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628章

作者:高月

  李泌提醒道:“殿下,我们也要布局,更高层次战略上的布局,要加快东部势力的部署,军队、物资都要尽快转移!”

  李邺忽然想起一事笑道:“说到东部部署,今天接到了独孤明的鹰信,天子竟然用十五万贯的价格,把整个泉州都卖给我,要求把钱付给内库,感觉着实有点荒唐。”

  刘晏微微笑道:“殿下以为荒唐,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一面,天子比谁都看重利益,很多事情正史上不会记录,只会记录结果,但背后的勾兑不会提及,就像天子表彰殿下夺取相卫四州,把泉州赐给殿下为食邑,谁又会想到这背后有一笔十五万贯钱的交易呢?”

  “泉州和东海县就由齐王府接手,我推荐张平为第一次泉州刺史!”

  泉州北面的海面上,一支由十艘万石海船组成的船队正浩浩荡荡向泉州方向驶来,为首船头站着一名身材高胖的年轻男子,正是贸易署副署令张平,他一直长驻江南为陇右采购粮食等物资,建立了一個庞大的贸易网,光手下就有三百余人。

  张平已经卸任,被提升为泉州刺史,带着五百名士兵和七名得力助手来泉州上任了。

  “张使君,殿下怎么会想到在泉州开辟一处地盘?”副手李岳琮不解问道。

  张平笑了笑道:“很快会有两万军队前来驻扎,或许这是一个跳板,也或许要展开海外贸易,我们暂时也不要管那么多,先把泉州巩固下来。”

  “卑职明白了!”

  很快,船队进了海港,开始在码头上停泊了,这时,泉州原刺史已经卸任,改任温州刺史去了,目前右长史赵辛暂时代管,他接到消息,新刺史的坐船已经到海港了。

  赵辛连忙带着州县官员前来码头迎接新刺史到来。

  官员们当然知道泉州现在已经归齐王所有,但他们不知道,现在泉州究竟属于齐王本人,还是属于齐王府,他们也是忐忑不安地等到最后的结果。

  张平从大船上下来,赵辛连忙带着众人上前行礼,“在下泉州长史赵辛,参见张使君!“

  张平也当过长安县令,懂得官场中的交流,他笑着点点头,“感谢赵长史前来迎接!”

  随即赵辛向他介绍了州县其他官员,张平一一见礼。

  这时,张平提高声音对所有官员道:“各位,首先感谢大家来码头迎接我,作为齐王殿下任命的泉州刺史,我需要在这里给大家简单说两句,首先明确第一点,大家不是齐王的私人官员,而是齐王府的官员,从现在开始,大家都对齐王殿下效忠,并接受齐王府管理。“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成为齐王府的官员,那也是正式官员了。

  张平又继续道:“齐王殿下很看重贸易,或许各位不知,我之前是贸易署副署令,长驻江南管理贸易,这次受命出任泉州刺史,我的主要任务也只有三项,一是扩大海外贸易,其次是造大船,希望大家能协助我,将泉州发展成为大唐最大的贸易海港之一。”

第1047章 例行检查

  在众人的簇拥下,张平乘坐一辆牛车前往晋江县城,县城距离码头很近,只有两里,牛车走得很慢,张平正好观察码头上的情况。

  码头上很热闹,到处是劳工和堆积的货物,一辆辆牛车着货物前往仓库。

  仓库区距离码头只有几百步,占地面积很大,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官方仓库,占去了一半面积,有各种大仓库二三十座,被营栅包围,旁边是私人仓库,大大小小有数百间,大小、外型和房子颜色都不统一,显得很杂乱,地上也不是很干净,垃圾随处可见。

  但官方仓库显得很安静,没有出货卸货,也没有民夫,大门紧锁,但私人仓库就格外忙碌,大小牛车川流不息,显得活力十足。

  在私人仓库的另一侧便是商业区,酒楼、客栈、青楼这三样特别多,生意也火爆,很多船员刚靠岸,便调下码头直奔青楼。

  “那是官方的仓库吧!”

  张平指着远处被营栅包围的仓库区问道。

  赵辛点点头,“没错,是官方仓库!”

