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603章

作者:高月

  但李光弼的上书并没有递到天子李亨的手上,被大元帅府司马鱼朝恩扣住了,早在当年相州大战时,鱼朝恩就和李光弼结下了很深的私怨,当年鱼朝恩拖延战役长达半年,把唐军的士气拖延殆尽,郭子仪能忍,但李光弼忍不住,当面痛骂鱼朝恩奸宦误国。

  后来相州大败,鱼朝恩把所有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郭子仪被罢免了副元帅之职,鱼朝恩反而因监军有功,被升为国公。

  李光弼极为愤怒,上书天子,揭发事情真相,指出鱼朝恩才是兵败的罪魁祸首,但这份上书被天子李亨转给了鱼朝恩,让他自我检讨,鱼朝恩一方面极力辩解自己只是监军,从不干涉军务,另一方面,他对李光弼恨之入骨。

  这次李光弼抱病出征就是鱼朝恩的报复手段,他明知李光弼病重,还再三向天子推荐李光弼,天子李亨最终被鱼朝恩说服,责令李光弼为帝分忧,带病征讨李希烈。

  鱼朝恩同时又把抱他大腿的李宝臣推荐为副将,推荐心腹宦官骆奉先为监军,这样一来,监军和副将都是鱼朝恩的人,李光弼就已经落入了鱼朝恩的圈套。

  大钱危机使军心涣散,李光弼不肯出兵,但骆奉先却以监军的权力逼迫李光弼出兵,性格刚烈的李光弼根本不睬骆奉先。

  不过李光弼却忽略了副将李宝臣,在骆奉先的授意之下,李宝臣立功心切,总以为自己作为前淮西节度使,又是李希烈的叔父,他能镇压住李希烈的野心。

  李宝臣便擅自率领三万军杀向上蔡县,在上蔡县却遭遇了李希烈军队的埋伏,加上唐军军心涣散,发现自己中埋伏后,唐军士兵都无心作战,争先恐后逃命,李宝臣大败,三万被斩杀一万余人,其余军队全部投降,李宝臣被俘后也被侄儿李希烈下令斩杀,人头送去给李光弼。

  李光弼得到消息后,顿时吐血数升,晕厥过去。

  到了半夜时分,李光弼晕厥后便一直昏迷不醒,生命极度垂危,几名军医在尽全力抢救,大帐外,大将孙珍、张伯仪、判官张傪等十几名心腹将领默默站在帐门前。

  忽然,大帐内传来李光弼兄弟李光进的嚎啕大哭声,将领们一起跪下,伏地失声痛哭,一代名将李光弼病逝于亳州军中。

  就在这时,监军骆奉先奔了过来,他并不知道李光弼已死,他见众将怒视自己,心中顿时大怒,高声斥责道:“你们聚在这里做什么?天子命令李副帅立刻出战,他若贻误战机,我必弹劾他的欺君之罪!”

  一个黑影从大帐内冲了出来,身材魁梧的李光进瞪着血红的眼睛,一步步走向骆奉先,拔出了战刀。

  孙珍扑上前抱住他,“光进,不要乱来!”

  骆奉先心中害怕,连忙后退,指着李光进怒斥道:“我天子任命的监军,你敢对我无礼,活腻了吧!”

  李光进一把推开孙珍,大吼一声扑上去,“你和那个昏君一起去死吧!”

  寒光一闪,鲜血飞溅,骆奉先顿时人头落地。

  大帐内,十几名心腹坐在一起商议,见众人沉默不语,李光进叹口气道:“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杀了骆奉先,一切后果我来承担,你们不用担心!”

  众人一起望向判官张傪,张傪是李光弼的心腹幕僚,能力出众,军中所有事务都由他来打理,井井有条,不过张傪不是朝官,李光弼去世,就意味他失业了。

  张傪缓缓道:“大帅去世,按理,我就没有权力再做什么事了,不过既然大家信任我,我最后再安排一下吧!”

  众人一起道:“请先生下令!”

  张傪想了想道:“十万大军被歼灭三万,军营内还有七万,张伯仪将军,目前军中数你的军职最高,由你来继任临时副帅之职,坐镇亳州,李希烈也不敢轻举妄动,你要立刻上书天子,请天子紧急应对眼前的局面。”

  张傪写了一张纸条塞给李光进,“光进立刻逃走,大帅的后事我们来处理,现在就走,在张将军没有拿到帅印之前,赶紧逃出军营,快走!”

  李光进立刻反应过来,跳起身撒腿就逃,张伯仪也大喊道:“传我的命令,李光进杀死监军,立刻抓捕,不得有误!”

