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39章

作者:高月

  一早,李邺率领政事堂的高官们来到西北官道,迎接来自西域的第一批财物,包括拔汗那和石国的财富,以及萨巴赫积累的财富,萨巴赫和他的手下一样,不相信任何人,财富都是随身走,最后被唐军一锅端,成就了大唐的财政。

  这次一共到来三万头骆驼,由三千骑兵护卫,另外还有一千七百名大唐女童,然后还有一名特殊的人物,金山灵的儿子,也就是李邺的庶长子。

  李邺已经收到了陇右观察使裴伽的快信,裴伽是李邺的大舅,他给这个异国的孙辈做出评价,文静单纯、脂粉气略重,好读书。

  这个评价让李邺理解了,金山灵为了掩盖儿子的身份,从小把他装扮成女孩儿,让他和一大群唐朝女童一起长大,完全就是一个贾宝玉类型的长子。

  “来了!来了!”侍卫大喊起来。

  只见一支驼队出现在道路尽头,浩浩荡荡的驼队终于来了,有小官员燃起了爆竹,噼啪作响,虽然火药发明了多年,但从来没有进入民用,依旧是严格保密的军用品。

  在这一点上,李邺毫不含糊,有这么多胡人在大唐,他绝不允许火药流传到西方去,哪怕唐军进入枪炮时代,也不允许西方人开始使用火药。

  包括瓷器和丝绸也是一样,其实不光是唐朝,历朝历代都严禁蚕种和瓷器技术传到西方。

  队伍到来,三万头骆驼都满载着物资,领队官员叫王镇,他没想到天子竟然来了,连忙来到大帐拜见。

  李邺欣然笑问道:“一路顺利吗?”

  “回禀陛下,我们走的是北庭道,一路非常顺利。”

  李邺点点头,又看了一眼一千七百多名大唐女童,很多人都哭成一团,令人唏嘘不已。

  朝廷对她们做了安排,专门在新丰县修建了一座学校,有可容纳数千人的宿舍,让她们先培训半年,然后进纺织工场做工养活自己,如果还没有成年,则继续读书,如果已经成年,在做工的同时,也考虑安排他们相亲,主要是以禁军为主,让一些年纪稍大的禁军先成家。

  第一批大唐女童,还有第二批大唐女童八百人,会在二十天后抵达长安。

  有官员把她们领去了新丰县学校,她们在那里有自己的宿舍,可以好好休息。

  这时,一名官员带进一个年轻的少年,正是李枋。

  李枋很紧张,来到父亲面前跪下,恭恭敬敬给父亲叩头。

  李邺低头恭恭敬敬磕头的儿子,这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又想到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心中升起一起联系,扶起他道:“起来吧!”

  李枋慢慢站起身,身材比李邺低了半个头,李邺见他长得很清秀,脸型和眉眼像自己,鼻子、嘴唇和皮肤都像他母亲,完全看不出胡人的血统,这让李邺很欢喜。

  又笑问道:“你叫李枋?”

  “这是母亲给孩儿起的名字。”

  “不错,这个名字符合我们家族,读过书吗?”

  李枋小声道:“读过,但不是很多。”

  “喜欢读书?”

  李枋点点头。

  “学过武艺吗?”李邺又笑问道。

  李枋又摇摇头,“只学过几套剑法,用来健身,不算武艺!”

  确实有点腼腆,像个女孩儿一样,相信自己母亲会很喜欢,李邺又见帐外有两个小娘子,笑道:“那是你的侍女?”

  李枋不好意思道:“她们和我一起长大,我答应娶她们的。”

  李邺呵呵一笑,“可以!你喜欢,父皇就成全你,先去见见祖父和祖母,然后见一见大娘和其他母亲,不要太害羞,尽管融入大家庭,父皇会安排你继续读书,这两个小娘子就跟着你吧!”

  李枋没想父亲这么好说话,他眼睛一红,哽咽道:“谢谢爹爹!”