  “为何这么冷清,还锁着大门?”张平眉头一皱问道。

  “使君有所不知,泉州盛产三样物资,一个是茶饼,一个是瓷器,一个是绵,仓库也是存放着三样东西,大概每隔三个月左右,朝廷船只会到来,把物资运走,所以平时是零零星星的入库,然后每三個月出库一次。”

  “出库算什么,卖给朝廷?”张平问道。

  “不是,算是泉州的税赋,我们是用这三样物资交税,不是粮食和钱。”

  张平点点头,“多出来的物资不会进行贸易吗?”

  赵辛苦笑一声道:“物资不会多出来,有多少朝廷就运走多少,我们也不敢私藏,一旦被朝廷发现,会丢官革职。”

  张平淡淡:“我来了以后,规矩就破了,泉州不用再向朝廷交任何物资,我们官府要做贸易,成立官方商行,不仅卖泉州的特产,还要去南洋做海外贸易,这方面我有经验,回头我了解情况后再安排。”

  赵辛连忙答应,这时,县令罗方镇小心翼翼问道:“刚才使君说来泉州有三个任务,但只说了两个,不知还有一个是什么?”

  张平笑道:“你们都是泉州官员,海对面有一座大岛,你们知道吧!”

  众人点点头,罗方镇道:“使君说的是琉球大岛,那边生活着土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驾船来卖鱼干,然后买一些日常用品回去,相处还算融洽,本地也不歧视他们,有时候渔民直接上岛去买他们的海产品,主要是名贵贝壳和海珠,回来卖给内地商人,能赚不少钱。”

  “语言能够沟通?”

  罗方镇笑了笑道:“他们的语言本来听不懂,但相处了几十年后,他们也慢慢学会了,我们这边的土话,现在他们自己的语言都不说了,开始改说我们泉州土话,交流没有问题。”

  “泉州土话不是汉语?”张平不解问道。

  罗方镇摇摇头,“原本这边的汉人不多,后来两晋南北朝时,大量北方汉人逃难涌入,在这里定居下来,官府把他们编为客籍,几百年来,汉语和当地土话融合后,形成了泉州的土话,有点像汉话,但又不太一样,像卑职就是客籍,我在家里说客家语,在官府说汉语官话!”

  罗方镇说了几句客家语,张平笑了起来,“倒有点像古语!”

  “没错,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江南一带的发音,再带点当地的土话发音,就揉合而成现在的客家语,张使君刚开始可以使用翻译,以后习惯了就听懂了。”

  张平想到一个重要问题,“那琉球大岛上有没有客家人?”

  “有!有至少十几个渔村,住在那边不用给官府交税,我们都默认了。”

  说话时,几辆牛车进了县城,县城毕竟是州府,还不小,城池周长至少三十里,生活着十几万人,商业十分繁盛。

  路上行人的装束都和中原差不多,分不清谁是汉人,谁是客家人,谁是当地土人,普遍皮肤都比较黑,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一个竹斗笠,主要用来遮阳。

  来到州衙,张平又让司马林敬南安排自己五百士兵住进军营,泉州也有三百州兵,都是本地子弟,主要负责守城门和维护治安,当然不能和张平带来的五百精锐士兵相比。

  州衙内,长史赵辛给张平举办了一个小型上任仪式,张平收取了刺史大印,算是正式成为齐王府任命的第一任泉州刺史。

  接下来一两个月,张平主要是熟悉泉州的情况,同时筹办商行,招募向导和海员,为第一次海外贸易做准备。

  长安崇仁坊,自从朝廷迁去了洛阳后,很多进奏院都空了下来,同时又被陇右、河西、朔方、巴蜀、关内等各州取代,成为齐王府辖下各州的进奏院。

  当然不能叫进奏院,进奏院这个名字有点僭越,而是叫政务联络院,简称联络院,其实是一回事。

  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进奏院是不会动的,但里面的主人却不断变换。

  进奏院附近的翰林酒楼也悄悄变换了主人,新的掌柜叫陈嗣安,河北元城县人,没错,他的另一个身份便是魏博节度府驻长安情报站主管,由田承嗣的长子田维统领。

  一个很秘密的机构,连魏纪中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陈嗣安并不是来收集长安的机密情报,他现在主要是收集公开情报,比如人口、物价、重大事件、百姓对齐王的认可度等等,所以开酒楼是最好的方式,从酒客中的聊天中就能得到很多信息。

  这天下午,酒楼大门外走进来了几名士兵,陈嗣安一下子认出他们的装束,是内卫士兵,他顿时紧张起来。

  为首旅帅敲了敲橱柜,“谁是掌柜?”

