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639章

作者:高月

  李泌沉吟片刻道:“主要还是人脉,殿下要结交人脉,一是朝廷主要官员,其次是各世家家主,这次科举,我们还是会准备一百个特别名额,殿下可以用来笼络人心,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势力,那就是皇族,但卑职想说,殿下不用太在意他们,他们看起来好像最难效忠殿下,一个个野心勃勃想当皇帝,但实际上他们反而最容易搞定,这帮人的骨头最软,也最没有根基。”

  李邺点点头,李泌说得对,皇族是依靠皇权而生,一旦皇权没有了,这帮皇子皇孙的命运会很悲惨,就像历史上安禄山攻下长安的情形,杜甫在《哀王孙》一诗中写得很深刻。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这时,刘晏也道:“卑职也是赞成人脉第一重要,不过卑职要提醒殿下,安全第一,殿下千万不要大意,如果是天子当政,问题不大,但现在是张皇后当政,殿下就要小心了,这个女人心狠手辣,做事不讲原则,她要保儿子的位子,必然会对殿下下手。”

  李邺点点头,“长史提醒得好,我会留意这个女人!”

  三人又商量了李邺去洛阳后的政务安排,李邺安排好了各种政务军事,下午时分,三千骑兵护卫着李邺和王妃启程出发了。

  这次李邺带了三万军队,这三万军队驻扎在黄河对岸的河南府河阳县,并控制河阳桥。

  然后由三千骑兵护卫李邺去洛阳,这是李邺在一年之内第二次前往洛阳。

  独孤新月已经从昨晚的极度哀痛中缓和了一点点,她坐在马车内给丈夫叙说往事,李邺没有打断她,安静地听她述说。

  “其实我刚出生时,祖母并不喜欢我,因为她不喜欢我母亲,甚至不准我回独孤府,但我五岁那年,祖母生了一场大病,几乎要不行了,她在病中念我的名字,父亲就把我带回家,带到她病榻前,她握着我的手流眼泪,说她不应该这样对我,让我原谅她,我就抱着她哭了。

  从此以后,我就成了祖母的心肝宝贝,所有的孙辈中,她最疼爱我,我能感觉到她在用所有的慈爱来弥补对我从前的冷漠。

  夫君,这是我心中的一个谜,一直压在心底最深处,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祖母会在我五岁时,忽然转了心性,完全是彻底改变,我曾问父亲和叔父,他们说他们也很惊讶,不知道原因,祖母去了,这个谜恐怕再也解不开了。”

  说完,独孤新月长长的叹口气。

  李邺柔声道:“我估计能解开你心中的谜底。”

  “是什么?”独孤新月连忙问道。

  李邺平静道:“应该是那句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飞龙去世时我就在旁边,虽然那么多年他一直在和我斗,但他去世时,却完全忘记了仇恨,恳求我原谅他。

  你祖母也是一样,你五岁时,她差点病故,那个时候,她就会检讨自己的人生,会愧疚一些往事,尤其对伱和母亲,所以那一刻她幡然醒悟,她病好后,便开始加倍地补偿你。”

  独孤新月眼睛一红,捂嘴哽咽起来,丈夫说到了她的内心深处,其实她也隐隐猜到是这么回事,只是她更希望祖母的疼爱是真的出于喜欢自己,而不是为了弥补。

  李邺握住妻子的手道:“刚开始是弥补,但后来她就是真的喜欢你了,我感觉得出来,她是发自内心的疼爱,不仅仅是弥补,如果只是弥补,那么最多延续两三年,不会那么久。

  独孤新月轻轻点头,“谢谢夫君解开了我的心结!”

  三千骑兵护卫着李邺的马车出了潼关,过了阌乡县后,便进入了朝廷地盘,按照李邺和朝廷签署的协议,陕州属于朝廷,但不能驻军,函谷关以西都不能驻军,也就是说,从潼关到函谷关这段三百多里的崤函古道内不能有军队。

  但并不代表朝廷没有办法伏击李邺,在函谷关有两万驻军,一旦李邺回来时,函谷关就会立刻派一万军队赶赴陕县,等李邺到陕县时,就会一万军队切断了西去之路,而东面是函谷关,就会被困在百里地界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如果粮食充足,还可以等到援军来救,如果粮食不足,那就危险了。

