去,要不然来不及!”
就在杨安把消息告诉马掌柜的同一时刻,一支三千人军队在沙州都督李开然的率领下,离开了大营,在夜间掩护下向敦煌方向疾奔而来。
李开然非常熟悉路途,他没有走官道,而是走另一个废弃的旧道,十分隐蔽。
次日一早,李邺留两千军守晋昌县,他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沙州杀去。
在李邺出兵半个时辰前,一只飞鸽将情报传送去了敦煌县。
第485章 釜底抽薪
中午时分,敦煌吐蕃军再次收到了从晋昌县发来的鸽信,唐军已经出兵南下,有了这封鸽信,论息颇原本还有点疑虑的心彻底放下,援军到来仅仅三天就出兵了,再有本事的名将也来不及整合,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假装的事实。
他终于相信了,唐军主将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蠢货,唐朝天子把他派来,却是上天把机会给了自己,他要一鼓作气全歼唐军,大军再继续北上,夺取北庭。
次日下午,论息颇留一千羌兵守城,他则率领九千士兵离开敦煌县,赶往胡柳泽,胡柳泽是地名,距离敦煌县四十里,这里有一座十丈高的矮山,矮山背后是大片水泽,水泽内长满了胡柳树,这里非常适合打伏击。
吐蕃军在半夜抵达了胡柳泽,对方距离这里至少还有四五十里,吐蕃士兵都抓紧时间躺下睡觉。
论息颇无法入睡,他派出一队探子前去打探唐军的动向。
此时,一支唐军在他们东面三十里无声无息地过了胡柳泽,继续赶往敦煌县。
这支军队正是沙州李开然统领的三千沙州军,李邺负责将吐蕃军骗出敦煌城,偷袭并占领敦煌城的任务就交给了李开然。
李邺根本就不需要整合,两千瓜州军留守晋昌县,三千沙州军偷袭敦煌县,李邺则率领一千自己的军队和一万六千北庭军南下,北庭军有完整的体系,不需要任何变动。
李开然十分紧张,此时他距离敦煌县还有三十里,迎面遇到杨利和他的手下。
李开然命令军队原地休息半个时辰,杨利对他道:“西面是胡柳泽,李都督可知道?”
李开然点点头,“那边我很熟悉!”
杨利又道:“九千吐蕃军就埋伏在那里,准备伏击我们主力,目前敦煌县只有一千守军,基本上都羌兵,李都督有办法偷袭吗?”
李开然笑道:“我打算学习吐蕃军的里应外合,一举拿下敦煌县。”
“可城门紧闭,如何进得去?”
“敦煌城下面有两条地下暗河,一进一出,甘泉河的水就是通过地下暗河流入城中,我会派一支军队从地下暗河潜入城内。”
“吐蕃军应该知道这条地下暗河的存在吧!”
“知道也没有用,地下的出口太多,他们城内只有一千士兵,防御城墙都不够,哪里还能分兵防御地下暗河。”
“都督说得有理,卑职会把都督的方案禀报主帅!”
休息半个时候,唐军又继续向敦煌县奔去,而杨利则率军向北去和主力军队汇合。
天快亮时,李开然率领三千士兵抵达了敦煌县,此时敦煌县城门紧闭,城头上都是守军,防卫十分严密。
李开然把郎将曹广平找来,把潜伏入城的任务交给了他,甘泉水从敦煌城西面流过,注入北面的大井泽。
趁着天还没有亮,曹广平率领五百士兵找到了暗河入口,士兵们顺着地下河的水流潜入城内,这就有点像安西的坎儿井,实际上也是学习安西的坎儿井,开凿一条地下河流入城内,城内再修建河渠连接地下河,敦煌城内就有了充足的水源。
地下河最大的好处就是冬天依然有水,不会结冰,甘泉水会结冰,但水流会从冰层下面流入地下河,而地下河冬天的温度依旧是零度以上。
此时已经是深秋时节,地下河并不深,仅仅超过膝盖,五百士兵蹚水进入城内。
天色已经蒙蒙亮,正好到了换岗的时候,值夜岗的五百吐蕃士兵回军营睡觉去了,另外五百人则上了城墙。
距离西城门约百步外,两名士兵从地下河的出口钻了出去,吓了几名洗衣女人一跳,士兵连忙向她们摆手,低声道:“我们是唐军!”
几个女人连忙点头,不敢吭声,两名士兵见周围没有敌军动静,立刻回去发出信号,曹广平率领五百士兵,一个接一个钻出来,奔到前面巷子里,
士兵们穿过一座民宅,在民宅的后院向城门张望,城门附近有十几名守军,距离他们只有三十步,旁边就是上城甬道。
西城门敌军不多,城头上稍微多一些,但也只有三十人左右。
曹广平观察片刻,他发现除了强攻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无论如何都会惊动敌军。
一名手下校尉道:“将军,从南面绕过去,贴着城墙走,城洞内的守军看不见我们,可以最快速度上城。”
这个建议不错,也是最可行的办法,曹广平亲自率领三百人向南面绕去,从一条小巷出来,直接贴着城墙奔跑,片刻奔到甬道下。
这个时候,他们距离城门守军只有几步,再向前走一步,对方就看见他们了。
曹广平蹲下做了一个手势,院子里的士兵会意,数十弩箭一起向城门处的守军射去,十几名吐蕃军羌兵措不及防,纷纷被弩箭射倒,一片惨叫。
与此同时,曹广平一跃而起,率领三百士兵冲上甬道,向城头冲去,另外两百士兵也从院子后门冲出来,直扑城门。
守城门士兵的惨叫声惊动了城头上守军,他们探头发现大群唐军士兵出现,惊得他们立刻敲响警钟。
“当!当!当!”警钟声响彻全城,吐蕃军羌兵从各个城头一起向西门奔来。
曹广平已率军杀上了城头,城头上的羌兵只抵抗了片刻,便被数百唐军士兵吞没了,唐军士兵开始开启城门,大门缓缓开启。
数百步外,李开然率领两千五百名唐军士兵从一排民房背后杀出来,向城门处冲来。
五百唐军士兵全部上城,用密集的弩箭射向两边城头上奔来的大批羌兵,双方在城头上展开了激烈的弓弩战。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