  陈嗣安连忙迎上来,“小人陈嗣安,是本店掌柜。”

  “你们东主呢?”

  “东主在洛阳!”

  旅帅点点头道:“你们是新来的吧!”

  “正是!”

  旅帅冷冷问道:“新来开店要去内卫备案,你们去做了吗?”

  “这座酒楼是租下来的,不是我们的资产,我们不知还要去内卫备案。”

  说着,陈嗣安悄悄塞给旅帅一点碎银子,三两左右,“我们新来不知情,请军爷多多包涵!”

  旅帅脸色和缓下来,点点头道:“按照内卫令,长安所有新开业的商铺都要去内卫官衙进行备案,说清楚是哪里人,东主背景,做什么营生,有几个伙计等等,很简单,这是规矩,不是针对你们,我是来提醒你们赶紧去备案,明天天黑之前必须完成。”

  “感谢军爷提醒,我今天就去备案!”

  旅帅又提醒道:“内卫官衙在永嘉坊,进大门就看到了。”

  “多谢!多谢!”

  旅帅一挥手,带着几名手下走了。

  陈嗣安心中暗暗吃惊,这些内卫士兵怎么会知道自己是新来的,难道是酒客举报?

第1048章 水军摸底

  内卫官衙位于永嘉坊,正对门就是齐王宫,占地近百亩,官衙大门破墙而立,距离李邺家的大门只有数十步。

  而内卫官衙的隔壁是监察院,也是位于永嘉坊内。

  内卫的都统领依然是李成华,现在她同时也是关陇军地位最高的女将军,手下有三万人。

  此时的内卫已经不再局限于抓捕敌军探子,更多是偏重于内部重大案件的侦破和抓捕,还要剿灭各路山贼水盗。

  另外,保护齐王和高官们的人身安全也是内卫的重要职能。

  但对外部势力的情报渗透,李成华也并不放松,她这么多年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建立安全登记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时,一名官员将一份资料递给李成华,“李都统,这是最近十天新开张的店铺清单。”

  “筛选过了吗?”

  内卫通过多年的经验发现,外部势力建立情报点,往往会选择开酒楼、客栈为掩护,所以新开业的酒楼和客栈都是内卫重点关注对象。

  官员将其中一份清单递给李成华,李成华看了看,一共只有十家新开的酒楼和客栈,其中排前面三家是标注黄色的,说明它们三家有些敏感因素在里面,比如排名第一的翰林酒楼,它的前面一个东家就是重点关注对象,是魏州元城县人。

  这次翰林酒楼登记后,再次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东主是洛阳商人,叫蒋定文,籍贯依旧是魏州元城人,掌柜和几个伙计是贝州清河县人,居然拥有信鸽,虽然他们的理由是向东主汇报业绩,但信鸽一直就是重点示警项目。

  翰林酒楼登记完后,它的风险就排名第一了。

  李成华在前三家有黄色标注的店铺上打了勾,嘱咐道:“继续监视这三家,暂时不要打草惊蛇!”

  李邺在官房接见了专程从江夏赶回来的水军副都统刘长宁,刘长宁是随州人,年约四十岁,天宝年间从军,一直在水军服役,积功升为长江东路水军统领,因得罪鱼朝恩,被贬为淮河防御副使。

  刘长宁一怒之下辞职,投奔了李邺,被李邺封为水军副都统,今年确定十大都督府,他升为副都督。

  “从江夏一路过来,还顺利吧!”李邺笑问道。

  “回禀殿下,一路很顺利,按照我们和朝廷签署的协议,我们可以自由在汉水中航行,如果要靠岸给养休息,只要不超过三艘船,或者不超过一百人,他们都不会干涉。”

  “事实上,这个条款只限于襄阳、江陵和巴陵三城。”李邺笑着强调道。

  “殿下说得一点没错,其他小县城我们随时可以靠岸,地方官府也不管。”

  “家里情报还好吧?”李邺又关切问道。

  刘长宁点点头,“感谢殿下关心,我妻子去世得早,给我留下一儿一女,女儿去年出嫁了,嫁给雷都督的次子,儿子在我身边,现在是水军旅帅,统领一艘千石战船。”

  李邺想起来了,去年雷万春儿子娶妻,他还去喝过喜酒,新妇就是刘长宁的女儿。

  寒暄几句,李邺便把话题转到正事上来,“这次召刘都督来长安,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我想了解一下目前朝廷的水军情况,包括主要将领和战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