  李邺心中唏嘘,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道:“放心吧!你回家了。”

  李邺安排一辆马车,命令侍卫送他去兴庆宫,见太上皇和皇太后。

  李岱和裴三娘已经得到消息,正在宫里等待这个流落他乡的孙子到来。

  回到皇宫,李邺坐在坐在御案前,仔细阅读李成华的第一份报告,第一份报告并不涉及河中,主要以碎叶和拔汗那的见闻录为主。

  当然,既然是正式报告,那么所有见闻录都是真实可信的内容,有据可查,就算是无法核实,李成华也会注明消息来源。

  其中有三则消息引起了李邺的关注,第一则是葛逻禄强占伊丽河谷,被唐军击溃败逃,但他们逃去了夷播海以西,而不是逃回老巢玄海一带。

  这就说明他们的老巢已经被人占领了,从位置和实力来分析,只可能是昆坚部,虽然还有一些小部落,但实力太弱,根本无法和葛逻禄人相比,就算被击败的葛逻禄人,他们也远不是对手。

  这让李邺很精通,如果昆坚部占领了玄海一带,那他们的下一步必然是金山北麓,这可是李邺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他得提前下手了。

  李邺又注意到第二则消息,竟然是关于吐蕃,让他精神不由一振,已经很久没有吐蕃的消息了,没想到这次吐蕃消息竟然是来自拔汗那。

  李邺连忙细看,去年吐蕃两次派特使拜访了拔汗那女王,竟然是商议吐蕃和拔汗那同时出兵,攻打碎叶,拔掉唐军在葱岭以西的唯一据点。

  这就让李邺感到困惑了,吐蕃从哪里出兵?

  他再看下一个关于吐蕃的消息,第三则消息更是让李邺吃了一惊,一支五百人的吐蕃军护卫吐蕃使团三月份前往乌仗那访问。

  这个消息有注明,是乌仗那的商人提供的消息,无法核实真假。

  但这个消息恰好就给了前一个消息注脚,如果前一个消息为真,那么这第三个消息真的可能性就大了。

  这说明了一个严峻问题,吐蕃再一次打通了大勃律到朅师国的通道。

  李邺一阵头大,吐蕃还真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对吐火罗矢志不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次又一次要进入吐火罗。

  其实,李邺和吐蕃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他很清楚吐蕃的意图。

  吐蕃最大的短板就是人口不足,在南诏一下子损失了五万大军后,令吐蕃痛彻心扉,吐蕃四处开拓,都是为了寻找人口资源。

  有了人口资源,吐蕃就有了和唐军开战的底气。

  吐蕃之前是想引进天竺人口,但天竺人口不堪大用,彻底失败,它把目标又转向了吐火罗。

  吐蕃还是想利用吐火罗的人口和唐军对抗,一定是这样。

  这时,侍从在门口禀报,“陛下,韦相国求见!”

  李邺点点头,“宣他觐见!”

  不多时,韦见素匆匆走进来,手拿一本册子,他躬身行一礼,“陛下,户部初步清点报告出来了。”

  “有多少?”

  “白银约两千万两,黄金三百七十万两,金币两百四十万枚。”

  李邺点点头笑道:“超过我们的预期啊”

  “陛下,还有一个有趣的情况,拔汗那的黄金中,居然有一批吐蕃的黄金。”

  李邺并不奇怪,他笑了笑问道:“有多少?”

  “二十万两黄金,都是给吐蕃贵族们铸造的金佛,拔汗那准备作为国礼送给吐蕃,微臣想不通,拔汗那还是大气!”

  “不是大气,是愚蠢,拔汗那女王的愚蠢!”李邺冷冷道。

第1416章 国策为困

  韦见素一怔,不解问道:“微臣没听懂陛下的意思!”

  李邺缓缓道:“拔汗那女王是希望吐蕃出兵占领碎叶,彻底灭了大唐在葱岭以西的势力,二十万两黄金就是她给吐蕃的酬劳!”

  韦见素呵呵一笑,“她不怕吐蕃占领碎叶后,把拔汗那也灭了吗?”

  “所以朕才说她愚蠢,朕并吞拔汗那,而不用南诏方案,就是因为这个愚蠢的女王。”

  “陛下,吐蕃怎么会出现在拔汗那?”

  李邺点点头,“这个问题问得好,朕得到李成华的汇报,吐蕃特使不仅出现拔汗那,还有一支五百人的吐蕃士兵护卫特使出现在吐火罗的乌仗那,说明大勃律和朅师国又被吐蕃打通了。”

  “所以陛下还想出兵大勃律和朅师国?”

  “那是肯定的!”

