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32章

作者:高月

  “再来!”

  指挥校尉大喊一声,燕军士兵们纷纷抱着攻城槌向后退去,当他们身体露出吊桥外面,忽然城头上抛下二十几罐火油,狠狠砸在士兵身上和冰面上,陶罐碎裂,士兵身上、攻城槌上和冰面上全部火油。

  一根火把扔下,‘轰!’烈火燃烧起来,数十名士兵顿时成了火人,头上、身上都被烈火吞没了,他们丢下攻城槌,惨叫着转身向岸上奔逃,逃出二十几步,便一头栽倒在地上,被烈火烧得蜷缩起来。

  攻城槌也轰然落地,前端的生铁撞头重重砸在冰面上,数千斤的力量使冰面一下子被砸裂了,冰层断裂,一片惊叫声中,攻城槌和士兵们一起坠入冰水之中,烈火还在冰面上熊熊燃烧.

  攻打芳林门的攻城槌军队更是极具戏剧性,当长脚蜈蚣队冲到护城河前,吊桥忽然轰然落下,狂奔中的攻城槌军队收不住脚,直接冲上了吊桥,为首校尉不及细想,他当机立断,大喊一声,“加速,撞开城门!”

  两百名士兵齐声大喊,抱着攻城槌向城门凶猛撞去,不料城门却忽然开启了,攻城槌撞了一个空,队伍直接冲进了城内,吊桥重新拉起,城门关闭,只听城内传来一片惨叫.

  远处矗立着三千幽州铁骑,他们在等待城门开启,但前方草地内有淬毒铁蒺藜,使他们不敢靠得太近,都立马在五百步外,摩拳擦掌,严阵以待,不料竟然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就仿佛一只小羊自己跑进了狼窝里。

  士兵们看得目瞪口呆,连李归仁也半晌说不出话来,这一幕简直太匪夷所思了,他也不得不佩服唐军的胆大急智,这个机会抓得非常精准,早一点攻城槌军队会及时停下,晚一点吊桥又会把攻城槌士兵狠狠砸翻,唐军利用了万斤攻城槌很难停步的特点,直接把攻城槌俘获了。

  三根攻城槌尽失,士兵又攻不城头,六千人几乎死伤殆尽,剩下的两万多大军一起向李归仁望去。

  李归仁盯着玄德门冰面上还在燃烧的烈火,他忽然明白了唐军为何不怕攻打城门,他们有极为犀利的火油武器,攻城槌对他们没有用。

  李归仁叹了口气,下令道:“全军撤退回营!”

  “当!当!当!当!”

  撤退的钟声敲响,攻城士兵纷纷撤退,他们只剩不到两千人,阵亡了三千八百余人,三支攻城槌军队也全军覆灭。

  大军撤退回了军营,李归仁赶去东大营向安禄山请罪。

  安禄山昨天在湖边观战,寒气侵入龙体,他有点感恙了,他裹着厚厚的棉被,喷嚏一个接一个的打,浑身肥肉乱颤。

  好一会儿,他的喷嚏才慢慢停止,摆摆手问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攻不进长安,朕也不会责怪你,只是朕有两个疑问,第一,你说说看,为什么士兵攻不上城?”

  “回禀陛下,臣详细询问了攻城的士兵,据他们说,唐军有一支长柄斧手,攻城梯刚搭上城头,长柄斧手就将最上方的两根横档砍断了,士兵脚下无法借力,自然就上不去了。”

  安禄山点点头,“原来如此,看来攻城梯的致命缺陷很多,我们不能再使用了,要尽量改成云梯。”

  “陛下说得对,攻城梯确实不能再使用了。”

  安禄山又道:“朕的第二个疑问,李邺军队的火油是从哪里来?朕在范阳这么多年,竟从未听说过。”

  李归仁躬身道:“应该是李邺从河中带来的,卑职听一些粟特商人说过,西域产这种火油,大食国就盛产,陛下可以让粟特人代为购买,那样我们也有了。”

  安禄山点点头,“既然西域可以买到,朕会安排人购买。”

