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697章

作者:高月

  当然,他们家迟早也会搬进大明宫,但不是现在。

  监国殿位于紫宸殿西边的延英殿内,宣政殿前面是官衙区,包括位于中书省的政事堂,白虎堂则位于门下省内。

  平时,七名辅相都在六部和枢密院内,李岱召集政事堂议事,则会派人把他们请来。

  李岱作为右相,他的手下有六房主事和中书舍人等等。

  监国李邺当然也是一样,首先设监国府,下设秘书坊、尚书坊、门下坊、图书局、情报局和左右卫,有百余名官员。

  此时,李邺在新官房内听取内卫都统李成华的最新汇报。

  “启禀殿下,来人叫杨少安,是李希烈的幕僚,李希烈在长江北岸亲眼目睹了铁火雷和爆裂箭的威力,非常震撼,所以就命杨少安带一千两黄金来长安招募工匠,这个杨少安已经归降,愿意交代一切,也愿为我们做一切事情。”

  李邺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李希烈手下都愿意为他效劳吗?”

  “杨少安说,李希烈手下人心惶惶,尤其过不了长江后,更加人心浮动,但军队还比较稳定,主要是文官和一些后来投降的将领心态不稳。”

  李邺点点头,“这个杨少安是否愿意为我们效力?”

  “他当然愿意!”

  “他是哪里人?”

  “回禀殿下,他是庐江人,他父亲曾是庐江县尉。”

  “让他写一份效忠书,放他回去,再告诉他,灭了李希烈后,我封他为庐江县令,让他好好为我效力。”

  想了想,李邺又道:“给他带五只瓷火雷回去,让他有个交代。”

  “殿下,让他带瓷火雷回去不好吧!万一李希烈仿制出来呢?”

  李邺笑了起来,“给李希烈十年时间,他都仿制不出来,何况他已经活不过今年了。”

第1172章 迫在眉睫

  这天上午,李邺乘坐马车从城墙夹道来到了大明宫朝房,他刚坐下,杜佑便将一份贴着朱红色标签的折子放在他面前。

  这是徐州刺史李东然上的一份折子,一批从江南运来的货物,大约三百艘船,在徐州符离县被王仲昇的军队拦截。

  李邺脸当即一沉,为了躲避疫情,李希烈的军队撤到庐州和寿州,加上南霁云三万大军赶去保卫扬州,现在东南的漕运航行已经畅通了。

  李邺万万没有想到,船队居然在中原被王仲昇的军队拦截,他吃了熊心豹子胆吗?

  “被拦截的货物是什么?”李邺问道。

  “回禀殿下,好像是绿矾!”

  李邺心中大怒,绿矾是制硫酸的主要原料,而硫酸是制炸药的关键原料,温州是产矾重地,这是第一批从温州运来的绿矾。

  他们目前使用的绿矾都是用骆驼从巴蜀运来,虽然目前库存充足不影响硫酸生产,但这种拦截朝廷战略物资的性质极为恶劣。

  李邺负手来回踱步,他原本计划先夺取河东道,秋天再攻打李希烈,现在冒出一个王仲昇,他必须改变计划了。

  他当即写了一张纸条,交给杜佑,“去交给李相国,今天下午召开军政议事。”

  杜佑匆匆去了,李邺又把韦应物找来,吩咐他道:“去通知情报局,我需要关于王仲昇的全部资料!”

  “殿下,今天要去视察丹灞运河!”韦应物提醒道。

  李邺一阵头大,巡视丹灞运河早就说要去了,一直拖到现在,但没办法,王仲昇事件让他没有了心情。

  “改天吧!赶紧去取王仲昇的资料。”

  “遵令!”

