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663章

作者:高月

  「现在可以了,我将来要全力发展航运,需要大量万石以上海船。」

  独孤明微微笑道:「我可以帮你,但我们不造船,造船我们没有优势,但我们可以提供海船备件,一根万石海船的龙骨要五年时间才能制成,光江都的工场仓库内,我们就储备了上百根万石大船龙骨,还有各种海船用的木材,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李邺点点头,「你们其实一直在进行造海船的准备,只不过始终没有机会建造!」

  「确实是这样,朝廷不准我们造,但我们却不甘,一直在储存材料,制备材料,现在我们是天下最大的造船材料商人,一样有丰厚的利润。」

  「那海船呢?真的一艘都没有?」李邺又追问道。

  独孤明狡黠一笑,「在明州有一支万石船队,和我们有点关系,在广州还有一支万石船队,也和我们有关系,贤婿如果需要船,我可以想想办法。」

  李邺没有当即表态,他笑了笑又道:「我找岳父过来还有两件事,第一,我希望岳父能办一所造船学校,培养大量能造万石大船的年轻工匠,应该问题不大吧?」

  独孤明点点头,「我们在江宁县办了一所纺织学校,有学生三百多人,反响很好,我们也有办学经验了,我可以安排人在江都、明州和泉州各办一艘造船学校,现在船匠收入高,很吃香,相信造船学校一定很受欢迎。」

  李邺又取出一块香皂和一块肥皂,放在桌上道:「大的这个是肥皂,可以用来洗衣,小的这个加了香料,便叫做香皂,是用来沐浴洗澡。」

  独孤明很惊讶,拾起香皂闻了闻,又仔细看了看,问道:「是怎么做出来的?」

  「是从羊油里面分离出来的,不光是羊油,其他油也可以。」

  独孤明拿起香皂,来到院子里水池洗手,很快就弄清了用法,洗完手,手上干干净净,他顿时赞道:「好东西,一定会卖得火爆,需要我来制作?」

  李邺点点头,「我的四个妻妾一人出五千贯钱,我再出技术,我们占七成分子,岳父负责制作,占三成分子,可以吗?」

  「你就是给太微她们挣点钱?」

  李邺笑了笑道:「一点没错!」

  独孤明想了想道:「七成不好分,这样吧!她们一人两成分子,我拿两成,我让咸阳的胭脂工场专门负责做这个!」

  独孤明想得开,一个是自己女儿,一个是自己侄女,让她们挣钱没有问题。

  李邺取出一份册子和一张两万贯的柜票递给他,「这是技术秘诀,图也有,岳父把它收好了,如果不明白,可以问我!」

  独孤明收下钱和册子,欣然道:「我明天就去咸阳工场!」

  免费阅读.

第1111章 求贤若渴

  正月初四,李腾空找到了李邺,她现在有空,可以替李邺配置绿矾油,李邺便给了李腾空一块金牌,让一名从事带她去火药火器署找胡九龄。

  虽然现在还是过年期间,但军器司各署都是从正月初四开始正式开工。

  到了正月初四,大部分酒楼和店铺纷纷开门营业了,生意都还不错,很多人家不想做饭,都去酒楼用餐,还有很多人家出门逛街,买一些物品,店铺当然需要开业。

  连私人的小吃摊也纷纷摆出来了。

  这天中午,一队牛车缓缓驶入了长安城春明门,从洛阳过来的第一批技术官员终于抵达了长安。

  三十几辆马车进了崇仁坊,停在迎宾馆前,出来一群迎宾馆从事,替他们拎行李。

  王展带着妻儿老母进了大堂,宽阔的大堂内站满了人,几乎都是携妻带子,还带着老人。

  一名官员在分配房间,不断高声喊着名字,被喊到的官员领了铜牌,便跟着带路官员走来。

  「王展!」官员高声喊道。

  王展连忙举手,「这里!」

  他挤上前,接过了铜牌,带着家人和另外几名同僚家人一起向一扇门外走去。

  一名管事带着他们向前走,一边笑着介绍道:「我们里很大,分成十个区,比当初陇右的条件更好,每个区都有二十座独院,你们是丙区和丁区,这时五品官员的接待区,但你们情况比较特殊,是齐王殿下亲自招募的,所以各方面待遇优厚,都按照五品官员的待。」