第691章 巢车初现

  在大型攻城武器造出来之前,安禄山决定停止进攻,长安城获得难得的片刻宁静。

  战争开始后,长安就采取了严格管控,坊门关闭,百姓在坊内可以自由活动,但不准上大街,每个坊都有粥棚,每天两顿施粥,配两块咸菜,中午加一个馒头。

  生活必须品可在杂货铺购买,杂货铺要去东西市进货,凭出入牌进出坊门。

  被唐朝征用的民夫,如果是民团士兵,每天有两百文的补助,而普通民夫每天则有一百文的补助。

  但李邺对防疫控制得比较严格,冬天防范寒疫,夏天防范瘟疫,现在是寒冬时节,主要是感冒咳嗽比较多,但也会有痢疾等肠道传染疾病。

  所以李邺再三强调,必须喝开水,严禁直接喝河道中的生水,每个赈粥点同时也会有开水供应。

  这天傍晚,李邺带着官员们匆匆赶到了兴道坊,兴道坊基本上都是官宦权贵住地,平头百姓很少,一般都是大宅。

  不过绝大部分权贵官宦都逃走了,兴道坊变得很空旷,李邺临时征用了这些大宅,用来安置各县逃来京城的百姓。

  李邺带着官员们来到一座十亩大宅,这里是韩国夫人的宅子,韩国夫人在司竹园被杀,这座宅子就变成了无主之宅,官府在这里安置了三十户新丰县的百姓。

  此时宅子已经被士兵包围封锁,张平接到坊正的报告,这座宅子内出现了集体腹泻事件,张平立刻让军队封锁了宅子,不准人外出。

  这是,一名戴着厚厚麻布口罩的军医走上前,口罩当然是李邺发明的,缝制了上万个,分给医师和需要的人员,还有鹿皮手套也非常重要。

  军医摘下口罩对李邺道:“卑职进去仔细查看过,三十户人家中一共有十二户爆发了腹泻,府中前院有口水井,他们在井边冲洗净桶,把水井污了,然后他们又打井里的水直接喝,估计就是这个原因。”

  “会不会是伤寒?”李邺担心问道。

  “不是!他们体温都正常,没有发热,伤寒会高热,只是普通的肠道腹泻疾病。”

  李邺一颗心稍稍放下,又不满道:“我再三要求大家喝烧开的水,为什么要喝生水?”

  旁边张平道:“启禀殿下,卑职估计是烧开的水不够喝了,我的手下就常常抱怨开水不够喝!”

  “为什么会不够喝?”

  张平苦笑一声道:“天气冷,有的人家就去打开水来洗脸洗脚,可不光是为了喝水!”

  “还有这种事情?”

  李邺怒道:“必须要进行限制,不能这样乱来,方便了自己,害了别人!”

  崔光远上前道:“殿下,我们民夫征用多了一些,不如抽一万人出来,专门负责送饭送水上门,这样就能防止民众反复去取粥,反复去打热水了!”

  李邺点点头,“这个方案可以实施!”

  苏震也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习惯,平时喝生水习惯了,喝开水反而不习惯,卑职建议不妨采用吓唬的手段,通告满城百姓,兴道坊这边因为喝生水爆发疫病,三十多户人家都死光了,这样一来大家就不敢喝生水了。”

  李邺想了想道:“可以满城发布告,死亡人数再增加十倍,三百多户人家全部死光,让大家都给我小心谨慎!”

  李邺又对张平道:“在城内找一个空旷之地设立为隔离区,搭建帐篷,每人一顶帐篷,派士兵严格看守,不准出帐篷,不准和其他人接触,病好了以后才能回来,另外这座宅子要用生石灰彻底去毒,那口水井把它填了。”

  “卑职遵令!”

  处理完突发事件后,李邺返回了太极宫军营,唐军都驻扎在太极宫和大明宫的皇城内,扎下了上万顶帐篷。

  冬天的天黑得快,李邺刚到中军大帐,便有士兵来报,“殿下,东城南霁云将军派人来请你过去,说有要紧事情!”

  李邺随手从桌上卷了两块饼,又拿了一壶水,翻身上马,一边吃一边向东城奔去。

  李邺上了东城头,南霁云上前来见礼,李邺问道:“有什么要紧事?”

  “回禀殿下,我们看见一样东西,觉得有必要让殿下看一看!”

  南霁云带着李邺来到城墙边,指远处大营北面道:“殿下看那座矗立之物,白天还没有看见,刚刚才矗立起来!”

  此时天空已经昏黑,天边还有一抹亮色,正好是将春谥保荒芸醇洞Φ囊桓雎掷迷诳掌芨删唬芸醇逦穆掷且蛔剿厦嫘。旅姹浯郑佑さ亩员雀叨龋卸戏剿母叨仍谌勺笥摇�

  “那会是敌军的眺望塔吗?”

  南霁云摇摇头,“敌军眺望塔下面是空的,顶部才是实箱体,这个整个儿都是包裹起来,而且肯定是木头,本来没有,突然竖了起来。”

  “难道是巢车?”

  李邺上辈子看过电影《魔戒》,他清晰记得攻城大战时巢车的模样,和这个非常像。

  南霁云点点头,“卑职和手下将领都认为是巢车,高度在三丈多,正好和我们城墙一样,如果是安禄山的眺望台,肯要比这个更高大得多。”

  忽然有士兵喊道:“又竖起来一个!”

  李邺连忙向军营北面望去,果然,又有一座黑塔正缓缓矗立,应该是用绳索拉拽起来。

  “看来真的槽车了!”

  李邺当即令道:“命令所有鹰扬郎将及其以上将领到中军大帐议事!”

