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就在这时,副将论钦赞来大帐找到他,建议道:“主帅,唐军没有在半路袭击我们,说明他们不想速战速决,卑职建议分兵袭击鄯州,逼他们现身。”
达扎路恭沉吟一下道:“我和你的想法一样,但又略有不同,分兵容易被敌军各个击破,不如集中兵力进攻鄯州。”
“主帅高明!”
论钦赞由衷夸赞一句,又问道:“赤岭那边有情报吗?”
达扎路恭点点头,“刚刚接到探子情报,那边大概部署两万军队,如果大军杀过去,我唯一担心会腹背受敌。”
论钦赞想了想笑道:“我们只是攻唐军必防之处,但并不是真的进攻,一旦唐军主力杀来救援,我们就全力进攻,至于腹背受敌,主帅还怜惜那些天竺军士兵吗?”
达扎路恭顿时反应过来,自己糊涂了,自己的任务就是用天竺人消耗唐军,天竺人战死越多,唐军士兵自然消耗得越多。
他欣然点头,“你说得对,唐军主力飘忽不定,既然知道赤岭有唐军,那就全力进攻赤岭,如果能杀进鄯州,也是好事!”
两人达成了一致,又商量一下细节,达扎路恭当即下令,全军掉头向赤岭方向进发。
………
次日上午,吐蕃大军距离赤岭还有三十里,达扎路恭喝令全军停止前进,派探子去前面打探消息。
达扎路恭毕竟是吐蕃名将,他深知夜里行军最怕偷袭,队伍太长,很容易被骑兵截段包围。
他便将军队列成方阵行军,又不断派探子四处查看,一路上顺利,没有发现唐军踪迹。
这让达扎路恭心中有些奇怪,唐军最擅长夜间偷袭,自己给了他们那么好的偷袭机会,他们居然不用。
其实达扎路恭并不知道,李晟是得到了摄政王的命令,要尽可能多地俘虏天竺人,如果是夜间偷袭,那就会止不住地杀人了。
只有白天作战才是抓俘虏的好机会。
这时,探子传来紧急消息,前面十里外出现了唐军主力,已经摆下了阵型。
达扎路恭原本是想突袭对方的赤岭守军,以兵力占优势取胜,没想到遇到对方主力,显然对方也看透了他的企图,不给他机会。
达扎路恭有点为难了,战还是不战?明知此战必败,还要冲上去,那不是他的风格。
但如果不战,这些天竺士兵又该怎么办?撤退回去半路上全部得饿死。
达扎路恭回头看了一眼黑压压的士兵,一眼望不见头,这可是七万大军啊!
罢了,就执行赞普的命令吧!用他们来消耗唐军。
达扎路恭心一横,挥刀大喊道:“立功就在今天,传令全军列队前进!”
第1294章 一鼓而战
赤岭以南的地势虽然起伏不平,但这里是草原,没有沟壑,也没有乱石嶙峋,可以在这里铺开战场。
七万吐蕃军出现一处低缓的山坡上方,远方数里外的平坦草原上便是唐军主力,列队整齐,装备精良,长矛如林,大旗飘舞,杀气腾腾。
和吐蕃军正好相反,四万唐军主要以骑兵为主,只有少量步兵。
“呜——”唐军队伍中低沉的号角声吹响,队伍闪开,一个巨大的神像缓缓出现,神像高达两丈,色彩艳丽,站在一个大型木台上,被数十头健牛拉出队伍,后面还有各种扮相的小神像,都在一丈大小,约有十几座,也被拉了出来。
这些都是吐谷浑人的泥塑神像,被吐蕃军砸碎得差不多了,只剩下这十几座,被唐军拖了出来。
达扎路恭知道这些神像,应该是从湟水县运来的,当初他为了让吐谷浑人卖命,所以这些神像就没有砸掉,保留下来。
但唐军把这些神像拿出来是什么意思,他却一头雾水。
就在这时,只见天竺士兵纷纷跪下参拜,达扎路恭愣住了,天竺人和吐谷浑人信奉的神都一样吗?
他却不知道,天竺人信奉的婆罗门教有几十万个神,这些神太多了,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尤其这些出身低层的天竺士兵见到神像就会本能地膜拜。
达扎路恭大怒,立刻喝令道:“给我吹响号角,全军杀上去!”
“呜——呜——”
吐蕃军中长长的号角声吹响,这是进攻的命令。
五千吐蕃骑兵实际上是督战军,他们大声喝喊,催促天竺军杀上去。
天竺士兵毕竟都训练了两三年,已经有了本能的反应,当冲锋的号角声吹响,他们也顾不得顶礼膜拜了,纷纷拔出刀,呐喊着向唐军杀去。
山坡上铺天盖地都是奔跑的天竺士兵。
李晟在远处看得清楚,他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吐蕃骑兵只是督战军,不会参与作战,他们在后面一动不动。
李晟当即喝令道:“射火箭!”
