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376章

作者:高月

  刘骆谷取出一份五万贯的宝记柜票和核对玉珮,袁思艺心满意足地收下了。

  当天晚上,刘骆谷便派人带着五十桶火药和宝册北上,走延州渡黄河前往河北。

第588章 故人西来

  入夜,独孤明匆匆来见大哥独孤烈。

  “大哥,情况有点不妙,阿邺托付我找的火药,我的人进了内库,竟然没有发现,阿邺说的《宝册》也只找到半卷。”

  独孤烈眉头一皱道:“肯定是被人拿走了,否则宝册不会只有半卷,谁的可能性最大?”

  “那只能是袁思艺,只有他有权提走内库的物资,应该是今天上午的事情。”

  独孤烈想了想道:“先把那半卷《宝册》搞出来,再继续调查火药的事情。”

  独孤明忧心忡忡道:“我就担心袁思艺把它卖给安禄山了,刘骆谷还在长安,不知躲在哪里?”

  独孤烈笑着安慰兄弟道:“我们只要尽力了,如果实在拿不到,也没有办法,这玩意从未听说,估计就是一个引火之物,不要太把它当回事。”

  独孤明点了点头,“我也跟了飞龙几年,确实从未听过火药这个名字,《宝册》我倒知道,都是大唐最先进的各种技术,总之,麻烦大哥给阿邺说一声,我会尽力帮他找到火药!”

  两天后,李邺带着二十名手下抵达了武亭川,在河边,众人点燃了柴堆,柴堆熊熊燃烧,将飞龙的尸体彻底吞没了,这一次,飞龙彻底告别了大唐。

  大火烧了整整两个时辰,天快亮时,只剩下了一堆白灰,士兵将将骨灰和柴灰推进了武亭川内,骨灰沉入了河底,飞龙魂归故土的最后心愿,总算是替他了结了。

  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李邺的两名手下立刻迎上去查看,不多时,他们把两名独孤家的武士领了上来,为首武士抱拳道:“启禀姑爷,卑职奉老爷之令前来送信!”

  他一个黄绫包裹递给李邺,信就在包裹内。

  李邺打开包裹,里面是一只锦轴,上面写着《宝册》上卷,但没有下卷。

  李邺又拆开信细看,是独孤烈写给他的,《宝册》下卷和火药晚了一步,已经被人拿走,袁思艺的可能性最大,应该是给了安禄山,已经无法追溯,只能对他说声抱歉。

  李邺无奈地叹了口气,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飞龙把火药和《宝册》之事告诉过安禄山,还特地送了一桶火药给安禄山,作为身经百战的军事统帅,安禄山怎么可能不知道火药的威力,虽然刚开始只能用到火药的燃烧威力,但对于没有火油的燕军而言,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至于火药的推进作用和爆炸作用,那要演化两三百年后才会慢慢出现。

  李邺手中有拔汗那的火油,他原本不想造火药,但如果安禄山开始造了,他也必须开始着手。

  “请转告你家老爷,多谢了!”

  李邺将卷轴放进马袋,翻身上马,带着手下向子午谷方向疾奔而去。

  历史虽然在很多地方细节有所不同,但最终结果却大同小异。

  五天后发生了震惊朝廷的大事,高仙芝参与荣王李琬的造反,被解除一切职务押回长安,但他在华阴县服毒自尽。

  至于高仙芝是被迫服毒自尽,还是主动服毒自杀,已经无法考证,朝廷给他下了一个畏罪自尽的结论。

  家产被没收,高仙芝的妻子儿女也被发配岭南。

  李隆基随即任命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为三军主帅,又下令调回六万陇右军,同时在长安募兵十万,准备和安禄山大军决战。

  时间一转眼到了七月,新招募的四万江汉新军结束了第一阶段的训练。

  此时,李邺的江汉军已达七万人之众。

  这天上午,第二批从碎叶过来的军队和官员抵达了襄阳。

  军队共有三千人,包括守俱战提的一千士兵和拔汗那的两千士兵,同时又带来了一万五千桶火油,由一万头骆驼运载。

  碎叶的文官也来了不少,包括李邺的幕僚陈焕、杨韶华、仇玄,还有仓曹参军乔彬和碎叶女县尉王成华。

  最出乎李邺意料的是王昌龄也回来了。

  他们是从汉中过来,李邺拿下饶风关后,一行人没有被阻挡为难,很顺利地抵达襄阳。

  这些官员的到来着实让李邺欢喜,他身边就缺乏信得过的文官,结果心想事成。

  李邺在襄阳最有名的江夏酒楼宴请了从河中归来的一帮官员,算是为他们接风洗尘。

  李邺端起酒盏笑问王昌龄,“我一直以为王县令会终老碎叶,没想到还是回到故乡了。”

  王昌龄苦笑道:“我是想留在碎叶养老了,但别人不允许啊!我只好辞官灰溜溜又回来了。”

  李邺一怔,“谁不允许?”

