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杨国忠近一年来对郑昂也十分不满,以前郑昂做监察御史和侍御史的时候,非常谦卑,事事都要向自己请示,自从去年当上御史中丞,开始傲慢了,摆架子了,向自己请示变成了与自己合作。
这次郑昂和庆王李琮合作根本没有通过自己,张均邀请他,他就屁颠屁颠跑去了,还把自己儿子拖下水,现在情况不妙了,他就来求自己,他怎么不去求庆王和张均?
杨国忠喝了口茶淡淡道:“郑中丞不用担心,这件事牵连了很多人,天子也只是走走形式,一定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郑昂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万般无奈,只得悻悻走了。
杨国忠望着他的背影,重重哼了一声。他开始在考虑新的御史中丞人选,他在御史台的心腹有很多,换掉郑昂这个和他谈合作的,换一个听话的手下。
杨国忠现在不怎么关心李邺,他和李邺交集不大,他现在全身心盯着安禄山,据说安禄山把汉将全部换成胡将,这分明是要造反了,得向天子说明这一点,这可不是自己老声常谈,而是对方切切实实的行动了。
可是杨国忠也知道天子讨厌见到自己,他得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才行。
房琯接过了李邺谶书案,他当即点名让大理寺司直的彭海盐来协助自己。
公房内,彭海盐对房琯道:“房侍郎,上午和我冯县令谈了谈,他说这个案子太荒唐,荒唐到他都不想受理,当时就想把这个诬告的妇人打一顿板子,但御史中丞郑昂及时出现,逼着他受理这个案子,他没办法只好带御史台的人去现场查看,到了现场后,御史台的人就喧宾夺主,把整个案子接过去了。”
“冯县令说有哪些可疑之处,或者说荒唐之处吗?”房琯问道。
彭海盐点点头,“他说了,第一,告状的妇人根本不识字,她说自己是听另一个厨娘说起来,而另一个厨娘说,她去后宅上茅厕,见郡王秉烛夜看谶书,看了整整一夜,结果这个厨娘也不识字。”
房内哄堂大笑,房琯忍住笑道:“确实很荒唐,一个厨娘盯着主人看了一夜,她在想什么?”
众人再次大笑,彭海盐又道:“还有更无耻荒唐的,县衙问两个妇人什么时候看到主人读谶书,她们一口咬定是去年十月,但李邺八月下旬就去敦煌了,十月份在哪里看谶书?
何况这两个妇人都是今年三月才调去园宅,所以是一派胡言,后来她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又改口了,说是三个月前的事情,但三个月前李邺还在安西呢!
更重要是,去年八月中旬李邺离开园宅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这个两个妇人李邺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就张口诬告。”
房琯点点头,“这个案子很好审,基本上可以认定为诬告。”
彭海盐沉吟一下道:“其实也有麻烦的地方,这个案子真正的操纵者是庆王李琮,还有御史台以及大理寺,相国张均也涉案,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是庆王李琮和御史中丞郑昂,大理寺少卿程晓准备好了监狱和各种审讯工具,因为一直没有抓到李邺,所以他还没有上场。”
房琯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各位,有些话我可以对大家实言,这桩谶书案实际上是一桩政治案,是庆王、张均、郑昂等人为了迫害李邺网罗出来的罪名,天子一直在冷眼旁观,但李邺不甘被迫害,带着部属和妻女离开关中后,天子又担心李邺被逼造反,这才开始干涉这个案子,高翁给我说了几个原则,大家要记住了,第一,天子是在拨乱反正;第二,不赞成涉案人员扩大化;第三,主要责任由御史中丞郑昂承担。”
众人顿时明白了,这次郑昂要倒大霉了。
房琯又道:“还是从案情本身开始,那两个女人要重新审问,还有园宅内所有人都要记录口供,还有那些谶书,我们要确定它的来源,所以最早发现谶书那几个御史台官员也要严审,至于御史中丞郑昂,先严密监视他,一旦口供下来,就立刻抓捕软禁!”