  众人都笑着没有动身,张伯仪笑道:“我已经下过军令了,你们给我做证。”

  孙珍点点头,“李光进逃得太快,张副帅下令晚了一步,被他逃脱了。”

  众人来到李光弼大帐前,再次跪下,向大帅遗体跪拜,张傪走进大帐,把帅印、令箭和天子剑一起交给张伯仪。

  张伯仪跪拜三次,接过帅印、令箭和天子剑,他当即下令道:“孙珍、王安何在?”

  孙珍是李光弼的心腹衙将,王安是李光弼的亲兵都尉,两人一起抱拳道:“末将在!”

  “伱们各带三百人去抓捕李光进,务必将他捉拿归案,我有言在先,若捉拿不到,每人重打三十军棍!”

  “遵令!”

  孙珍和王安起身匆匆去了,

  张伯仪又问张傪道:“先生愿意留下来吗?”

  张傪摇摇头,“大帅还有几名幕僚,他们可以协助将军,我也要告辞了。”

  “先生要去哪里?”

  张傪笑道:“大帅几个月前就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去陇右谋职,我不忍离开他,现在是我走的时候了,张将军,以后我们一定还会再见!”

  张伯仪默默点头,“那就祝先生一路平安!”

  张傪跪下给李光弼磕了三个头,起身走了,众将都默默望着他离去。

  涡水谯县码头,张傪拎着一個箱子在码头上等了片刻,这时,一名头戴宽边黑斗笠船夫跑到张傪面前,低声道:“我等先生好久了!”

  船夫正是李光进乔装改扮,张傪微微笑道:“有船吗?”

  “有船,先生请跟我来!”

  两人上了一艘五百石的客船,走进船舱,李光进这才急问道:“先生打算让我去哪里?”

  张傪淡淡道:“去陇右投奔齐王,和吐蕃作战去,这是你唯一的出路!”

  李光进一拍脑门,嘿嘿笑道:“正和我意!”

第1000章 下定决心

  李光弼在亳州病故的消息传到朝中,天子不胜哀痛,下旨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并下旨将其灵柩送回关中安葬。

  这时,李希烈上表天子请罪,愿归还所扣江南税赋,并保证不再谋求淮王。

  李光弼病世,李亨也知道现在军心涣散,他没有心情再发动战争了,便借着李希烈请罪的台阶,封李希烈为淮西节度使,并册封为寿春郡王,淮西战事平息。

  天子李亨又封张伯仪为颍亳节度使,率三万军队坐镇颍州和亳州,严防李希烈北上。

  大明宫观天阁,这是当年飞龙给自己修建的一座高层塔阁,堪称大明宫之最,李隆基将它封了,李亨登基后,又重新将它开启,改名为天阁。

  此时在天阁顶上,另一名方士史敬忠也在替天子李亨看天象。

  史敬忠在长安很有名,他是突厥没落贵族,擅长钻营,在开元后期,他是长史市井中的妖僧,因为天赋异禀,深得女人的欢心。

  天宝年后,天子开始崇道,他也摇身一变成了道士,和长安很多高官关系密切,杨慎矜案有他的影子,阿布思案也有他的存在,后来又勾搭上了虢国夫人杨玉珮,成为杨玉珮的面首之一。

  天子李亨登基后,崇尚方士,年过六旬的史敬忠又开始看天象、测天机,凭借他积累的人脉,在朝廷中享有盛誉。

  由于他骨骼清奇,相貌异于常人,事实上他父亲是突厥人,但母亲是坚昆白种人,所以他长得和汉人很不一样,高鼻梁、高眉骨,双眼深凹,脸型轮廓分明,眼珠是淡蓝色,头发雪白,稍微打扮一下,就给人一种得道高人的感觉。

  史敬忠给方士刘处静介绍了不少生意,今天天子宣他进宫看天机,刘处静事先已经给他通了气。

  天子李亨坐在天阁的二楼默默等候,这时,一名宦官低声道:“陛下,史天师来了!”

  只见身穿羽衣鹤氅,手执拂尘,满头白发披肩的史敬忠缓缓走来,他身材很高,快到一米九了,体型魁梧,给人一种很强的压迫感,他神情严肃,微微欠身,“请陛下安坐!”

  两人在桌前坐下,史敬忠缓缓道:“陛下气场很弱,精神憔悴,昼夜难安,忧思太多,这样对龙体不利。”

  李亨心中一惊,急问道:“可是朕身边有小人作祟?”

  史敬忠摇摇头,“那种荒诞之言,陛下不要相信,陛下是天子,有上天护佑,阴魂散魄之类小鬼近不了陛下之身。”

  这句话说得很漂亮,李亨心中舒服,他很虔诚道:“请上师赐教!”

