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陛下可有想法?”
李亨点点头,“我考虑改封他为齐王!”
夜幕初降,一名中年男子来到李辅国的府宅前,守卫喝令道:“这里是王府重地,闲杂人等立刻离开!”
中年男子上前行一礼,“我是来给郡王送重礼,这是拜帖,请替我递一下!”
李辅国有规矩,送礼人不能怠慢,他会根据礼物的厚薄来决定是自己接待,还是管家接待。
士兵接过拜帖,进府去禀报了。
李辅国正在吃饭,管家将一份拜帖放在桌边,低声道:“有人来送礼!”
李辅国点点头,放下碗筷,用毛巾擦一下嘴,这才取过拜帖打开看了一眼,他心中‘腾!’地一跳。
拜帖上写着:‘平卢节度使李怀仙派特使送极品明珠百颗。’
居然是李怀仙派人来送礼,李怀仙不是史思明的人吗?
他愣了半晌,也想不通是什么缘故,便点了点头,吩咐管家道:“带送礼人到贵客房等候,我马上就来!”
第883章 幽州求降
李辅国来到了客堂,中年男子起身行礼道:“在下赵枫,是卢龙节度使李怀仙帐下幕僚,奉节度使之令,特来给王爷送一点薄礼!”
李辅国刚被册封为淮阳郡王,但没人叫他王爷,这个李怀仙的使者是第一个称呼他为王爷之人,这让李辅国心中很舒服,他点了点头,“请坐!”
中年男子赵枫坐下,有侍女进来上茶,李辅国缓缓问道:“听说幽州爆发了内战?”
“回禀王爷,战争已经结束,我家节度使杀死了史朝清,已经控制了幽州全境!”
“是吗?那史朝义会更看重你家节度使了!”
赵枫没有解释,而是向旁边一名侍卫指了指他手中的东西,侍卫上前把一个锦缎匣子放在桌上,亲自打开。
这当然是防止中年男子是刺客,中年男子都搜过身了,唯独这个匣子是密封的,不好打开检查,所以侍卫们便拿在手上,由他们负责打开。
这种细节很重要,要不然随便一个刺客冒充送礼人,就把李辅国杀了。
李辅国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愚蠢的错误,他身后还跟着一个贴身护卫,时时刻刻保护着他。
侍卫打开盖子,里面是整整十颗明珠,闪烁着荧荧的光泽,李辅国一下被吸引住了,这可是极为罕见的走珠啊!
古人把明珠视为月亮,对明珠极为看重,而明珠一般是指海水珍珠,自古明珠就分为八个品级,最高品级是大品,直径至少在半寸以上,从鸽子蛋到鸡蛋大小,必须圆润,镀金或者有夜光,镀金就是金黄色珍珠,夜光就是夜明珠。
大品明珠举世罕有,可能也就皇宫有几颗。
第二个等级就是珰珠,一般也是金黄珠或者夜明珠,或者彩珠和明月珠,尺寸要比大品小一些,但同样也是极为珍贵之物,就算达官贵人也难以拥有。
第三等级就是走珠,走珠就是圆,圆到极致,放在桌上它都是滴溜溜的转动,而不会停止,一般也只有达官贵人才会拥有一两颗,几乎都是皇帝赐予。
这三个等级的明珠从来都是高高在上,市场上根本见不到之物。
至于后面五个等级,滑珠、磊螺珠、官雨珠、税珠、葱珠,基本上都是市场上能看到的,像独孤老夫人手上有一串顶级珍珠手串,就是市场可见的最高等级滑珠。
高品质的珍珠就算放置千年也不会坏,就像隋朝李静训墓中出土的项链,上面镶满了珍珠,已经过去一千四百年,但珍珠依旧没有钙化,熠熠闪光。
所以一件宝物是否有传承价值,古人考验它的标准只有一个,时间。
比如各种玉石中只有和田玉最珍贵,原因就是它埋在土里几千年不朽,其它玉石密度、硬度都太低,经不起时间考验。
至于宋朝开始的人工养殖淡水珍珠,那档次就更低了,不能叫珍珠,只能叫真珠,真珠几十年后就会钙化。
后来各种珊瑚、玛瑙、玉石等等磨成的珠子,叫做料珠,料珠的兴起,是因为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在清朝失传了,找不到那么多天然珠子,只能用人工来磨制。
至于现在的各种圆珍珠,基本上都是将低端淡水珍珠打成粉,再重新胶合而成,属于仿冒,当然,这比用塑料珠子涂一层珍珠粉要好一点。
扯远了,重新回来。
李怀仙送的这十颗珠子就是走珠,虽然只有十颗,但依旧让李辅国有点坐不住了。
要知道朝廷各种积累的宝贝,要么被太上皇装箱带去了巴蜀,要么被安禄山抢走,所以李辅国这种后起之秀很难拥有传承级的宝贝,几乎就是金银铜钱之类。
李辅国看了好一会儿,眼睛才从明珠上移开,对赵枫缓缓道:“李怀仙是什么人,你我都清楚,按理,我不能收这份礼,李怀仙有什么意图你就明说吧!我再判断能不能收这份礼?”
