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567章

作者:高月

  停一下,他又嘱咐道:“颜主簿是颜真卿之侄,可别无礼!”

  “孙儿遵命!”

  很快,韦清玄将颜泉明请到了外书房,颜泉明躬身行礼,“参见老相国!”

  “颜主事不必客气,请坐!”

  颜泉明没有坐下,取出了一份鹰信原件和一份抄件。

  “这是刚刚收到的殿下亲笔鹰信,还有一份抄件,殿下请老相国转呈给天子。”

  韦见素笑眯了眼睛,“很荣幸啊!放心吧,我明天一早就呈给天子。”

  “别的事情就没有了,坊门要关闭了,在下告辞。”

  韦见素点点头,“清儿,替我送颜主事!”

  韦清玄上前一摆手,“颜主事请这边走!”

  颜泉明行一礼告辞走了。

  韦见素打开抄件,细细看了起来。

  不多时,韦清玄回来,“回禀祖父,孙儿已经将颜主事送走。”

  韦见素点点头,“你坐下吧!”

  韦清玄坐下,韦见素见他一脸不解,便微微笑道:“我和李邺达成了默契,由我来替他和天子沟通,这是第二次,很快会有第三次和第四次。”

  韦清玄一脸震惊道:“祖父和李邺勾结,一旦朝廷和河陇翻脸,天子会放过韦家吗?”

  韦见素眉头一皱,“你在胡说什么?什么叫我和李邺勾结?”

  “李邺这么信任祖父,所有人都会认为祖父和李邺之间有某种协议,祖父,难道是真的吗?”

  韦见素忍住了心中的不满,缓缓道:“我和李邺之间没有任何协议,只是一种默契,李邺需要一个人成为他和天子沟通的桥梁,我就主动担起这个重任,这叫勾结?”

  “但李邺毕竟是地方军阀,实际上也是叛贼的一种形式,迟早会被朝廷剿灭,祖父和他交往过密,会成为别人弹劾祖父的把柄,也会影响到韦氏家族的前途,祖父考虑过这一点吗?”

  韦见素冷冷看着孙子,他终于明白了,孙子从骨子里仇恨李邺,给他说什么他都不会理解,他内心充满了仇恨,如果培养他为韦氏家主,将来韦家必会因为他而遭大祸。

  “祖父有点累了,你去吧!”

  韦清玄想再劝祖父,但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来,只得行一礼,起身退下去了。

  韦见素负手走了几步,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走到门口吩咐侍女道:“去把二公子找来!”

  韦见素有四个儿子,九个孙子,长子韦倜,在朝中出任光禄寺少卿,次子韦谔,出任给事中,韦清玄就是长子韦倜之子,也是韦见素的长孙。

  当韦见素发现长孙韦清玄不可救药后,他决定要改变一些规矩了。

  不多时,次子韦谔走进书房,跪下行礼,“参见父亲!”

  韦见素缓缓道:“我找你来,是想告诉你,新年的族祭,改由伱来担任主祭,第三代主祭由清恺负责。”

  韦谔一愣,年关大祭一向都是大哥负责主祭,第三代主祭也是嫡长子清玄负责,怎么今年改了?

  “就这么决定了,你立刻写信,把清恺叫回来。”

  韦谔的儿子韦清恺是嫡次孙,进士出身,目前出任云阳县县令,比韦清玄小一岁,也同样深重祖父韦见素重视。

  这一刻韦见素已经决定放弃长孙,转而培养次孙韦清恺。

  韦见素负手走了两步,韦见素又对韦谔道:“过完年,我决定让清恺去河陇为官。”

  次日上午,韦见素前来求见天子。

  这两天,李亨也在为荆襄之事恼火,好不容易出现了季广琛猝死的机会,却没想到被李邺抢先一步把荆襄军控制了。

  为此李亨大发雷霆,他想派军队去强行夺回荆襄,但又害怕和李邺彻底翻脸,兵戎相见。

  御书房内,李亨正郁郁不乐地批改奏折,这时,有宦官在门口禀报,“陛下,韦大学士求见!”