  半个时辰后,一份厚厚的卷宗送到李邺的桌案上,这就是王仲昇所有情报,包括他夺取宋州和汴州的最新消息。

  李邺一份份细细翻阅,他忽然发现王仲昇竟然已经占领了五州,还控制了蜀王李倓,下一步,他必然对颍亳节度使张伯仪动手。

  根据杨少安的交代,李希烈和王仲昇往来密切,李邺甚至怀疑他们已经暗中结盟,没想到,打击王仲昇竟然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下午,中书省圆殿举行了军政议事。

  军政议事相当于临时朝会,参加人数至少有上百人。

  包括监国李邺和监国府的十几名官员。

  政事堂九名成员、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还有七辅相的手下,御史台和谏院官员,各寺监的主要官员,一句话,所有五品以上职官都要参加。

  圆殿是一座小殿,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旁听席,下面是议事席,五品以上官员有资格旁听,但议事内容和官员本身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种参会资格。

  下面议事席是真正参加军政议事的重要官员,主要是监国李邺和政事堂九名成员,而在主官身后坐着几名副手。

  李邺身后坐在韦应物和杜佑以及三名情报局官员。

  “当——”

  清脆的云板声叩响,圆殿内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监国李邺身上。

  李邺举起奏折缓缓道:“今天一早,我收到一份徐州刺史李东然的奏折,他向朝廷密报,从江南驶来的一支货船队,约三百余艘,满载上百万斤绿矾,在符离县境内被王仲昇的军队拦截。

  两个月前,江南运来的三十万斤粮食在徐州境内失踪,不用说,一定也被王仲昇的军队拦截了。

  而下个月,江南将运出一百五十万贯税钱,如果再走中原漕运,肯定还会被拦截。

  各位,这就意味着王仲昇已经完全背叛了朝廷,他想成为新的藩镇,这绝对不能允许,所以我考虑改变计划,把攻打河东道的时间后移秋天甚至冬天,必须先灭了王仲昇,以保证漕运畅通,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请各位畅所欲言!”

  李岱是右相,他要先表态,李岱缓缓道:“所有藩镇和军阀势力都是安史之乱的遗留,必须全部铲除,这是我们的目标,区别只是轻重缓急不同。

  王仲昇竟然敢拦截朝廷船队,这個性质就非常严重,拖延不得,属于最紧急的事项,我支持监国的态度,不能容忍,必须从重从快剿灭。”

  这时,张立问道:“请问工部,丹灞水道进度如何?”

  工部尚书李岘回头询问了一下,对张立道:“目前丹灞水道进展顺利,预计明年春天可以正式贯通,贯通后能走千石的船只,将来拓宽后,直接走三千石船只。”

  张立随即对李邺道:“卑职建议在商洛县扩大中转仓库,先用万石船只从江南运到襄阳,再改用三千石船只运到商洛。

  当然,以后丹灞水道拓宽后,就不用在商洛中转,用三千石船只直接运到长安,卑职建议,下个月的一百五十万贯税钱先运到商洛县,等明年春天再运来长安。”

  李邺点点头,“这个方案可以接受!”

  这时,独孤烈和手下商议片刻,举手道:“殿下,根据兵部最新消息,目前汾州没有田神玉的驻军,或许是朔州和代州有我们军队牵制,所以田神玉不敢分兵。

  但卑职听说田神玉也在太原征兵,一旦训练完成,他的军队必然会南下,卑职建议先出兵两万进驻汾州,只要扼断汾州通道,田神玉的军队就无法南下。”

  独孤烈的建议得到众人的赞同,以小博大,出两万军就能控制河东道南部。

  李邺欣然道:“独孤相国这个建议不错,同意采纳!”