丹凤门两侧紧靠皇城修建了很多官方建筑,都是每个省台官衙的对外窗口,刑部也在这里有一座官衙,主要方便于刑部审案。
大理寺出动五十名缇骑负责协助审案,所有嫌疑人和证人都被带到刑部官衙,一一进行审讯的提问。
两个妇人这次害怕了,不敢再狡辩,老老实实把一切都交代了,一名御史台官员给她们每人一百贯钱,让她们诬告李邺,谶书也是她们藏进书房。
这名御史台官员很快就被两名妇人指认出,正是御史台掌书记陈智。
在确凿的人证物证面前,陈智无法狡辩,只得承认了他受御史中丞郑昂的指使,各给两名妇人一百贯钱,同时他在一家书铺购买了十三卷谶书,让两名妇人提前藏进书房内。
彭海盐随即找到了书铺掌柜,掌柜承认陈智在自己这里购买了十三卷谶书。
至此,所有的人证和物证都闭环了,房琯用天子所赐金牌将御史中丞郑昂停职,随即将他软禁在大理寺内。
高力士找了一个机会向天子李隆基汇报,“陛下,谶书案已经查清楚了!”
李隆基眉头一挑,“才三天就查清楚了?”
“陛下,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案子,各种漏洞百出,一查就清楚了。”
李隆基点点头,“朕知道,这件事你处理就行了。”
“但御史中丞郑昂怎么定罪,需要陛下明示!”
“他是主犯吗?”
“他是不折不扣的主犯,从策划到执行都是他一手操纵,他对李邺也是出于私怨,说起来他还是李林甫的女婿,李林甫死后,他立刻休妻另娶,拼命抨击李林甫,才得到杨国忠的重用,从监察御史升为御史中丞,此人人品太差,无德无能!”
李隆基缓缓道:“既然如此,就将他革职为民,全家发配岭南!”
第541章 再回长安
谶书案在一个巨大的反转中结束了,天子李隆基颁布诏书,定性谶书案是一个诬陷迫害事件,御史中丞郑昂为泄私愤,炮制假谶书陷害安西节度使李邺,罪责深重,特罢免其一切职务,没收财产,全家发配岭南充军。
其余参与此案的御史台官员也一律革职,贬黜为民,永不录用。
至于诬告李邺的两名妇人斩首论处。
其余涉案官员皆以严重失德警告,记入吏部备案,一旦官员被认定为严重失德,基本上仕途就算到头了,而相国张均则剥夺执政事笔权力两年,并罚俸半年,令其在家反省。
天子李隆基随即下旨,封李邺女儿李玉沙为敦煌县主,按照礼制,只有亲王的女儿才能封为县主,李隆基破格封李邺女儿为县主,这既是一种安抚,同时也是一种暗示。
想想也是这样,安禄山、哥舒翰和安思顺都封了王爵,那最早封郡王的李邺当然也很快会封为王爵了。
时间一晃到天宝十四年的一月,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再次降临,笼罩了河西走廊,甘州张掖县也被大雪完全覆盖了。
李邺站在窗前,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着外面鹅毛般的大雪。
这是他们自己的宅子,裴三娘特地买下了一座八亩宅,新房子,裴家已经帮他们收拾妥当了,他们从十一月回来,已经住了快两个月,也渐渐适应了河西走廊的气候和水土。
妻子独孤新月也坐在火盆旁,手中把玩着一块羊脂美玉,他们财产几乎都存放在宝记柜坊,随身只带了一些金银细软和数十块美玉。
“夫君,把窗户关上吧!星官在睡觉呢,会着凉的。”
李邺歉然笑了笑,关上了窗户,他坐在火盆旁,看了看摇篮睡得正香的女儿,对妻子笑道:“我们烤的炭火其实是有毒气的,如果在密闭的房间烧炭,会不知不觉中毒死去。”
“这个我知道,师父给我说过,烧炭的房间要开窗多通通风,可刚才,你开窗太久了。”
“我刚才在想事情,有点走神了。”
“夫君是在想朝廷的事情吗?”
李邺点点头,“高力士给了我安全担保,我在考虑要不要再进京?”
