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往事1988 第281章

作者:安静的想

  10%?史蒂夫.凯斯和布兰特,都不约而同的默默心里计算起来。

  aol现在的上网服务是按照分钟计费,如果有2万人做出回应。

  哪怕最后只是每人两个小时的计费时段,那他们就可以回收前面的广告投入。

  但实际上根据aol的统计,大多数用户一旦开通服务后,就很少再会关掉它。

  这些用户贡献的计费时长,远不止两个小时,那可能是一整年的每天半小时。

  所以10%的回应率已经足够惊人了,aol最后赚取的利润,一定远超这点广告投入。

  “ok,我们先进行第一次实验。”最终史蒂夫采纳了迪恩的建议。

  不过他还不忘了对运营总监关照道,“简,尽可能的节省预算,我们需要精确的统计结果。”

  “没问题,我知道该怎么做。”这是简.布兰特的拿手好戏。

  “对了,迪恩,你刚刚说的更彻底的地毯式轰炸,是指什么?”

  难道现在这种直接往目标客户手里寄软盘的方式,还不够彻底吗?

  迪恩微微一笑,“如果仅仅只是杂志和邮箱,那还不能算是地毯式轰炸。

  不过等这两周的结果出来再说,我最近都会在华盛顿。”

  现在是七月底,迪恩准备待到八月或者九月再回西海岸。

  正好他可以陪一陪米兰达和小罗伊,而与此同时,aol这里也开始施行软盘行动。

  在简.布兰特的操作之下,第一批3.5寸装有aol客户端的软盘开始寄出。

  它的总量甚至比20万份多了一点,算上硬件费用和杂志社的广告费,每张磁盘的成本差不多1.19美元。

  这个成本并不算高,因为单买一张空白盘的价格也要几十美分。

  简.布兰特批量性的采购降低了它们的单价,最后aol支出的总成本在25万美元左右。

  这些磁盘开始密集的出现在杂志封面,报纸杂志夹层和人们的邮箱里。

  两周之后,根据aol那里反馈的数据,用户的回应率是13%!

  这比迪恩乐观的预计还要多,史蒂夫.凯斯和简.布兰特更是震惊的无以复加。

  如果每20万份软盘,就能为aol换来2万6000名用户,那还犹豫什么?

  25万广告费比起这些用户最后贡献的收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于是在紧急拨打了迪恩的电话后,aol又准备开始新一轮的软盘投放。

  这一次会议迪恩把地毯式轰炸的全部秘诀都教给了aol,当然史蒂夫.凯斯也答应了他一些条件。

  比如在最新版本的aol客户端上,将普莱斯列表放到推荐频道首页。

  这是aol第一次引入外部网站,显然迪恩的营销秘诀并不是免费的。

  至于效果如何?看看东海岸这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就知道了。

  除了之前的杂志、报纸、邮箱,aol的软盘开始全面登场。

  人们早餐打开的盒装麦片,在航班途中领到的飞机餐。

  超级碗比赛开场前的观众席座位,甚至在冷冻牛排的包装盒里。

  这些美利坚民众生活日常息息相关的边边角角,几乎都能找到印刷着aol徽记的3.5寸软盘!

  “把工具盘插进你的pc,来试试真正的‘美利坚在线’吧!”

  一时间,这句广告词几乎出现在弗吉尼亚的每一个角落。

  什么是地毯式轰炸?这才是真正的地毯式轰炸!

  按照迪恩当初对史蒂夫.凯斯他们的预期,aol在今年底用户将突破100万名。

  明年这个数字至少还要再翻两到三倍,然后彻底超越美联网,成为北美第一大网络运营商。

  这个目标并不激进,因为根据cix联盟的统计,美利坚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800万。

  aol想拿下其中20%的市场,应该并不难。

  甚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aol夺得的先机,它的用户增长也会呈现爆炸式上升的趋势。

  此外迪恩还建议史蒂夫他们,考虑用cd来取代软盘。

  毕竟cd的成本才十美分左右,软盘比它贵了好几倍。

  只不过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电脑都使用了windows 3.1系统,所以软盘依旧是现在的主流。