唐军士兵立刻向天空射出了九支火箭,只见从后面两侧各杀来一支骑兵,每支骑兵约有万人,主将正是裴琇,他挥舞长枪,率领一万骑兵向吐蕃骑兵杀去。
而另外一支万人骑兵则从吐蕃军和天竺士兵之间穿插过去,将吐蕃军和天竺士兵切断。
达扎路恭大吃一惊,他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图,对方先要把吐蕃军歼灭,但赞普是让天竺人消耗唐军,而不是让他们吐蕃军作战,这样打下去要全军覆灭。
达扎路恭从来不打无把握的战,他当即喝令道:“撤退!”
五千骑兵立刻掉头向东南方向撤退,裴琇率一万骑兵紧追不舍。
另外一万骑兵在由副将张冰泉统领,他们没有追击,而是取出一袋袋火油,用刀戳穿后,扔在地上,火油汩汩流出,很快形成一条长达数里的火油带,一万骑兵留下数十人,其他大军则向吐蕃骑兵撤离方向追去。
如果只有裴琇的一万骑兵追赶,五千吐蕃骑兵会掉头拼命,就算胜了,也是惨胜,用两万骑兵追赶,才有完胜的把握。
七万天竺士兵并不知道后面出了变故,他们依旧在天竺军将领的率领下向前冲锋,他们平时的百夫长和千夫长是吐蕃人,副将是天竺人。
但在最后作战关头,吐蕃人的百夫长和千夫长都撤下了,改由天竺副将指挥,尽管士兵们都懵懵懂懂,什么都不懂,但这些天竺将领却心知肚明,吐蕃军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人看,而是让他们去消耗唐军,就算全部战死,也不会有半点可惜。
明白归明白,但要他们临阵倒戈却很难做到,他们缺少一个天竺人的主将,这也是吐蕃的精明之处,绝不能出现天竺人大将,否则这七万天竺人就会拧成一股绳,再想让他们当耗品,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搞不好七万天竺大军会反噬吐蕃。
七万大军铺天盖地向唐军杀来,还有数百步时,放神像之处轰地燃烧起来,顿时形成了一片熊熊烈火,将神像吞没了。
奔在前面的士兵吓得纷纷停住脚步,就在这时,七万天竺士兵又看到了更恐怖的一幕。
只听一连串惊天动地的爆炸,所有神像突然间粉身碎骨,爆炸声俨如惊雷炸响,爆炸一声接着一声,连续不断,他们身后也燃起了熊熊大火,左边和右边也一样,剧烈的爆炸声在四周此起彼伏。
天竺士兵们闻所未闻,都被吓坏了,所有人都认为他们触犯了神灵,让诸神发怒了,七万天竺士兵惊恐万分,纷纷跪地磕头,向湿婆大神请罪。
这时,奔来一队唐军骑兵,用吐蕃语大喊,“神灵发怒了,放下兵器,可以免死!”
这时,一名天竺将领立刻意识到可以不死的机会来了,他站起身,对身后士兵们一阵大喊,士兵们纷纷放下刀,举起双手,
没有了吐蕃人的督战,又有前面人带头,不想触犯神灵的天竺士兵迅速跟着放下兵器,站起身,一群群士兵举着手向西北缺口方向奔去。
这就是天竺阿三人祖祖辈辈刻在基因里的本性,见到弱者,便一拥而上欺凌,遇到强者,则一個个胆小如鼠,争先恐后逃命。
要不然,王玄策就不会凭着借来的数千尼泊尔军,便能横扫天竺各国,几十万天竺军队被他打得土崩瓦解。
要不然,一千多年后也不会出现三个中国军人俘虏印度一个王牌炮兵营的壮举。
就在天竺士兵全体选择投降之时,二十几里外的草原上正发生激战,达扎路恭见对方只有万余骑兵追赶,他立刻命令全军调转马头和唐军激战。
但激战仅一刻钟,副将张冰泉率领一万骑兵支援而来,两支骑兵前后夹击,吐蕃骑兵大败,死伤不计其数,达扎路恭率领两千余残军南逃。
不料在大非川再次遭到浑瑊军队的拦截,吐蕃军几乎全军覆灭,达扎路恭只带着数十人拼死冲出重围,逃回高原了。
半个月后,在大雪来临之前,七万天竺人战俘被送去了长安。
这批被称为昆仑奴的战俘,很快又将乘船前往江都,在江都稍作休整后,分三批从海路送往泉州,他们将在大唐的海外服五年劳役,五年后他们可以选择,愿意回家乡,大唐将派船送他们回天竺,愿意留下,那么就转变为雇佣工,能拿到每天三十文的工钱,继续当伐木工。
事实上,绝大部分战俘都不愿意返回家乡,就算回了天竺,他们也是低种姓贱民,甚至是不可接触的人。
更大的可能性,他们还是会被天竺的统治者再次卖作奴隶,过着更加悲惨,猪狗不如的生活。
至少在唐朝,他们还能吃饱饭,有衣服穿,有地方住,病了有医生给他们治病。
