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48章

作者:高月

  段秀实带他们来到陈列室,迎面是个大木台,木台就像沙盘一样,排列着两军作战,只见有无数泥捏的小骑兵,足有数百个,排列成千军万马的样子。

  另一侧是唐军士兵,有步兵有骑兵,但没有弓弩军。

  “段使君,这是什么?”

  郭子仪指着步兵前面一片圆筒模样的东西问道。

  “这叫蒺藜火筒,又叫霹雳碾,用来对付骑兵冲击。”

  郭子仪点点头,“有点像从前的蒺藜兵车!”

  “对!就是蒺藜兵车的火器升级,等敌军冲来后,用火箭点燃,然后会燃起大火,等敌军骑兵从上面越过时,它会突然爆炸,里面的铁火雷会炸死几百人,杀伤力一般,但它能有效阻止草原骑兵的第一波冲击。”

  “确实比较实用!”

  马璘笑道:“给我准备上千只!”

  段秀实微微笑道:“库存有两千只,你可以全部拿走!”

  马璘大喜,又连忙问道:“还有什么好东西!”

  “再看看这个!”

  三人又来到一张桌前,只见桌上摆放着一只木箱子,箱子上插着密密麻麻的箭矢,郭子仪脱口而出,“牛车一窝蜂!”

  一窝蜂就是一次发射很多支箭弩,用牛拉拽上弦,出现在两汉,因为太不方便而渐渐被淘汰。

  段秀实点点头,“确实是一窝蜂,但它是用火药发射,一箱有八十一支重箭,只需要放在地上打开盖子,然后对准敌军点燃火绳就行了,也不要你们重新装箭装药,直接把空箱子带回来就行了。”

  “这个使用简单,射程多远?穿透力如何?”马璘问道。

  段秀实淡淡道:“没有杀伤力就不会给你们了,射程五百步,草原人的盾牌和皮甲都挡不住它,是对付骑兵冲击的利器。”

  郭子仪点点头,“如果一次发射一千箱,那就是八万一千支箭,只有大唐的国力才能办得到啊!”

  段秀实微微笑道:“还有改良型箭雷!”

  马璘精神一振,“怎么改良?”

  “不用大黄弩了,主要靠铁籽伤人伤马,骑兵弩就可以射出,射程三百步,爆炸后百粒铁籽迸射而出,五丈内无一幸免,关键是淬了剧毒,非常烈,无论人或者马,只要被射中,一炷香内必倒,极为毒辣。”

  “有解药吗?”

  段秀实摇摇头,“无药可解,不要让自己士兵受伤。”

  马璘点点头,“我们这次需要用上!”

  “这是什么?”

  郭子仪忽然发现墙上挂着一个新奇的玩意。

第1431章 真腊协议

  墙上挂着一件细长之物,长约六尺不到,前面是一根铜管,后面用木头雕了长枝型,很方便托举。

  段秀实从墙上取下兵器笑道:“这玩意儿叫枪,准确说叫火绳枪,射程两百步,将来用来取代弓弩,它最大的优点是本钱低,发射一颗小铁丸,比一支箭便宜多了。”

  “可以装备军队吗?”

  段秀实摇摇头,“比起弓弩它使用很不方便,射程也差不多,暂时不装备军队,等我们继续研制改进,等燧发枪研制出来,可以小规模装备军队,现在真的没有必要,弩箭就很强大了。”

  “既然不如弩箭,还研发它做什么呢?”马璘很直率,直截了当问道。

  段秀实微微一笑,“弩箭已经到顶了,但火枪才刚刚开始,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技术,恐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使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方便快捷。”

  三天后,天子李邺正式任命马璘为征北元帅,率十万大军和五万头补给骆驼浩浩荡荡赶往辽东。

  转眼到了十一月初一,大明宫举行了一场比较盛大的婚礼,因为这是大唐皇帝迎娶石国公主,是大唐和河中各国的联姻,政治意义深远。

  婚礼在承天门举行,承天门名义上是门,实际上极为宽广,上面的城楼就是一座宫殿,邀请了大量宾客,包括在长安的五品以上官员,所有外国驻长安的使节,比较著名的粟特商人等等。

