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09章

作者:高月

  沈珍珠咬一下嘴唇,“殿下真的不明白?”

  李邺淡淡道:“她是你们沈家安排给我的吧!”

  沈珍珠点点头,“殿下想和江南士族联姻,她是最合适的,她母亲是苏州陆家嫡长女,基本上,江南世家的联姻都能在她的各个长辈关系中体现出来,但我不想让她成为单纯的政治联姻,那太不幸了,我希望殿下也能喜欢她,所以我才带她和殿下一路同行。”

  李邺微微笑道:“她的容貌确实吸引我,让王妃见见她,王妃同意就没有问题了。”

  “殿下不能自己做主?”

  “我想让你成为我的嫔妃,你愿意吗?”

  沈珍珠摇摇头,“我愿意成为你的女人,但不是嫔妃,殿下,很抱歉,我真的不想再被婚姻束缚住了,而不是因为什么太子妃的身份。”

  李邺点点头,“我完全理解,不会勉强你!”

  沈珍珠主动吻了李邺,还是穿上衣服起身走了。

  李邺望着她离去,他才发现,沈珍珠竟然是那么独立自主的女人。

第1193章 矛盾化解

  次日一早,沈珍珠来到起居舱,这里同时也是餐堂,早饭已经准备好,沈珍珠发现沈璃已经先来了,正在低头吃饭。

  沈珍珠有点惊讶,沈璃每天都会等她一起吃早饭,今天怎么不等了?

  沈珍珠在小桌对面坐下,看了沈璃一眼,发现她双目通红,便关切问道:“昨晚没睡好?”

  沈璃低头吃饭,没有吭声,这时,侍女把沈珍珠的早饭端过来。

  沈璃用湿巾抹抹嘴,起身道:“我回舱去了!”

  “还没喝茶呢?”

  “不想喝了!”

  沈璃低头匆匆走了。

  沈珍珠回头看着侄女远去的背影,她若有所悟,这小娘子发脾气了,一定是昨晚被她发现了。

  沈珍珠轻轻摇头,苦笑着叹了口气。

  沈璃坐在房间里发呆,门开了,沈珍珠轻轻走了进来,又把门关上。

  沈璃立刻背过身去,冷冷道:“你来做什么?”

  沈珍珠在她身后坐下,问道:“是不是祖父给你说过什么?”

  “他说了,他说我代表沈家,甚至代表整个江南士族和监国殿下联姻,所以才送我去京城,我满怀希望,可是.可是昨晚算什么?我姑姑竟然.”

  沈璃神情激动,胸脯剧烈起伏,泪水不争气地涌出来。

  她抹一下泪水恨恨道:“我只恨现在是在海上,如果是在陆地,我立刻跳车,走也要走回吴兴去。”

  沈珍珠握住侄女的手,柔声道:“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你听我慢慢说。”

  沈璃想挣脱姑姑的手,却没有能挣脱,只得扭过头去。

  沈珍珠叹口气,缓缓道:“你表哥发放疯的情形,你还记得吗?”

  沈璃点点头,沈珍珠又道:“他被健妇刺死,虽然他是咎由自取,但我这个母亲却痛彻心扉,夜夜以泪洗面,我曾经想过出家为尼,青灯古佛,了此残生,直到江南名医陆安风给我诊脉,他说我完全可以再生一个孩子,我心中才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我知道,你一直说想再要一个孩子,我们都以为你想抱养一個。”

  沈珍珠苦笑道:“如果自己能生,谁愿意去抱养?但生孩子,又不能光靠女人,必须有男人才行,但伱知道吗?我改嫁有多难!”

  沈璃低声道:“听母亲说过,是因为你的身份!”

  “是啊!前太子妃,现在还挂着一品国夫人的头衔,哪里那么容易再嫁,坦率说,要不是李辅国专权,破坏规矩,同意我带适儿回江南治病,我还根本没有机会回娘家,基本上就要老死深宫了,莫说改嫁,想都不敢想。”

  “那你现在可以改嫁吗?”