  “还会有谁,接任使君的新都督谢缙呗!”

  王昌龄叹口气道:“他调我去咸海县,我不愿去,就提出辞职,他不准我辞职,提出两个条件,要么去咸海,要么离开碎叶回中原,我只能选择后者。”

  旁边陈焕道:“这位谢都督很不厚道,甚至很阴毒,他已经下令从咸海县撤军,放弃了咸海县,然后再让王公去咸海县,如果王公去了,那边一个唐军都没有,甚至连一个翻译都没有,他只能灰溜溜再回来,这样,放弃咸海县的大帽子就盖在王县令的头上了。”

  李邺大怒,“谁让他放弃咸海县?”

  “听说是相国张均的建议,说使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占领一座毫无作用的城池,只会白白增加河中都督府的负担。”

  “腐儒误国!”

  气得李邺大骂,这可是可萨汗国以条约方式承认咸海以西归属于大唐,最关键就是咸海县的支撑,失去了咸海县,条约就没有意义了。

  张均这个蠢货什么都不懂,或许不是他不懂,这个狗贼就是故意针对自己,将来一定要收拾这个狗贼!

  还有谢缙,他应该知道咸海县的重要性,可他竟然也放弃了,这么几年,自己居然没看透他。

  “现在咸海县归谁了?”李邺又问道。

  “归康国吧!康国早就想要那块地方了,县丞老康就是康国人,我们一走,康国自然会接手。”

  李邺点点头,归康国还好,将来还能拿回来,就怕被可萨汗国收回去,那就意味着战争了。

  “现在河中都督府还能管粟特各国和吐火罗各国吗?”

  陈焕摇了摇头,“谢缙是文官,不像都督有开拓精神,他非常保守,撤销粟特联络司、从俱战提和俱密撤军,放弃了粟特各国和吐火罗各国,现在河中都督府只管辖热海、碎叶河谷和伊丽河谷三地,连夷播海也放弃了,我们劝他募兵他也不肯,使君的心血都被他毁了,简直让人绝望。”

  李邺着实无奈,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让文官戍边,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现在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暂时忘掉河中之事,他举杯笑道:“好吧!我们暂时不用管碎叶了,我现在是山南东道观察使兼江汉节度使,我有足够的好位子安置大家,来!为大家的到来,我们干了此杯。”

  众人大喜,一起举杯,“干杯!”

第589章 乔彬要官

  李邺确实有足够的位子安置他的手下,他对地方官有推荐权,对江汉军的文武官员有直接任命权,为了牢牢控制江汉军,李邺最终决定,把这些万里迢迢来投奔自己的旧部全部任命为江汉节度府官员。

  原来的节度府副长史李博改任房州刺史,陈焕出任副长史,成为长史李泌的副手。

  王昌龄则出任司马,仇玄出任判官,杨韶华出任录事参军。

  女侍卫王成华出任第十三军鹰扬郎将,第十三军是一支很特殊的军队,全部都是女兵,也就是娘子军,唐朝有娘子军很正常,要不然娘子关怎么来的?

  第十三军刚刚组建,约有一千人,目前还在训练,她们任务比较多,暂时负责襄阳城的治安巡逻,

  还有一名特殊的官员,就是乔彬,乔彬一直出任河中军的仓曹参军。

  李邺考虑再三,决定还是让他继续出任江汉军仓曹参军兼转运使。

  但乔彬多少有点情绪,他其实是想出任襄阳县丞,这是李邺最初答应给他官职,但李邺又改变了主意。

  次日一早,乔彬找到了李邺,正好李邺要出门。

  “走吧!跟我出去走走,如果你还坚持,我就成全你。”