  史敬忠之所以几十年长运不衰,关键就在他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同的身份,他有不同的说辞,每一句话都能说到人的心坎上,让人深信不疑。

  这可是一种本事,能审时度势,能察言观色,能说得大气磅礴,又能说得烫人心怀,一般人做不到。

  史敬忠缓缓道:“陛下的命理在天,天人合一,陛下气运天数,隐藏在星垣变换之中,微臣今日所见,对陛下不利。”

  “怎么说?”

  “紫微宫光气黯淡,星光不明,所以陛下气场羸弱,精神憔悴,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现,天有恙,地必有灾,紫微不明,帝王不利,陛下要当心了。”

  “能具体说说吗?”

  “陛下,帝星之座在于北辰,为紫微之宫,太微垣、天市垣陪设两旁,但今晚微臣所见,紫微垣中的北极五星中有异星闯入,光耀夺目,已取代紫微左星太乙星,掩盖了紫微天枢正星,所以紫微天枢华光黯淡,若不想办法改变,紫微星将隐去,异星上位,成为新紫微天枢正星。”

  李亨大惊,这和刘处静说得完全一样,他急忙道:“刘处静上师为朕求了一签,说朕的命理为水,利在东方,建议朕迁都,一是为紫微天枢避开异星,其次水命在东,更有利于朕。”

  史敬忠心中暗喜,这可是发财的机会啊!洛阳的地价正好在低位,一旦迁都,地价岂不是暴涨?

  他缓缓道:“刘方士是高人,极擅五行之术,微臣不如,但从星辰变化来说,有异星闯入,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移位,让紫微宫远离异星影响,帝光就会重新焕发光彩。”

  “上师也赞成刘处静的迁都方案吗?”

  史敬忠肃然道:“微臣要提醒陛下,天机变换不是凡人所能改变,微臣送陛下六个字,尽人事,信天命!”

  李亨命人取三千两白银酬谢,史敬忠坚决不收,李亨再三恳求,史敬忠才勉强收下。

  “微臣明天就启程去洛阳,去观洛阳天象,一个月后必有回报!”

  史敬忠收了银子,便扬长而去,他明天就出发去洛阳买地了。

  夜已经很深了,李亨还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刘处静和史敬忠的劝说,让他彻底下定决心迁都洛阳,但他迁都洛阳的念头并不是因为这两位方士而起,只是这两位方士促使他下定决心而已。

  他迁都的念头来自于他对齐王李邺的恐惧,李邺距离长安太近了,就像一个手提利斧的巨人大汉站在他身后,仿佛随时会一斧将他劈为两半,让他心中产生巨大的压力,精神憔悴,寝食不安,经常整夜整夜失眠,使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羸弱。

  他心知肚明,如果自己再不离开长安,他很可能活不了多久,为了让自己能多活几年,李亨产生了强烈的迁都愿望,离开李邺越远越好。

  当然迁都理由很多,可以数出一堆,关中粮食不足是事实,去洛阳有利于江南物资运送到朝廷,其次迁都去洛阳也更有利于朝廷控制藩镇。

  不过理由虽多,但迁都也不是那么容易,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还要得到百官的同意,至少要得到政事堂的一致同意。

  政事堂五相中,元载和李揆不是问题,他们是宦官集团的人,崔涣是自己的心腹,他会顺着自己意愿来,裴遵庆也十分圆滑,这两人只要自己给他们一個暗示,他们就会同意迁都。

  麻烦的是李岘,虽然他一个人反对也不影响大局,政事堂能通过决议。

  但李岘是宗室皇族,他如果强烈反对会影响其他高层官员和宗室的态度。

  这一刻李亨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李岘罢相,并赶到地方去,绝不能让他在朝廷中影响自己的决定。

第1001章 上元灯会

  新年过后不久就是上元节,距离上元节还有五六天,家家户户就开始挂灯笼了。

  齐王府也在张灯结彩,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

  在孩子们的一再哀求下,王妃终于松了口,在正月十二这天,齐王府的花灯率先点燃了。

  整个王府内花灯璀璨,色彩斑斓,把夜间照如白昼,几个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拎着小花灯在满园内奔跑。

  金城县的南城门叫做天启门,南北主干道就叫天启门大街,还有一条东大街和西大街,三条主大街上,也扎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另外还有灯楼、灯树、灯轮等大型花灯。

  齐王李邺给各州官府的指示是既要厉行节约,又要热闹隆重,为此,金城县和兰州府的官员想了很多好办法。

  比如花灯不用扎新灯,去和各地交换,把各地的门面花灯拿过来,百姓们没见过的,那就是新灯了。

  再比如大型花灯,灯楼是用军方的观察楼,五丈高的大型木台,把它运到城内重新搭建,上面绑满了花灯,这就是灯楼山,气势恢宏,比长安的灯楼山还要壮观。

  再把黄河边的几座大型水车运来,稍微改装一下,几座大型灯轮就有了,像大风车一样在夜风中缓缓转动,流光溢彩,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