这些昆仑奴基本上都选择了留在吕宋诸岛,十年后,他们获得了大唐的户籍。
他们中很多人娶了南洋或者天竺过来的女人,从此在吕宋诸岛生儿育女,他们的孩子也成了大唐的海外平民,大多以种田和小商贩为生。
第1295章 废奴初讨
十一月下旬,一场中雪纷纷扬扬落下,将长安城铺上一层晶莹的白雪,瑞雪吉兆,给即将到来的新年和新皇登基带来了几分期待。
这几天,长安街头都在谈论昆仑奴,很多长安百姓还专程跑去城外看了列队从陇右送来的天竺人战俘。
在长安也有不少天竺人,至少有几千人,基本上都以杂耍和行医为生,也有上万名被卖作奴隶的黑人,这些黑人奴隶便被叫做昆仑奴。
这些昆仑奴虽然都长得黑,但人种和来源不一样,有三成昆仑奴是粟特人从非洲战俘中挑选并贩卖到唐朝,他们身材高大健壮,大部分都是替豪门看门或者赶马车之类。
另外七成是犍驮罗商人从天竺买来,再贩卖到长安为奴,这些犍驮罗商人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人,犍驮罗就是伊斯兰堡。
因为这些犍驮罗商人自称是昆仑商人,所以他们贩卖的天竺黑奴就被称为昆仑奴,他们一般在豪门的庄园内劳作。
虽然同样是来自天竺,但天竺杂耍人和天竺胡僧基本上都是种姓第三等级犬舍,而昆仑奴则几乎都是第四等的首陀罗,甚至是不可接触者,也就是天竺贱民,所以长安的天竺人更加瞧不起自己的同胞。
当然,天竺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几十个小国,这些天竺人并没有什么同胞概念。
这两天,朝廷也在讨论昆仑奴,李邺从这批战俘中得到启发,他们可以从天竺招募劳工开发海外领土。
议事堂内,李邺对众高官笑道:“日本和新罗人,我打算用他们开发辽东,那边气候水土和他们国内差不多,他们能适应,但热带他们不行。
吕宋群岛我原本想用南洋的劳工,但我有顾虑,我一是担心他们各自国家会抵触,更重要是,我担心他们会鸠占雀巢,等我们建设好了,这帮南洋人会蜂拥而来,或者说不肯走了,我们辛辛苦苦,却给他们做了嫁衣,这怎么行?”
张立笑道:“殿下怎么就不担心天竺人会蜂拥而来呢?”
李邺笑了笑道:“一是天竺距离吕宋岛太遥远了,只有我们的海船才能劈波斩浪抵达,他们的小船走不了。
其次我们招募劳工一定要找那种家里有妻儿的,他们就一心想着挣钱回家买地盖房子,而不会想着留在吕宋。
第三就是天竺人奴性重,容易管理,比较随遇而安,送他们回去,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回去。”
韦见素问道:“殿下,这七万战俘几年放他们回家吗?”
李邺迟疑一下道:“我看了陇右对七万战俘的调查报告,发现有点难办,这些战俘是天竺北面几个小国的人,被吐蕃入侵抓走,他们不知道自己家乡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自己国家叫什么名字,他们基本上没有出过远门,送他们回天竺,他们也找不到自己家乡,还是一样流落异乡,再沦为奴隶。”
“那殿下打算怎么办呢?”裴遵庆问道。
“所以我考虑等五年后,给他们一个选择,想回天竺,就送他们回去,不想回天竺,就把他们改为劳工,然后找些南洋女子或者天竺女人,给他们安家,如果表现温良,可以给他们大唐户籍,他们子民可以生活在吕宋,成为大唐的海外平民,我考虑我们海外州也需要一些底层百姓,一些粗工粗活也需要有人干。”
韦见素感慨道:“现在我才理解,殿下为什么那么看重人口了。”
这不光是韦见素的個人感慨,这实际上已经成为政事堂的共识了。
所以户税改革才会落实得如此之快,大家发现户税还有另一面的好处,能鼓励生孩子,一对夫妻生两个以上的孩子,全家可以免户税。
单身或者是只生一个孩子,就要缴纳户税,这也有利于促进寡妇改嫁,到了一定年龄,规定是五十岁后,就直接免户税了。
户税改革就和清朝的摊丁入亩一样,将促进人口的大增长,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粮食产量必须要跟上。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