  不多时,二十余名将领匆匆赶来,这些二十多名将领大部分都是他的老部下,一半以上都出身最初跟随他的裴氏三百家兵,像徐建、余长阳、关沛、李西岳、左大治、许万达、李康、张冰泉等等。

  许黑矛、裴琇当然也是,还有留在襄阳的李抱真、杨太玄、高戈、王光增等等,然后是南霁云、雷万春,又有了李晟和裴桓。

  这里面职务最高的是裴琇、李抱真和许黑矛三人,官任虎贲郎将,南霁云和雷万春出任见习虎贲郎将,主要是他们从军未满一年,满一年后,见习二字就没有了,正式成为虎贲郎将,其他将领都是鹰扬郎将。

  徐建和余长阳当年拔汗那跟随李邺抗击大食东方军团,他们二人的资历很深,但吃亏在识字不多,两人都在襄阳努力读书,李邺要求不高,只要他们二人能正常的读书识字,就能升为虎贲郎将。

  虎贲郎将上面是左将军,左将军上面是将军,将军上面是大将军,大将军上面是上将军,现在李邺就是上将军,整个朝廷目前只有两名上将军,一个太子李邺,一个便是鲁王李邺,连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都是大将军,永王李璘也没有资格升上将军。

  李邺坐下缓缓道:“刚才燕军军营发现了巢车,所以召集各位大将商议,我们如何应对敌军巢车?”

第692章 千里之眼

  议事最终制定了打击巢车的攻略,以远、中、近三层打击为主,远是投石机,中是大黄弩,近则是重甲步兵,再配上火攻,具体方案由李邺亲自制定。

  不过现在李邺还需要一些探查敌情的工具,他刚才在城墙上就意识到,如果有望远镜的话,他可以看得更清晰,可以早早选择打击方案,不用巢车到了城头才考虑用什么方案。

  议事结束后,李邺回到自己的大帐,取出厚厚一本清册,这是内库中物品清册,分为财库册和宝库册两本,他打开宝库册细细查找各种物品。

  制作望眼镜并不难,水晶凸透镜早在汉明帝时代就有了,用来当放大镜,唐朝也有了给老人用的老花眼镜,叫做叆叇。

  既然汉朝就有了凸透镜,那唐朝一定也有,上次他找来东海水晶给两位妻子的马车装上玻璃,那时他就知道唐朝的水晶磨制技术非常发达,最发达之地就在朝廷将作监内。

  李邺只需要找到两只凸透镜,一个当物镜,一个当目镜,他就能做一个简易的单筒望远镜。

  他忽然找到了,有一行清清楚楚记载,叆叇和透镜若干。

  李邺当即起身道:“我们去大明宫!”

  不多时,他带着几名亲兵匆匆来到大明宫内库,内库是太上皇李隆基的财宝库,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财库,也就是放置金银铜钱的库房,还有一个是宝库,收藏各种稀罕的宝贝。

  李隆基只带走一部分的最珍贵的宝贝,以字画为主,其他宝物和金银铜钱都无法带走,全部由安禄山继承,现在又落入李邺手中。

  李邺在夺取长安后的次日就视察了财库,还看到了他捐给李隆基的三百万枚金币,原封不动地装在大木箱里,居然还贴着河中都督府的封条,让他着实惊喜。

  但宝库他还没有来得及巡视,整天忙于备战。

  内库管事原本是安禄山的心腹,现在被李邺换成一名自己的心腹,叫做刘成,准确说是他父亲李岱的心腹,是一名户部九品小官,出任掌书记。

  现在升为七品仓曹参军事,当然,仓曹参军事有好几人,刘成负责管内库。

  刘成带着李邺进了内库中的宝库,宝库中摆放着几百只铁架子,每个架子上都是各种精美的宝盒。

  “殿下,这三排都是各种玉器,水晶制品应该在最最前面。”

  李邺点点头,“你去找吧!找到了叫我,我看看玉器这边,挑一件镇纸!”

  刘成挑着灯笼快步去了,李邺手挑灯笼在铁架上细细查看,玉器有不少都是屏风,他打开一个盒子,里面是一座白玉狮子的镇纸,这是昆冈玉,也就是青海料,汉朝就进贡到朝廷了,他不是太喜欢,他想找籽料原石。

  唐宋文人都崇尚自然,对于阗国进贡来的籽料原石都十分迷恋,不加雕刻,直接把玩,而昆冈玉是山料,大块山岩,必须要分割、雕刻、打磨才能成器。

  李邺又打开一个盒子,里面是用玉石雕刻的文房用具,砚台、笔架、笔洗、笔筒、笔杆,很精致。

  李邺又关上了盒子,走到尽头,他又开一个稍小的盒子,眼睛一亮,里面正是一块带着红皮的白玉籽料,温润如羊脂,重约一斤,外型很像一只红薯,通身没有一点瑕疵。

  “殿下,找到了!”前方传来刘成的声音。

  李邺连忙将羊脂籽料放在盒子里,拿着盒子走过去,只见刘成手中抱着一只大锦盒,打开来,里面全是水晶凸透镜,大大小小近百块。

  “就是它了,把这个盒子也登记一下,两样我都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