赵枫取出一封信,呈给李辅国,“这是节度使的亲笔信,请王爷过目!”
李辅国打开信看了一遍,眼皮猛地一跳,李怀仙想投降朝廷?
这是好事情啊!他心中有些不解,问道:”想投降朝廷是好事情,直接投降就行了,为何还要给我送礼?”
赵枫低声道:“主要是有条件的投降。”
原来如此,李辅国冷冷道:“说说条件吧!”
赵枫又取出一封信,呈给李辅国,“我家节度使的条件都在上面!”
李辅国打开信看了一边,眉头顿时皱成一团,“这个要价太高,朝廷不可能答应!”
“所以才需要谈判嘛!卑职相信一定能谈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一边说着,赵枫又从怀里摸出一只锦盒,把盖子打开放在桌上,李辅国眼睛眯了起来,这是一对不折不扣的金黄色珰珠,光这两颗珠子就至少价值十万贯。
“事成之后,我家节度使还有重谢!”
李辅国点了点头,“行吧!我尽量说服天子展开谈判。”
赵枫告辞走了,李辅国沉思片刻,当即吩咐道:“准备马车,我要进宫!”
李亨性格比较阴暗,对一切官员都不信任,这是他在长期饱受打压的太子生涯中渐渐形成了性格,已经深入骨髓,很难改变。
正是这种性格使李亨对宦官十分依赖,在他心中,唯一能信任之人只有宦官,而且连儿子他都不信任,导致了太子惨死的悲剧。
尽管在宰相们面前,李亨不承认自己信任宦官,他也口口声声说,不能让内宦干政,但说是一回事,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完李辅国交给自己的信件,李亨顿时又惊又喜,李怀仙居然想投降朝廷,这是好事啊!
但李亨又有点担心,万一李怀仙又成为史思明第二怎么办?
李辅国微微笑道:“陛下不用担心,李怀仙不是史思明,史思明在河北杀人太多,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害怕朝廷清算他,所以他才不是真心投降,李怀仙没有史思明那样的罪孽,也没有史思明那种称帝的野心,老奴认为他是真心想投降。”
李亨想想又问道:“他有什么条件?”
李辅国不敢把李怀仙的第二封信拿出来,他只是含糊道:“他肯定会有一些条件,比如他想当范阳节度使,要王爵册封、要点自治权之类,老奴觉得这些都可以谈,可以让一部分权给他,也可以收回一部分权力,总比什么都没有好,更重要是,只要他投降朝廷,那么幽州就没有叛乱了,他甚至还可以协助朝廷灭了史朝义,陛下难道还要指望李邺去统一天下?还要给皇太弟时间坐大吗?”
李辅国太了解李亨了,句句话都击中李亨的要害,现在李亨也知道,凭朝廷的实力和财力,已经无法剿灭史思明的叛乱,李邺倒是有实力,可让李邺出兵的代价太高昂,如果让他平定天下,这个天下就归他了,李亨已经在后悔让他收复洛阳,他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便是皇太弟问题,这甚至比李邺的问题还要严重、还要急迫,现在他们的精力都被叛军牵扯住了,他必须要尽快结束叛乱,才能集中精力去对付太上皇和永王李璘。
想到这,李亨终于同意了李辅国的方案,他点了点头,“朕同意谈判!”
第884章 父亲面子
次日上午,天子李亨便把裴旻、萧华和第五琦都宣召到御书房,由于韦见素和李岱去洛阳了,目前政事堂由裴旻负责。
李亨便把李怀仙的信件给三人看了一遍,缓缓道:“李怀仙的投降必然是有条件,朕的意思是,双方先谈起来,摸一摸对方的底线,如果是在朕能接受的范围内,就可以同意对方投降,各位相国的看法呢?”
天子的决定无法反驳,谈都不谈,你怎么对方的条件是什么?