  不过现在是冬天,黄河结了厚厚的冰层,可以骑马行走,就算两头被堵,他们也可以迅速从黄河上撤退到对岸去。

第1068章 夜过函谷

  李邺是在夜里一更时分抵达函谷关,他派军士去和函谷关联系,要求过关。

  函谷关的主将是名将郝廷玉,郝廷玉最早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部将,后来又成为李光弼的部将,跟随李光弼南征北战,立功累累,后来得到李光弼和郭子仪的联合推荐,出任函谷关兵马使,率两万军队镇守函谷关。

  一座函谷关当然容不下两万大军,两万人其实是一个防御体系,包括了函谷关、灵宝县和陕县等一系列十几处险要位置驻军,其中龙头是函谷关,有实际驻军五千人。

  当然,这实际上是违反了双方商议的陕州境内不能驻军的约定,不过那只是口头约定,双方都不当真。

  就像双方约定荆襄水军不得上岸的规定一样,实际上,除了襄阳以外,其他地方水军照样上岸休息。

  主将郝廷玉刚刚睡下,听说齐王殿下过关,他腾地坐起身,胡乱穿上衣服就向关城奔来。

  跑到关城,一名军士向他行一礼道:“齐王殿下有私事前往洛阳,路过函谷关,请将军放行!”

  郝廷玉又问道:“是齐王殿下本人亲自到了?”

  “正是!齐王殿下就在城外。”

  郝廷玉向城外望去,月光下,只见黑压压全是骑兵,他顿时吓了一跳,急问道:“一共有多少人要过关?”

  “一共三千人!”

  郝廷玉有些为难,三千人过关,要有元帅府军令或者天子金牌才能通过,现在他们没有收到任何通知,这可怎么办?

  他沉思片刻对军士道:“你先回去告诉齐王殿下,请他稍等片刻,我们商量一下,想想办法!”

  军士回去了,郝廷玉随即令道:“令四名中郎将火速到我大帐议事!”

  亲兵赶回队伍,在马车前对李邺禀报道:“启禀殿下,郝将军说他需要和手下将领商量一下,请殿下稍等片刻。”

  李邺点点头,“我知道了,传令全军,原地休息!”

  王妃独孤新月担忧道:“夫君,守将是不是要刁难我们?”

  李邺摇摇头,“守将叫郝廷玉,原是李光弼的部将,为人很正直,他不会刁难我们,只是朝廷有制度,我们三千人过关,需要天子批准或者大元帅府批准,他没有权力开关放人。”

  “那会不会我们过不了关?”

  李邺摇摇头笑道:“这附近有一个大岩渡的黄河渡口,我们可以那里上黄河,绕过函谷关,然后在渑池黄河渡口上岸,但冰面太寒冷,不到迫不得已我们不走这一步,耐心等一等吧!“

  郝廷玉召集四名中郎将在大帐内商议大事,众人听说齐王殿下来,都很激动,刘毕思道:“将军,阉党专权,朝廷不公,不如趁这个机会投效齐王殿下!”

  朝廷不公指的就是藩镇,唐军为了剿灭叛乱死伤无数,将领们为大唐为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到最后,叛军却封王的封王,割据的割据,而他们不说爵位官职,连俸禄都十分低微,养家困难,所以令广大将士严重不满,加上发行大钱事件,更是伤透了将士的心。”

  郝廷玉叹口气,“我们投降容易,但会连累老将军,这种事情我心中不忍。”

  崤函防御使是郭子仪,如果他们投降,必然会连累郭子仪,他们心中不忍。

  “那怎么办?”四人都望着郝廷玉。

  郝廷玉缓缓道:“办法有一个,需要大家配合,如果朝廷会追责,那就由我来承担。”

  “将军有什么办法?”

  郝廷玉沉吟一下道:“我可以请齐王殿下分批过关,只要不超过一千人,那就是我的权限。”

  “将军,还是投降吧!”

  众人纷纷诉苦道:“我们实在不愿意为朝廷和阉党效力了,总是拖欠俸禄,弟兄们生活困苦,齐王殿下也是唐军,为齐王殿下效力不是一回事吗?”

  好容易遇到这個机会,众人都不想放过。

  郝廷玉咬一下嘴唇道:“我这就去面见齐王,看看他的意愿!”

  等了半个时辰后,亲兵副统领张云禀报李邺,“启禀殿下,守将郝廷玉求见!”

  “请他上来!”

  不多时,郝廷玉上前躬身禀报道:“卑职,崤函兵马使郝廷玉参见陛下!”

  李邺点点头,“我有私事去洛阳,要麻烦郝将军了!”

  “回禀殿下,按照正常规定,卑职是无权让殿下过关,但卑职想到两个变通的办法,可以让殿下过关!”

  李邺微微笑道:“什么变通的办法,说来听听?”