  「我们要在这里住多久?」另一名官员问道。

  「不会多久,过了正月十五就会有正式安排了,另外,明天齐王明天可能会接见你们,大家穿上官服。」

  「我们官服辞职时都交上去了。」

  「不用担心,下午会有人送来新官服,还有给你们的安家钱,也是下午送到,下午事情比较多,大家就不要出去了,家人可以出去走走。」

  众人走进丙区,根据铜牌号码找到了自己的院子,管事拍拍手笑道:「忘记告诉大家了,我们这里有餐堂,就在刚才大堂的另一扇门进去,大家随时可以去吃饭,用铜牌就可以了。」

  王展走进院子,小院很安静,一共三间屋,旁边还有一间小木屋,应该是茅房,另一个角落还有一口水井。

  屋子里各种日用品一应俱全,都是新的,不用他们花钱去买,除了铜盆外,其他都可以带走。

  儿子王昆仑摸着肚子道:「爹爹,我饿了!」

  王展摸着儿子的头笑道:「把东西放下,我们先去吃饭。」

  大家都没有吃午饭,肚子都饿着,放下行李,先回前往餐堂,餐堂内人声鼎沸,都坐满了,饭菜都准备好,每人一个木托盘,标准的四菜一汤,还有米饭,十分丰盛。

  坐在对面的是将作监中校署署丞魏金城一家,和王展是同乡,一路上两家人关系密切。

  魏金城实际上就是负责官方的机械制作,也是从九品,魏金城的父亲曾改良了水力驱动的大纺机,魏金城各方面都很优秀,堪称天才,他也是三十岁,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两家孩子的年纪都差不多,能玩到一起去。

  「王兄,你说我们都去做教授吗?」魏金城问道。

  王展摇摇头,「只做教授一个月可拿不到五十贯钱,我估计还有研究,当时杨韶华给我说过,还兼任别职。」

  魏金城点点头,「给我也说过,咱们技术官从来都是被压在文官下面,这下可要翻身了。」

  朝廷由文官、武官和技术官组成,文官在顶端,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或者是世家子弟,其次是武官,

  在和平年代,武官大部分是功勋贵族子弟。

  地位最低的是技术官,主要是技术官出身都比较低,很多父辈都是工匠,他们这一辈如果能读完州学,就能出任吏职,如果没有读书,那只能继续当匠人。

  如果技术很精湛,成为部门骨干,一般都会得到提拔,升为九品主事官,但最高也只能做到七品上署令,不可能再向上走了。

  技术官简单说,就是懂技术的读书人,相当于工程师。

  王展叹口气道:「估计齐王殿下更看重军事技术吧!」

  「那不一定,你我都不是军器监的人,不是一样被选中吗?」

  这时,迎宾馆的主官张隆进来笑道」「刚才大家进坊时,有没有发现,我们崇仁坊的坊墙已经没有了!「

  众人一片窃窃议论,大家都很惊讶,张隆又笑道:「其实就是告诉大家,长安已经取消宵禁了,晚上回来晚了也没有关系,反正没有了坊墙,随即可以回家,大街上夜里会有军队巡逻,大家也不用害怕,这不是金吾卫,巡逻士兵不会管大家的,如果遇到盗贼之类,可以向他们求救!

  总之,长安变化很大,大家要慢慢适应,有什么需要,尽管告诉每个坊的管事,我们一定尽力帮大家解决。」

  众人吃罢午饭,起身回自己住处,王展的妻子和魏金城妻子约好去逛街,他们之前都是从长安迁去洛阳,实际上他们对长安很熟悉,两人想去东市买点东西,王展妻子想给丈夫和儿子买双新鞋,给婆婆买件棉袄。

  下午,吏部司的官员给他们送来了官服和一百两银子安家费,一百两银子就折合三百贯钱。

  王展拿到的是正六品绛色官服,他官职是博士,博士在朝廷是五品官,但在齐王宫会降一级为六品。

  但王展还是很激动,要知道在洛阳朝廷,他们这样的技术官最多只能到七品,他却从九品官一跃升到六品,简直像做梦一样、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升为六品官,这里面有很多考校因素,技术能力,重要性等等。

  王展是舟楫署公认的第一技术骨干,加上他的专业又是齐王李邺最看重的造船技术,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了,所以他才能从九品官一跃升为六品官。

  好友魏金城也是一样,他虽然不是最好的工匠,但他懂原理,一旦李邺给了他关键处点拨后,他就能独立进行研究。

  免费阅读.