  由太上皇和皇太后亲自给他们征婚。

  在热烈、庄重的气氛中,大唐天子李邺正式迎娶了石国公主石千泉为妃,并册封为丽妃。

  长安的粟特人一片欢腾,庆祝大唐和粟特联姻,成为一家人。

  入夜,在蓬莱宫内,由皇后独孤新月主持,举行了一个小型入家仪式,石千泉向正妻皇后奉茶,正式成为了家族一员。

  新房在珠镜殿,这里也是石千泉的宫殿,这里重新进行了装饰,完全按照粟特的风格装饰,颇有异国情调。

  入夜,所有人都退下了,寝宫内只剩下两人,李邺托起石千泉的下巴,将她搂进自己怀中轻吻,一把抄起她的腿弯,进入大帐朦胧的床内,

  在喜烛的照耀下,来自石国的最美丽公主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在迎娶石千泉后不久,十一月初九,一场小雪纷纷扬扬而来,李邺一家人便在皇后独孤新月的带领下,启程前往华清宫过冬了。

  李邺暂时没有前往华清宫,他这几天比较忙,吐谷浑王、思结可汗、真腊女王、三佛齐王子都在这几天齐聚长安,当然只是巧合,不是约好一起来。

  上午,御书房内,韦见素向李邺汇报了真腊女王的情况。

  所有的来访贵宾中,李邺最关心思结可汗和真腊女王,思结可汗的来访关系到联合攻打室韦的计划,而真腊女王的到来则关系到湄公河三角洲的得失。

  之前,李邺已经接到了杜环的详细报告,杜环置换土地的神来之笔着实让李邺赞赏,

  李邺当然不想要林邑国,林邑国基本上都山区,只有沿岸狭长的一点点平原,耕地并不多,这就是林邑国一心想占领南部真腊河口的根本原因,而且百姓普遍都是白眼狼,记仇不记恩,这样的国民李邺不想要。

  他下令占领林邑国只是要它当跳板,方便大唐获得湄公河三角洲的粮食。

  现在杜环用林邑国土地置换湄公河三角洲,简直让李邺心花怒放,他狠狠夸赞杜环一番,下旨赐他紫金鱼袋,奖赏长安五亩宅一栋。

  关键是杜环是用合理合法方式置换了湄公河三角洲,后人就能挺直胸膛说自古以来了。

  所以法理很重要,如果能合理合法合并拔汗那,他也绝不会出兵强占。

  “真腊女王是什么态度?”李邺又问道。

  “回禀陛下,真腊女王认可了置换方案,不过她也提出了几个要求,一个是借道,真腊官员去林邑需要借道我们的地盘,还有货物运输也需要借道,她希望大唐能允许他们顺畅通行,这个问题不大,微臣同意了。

  第二个要求是希望大唐和陆真腊交涉,要求陆真腊北撤,退还水真腊的人口和土地。”

  李邺点点头,“第二个要求可以答应,朝廷派使者前去陆真腊,如果他们不肯答应,大唐军队就直接灭了他们。”

  韦见素又继续道:“就是第三个条件有点难办,他们想要占城港。”

  李邺眉头一皱,占城港是他早就看中的,交州到湄公河三角洲有三千多里,骑马坐车都很不现实,运输走陆路更是噩梦,当然是走海路,但海路三千多里还是稍微远了点,中间需要一个补给港口,而占城港就最合适不过,天然的优良港口。

  “第三个条件不能答应,占城港对我们控制真腊河口至关重要,韦相国和他们谈,用别的条件交换,可以允许他们正常使用占城港。”

  韦见素点点头,“卑职下午就和他们第二次谈判。”

  下午时分,在政事堂内,韦见素和杜环代表大唐继续和真腊女王会谈,协商两国的土地置换事项。

  其实之前他们商谈了很多细节,包括划界,百姓去留分配,两国的从属关系等等,这些都已经明确下来,关键就是真腊诉求中的第三项,关于占城港的归属双方有分歧。

  韦见素缓缓道:“我需要明确一个事实,占城港其实并不是一个合法的称呼,我们也从来不叫它占城港,汉朝时它就被称为日南湾,隶属于汉朝日南郡,后来又属于大唐安南都护府,十几年前大唐国内爆发战争,顾不上安南,日南湾被朱罗国这些海盗占领了,我们夺取日南湾并不叫占领,而叫收复故土。”

  真腊女王伊莲叹口气道:“韦相国的意思,大唐明确不能把占城湾交给我们?”