  李邺负手走了两步道:“这关系到大唐对吐蕃的国策?实际上就是一个‘堵’,我们士兵上不了高原,军队也无法补给,但我们可以堵,把吐蕃堵在高原之上,除了南面天竺之外,其他三面我们都可以把它的扩张之路堵住,把它堵在高原上,年长日久,等气候慢慢变冷,让吐蕃自己衰败下去。”

  韦见素惊讶问道:“陛下认为气候会变冷?”

  “是飞龙告诉我的,他有一些异术,能识天地变化,他说再过几十年,气候就会逐渐变冷,吐蕃高原上很多土地无法再种粮食,吐蕃人口会减少,内部纷争会加剧而,天竺异常炎热的气候他们又适应不了,只要他们被堵在高原出不来,他们肯定会衰落下去,不会再成为大唐的心腹之患。”

  “陛下圣明,但大唐会不会也一样变冷呢?”韦见素又担忧道。

  李邺笑了笑道:“大唐横跨万里,北方的炎热变温凉,但岭南的炎热又变得气候宜人,南北自然会平衡,而且北方真正变冷的是漠北草原和辽东,胡人就会不断南下骚扰,朕也很担心这一点,所以未雨绸缪,抢先打击辽东东胡人,就是这个缘故。”

  韦见素恍然,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微臣这才明白,如此之说,岂不是草原胡人还会成为大唐之患?”

  李邺笑了笑道:“草原胡人什么时候不是中原王朝的威胁?不过对草原诸胡,朕有计划,过几年再说吧!”

  韦见素默默点头,他不再谈此问题,又道:“既然西域金银已到,我们的货币改制方案就需要加快了。”

  “货币改制就烦请相国替朕盯着,另外,李泌派人从福州送来一批用竹为原料造的纸,这几天让文武百官好好评价一下,如果不错,朕就批准在福建道大规模造纸了。”

  “微臣这就去安排!”

  韦见素躬身行一礼走了。

  李邺见时间快到中午了,他惦记西域来的儿子李枋,便吩咐道:“摆驾回宫!”

  裴三娘一直有点担心西域来的孙子会胡里胡气,可当她见到李枋后,立刻喜欢得不得了,对他异常疼爱。

  原因也很简单,李枋完全符合裴三娘心目中儿子的模样,老人为什么喜欢孙辈,因为孙辈让老人重新看到了儿女小的时候,让他们可以弥补一些未尽的遗憾。

  李邺小时候极为粗鲁顽劣,不断闯祸,让裴三娘头痛万分,经常独自抹泪,她就天天盼望着儿子变得文静乖巧、像个女孩儿一样。

  虽然李环的儿子李楠有点这种感觉,但李楠毕竟不是裴三娘的亲孙子,他是宇文螺的孙子。

  而李枋的到来就让裴三娘一下子看到了李邺小时候自己所期待的模样,顿时让裴三娘欢喜得合不拢嘴,这才是她想要的孙子。

  她立刻认了这个孙子,又亲自带着他来皇宫见独孤新月等人。

  李邺回宫时,李枋正在给大娘和一众姨娘以及弟弟妹妹们讲述撒马尔罕的风土人情,他也在大光明寺外住了几年,生活在撒马尔罕的市井中,所以对粟特的风土人情倒是十分了解,说得头头是道。

  这时,一名小宫女跑来,对独孤新月低声道:“娘娘,陛下回来了!”

  独孤新月点点头,又欠身对坐在主位的婆婆裴三娘道:“婆婆,阿邺回来了。”

  裴三娘还是喜欢保留从前的称呼,当然,不是每个媳妇都能在她面前叫阿邺,只有两个人可以,一个皇后独孤新月,她是正宗儿媳,她能叫,还有一个就是清羽,这是她最喜欢的儿媳,清羽也可以叫,只是清羽从来不敢。”

  裴三娘点点头笑道:“你们继续聊聊,我先和他谈谈!”

  裴三娘起身在十几个宫女的簇拥下来到宫外,正好遇到李邺。

  “娘,你怎么出来了?”

  “我有话给你说。”

  裴三娘和儿子来到一边走廊上,裴三娘笑道:“枋儿娘很喜欢,娘一直希望你小时候就像他一样,可惜不提了,邺儿,把他母亲也接过来吧!虽然是胡人,但我可以承认这个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