“夫君还是回去吧!天子封咱们女儿为县主,就是给台阶了,不回去,始终不太妥,但一定要保证安全。”
李邺默默点头,他在考虑用潜伏的方式前往长安,如果形势不妙就立刻撤走,不能给天子和飞龙任何机会。
李邺最终决定还是返回长安,他安顿好妻女,带着三百精锐骑兵出发了,还有五百头骆驼驮负给养,向长安方向奔去。
虽然河西走廊是冰天雪地的世界,但只要准备充足,还是可以走出去,此时是一月初十。
一月中旬的长安城也同样是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
虽然新年已过,喜庆的上元节过也只过去了五天,但长安朝野上下却笼罩着一种不安的气氛。
就在新年刚过,发生了两件大事,都和幽州有关,第一件大事是安禄山换将,将三十三名汉人将领全部换成胡人将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意味着安禄山随时可以起兵反叛。
第二件大事是德州刺史颜真卿赶赴朝廷,在述职会上揭露了安禄山即将造反的绝密情报,安禄山的名义军队是十四万,但实际军队已达二十八万,几乎所有鹰扬郎将以上将领都是胡人,其中最精锐的军队叫做曳落河混骑兵,由三万精锐步兵和八千重甲骑兵组成。
颜真卿揭发的事实很快在长安市井中流传,整个长安都陷入一种莫名的恐慌,房价暴跌,粮价上涨。
这天上午,九千头骆驼队伍浩浩荡荡走出长安城,向南方子午谷方向走去。
李邺去年秋天回来后没有多久,便将一万头骆驼中的九千头卖给了宝记柜坊,宝记贵坊终于有了自己的运输工具,开始大规模向成都转移库存财富,以及客人委托宝记柜坊保管的财富。
他们从去年开始,就在成都购买土地,修建大型仓库,招募武士和伙计,独孤家族也派出了数百名隐翅沿途保护骆驼运输队伍。
今天是宝记柜坊第二次运输财富南下,里面有很多皇亲国戚的财富,李隆基特地安排了三千骑兵护卫这支骆驼运输队伍。
宝记柜坊的南迁像一支风向标,更加引起了朝廷的不安,很多豪门巨富也在千方百计筹集骆驼,将自己的财富转移到南方。
刚刚过去的上元节显得十分冷清,只有官方把去年的灯笼摆出来,很多商贾大户都不参与了。
大街上的灯笼数量只有去年的一半不到,很多百姓都懒得出门逛街看灯,物价飞涨,让每一个低层百姓心中都充满了担忧。
长安的紧张气氛也催生一些暗藏的杀机,这天下午,一名小道士来到了庆王府,给病情刚愈的庆王李琮送来了一封信。
李琮已经知道上次给他发箭信的人是飞龙,他们建立了某种联系,甚至李琮的儿子李俅还去见了飞龙。
李琮从小就见过飞龙,他一直以为飞龙是一名宗室长辈出家为道,并不知道他就是太上皇。
但飞龙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共同的利益,那就是除掉太子。
飞龙要除了太子,是想引发皇室内讧,他好火中取栗,李琮想除掉太子,自然是为了保命。
他现在对太子之位已经不敢奢望了,父皇就算废了老三,也会立别的皇子为太子,轮不到自己了。
但李琮害怕太子李亨登基后报复自己,杀自己全家,所以不管他能不能登基,他都想干掉太子李亨。
两人在这一点上一拍即合,耐心地等待时机。
这时,长子李俅匆匆走进来,将一封信递给父亲,“这是飞龙派弟子送来的一封信,说很重要!”
李琮连忙接过信打开细看,眼睛一亮,后天太子要去灞上犒劳军队,他立刻明白了飞龙的意思,刺杀太子的机会来了。
李琮大病一场后,他反而变得有点魄力了,反正自己没有希望再当太子,还畏手畏脚做什么?
他当即派人去把幕僚张弘请来。
张弘看了信,沉默片刻道:“王爷一定要做吗?”
李琮轻轻点头,“只有他死了,我和我的子孙才能活下去,我没有选择,必须做!”
张弘叹息一声道:“主要是王爷知道后果就行了。”
李琮淡淡道:“我很清楚后果是什么?但无论如何,我都要杀了他。”
“既然王爷决心已下,那我们商议一下详细方案,我建议在他回来时动手。”
第542章 密潜长安
经过十天的长途跋涉,李邺秘密抵达了长安,他的手下住在咸阳一家客栈内。
李邺换了一身文士衣服,脸上贴一个假胡子,还拿着一只书箱,乘坐一辆牛车进入长安城。
他看起来就像一个进京赶考的士子,准备参加三月份举行的科举,已经有很多准备参加科举的士子赶到了长安。
事实上,李邺就有一份出自甘州的身份证明,叫做王湛,长安拉参加科举,上面有官府鲜红的大印。
守城士兵看了一眼李邺的证明,一挥手,马车缓缓驶入长安城。
李邺来到宣平坊,正好遇到父亲李岱下朝回来。旁边跟随着刘武通等人。
李邺快步走上前,靠近马车,吓得刘武通拔出刀,指着李邺喝道:“你是什么人,不准靠近马车!”
李岱掀开车帘,一眼认出儿子,“邺儿?”
刘武通也认出了李邺,连忙收刀,“原来是公子回来了。”
李邺微微笑道:“记住了,我还在甘州,没有回来。”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