  “卑职有一定的权限,那就是一千人以下过关,卑职在禀报朝廷的同时,可以视情况准许过关,这样的话,殿下的三千人能不能分成三批过关。”

  李邺又笑问道:“那第二个办法呢?”

  “第二个办法,卑职愿投效殿下,命令军队全部撤离函谷关。”

  李邺沉吟一下道:“其实将军的第一个方案没有意义,是自欺欺人,将军必遭朝廷清算,那就不如直接走第二个方案,但其他将士不愿归降关陇军吗?”

  “大家都愿意效忠殿下,只是我们全部投降,郭老将军要被朝廷问责,会连累他。”

  李邺微微笑道:“按照弟兄们的意愿吧!不用担心郭老将军,被阉党罢官免职,对他来说是好事。”

  郝廷玉顿时醒悟,连忙道:“卑职明白了!”

  郝廷玉急忙回关,很快,他率领五千将士出关投降,李邺安抚了众将,保留他们官职,又加封郝廷玉为云麾将军,让他们收拾自己物品,李邺派亲兵送五千将士去潼关,交给卫伯玉整编。

  同时,李邺派亲兵赶往黄河对岸,命黄河对岸和他们同步行军的一万军队立刻前来函谷关。

  这一万军队是特殊安排,和李邺保持同步行军,一旦李邺在南岸遇到情况,这一万骑兵会立刻冲过黄河前来支援,否则让驻扎在百里外河阳的三万军赶来支援,时间上就会来不及。

  很快,席万里率领一万骑兵穿过冰冻的黄河,赶到了函谷关。

  “卑职参见殿下!”席万里躬身行礼。

  “这么冷的天气,辛苦席将军和弟兄们了。”

  李邺指着函谷关道:“函谷关的守军已经投效于我,我让他们去潼关了,现在函谷关是一座空关,你率弟兄们驻扎函谷关。”

  “卑职遵令!”

  席万里率军进驻了函谷关,李邺的三千军队在函谷关内休息了一夜,次日一早继续东行,前面就是陕县了。

第1069章 权宦小鞋

  尽管李邺只是私人性质访问洛阳,并没有对外公布,但朝廷还是从各个渠道得到了这个消息,尤其关陇军出现了异常,三万军队穿过中条山,抵达黄河对岸的河阳县,同时黄河冰面上出现了大量辎重雪橇队,将粮草帐篷等辎重送往河阳县。

  政事堂内,四名相国正在商议对策,三人的目光都望向李岱,李岱必须要先表态,这件事才有商量余地。

  李岱很头大,他不想表态,但又不能不开口,谁让李邺是他儿子?

  “既然对方军队进入了我们的地盘,那么长安齐王府肯定会有正式牒文,可能还在路上,另外,我个人估计,齐王这个时候来洛阳应该是私事,独孤老太太去世,他陪同王妃前来奔丧。”

  元载冷冷道:“未事先和朝廷沟通,也没有得到朝廷同意,就直接派兵入境,说严重一点,这就是对朝廷宣战了。”

  元载资历比较浅,又是李辅国推荐入相,代表阉党的利益,其他重臣都不太瞧得起他,也不怎么理睬他,这种情况下,保持低调,不吭声,是最好的相处办法。

  但偏偏这个时候元载跳出来,指责齐王对朝廷宣战,盖上一顶大帽子,顿时让裴遵庆和崔焕不满。

  崔焕冷冷道:“既然如此,元相国可愿意率五万大军前去征讨?”

  元载被崔焕狠狠讥讽一把,脸皮胀红,不吭声了。

  裴遵庆摆摆手,“齐王的三万军队不是入侵,没有夺取州县,本质上属于借道,不必紧张,等一等齐王府的牒文再说!”

  裴遵庆话音刚落,有从事在外面禀报,“李相国,关陇进奏院杨总管求见!”

  众人立刻反应过来,这应该是来送牒文,执政事笔的轮值者是李岱,他起身道:“我去看看!”

  李岱起身出去了,很快,李岱拿进来一份牒文回来,对众人笑道:“齐王府的牒文到了!”

  众人打开牒文,果然是齐王相李泌以齐王府的名义发来的牒文,‘齐王来洛阳处理私人事务,为了保证安全,特派三万军驻扎河阳,并三千军随同,以保护齐王,一旦齐王返回,三军即刻撤回关中,望朝廷配合通行,特此说明。’

  下面有李泌的签名的齐王府大印。

  裴遵庆当即道:“我们进宫吧!向皇后汇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