  韦见素点点头,“真腊可以使用它,没有问题,另外大唐可以在别的方面给予真腊一些帮助。”

  这时,杜环也在一旁笑道:“女王殿下,我也想补充说明一点,日南湾位于林邑国的最北面,距离水真腊很遥远,对陆真腊倒是近一点,但意义也不大,隔着重重大山,如果真腊是想管理占城的百姓,完全可以把占城百姓南迁,我建议真腊国最好把占城夷为平地,彻底抹去林邑国的痕迹。”

  “好吧!让我们商量一下。”

  这次伊莲女王带着右宰相沙翁一起前来大唐,他们回到休息室,伊莲女王叹口气道:“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唐朝不肯把占城湾给我们。”

  宰相沙翁微微笑道:“南面有的是海港,金兰湾就很不错,占城湾给他们也无妨,关键要得到唐朝造船的技术,要不然我们永远只有小船,另外杜使君倒提醒我了,应该把占婆城的百姓都迁到南面来,把彻底占婆城夷为平地,占婆国休想再复国。”

  伊莲点点头,“也只能这样了!”

  两人又回到谈判现场,伊莲提出了自己的条件,“我们可以放弃占城湾,作为交换,希望唐朝传授给我们造大船的技术。”

  韦见素微微一笑,“当然可以,但我说明一点,大唐有明确规定,对外传授造船技术,最多不能超过三千石,我们只能给真腊三千石船只的造船技术。”

  伊莲叹口气道:“三千石对我们就已经是很大的船只了。”

  双方在经过多轮谈判,正式达成了置换协议,真腊用真腊河三角洲置换林邑国土地,置换也包括人口在内。

  李邺作为大唐皇帝签署了置换协议,他正式将真腊河三角洲改名为中南三角洲,设置中南府,将安南都护府改为安南道,包括交州府和中南府,杜环出任第一任中南府刺史。

  同时将岭南道改为广南东道和广南西道,下一步就是要将一部分汉民迁徙到中南府,全力开发交州府和中南府。

第1432章 昆仑之奴

  安仁坊有一座占地约十五亩的大宅,这里便是右卫大将军,原陇右节度使王思礼的宅子。

  王思礼是典型的乐极生悲,原本天子李邺已经决定让他接替独孤烈空出的位子,出任兵部尚书兼演武堂祭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右相韦见素已经和他谈过了。

  王思礼心中狂喜,就在册封的前夜,他喝得酩酊大醉,结果中风瘫痪了,双腿失去知觉,次日政事堂得到消息,一方面派人去探望他,另一方面又及时禀报天子。

  李邺便扣住了已经签署的任命圣旨,立刻派御医去诊治,御医确认王思礼瘫痪了,不能行走。

  李邺便废除了任命王思礼的圣旨,这还是他登基以来,第一份已签署却又废除的圣旨。

  王思礼悲痛欲绝,中风后情绪十分低沉,郭子仪等人登门安抚,再三劝说也没有用。

  或许是心情糟糕的缘故,导致祸不单行,不久,王思礼又一次中风,口鼻歪斜,说话也不利索了。

  大家纷纷预言,恐怕王思礼熬不过今年冬天。

  天空纷纷扬扬下起了小雪,王思礼孤寂地坐在内院台阶上,望着院子落下的雪花,他坐在一张软榻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毯子。

  他身后站着一名皮肤黝黑发亮、身材高大健壮的昆仑奴,叫做桑干。

  大唐的昆仑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天竺的黑人,被犍驮罗的商人卖到长安,还有一个便是大食对埃及战争中抓获的战俘,真正的非洲黑人,也有少量被辗转卖到了长安。

  这两种昆仑奴虽然都很黑,但天竺昆仑奴都是去农庄干活,而大食昆仑奴因为身材高大、体格强壮,往往是留在主人府中当奴仆。

  尽管朝廷已颁发废奴令,准确说是平籍废奴令,但废奴令也分两步走,之前第一步主要是平籍,也就是妓女、乐姬、战俘等等贱籍人恢复为平民籍,以及释放官方奴隶和二十岁以下奴隶,至于二十岁以上奴隶则要求三年内逐步清理完成。

  首当其冲是官员家的奴隶,天子李邺年初下旨,要求各个官员府中的奴隶必须今年六月底之前全部释放为平民籍,可以继续使用,但必须改为雇佣,要给工钱,且不能限制人身自由。

  现在是十一月中旬,已经超过最后期限五个多月,王思礼明显违规了。

  王思礼身后的桑干就是一个从埃及战争中被贩卖来到长安的昆仑奴,他十七岁被卖到长安,被王思礼的府中买下,已经十三年了,可以说对王思礼忠心耿耿,王思礼瘫痪后,他就专门负责背负王思礼。

  这时,王思礼伸手指了指庭院内的一棵小松树,桑干明白主人的意思,小松树上有积雪了,那是一棵观赏松树,不能被雪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