  沈珍珠点点头,“监国殿下上台后,颁布了法令,鼓励寡妇改嫁,包括宫里的皇妃,只要没有子女,都可以回娘家再嫁,适儿死了,按照新法令,我确实可以再嫁,你祖父也劝我改嫁,但我不愿意.”

  “为什么?”

  “你祖父给我介绍了两个人,一个是虞家三爷虞锦长,五十二岁了,去年发妻病逝,一个是湖州长史张辛,四十九岁,也是妻子去世,家里有三个儿子,长子就比我小一岁,我是想再要一个孩子,不是想再要一个丈夫,你觉得他们能给我孩子吗?”

  “是啊!他们年纪太大了一点。

  “问题就在这里,我今年也三十多岁了,能生孩子的男人绝不会娶我,他们当然要娶十七八岁的年轻女子,更重要是,我不想勉强自己,去嫁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

  “那监国殿下”

  “他是我除了丈夫之外,唯一动心过的男人,他能给我强大的安全感,让我有一种依靠,阿璃,你要知道,一个女人如果丈夫死了,儿子死了,家族又不欢迎,父亲还威胁要把你赶出家门,那种惶恐无助,安全感和依靠对这个女人有多么的重要?”

  说到这里,沈珍珠的泪水情不自禁涌了出来,沈璃紧紧握住姑母的手,给她擦拭泪水,“姑姑,我不生气了,我知道了,他对你确实很重要。”

  沈珍珠笑着抚摸侄女的脸,“我并不是想当他的嫔妃,我已经三十三岁,再过两年就会人老珠黄,若成了他的妃嫔,过不了多久也就独守深宫了,我刚刚才摆脱这种深宫命运,绝不想再一次陷进去,其实我只是想再生一个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我的后半生都有寄托,都有依靠了。”

  “啊!那监国殿下岂不是成了.”

  沈珍珠狡黠地眨眨眼,“他可是心甘情愿当这匹种马!”

  姑侄女二人对望一眼,一起捂嘴偷偷地笑了起来。

  沈璃搂着姑姑脖子道歉道:“是我不对,误会了姑姑!”

  “你是吃醋了。”

  沈珍珠笑问道:“那位顾公子呢?”

  “我不知道,或许掉进钱塘江了吧!”

  两人都忍不住咯咯笑了起来,沈珍珠搂着侄女问道:“是不是那天晚上,你喜欢上他了?”

  沈璃轻轻点头,“就像姑姑说的,他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安全感,那天晚上,江面上腥风血雨,他紧紧抱着我,保护我,我忽然觉得,成为他的女人,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你说得对,安全感对女人很重要,但你要记住一点,这期间你再喜欢他,也不能轻易许身给他,因为还有王妃那一关,你是代表沈家,代表江南士族,而不是青楼歌女,不能让王妃看轻了你,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沈璃连连点头,“我记住了!”

  一路风平浪静,船队航行顺利,十天后,船队抵达了泉州。

  一早,福建道观察副使兼泉州刺史张平带领福建道各州刺史、长史以及其他官员一百余人,到码头迎接监国殿下到来。

  福建道观察使是陈焕兼任,陈焕也同时出任两浙道观察使,他的官衙在润州江宁县,距离福建道太远。

  所以张平虽然是福建道观察副使,但他实际上是福建道的最高官员,他为此还挂了御史中丞头衔,这就意味着他有弹劾权。

  李邺已经很多年没见到张平了,故人相见格外亲热,张平非常懂人情世故,他见李邺身后还跟着两个女人,但李邺没有介绍,他就不会多问。

  但张平还是给两女准备了专门的马车。

  在众官员骑马簇拥下,几辆宽大的马车向城内驶去。

第1194章 视察泉州

  李邺当天便和福建道各州刺史、长史见了面,举行了座谈,听取大家的想法。

  望着济济一堂的官员们,李邺笑道:“大家的想法和意见我都听到了,大家都反应税负太高,但我可以告诉大家,随着战争渐渐结束,军队的开支会大大减少,税负也会跟着降低,这是必然的。

  我现在就可以承诺各位,从今年开始,附加军税、架间税、骡马税、船税都会废除,商税从一分降为三厘,田税从五税一降为十五税一,户税也会减半,两浙道那边我已经宣布了,福建道这边我今天也是正式宣布。”

