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544章

作者:高月

  杨玉环躺在丈夫怀中,眼中还有一丝极度缠绵后的迷醉。

  “今天看到三姐了,真的好开心,虽然以前我们有那么多矛盾和猜忌,可经历的生死之难,才知道姐妹亲情的宝贵。”

  李邺懒懒道:“只希望你三姐稳定下来,不要再折腾了。”

  “她应该不会了吧!四个孩子都没有了,她还折腾什么?”

  李邺笑道:“折腾是她的天性,想改也很难,不过我会派人保护她,让她在可控范围内折腾。”

  杨玉环想起一事,心有余悸道:“今天公孙大娘发现一个剑客藏在她车底,不知这人想做什么,是不是仇家派来的?”

  李邺含糊解释道:“大娘已经向我汇报了,你三姐在成都露富了,被人盯上,这人是想谋她钱财,也幸亏被大娘发现,否则还不定出什么事?”

  “下次我要提醒她,不能这样大大咧咧,真的容易被人盯上。”

  李邺有些疲惫了,忍不住打了个哈欠,杨玉环搂住他笑道:“今晚就不折腾了,明天早上再行晨礼。”

  杨玉环起身用个套子罩上珠子,房间里立刻黯淡下来,两人相拥睡去了。

  次日上午,李邺刚来到官房,李泌和刘晏便匆匆赶来,后面还跟着仇玄。

  “殿下,太原谈判有变故了。”

  李邺也一直在关注太原谈判,这关系到整个中原的局势走向,这实际上就是以谈判方式结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形成,这确实是历史的规矩,但时间足足提前了两年。

  “有什么变故?”

  仇玄将一份情报递给李邺,“这是太原情报署发来的情报,请殿下过目。”

  李邺看了看,微微一怔,“张镐不是谈判主使了,为什么?”

  “官方的解释是,对方谈判使者的等级太低,朝廷没有必要高规格对待。”

  “这个理由太拙劣!”

  李邺冷笑道:“李怀仙本来就不是和朝廷对等的势力,还讲究规格对等,不是笑话吗?”

  李泌在一旁道:“应该是阉党集团在背后黑了张镐,张镐被换下去了,现在元载为主使,不知谈判会有什么结果?”

  李邺摇了摇头,“元载其实是抱李辅国大腿上位的,元载为主使,实际上就是阉党集团主导了这次谈判。”

第890章 两个条件

  “如果主导了谈判,那会是什么后果?”刘晏问道。

  “那就是个人利益凌驾于朝廷利益,李怀仙得到的利益多少取决于他行贿阉党的程度。”

  “天子岂不是成了布偶摆设?”仇玄有些不解。

  李邺冷笑道:“你太小看李辅国了,他会把谈判结果做得很漂亮,让天子得了面子,李怀仙得了里子,皆大欢喜。”

  中午时分,李邺请李泌和刘晏一起用餐,他们用餐之处也是青玉堂,这并不是巧合,青玉堂是李邺专门自留的一间雅室,只有他和家人才能使用,这里谈话不会被窃听,也比较安全,也算是李邺留给自己的一个特权。

  侍女给他们上了酒菜,李泌沉吟一下道:“我记得殿下说过,今年韦见素要退相,消息确切吗?”

  “是他亲口对我说的,如果不确定,他不会说这种话,应该是他和天子已经达成默契了。”

  “问题就来了,连殿下都知道韦见素要退相,那李辅国会不会知道?如果他知道,他会怎么做?”

  刘晏有点听懂李泌的话中之意了,他在一旁道:“长史的意思是说,这次太原谈判和争夺相位有关?”

  李泌点点头,“我觉得张镐应该是被李辅国阻击了,不知李辅国用了什么手段,使天子怀疑张镐的忠诚,所以借口谈判地位不对等把张镐换下去,我不妨推断,最有希望入相的张镐已经丧失了入相资格,那么李辅国会推荐谁入相。”

  李邺淡淡笑道:“元载希望很大了。”

  “元载还是嫩了一点,资历不够,但他会因此上位,出任户部或者吏部侍郎,下一次就轮到他了,这一次应该是一个比较软弱,容易和阉党达成妥协的人入相,我感觉应该是尚书左丞李揆,上一次他和萧华竞争相国之位,被韦见素反对,批评他优柔寡断,大事不决,可能就是暗指李揆在反阉党之事上不积极。”

  李邺沉思片刻道:“很显然,阉党在为全面控制政事堂做准备了,不过对我们来说,我们乐见其成!”

  长安皇宫,麟德殿,这里是天子的内书房,是天子在内宫里的办公之处,晚上,或者休日,天子都会在这里处理朝务。

  天子李亨正在批阅几份重要奏折,他的身体不太好,只会看一些很重要或者他感兴趣的奏折,一般重要的折子都是李辅国替他批阅。

  这时,李辅国匆匆走进大殿,躬身道:“陛下,太原之事已经查清楚了!”

  李亨放下笔,“你说,朕听着呢!”