  李亨一怔,韦见素为什么要见自己?他想了想便道:“宣他觐见!”

  不多时,韦见素匆匆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微臣韦见素参见陛下!”

  “韦爱卿急着见朕,有事吗?”

  “回禀陛下,齐王李邺托微臣给陛下送一封信。”

  着实有点出乎李亨的意料,他愣了半晌问道:“齐王给朕送什么信?”

  “事关荆襄!”

  李亨顿时醒悟,连忙问道:“信在哪里?”

  韦见素将鹰信和抄件一起呈上,“齐王发的是鹰信,但也是他亲笔所书,还有私印,另外一份是抄件!”

  鹰信的字迹太小,李亨从抽屉里取出一枚用水晶磨制的放大镜,认真看一下印章,确定是李邺的私人印章,他这才打开抄件细看。

  李邺在信中明确指出,季广琛之死和皇太弟李璘有关,他已接到消息,李璘已集结军队向东进发,现在当务之急是拦截李璘军队东进,以后荆襄军政归属,李邺愿意和朝廷协商解决。

  李亨顿时大吃一惊,季广琛竟然是被李璘暗杀,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李璘竟然已经出兵,企图夺取荆襄。

  李亨坐不住了,起身来回踱步,他的思路乱成一团,如果是真的,自己该怎么办?

  他回头又问韦见素道:“这件事韦爱卿怎么看?”

  韦见素早已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道:“微臣觉得李邺是有点担心!”

  “他担心什么?”李亨不解问道。

  “陛下,李璘军队十有八九是从三峡道出兵,荆襄军必然会在荆州拦截,这样一来襄州和荆襄其他各地都无兵驻扎了,李邺是担心南阳梁崇义趁机出兵占领襄阳,切断荆襄军的后路,导致荆襄军腹背受敌。”

  李亨冷笑一声道:“什么叫解决荆襄军政归属,难道之前朕和他签的协议不算数?”

  “陛下,李邺指的应该是驻兵权,荆襄军事实上是被李邺控制,他或许是想把军队撤离荆襄,所以才想和朝廷谈判,彻底把荆襄交给朝廷。”

  李亨沉思良久,他还是决定先拦截李璘军队,这确实比什么都重要。

  “好吧!朕会约束梁崇义,没有朕的旨意,不准他出兵襄阳。”

第932章 峡道困狼(上)

  三峡道由夔州、归州和峡州三地组成,其中夔州被李璘控制,归州和峡州则归属于山南东道,目前属于荆襄节度府管辖范围。

  归州,一支三万人的军队在李璘三子九江郡王李侦的率领下,正在三峡北道上疾速行军。

  这次为夺取荆襄,李璘一共出兵五万军队,其中两万人为后援军,三万人为李侦率领的前军。

  三万前军的第一步当然是夺取归州,目前归州有三个县,最西面的巴东县,东面的秭归县和兴山县,根据最新的情报,归州没有驻军,三万军队志在必得。

  中午时分,大军兵临巴东县城下,县令开城投降,三万大军没有停留,把巴东县交给了后军,大军继续向两百里外的秭归县和兴山进发。

  前军没有携带辎重,每个士兵只带了六天的干粮,甚至水也没有多带,路上有溪泉水补充,大军一路轻装疾行,两天后,大军抵达了秭归县。

  归州刺史杨子霖带着一群官员出城迎接巴蜀唐军的到来,对他们来说,这不叫投降,都是唐军,朝廷没有发布宣战通告,那么对方就不是敌军。

  更重要是杨子霖是太上皇的人,和李璘关系也很不错,他原本要跟李璘去巴蜀,却被李璘劝说留下了,继续做归州刺史。

  这就等于随时可以把归州献给李璘。

  但有个成语叫做刻舟求剑,几年前杨子霖是效忠李璘,但当河陇李邺越来越强大,明眼人都能看出,李邺随时可以灭掉李璘。

  那么,李璘还在能在原来刻舟的位置处捞到杨子霖这把剑吗?