  官员们顿时喜形于色,议论纷纷,这几年朝廷不断加税,民怨沸腾,百姓苦不堪言,官员们压力也极大,走在街头会被人指着脊梁骨骂。

  但没有办法,朝廷要开战,北方收不了税赋,只能向南方各州不断加税,现在齐王强势接手了朝廷,不断打击军阀,结束战争,让大家看到了降税减赋的希望。

  这时,福州刺史李承昭拱手道:“殿下,卑职来福州三年,深深感受到了福建的富庶,很多物产就能供应整个天下,茶、油料等等,可惜就是运不出去,如果福建各州能大力发展道路运输,我相信福建道的重要性不会亚于江南。”

  李承昭也是宗室,是宗室中少有的能干之吏,而且能带兵打仗,比较有谋略,李邺也颇为欣赏他。

  李邺点点头,“李使君说得对,福建道不仅盛产茶和油,还有绵,木棉虽然织布差一点,但填充保暖效果很好,如果福建道能大量种植木棉树,那么北方的棉田和麻田就能减少很多,转为粮田。

  另外还有糖料甘蔗,完全可以大规模种甘蔗,然后本地制糖,当然还有药材等等。

  至于道路运输,福建道的出路在海运,到明年初,丹灞水道就开通了,可以行三千石的船只,这就意味着福建道各州特产经过襄阳中转后,直接通过水运到长安。”

  这时,建州刺史李椅举手道:“殿下,说到海运,建州可没有一点优势啊!”

  “我知道建州不靠海,但建州有建阳溪、建武溪、将乐溪,它们合并为闽江注入大海,它们不能航运?”

  李椅苦笑道:“这三条河大部分在山区,有的水段可以航行,有的水段乱石矗立,难以航行,很难整治。”

  李邺笑了笑道:“我记得李刺史出任过陕县县令,应该很了解黄河上的三门峡吧!”

  “卑职当然了解,三门峡一直是关中的心腹大患,整治了一百多年,都没有什么效果。”

  “如果现在李刺史再去陕州,你会发现三门峡的三座巨石只剩下最南面的一座了,水患平息,航运便利,可通五千石货船。”

  李椅又惊又喜,“这怎么做得到?”

  “军队有强大的火器,连丹灞水道都要开通了,何况三门峡,所以李刺史只要向朝廷申请,我保证明年建州的船对也能从水运到海港。”

  一席话让众人心中有了信心,只要能把各种山货都运出去,福建道的货物能充斥长安,那就是看得见的政绩啊!

  和官员们一起用了午餐,李邺随即带着众人出城去参观占城稻试验田,当然,大家并不叫它占城稻,它是从交州过来的,所以叫做交州稻。

  主持交州稻种植的官员是工学中的农学院教授韦清月,他同时也是司农寺新成立的良种推广署署令。

  他带着三十几个学生在泉州成立了研究院。

  众官员来到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交州稻在这里试种了五百亩,和江南不同,泉州这里的稻田种的还是交州稻,连种两季,当然是气候的缘故。

  “启禀殿下,这种交州的水稻非常好,抗旱、适应很强,夏粮亩产达五百五十斤,秋粮估计也差不多,一年的亩产达一千一百斤了。”

  韦清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道:“如果把它在整个南方推广,大唐的粮食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大家都能吃饱饭了。”

  李邺笑了笑道:“江南那边今年也种了三十亩交州稻,韦署令知道吗?”

  “卑职知道这件事,就是不知道结果如何?”

  “还算可以,三十亩有一半的亩产达到四百十斤,还有两亩地达到亩产四百八十斤,但也有十几亩地亩产不行,都只有两三百斤。”

  韦清月点点头道:“这种情况很正常,需要不断适应,不断筛选,五到十年就能稳定下来了。”

  “关中可以种植吗?”李邺问道。

  韦清月苦笑一声道:“关中一直就可以稻麦两熟,不种水稻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农业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是政治问题,如果百姓都能吃得饱饭,谁还会卖身卖土地?统治阶级又怎么兼并土地、怎么蓄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