  “陛下,这是太原府的调查证词,太原府曾经有过博州聊城同乡会,但已经全部跟随难民去陇右了,现在太原城内没有聊城人,至于从聊城过来送礼更不可能,张镐来太原才两天,两地相隔千里,他们就算长翅膀也来不及,所以聊城同乡会绝对是一个借口,送礼之人身份非常存疑,越是掩盖,越是见得不人的勾当。”

  李亨翻看着调查证言,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李辅国又道:“对方送了二十三箱笼各种土产,里面确实有什么红枣、梨之类的农产品,这恰恰是送礼的最常见手段,用不值钱的东西掩盖贵重物品,张镐还分了一部分农产品给手下,这就是典型的欲盖弥彰了,让大家觉得他确实是收农产品,所以问题就在这里,送礼人是谁?送了什么贵重财物?目的何在?”

  李辅国调查滴水不漏,打消了天子原本还有一丝的怀疑,他确信张镐收受了李淮仙的利益,出卖朝廷利益。

  “他太让朕失望了,在关键时刻没有经受住金钱的考验,立刻把他调回来。”

  李辅国又道:“陛下,卑职有个建议,谈判对方只是李怀仙的幕僚而已,不如就以谈判资格不对等为理由,把张镐调回来,这样也能维护朝廷的颜面。”

  李亨点点头,“这个借口可以,把就让元载升为谈判主使,继续和李怀仙谈判,还有,两镇总兵力不能超过十万人,朝廷不负担军费和粮食,由节度府自筹,可以准备他们挖矿铸钱,自收税负,另外,没有朕的同意,不准跨境用兵,这是原则,必须要坚持,还有,节度使不允许世袭,新节度使可以准许李怀仙推荐。”

  李亨也很无奈,他知道这个财政自主是大问题,士兵一般只会效忠出钱养他们的人,但他实在没有办法,现在朝廷的税赋只有天宝十三年的三成。

  原本长年排名第一的税负重地河北道已经千疮百孔,无税可征,中原、巴蜀、陇右、河西都征不到税,只能靠南方和江南的税赋。

  而他们最大开支就是养活直属朝廷的二十余万大军,一年就要耗费千万贯钱,税赋基本上被耗干了,所以朝廷总是发不出官员俸禄,这次要不是洛阳及时运来几百万贯钱,很多官员都要睡大街了。”

  李亨长长叹口气,又补充道:“三百二十件太庙礼器必须尽快送回来!”

  太原的谈判已经进入第二十天,天子以谈判不对等为借口,将张镐调回长安述职,现在谈判主使变成了刑部侍郎元载,副使依然是骆奉先。

  而元载基本上都会听从骆奉先的意见,这样一来,谈判就顺利很多。

  由于朝廷在军队自主权和财税权上让步,这是三个最核心的权力之二,所以李怀仙也在很多方面也让了步,接受郡王封号,不再追求亲王,再比如承诺军队不跨界,就算跨界也必须得到天子的同意,也同意总兵力限制在十万人内。

  在监军权上,双方也达成妥协,监军每年进驻一次,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相当于一次年检,这对李辅国很重要,这是他每年收钱契机。

  十三个条件中,双方已经谈妥了十一条,还有两个关键条款没有谈妥,一个是第五条,地方官任命权,这是三个核心权力之一,另一个是第七条,继承权。

  朝廷在财权和军权上让步了,对人事权就不肯让步了,一定要拿到地方官府的人事权。

  而李怀仙要继承权,他当然要把节度使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双方一时争执不休,又陷入了僵局。

第891章 后患难断

  蓟县,李怀仙再次把张通儒请到自己大帐,商量谈判进展。

  张通儒沉思良久笑道:“其实继承权谈判毫无意义,军权在使君手上,等需要继承的那一天,谁还会在意什么条款约束?或者提前几年任命自己儿子为副节度使,接掌兵权,给朝廷面子,就说举贤不避亲,不给朝廷面子,就直接任命为节度使,朝廷能不承认?”

  “有道理,继续说!”

  “关于地方官任命权,可以一分为二,把州一级的任命权给朝廷,县一级的任命权归节度府,如果州官听话,就给他点权力,如果州官只想效忠朝廷,那就让县里直接架空,州衙政令出不了官衙。”

  李怀仙负手走了几步,“朝廷也不是傻子,他们肯定明白我们的意图。”

  张通儒笑道:“任何事情都能说得通,我们要考虑当地豪强的利益嘛!所以要县官任命权,关键是搞定了李辅国,他会向天子解释,只要朝廷肯让一步,那我们也会让了一步,放弃继承权,使君说对不对?”

  李怀仙缓缓点头,“长史说得对,李辅国是关键。”

  长安,赵枫再一次在夜里拜访了李辅国,这一次他摸出一个盒子,放在桌上,下面还压着一封信,

  李辅国打开盒子,这一次是一颗大品金黄珠,大小如鸽卵,闪烁着金光。

  “这颗珠子是安禄山送给他妻子的,后来又归史思明的老婆,现在归阿翁了!”