萧华忍不住道:“陛下,这些叛贼都毫无诚信可言,史思明就是前车之鉴,如果对方继续出尔反尔,今天降,明天反,我们就很被动了!”
李亨微微笑道:“不能因为被蛇咬过一口,就从此不敢碰井绳,关键还是要区别蛇和绳子的不同,史思明是因为杀了太多的百姓,他知道我们迟早会清算他,所以他的投降本来就是假意,而李怀仙没有这个罪行负担,他可以投降朝廷,朕并不怀疑他投降的本意,朕只担心他要价太高。”
萧华躬身道:“陛下言之有理,微臣也支持谈判!”
李亨心中暗暗思忖,还是李辅国看得透彻,他又缓缓道:“大家推荐一下谈判使者,谁为主使比较好?”
裴旻躬身道:“陛下,微臣推荐河北安抚使张镐负责和李怀仙谈判,张镐思路慎密,精明能干,可当此任!”
第五琦也道:“微臣推荐骆奉先为谈判副使,另外,微臣建议在太原谈判,双方都方便汇报!”
骆奉先是李光弼的监军,也是鱼朝恩的心腹,目前坐镇太原,第五琦是鱼朝恩的人,他自然会推荐骆奉先为副使参与谈判。
当然,作为朝廷两大派系,文官派系由张镐为代表,那么宦官派系也必须要有人参加,所以第五琦推荐骆奉先为副使参与谈判并不奇怪,只是不应该由他来推荐。
李亨倒没有驳回,他想了想便答应了,“两个建议都合理,朕准了!”
从御书房出来,萧华低声对裴冕道:“裴相公不觉得奇怪吗?李怀仙的信怎么会在天子手上?”
“应该是李怀仙找个某个渠道,直接递给天子了,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严重吧!”
萧华叹口气,“我其实是担心李怀仙走了阉党的渠道,他必然给了重贿,阉党得了好处,恐怕会损害朝廷利益。”
裴旻眉头一皱,“这个.没有根据的话,萧相国最好慎言!”
裴旻回头迅速看了一眼第五琦,便匆匆走了。
萧华暗暗摇头,这裴旻如此胆小怕事,怎么支撑得起大局?
洛阳外围的战事已经结束,武令珣重施故技,在被十二万唐军包围后,立刻选择了投降。
这一次他遇到了铁板,白孝德将他全家押解到洛阳,被李邺公开处斩,武令珣和他几个兄弟以及儿子、侄儿一共二十余口,全部被杀。
武令珣被杀,他的军队被瓜分,白孝德挑选了六千士兵,其余两万四千人由李岘和季广琛平分,地盘也被平分,李岘拿了汝州和许州,季广琛分走了面积最大的豫州。
没有了武令珣的背刺,李光弼全线进攻,他命令仆固怀恩率军三万进攻许叔冀,他自己则率五万大军进攻张忠志,只用了不到十天时间,许叔冀便两次大败,在绝望中自尽。
张忠志非常狡猾,当洛阳被攻破的消息传来后,他便意识到不妙,率领三万军队放弃汴梁和宋州,抢在许叔冀被击溃前,从濮州白马渡过黄河,向河北方向撤退。
李光弼挥师占领了汴州和宋州,又继续向东南挺进,和田神功一起,把叛乱的刘展团团包围起来。
就在李邺准备撤军前夕,韦见素和李岱双双抵达了洛阳。
东都留守韦陟来到了贵宾驿,拜见右相韦见素。
韦见素请他坐下,又让人上了茶,笑问道:“洛阳情况如何?”
韦陟沉吟一下道:“好的非常好,但失望的也非常失望。”
“这话怎么说?”
韦陟缓缓道:“卑职不能昧着良心说话,河陇军非常让人赞叹,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不扰民,不害民,没有欺辱妇女之事,也没有抢掠商家的情况,相反,岐王殿下下令赈济贫苦,扶扶助老人,比起相州兵败后,到处烧杀抢掠的唐军,河陇军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韦见素点点头,“我知道,救助上百万河北之民,实属难能可贵,河陇有李邺为帅,大唐之幸也,再说说失望之处吧!”
韦陟苦笑道:“只留了一些存粮,其余左藏库和宝库都空了,大部分粮食,以及除了不动产外的几乎所有财物都被他运送去了陇右。”
韦见素眉头一皱,他最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李邺拿走了战利品的全部财富,自己来晚了一步。
“他留了多少粮食给我们?”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