第1112章 接见官员

  正月初五,李邺在勤政务本楼举行举行了一次座谈会。

  三十五名官员,个个穿得整整齐齐,年纪都在三十余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这时,几名官员陪同着齐王李邺走了进来,众人纷纷起身见礼,「参见殿下!」

  李邺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李邺微微笑道:「大家请坐!「

  众人坐下,李邺也和几名官员坐下,李邺看了一眼众人,微微笑道:「今天还是新年假期,所以请大家过来喝杯茶,聊一聊,举行一个茶话会,大家都不要紧张,放松一点。」

  李邺语气很轻松,笑容亲切,众人紧张地心情也慢慢放松下来。

  李邺这才缓缓道:「大家或许很困惑,为什么朝廷不重视各位,我这里却很看重大家,给大家升官加俸,解决住房等后顾之忧,其实不光是你们困惑,我手下官员也很不解,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就得从历史上的一件事说起。

  曹操远征乌桓,以少胜多,打得乌桓人土崩瓦解,最后灭了国,光俘虏就抓了二十余万,曹操深入匈奴腹地去打仗,匈奴各单于、名王不但供给肉食粮草,还要跪在路边「欢送」,打得匈奴男女老少白天听到曹操的名字,晚上都得做噩梦。

  比起汉武帝攻打游牧民族,曹操派出的兵力并不多,一两万人就能把匈奴打得屁滚尿流,为什么曹操能做到?是曹操兵力擅战吗?并不是,是因为技术,因为曹操的骑兵装备了马鞍和马镫,而草原游牧民族没有,对于草原游牧民族,马鞍和马镫就是碾压他们的大神器,可以说单边屠杀。

  在没有马鞍和马蹬出现之前,战马的作用只是来得快,跑得快而已,但有了马镫和马鞍后,骑兵就能骑在马上作战,就能居高临下碾压。

  有人说技术用在军事上没有意义,好!我们就换一个例子,我们说纺线吧!一个人一天能纺多少,最多两三斤,而水转大纺车,能同时带动三十几个纺锤,一昼夜能纺一百多斤纱,一个熟练的女工可以照看两三架纺车,这就是技术带来的改变。」

  魏金城鼓足勇气道:「还有水力磨面机!」

  「对!水力磨面机,一只水车可以带动二十几只普通磨盘,是人力和畜力磨盘的二十几倍,这位官员叫什么名字?」

  「卑职魏金城,原是将作监中校署署,卑职的父亲研究了一辈子的水力机械。」

  李邺点点头,「那你认为水力机械中最难的是什么?」

  「最难是力量的方向改变,比如磨盘是横向转,而水车是纵向转,怎么把纵向转动变成横向转动,这就是难点,我们用的办法是多个斜齿轮,就解决了力量转换方向的难题。」

  李邺又饶有兴致问道:「那怎么解决前后运动转换成圆周运动呢?」

  魏金城欠身道:「回禀殿下,这个问题在东汉时期就解决了,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车来鼓风打铁,中间就用了一种连杆装置,把圆周运动转变成前后运动,反过来也是一样,后来因为汉末战乱,这种连杆装置技术失传,我们找到从前的书籍图纸,又把它复原了,现在我们用的水力榨油机,就是利用了这种连杆和曲柄。」

  李邺赞道:「这位魏使君说得很好,也说到了关键支处,你们和工匠的区别在哪里?工匠不会著书画图,把技术以文字和图纸的方式流传下去,而你们可以,工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发明一种技术,却只局限于一个领域,而你们懂得技术原理,就能把这种技术推广出去,用到其他方方面面。

  我有个很好的想法,但工匠却无法把我的想法变成现实,而中间就缺了你们这样的研究者,我有个好的想法,你们负责摸透它的原理,然后和

  工匠一起把它变成现实,这就是我需要各位的真正原因。」

  众人默默点头,他们都是技术官员,完全能理解齐王殿下的一番描述,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们并不是来教书那么简单。

  「以后你们教书的同时,也要进行研究,我会投入资源给你们建立研究院,学校既是教书育人之地,也是研究技术的试验之地。」

  茶话会很快结束了,三名官员被留了下来,一个是刚才擅自发言的魏金城,一个是王展,还有一个叫韦清月,听起来是个女人的名字,但本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虬须汉子,三十多岁,是司农寺的底层官员,官职不重要,但他是大唐最优秀的育种专家。

  三人有些忐忑不安坐下,李邺对韦清月道:「我要先告诉你一件事,我们很快要搞到一种新的水稻种子,事实上已经搞到了,目前送去了泉州。」

  李邺说的种子就是占城稻,但他忘记了一件事,现在是唐朝,唐朝有安南都护府,现在的占城还叫林邑国,很大一部分土地属于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最南面的唐林州和罗伏州就有他要的稻种,甚至北面的交州也能找到这种优质早稻。

  根本不需航海去林邑国,直接在交州就买到了上千斤优质双季稻种,李邺自然是送去泉州试种。

  「这是一种早稻,如果能引种成功,那么我们就有了一年种植两季的水稻。」

  韦清月没有太激动,他迟疑一下道:「卑职听说南洋有些地方水稻一年能种三季,有商人买种子回岭南种植,但都没有成功,这种南方的双季稻对水热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