  李辅国点点头,他知道这种大品珠是无价之宝,市场上根本就见不到的宝物,他拥有不少玉石,但这种大品明珠还是第一次得到。

  赵枫笑道:“谈判达成之后,再一次性给阿翁三万两白银。”

  李辅国笑了笑,拾起信看了片刻,他便道:“我知道了,会让你们节度使达成心意!”

  次日,李辅国匆匆来到御书房,找到了天子李亨。

  “陛下,我看到骆奉先的快报,似乎双方谈判又出现了僵局?”

  李亨点点头,“一个继承权,一个地方官府人事权,都是重头啊!双方都不肯让。”

  “陛下,微臣的意见,继承权绝不能让,一旦有了继承权,藩镇就变成王国,性质完全不一样了,至于地方人事权,微臣倒觉得问题不大,当初我们同样拥有幽州的人事权,但安禄山还是一样造反。

  微臣觉得像李怀仙这样的军阀,应该重视军权,而不是重视地方权力,他应该是想得到各地豪门支持,要知道县一级官衙几乎都是被地方豪门把持,是地方豪门逼他不放人事权。”

  李亨沉吟一下道:“你的意思是,用地方人事权换对方继承权让步?”

  “陛下,我们必须得让步,但微臣觉得,也不用让得太多,把县一级的人事权交给他,他给地方豪门一个交代,微臣相信他对州一级人事权不会有兴趣,这样我们就以最小的代价拿到最大的利益。”

  李亨微微点头,“朕支持你的意见,双方都需要让步妥协,但政事堂那边咬牙不放人事权啊!”

  李辅国哼了一声,“财权都让了,那这个人事权有什么意义?帮李怀仙收税吗?李怀仙要养军队,要收税赋,地方敢不配合?当心他被逼急了,一个个全杀了,陛下,其他军阀都在看着呢!如果李怀仙顺利投降,那么田承嗣和张忠志也都会跟随投降,五年的叛乱由此结束,天下百姓也不用再受战乱之苦,陛下也有时间和精力处理皇太弟的危机,为一个县级人事权导致谈判失败,因小失大啊!”

  李亨本来就没有主见,他被李辅国彻底说服了,他点点头,“这件事朕做主了,出让县级官员任命权,换取他在继承权上的让步。”

  在双方各自让步下,谈判终于达成一致,李怀仙正式投降朝廷,李亨随机派骆奉先出使幽州,封李怀仙为范阳节度使兼卢龙节度使,同时册封他为燕山郡王。

  与此同时,李怀仙命次子李旭押送太庙礼器和史朝义等人前往长安,李旭将留在长安为人质,出任校检太常少卿。

  朝廷和李怀仙的谈判无疑具有深远影响,紧接着沧州张忠志和魏州田承嗣也纷纷表态,愿意效仿李怀仙投降朝廷,两人随即套用李怀仙的条件和朝廷达成了投降协议。

  田承嗣和张忠志纷纷派人带重金贿赂了李辅国、鱼朝恩等阉党。

  在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人的全力协调之下,天子李亨封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河间郡王,并赐名李宝臣,田承嗣被封为魏博节度使,封清河郡王,张忠志和田承嗣也把自己的儿子送去朝廷为人质。

  河北三个藩镇的建立,意味着历时五年的安史之乱正式结束。

  但中原和淮北的平乱还在继续,史朝义部将李春割据徐州,而刘展在中原南部的叛乱愈演愈烈,起因是田神功不服朝廷对河北藩镇的封赏,遂放松了对刘展的剿灭,率军南下,占领了扬州,纵兵抢掠民财,杀波斯胡商数千之众。

  江南一带的税赋极为沉重,百姓民不聊生,民众造反在江淮此起彼伏,方清在歙州率饥民造反,袁晁、袁瑛兄弟在浙东造反,声势浩大。

  唐军内部也不安宁,唐将尚衡割据兖州,殷仲卿割据郓州,来瑱在淮西拥兵自重,不肯向朝廷交出兵权。

  朝廷内外交困,李亨下旨封李光弼为临淮郡王、河北节度使,率军十万平定中原和江淮、江南之乱。

  一支数万人的大军抵达了海州,这支大军正是田神功的军队,田神功得知被李怀仙击败的叛贼侯希逸从幽州南下,占据了自己的老巢青州,田神功大惊,急速率军从淮南返回,企图夺回青州。

  大帐内,幕僚贾元劝田神功道:“现在天子昏庸,朝廷阉党横行,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正邪不辨,李怀仙、张忠志、田承嗣这样的逆贼叛军居然能节度一方,高爵封王。

  而使君为朝廷卖死命,却还是一个青州都兵马使,无爵无官,这是何等不公,朝廷分明是欺软怕硬,见使君软弱好欺,卑职奉劝使君不如割据淄青,逼朝廷效仿河北三镇,给使君相应的赐封!”

  田神功点点头,“伱说得对,我算是看透朝廷了,强者为王,愚忠者吃大亏,李光弼为朝廷卖命,绝不会有好下场,我也绝不会任由朝廷捏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