  三万大军着实有点累了,李侦下令大军入城休息。

  秭归县城内顿时一片鸡飞狗跳,百姓被迫把房子腾出来,让给士兵休息,很多百姓只带了一点细软离开,房子里留下的财物基本上都会士兵洗劫一空。

  城内的猪羊鸡鸭也被搜刮一空,成了士兵的军粮,折腾了两个多时辰才终于安静下来。

  州衙内,李侦和行军司马杜清正在询问荆襄的情况。

  刺史杨子霖行一礼道:“启禀殿下,据卑职所知,季广琛的两個儿子季寿春和季江宁反目成仇,兄弟二人争夺军权闹得不可开交,听说军队被一分为二,季寿春占据了襄州,而季江宁占据了豫州。”

  行军司马杜清眉头一皱道:“季寿春不是在河陇为官吗?”

  “他赶回来了,参加了父亲的下葬,下葬后,两兄弟就开始反目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季寿春代表河陇的利益,季江宁代表朝廷的利益,以前季广琛就是脚踏两只船,让季江宁出任豫州刺史兼兵马使,率一万五千军队坐镇豫州,但副节度使陈景光是李邺任命的,他效忠河陇,季寿春就得到了他的支持,得以控制襄州。”

  李侦深以为然,他们早就发现季广琛脚踏两只船,两个儿一个效忠河陇,一个效忠朝廷,很有手段,

  “那现在兄弟二人怎么样?”杜清又问道。

  “听说两兄弟斗得跟乌鸡眼似的,各自统领大军在唐州对峙,都想把对方吞掉,唐州是季江宁的地盘,应该是季寿春先挑起纷争。”

  “那荆襄水军呢?”

  “他们在江夏和汉阳,水军声明保持中立!”

  “也是一个老狐狸,两不得罪。”

  李侦哼了一声,对杨子霖道:“知道了,多谢杨使君!”

  杨子霖行一礼,退下去了。

  李侦见他身影走远,这才问杜清道:“杜司马,我们该怎么办?”

  杜清得意一笑道:“这就叫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抓住战机先夺取峡州和荆州,峡州是巴蜀大门,必须要控制在我们手中,荆州是荆襄重镇,拿下荆州,我们一半荆襄就到手了,关键是要快,趁两兄弟还在争夺之时,我们夺取最大的利益,这是我们的机会。”

  “如果兄弟二人联手怎么办?”李侦担忧道。

  “怎么可能?”

  杜清冷笑道:“立场完全相反,怎么可能联手,最多是暂停对峙,掉头来攻打我们,我们正好集中兵力,一个一个吃掉。”

  杜清的思路完全正确,但他所有的思路和策略都构筑在杨子霖给他们提供的情报上。

  杨子霖给他们编了一个两兄弟争权的故事,使他们二人深信不疑。

  次日一早,李侦留下数百人看守县城,三万大军继续向东疾速而行。

  就在三万大军离开秭归县,进入峡州后不久,夜里两更时分,一支埋伏在北面山区的五千荆襄军悄然杀至。

  秭归县城内,一支三百人的内应士兵开始迅速集结,他们摸到东城门,留守的六百名士兵大部分都在熟睡中,只有一百士兵分成两队,分别看守东城门和西城门。

  之所以要选择东城门,这就是为切断士兵和三万前军的联系,防止前军得到消息后立刻调头杀回来。

  东城门有五十名士兵看守,夜里十分寒冷,大部分士兵都躲在紧靠城门的一家客栈内睡觉,城门看守实际上只有十人。

  三百士兵兵分两路,一路两百人杀进了客栈,将熟睡中的四十名敌军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