  这时,李泌也缓缓道:“殿下,卑职认为李希烈很可能已经和王仲昇联手,甚至王仲昇接到的情报都是李希烈提供,如果是这样,王仲昇会很快进攻亳州和颍州,和李希烈连为一片,如果加上汴州北面的李灵曜,这样从长江到黄河就形成一条中原战略走廊,对朝廷非常不利。

  卑职建议,殿下立刻派三万骑兵进驻陈州,由洛阳提供后勤补给,支援张伯仪。

  同时让马璘军和洛阳军队配合,灭了李灵曜军队,这样就切断了中原走廊。”

  李泌提出来了中原战略走廊这个概念,但在地图上细看,确实已经形成了这个趋势,只差最后的亳州和颍州,王仲昇下一步取亳州和颍州,确实是在情理之中了。

  军政议事结束后,李邺当即命令驻扎在陕州的席万里三万骑兵,疾速赶赴陈州,支援张伯仪,又令洛阳提供后勤补给。

第1173章 居心叵测

  目前大唐的割据势力分为藩镇、军阀和驻军三大类,

  藩镇朝廷只承认了幽州节度使朱泚,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和淄青节度使李正已四人。

  其次军阀类包括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河东节度副使田神玉、徐泗节度使王仲昇、荆襄节度使来瑱、相卫节度使薛嵩、滑濮节度使李灵曜。

  再次是驻军类,目前包括曹州军郭子仪、亳颍军张伯仪,江南军韦陟。

  至于关陇军各地的驻军,那什么都不是,只是李邺外派的军队。

  驻军和军阀最大的区别,就是驻军主将随时可以调回朝廷,而军阀则是找各种理由不肯回朝廷。

  驻军的钱粮由朝廷负担,而军阀是介于驻军和藩镇之间。

  目前军阀也分两大类,偏向驻军一类,主要是相卫节度使薛嵩和荆襄节度使来瑱。

  然后其他四大军阀,李希烈、王仲昇、李灵曜和田神玉,他们就积极向藩镇演化了。

  如果王仲昇没有拦截朝廷船只,那么他将排在第三个打击,到明年才会考虑,但他触碰了朝廷的底线,严重威严朝廷的利益。

  王仲昇就首当其冲成为李邺的打击对象。

  王仲昇的军队已经突破了五万,自从他对王思礼进行釜底抽薪,占领了宋州和汴州后,王仲昇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藩镇之路。

  目前他占据了徐、泗、海、宋、汴五州,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势力地带,不过他的地盘并不稳定,官员们都口是心非,表面上服从他,但实际上暗中向朝廷报信。

  王仲昇年约四十余岁,为人奸诈卑鄙,喜欢在背后捅刀子,他自从投靠阉党,抱住了鱼朝恩的大腿后,一路飞黄腾达,短短三年时间,就一跃成为掌控徐、泗、海三州的军阀,又趁三王讨逆的机会,夺取了王思礼的汴州和宋州,使地盘一下子扩大到五州,军队也由三万人扩张到五万人。

  五万军队就是藩镇的门槛了,这段时间,王仲昇为了成为藩镇正积极地扩张实力。

  宋州宋城县,汴河码头停泊着三百艘盖着油布的货船,这支船队正是朝廷在符离县被拦截的那批货物,被王仲昇的三子王启年率军拦截。

  在此之前,王启年还拦截了洛阳朝廷的三十万石粮食,不过那是阉党当政时的粮食,没有引起什么纠纷,让王仲昇父子尝到了甜头。

  一辆马车在百余骑兵护卫下来到了码头旁,马车停下,王仲昇从车厢里出来,直接走到河边,数百名民夫正在卸货,将一只只大麻袋搬运上岸。

  “这是什么货物?”王仲昇问道。

  仓曹参军连忙躬身道:“回禀主公,是绿矾!”

  王仲昇一怔,“绿矾是干什么用的?”

  “可以用来炼银,也可以入药。”

  王仲昇原本以为是钱粮,没想到是从未听说的绿矾,让他大失所望。

  “这玩意值多少钱?”

  “回禀主公,这三百艘船,大概有一百万斤,估计价值几万贯。”

  王仲昇顿时怒道:“才几万贯,谁会要这个破东西?”

  “回禀主公,刚才有个道士愿意出十万贯买下这批货物,我说要主公同意才行。”

  王仲昇点点头,“十万贯可以,就不要卸货了,付了钱我们就包送上门,这件事就交给你负责!”

  “卑职明白!”

  王仲昇兴冲冲而来,却败兴而归,他回到了官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