  乔彬也满二十岁了,但他还没有成家,也长高了不少,身材中等,留了一个小胡子,颇有一点小掌柜的感觉。

  乔彬虽然年纪不大,但非常精明能干,能力很强,把碎叶的各类物资处理得井井有条,他是唯一一个谢缙不肯放的人,但乔彬还是以回家探亲为理由走了。

  “你父亲要来吗?”李邺笑问道。

  乔彬点点头,“他们已经在路上了,估计这几天就会过来。”

  “这段时间逃难来的百姓太多了,尤其是河南道和都畿道,刚开始安禄山还假惺惺约束军纪,想对天下实施王道,从上个月开始,燕军本相暴露,到处烧杀劫掠,河北更是到处屠城,简直是人间地狱,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南逃,江南、江淮、江汉,这三片地方是难民南逃的重中之重。”

  “使君打算在哪里安置他们呢?”乔彬沉吟一下问道。

  李邺微微一笑,“襄州、荆州、郢州和复州,主要是这四州,土地很多,人口稀少,安置几百万人一点问题没有。”

  乔彬叹口气,“几百万人,粮食物资哪里够啊!”

  “说对了,问题就在这里,难民不是一下子来,所以我们要有长远计划,不能第一批难民吃得撑爆肚子,后面难民却没得吃,还得拆东墙补西墙,千方百计从各地搞粮食。”

  乔彬笑道:“做这件事的人,岂不头痛得要爆掉?”

  李邺淡淡道:“这就是转运使的事情!”

  乔彬愕然,“不对吧!这最多是山南东道转移使的事情,我是要出任江汉军转运使。”

  “其实是一回事,山南东道观察使司和江汉节度使司是两块牌子,但他们是同一班人马,所以山南东道转运使司和江汉军转移司也都是同一班人,你明白了吗?”

  乔彬眨眨小眼睛,“使君其实是任命我为山南东道转运使?”

  李邺摇摇头,“山南东道转运使是我,但我下面没有人,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江汉军转运司的人来做,你出任江汉军转运使,不光做军队物资钱粮调运,还同时还做山南东道的事情,主要就是官府钱粮拨付和难民物资调运。”

  “军政不分,会不会变得很混乱?”

  李邺轻轻叹息一声,“实际在钱粮物资上已经没有军政之分,都实行军管了。”

  他们来到了汉江边,李邺用马鞭指着江面上多如牛毛的货船道:“看见没有,码头上和江面上货船有数千艘之多,原本都属于各州各县的官船,比较混乱,现在全部被征用,归江汉军转运使司统一管理,不仅包括船只,还有所有的仓库、骆驼和运输大车等等,都被军方接管,我给所有州的刺史和县令都讲过了,现在是非常时期,等平定了安禄山之乱,再重新回归正常。”

  乔彬苦笑道:“使君这样一说,我感觉事情太多,千头万绪,根本就管不过来。”

  李邺淡淡笑道:“那是你想得太多了,各种钱粮调拨的指令来自司马,司马就相当于户部,你是太府寺,只要管好仓库的钱粮物资,管好船和骆驼就行了。”

  李邺来到了码头,停住战马对乔彬道:“我要去邓州了,我给你三天时间考虑,你到底想做仓曹兼转运使,还是做襄阳县丞?”

  乔彬摇摇头,“不用三天了,我现在就答复,我做仓曹兼转运使,至少我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而是别人看我的脸色。”

  李邺哈哈一笑,拍拍他胳膊道:“以后你家里各地特产吃不完的,要记着分点给我!”

  乔彬挠挠头,“使君说笑了!”

  李邺又注视他目光,语重心长道:“特产可以收,但贿赂的钱不能碰,你想将来当宰相,就要牢牢记住我这句话。”

  乔彬默默点头,“我记住了!”

  李邺带着手下渡过了汉水,继续北上,前往邓州州治穰县。

  沿途上遇到了庞大的船队,运送着南下的难民和他们的物品,船上坐满了男女老少,还有他们携带的各种行李,都是五百石的船只,一艘船坐十几人,三四户人左右,由一名船夫撑杆。

  有的难民是赶着大车而来,稍微好一点,但很多难民都是拖家带口徒步走来,这就需要官府提供运输工具。

  主要就是船只,邓州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当然是汉水,而汉水有好几条支流,像流经穰县的湍水和流经南阳县的淯水,两条河流在新野南部汇合后流入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