  看着aol的推广如火如荼的进行,迪恩却暗暗叹了口气。

  可惜现在浏览器还没有取代这种传统的上网方式,否则该头疼的就是aol他们了。

  因为现实一点来说,即便aol不断扩充其内容疆域,显然它和正蓬勃发展的“网上冲浪”是两种概念。

  点击站内标签不断跳转页面的浏览体验,最多也就是在按摩浴缸里享受人工造浪的自娱自乐而已。

  再看看无拘无束的浏览器呢,一个单凭点击就能不断开启新世界的平台意味着什么,已经不言而喻。

  没有限制你浏览的网页,也没有把内容框定在一个区域内,它完全自由。

  浏览器,注定是划时代的产物,它打开了真正的互联网。

  在东海岸磨磨蹭蹭待了两个多月后,迪恩终于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飞回了西海岸。

  只不过刚刚落地的他,就接到了很多本地朋友的投诉电话。

  投诉的是谁?投诉的是瓦伦丁,这家伙办事的手法也太糙了些。

  (早期的aol客户端,在线内容都由aol推荐。)

第301章 进击的比特

  “抱歉,巴拉姆,比特并没有抽干苹果人才库的打算。

  我想这其中有点误会…是的,我保证。”

  挂断手中的摩托罗拉,迪恩无奈的叹了口气,这样的电话他已经接了好几个。

  而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询问迪恩,比特公司到底准备干什么?

  好吧,事情还要从上次瓦伦丁把约翰.钱伯斯挖走说起。

  当时迪恩答应了放钱伯斯走,但前提是瓦伦丁帮他找到替代者。

  顺便比特正在筹建消费者事业部,其中的高层也一并委托给了他。

  然后在迪恩去东海岸的几个月,瓦伦丁就开始到处挖人。

  挖人也就罢了,他还专吃窝边草,首先瞄准的对象就是硅谷的中坚力量。

  惠普、英特尔、苹果…这些公司被他挖了个遍,并且下手速度非常快。

  不是没有人对瓦伦丁提出抗议,但都被他用比特公司搪塞过去了。

  这不现在大家都不乐意了,直接把电话打到了迪恩这里。

  措不及防的迪恩,还没怎么了解事情的经过,就在不停的道歉。

  虽说加州没有竞业协议,但瓦伦丁也太直接了一些。

  仗着比特公司最近的市值刚刚突破百亿美元,以及筹建消费者事业部会释放一定的股票期权。

  瓦伦丁拿着这些条件去挖人几乎无往不利,比特公司现在正如日中天。

  这样一家年轻,市值又快速增长的公司,对硅谷的人才而言是极大的吸引力。

  但挖人是痛快了,却也惹得这里的同行很不满。

  甚至本地报纸都在报道这件事,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些风险投资人扮演着黑武士的角色,引诱无辜的年轻工程师和管理者上钩,这就是风险资本的阴暗面。”

  对此瓦伦丁振振有词,“我们又没有用袋子套住他们的头,然后把他们拖出公司。

  一切都是他们心甘情愿的,这总不能怪比特公司开的条件太好吧。”

  从凯特琳递来的报纸上看到这些内容后,迪恩顿时感到头疼。

  合着这家伙得罪人的时候,还不忘了打上比特公司的名号。

  没办法,迪恩只能掏出电话拨给瓦伦丁,让他注意点。

  不过说到新部门的筹建,迪恩回到公司后,特地查看了事情的进展。

  得益于瓦伦丁的快速出击,消费者事业部的中高层骨干基本已经到位。

  比特公司再招一些程序员,差不多架子就算搭起来了。

  算算时间已经是十月份,如果想在明年完成“toktok”项目,那么现在就可以进行前期的规划。

  想到这里,迪恩从办公桌的抽屉里取出一份资料递给安娜。

  “这是新项目的设计要求,把它交给托马斯,让他制定一份开发计划。

  下周我会召开消费者事业部的第一次会议,到时候我们再详细讨论它。”

  “好的,boss。”安娜接过文件,匆匆走了出去。

  因为担心比特这里的员工,把“toktok”项目当作简化版的teams来开发。

  迪恩提前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都写了下来,toktok和teams的区别在于,它不需要那么严肃。

  虽然两者的文字传输功能,核心技术上大差不差。

  但这是两种软件,它们面对的使用群体不一样。

  teams追求简洁大方,ui设计方面符合办公室审美。

  比如界面的配色多以深蓝色和浅灰色为主,功能模块的布局四四方方,有一种“商务风”之感。

  但toktok不一样,它的用户群体是更鲜活的消费者。

  所以功能可以简单,但ui必须美观、灵动。

  去掉深蓝、浅灰这样的冷配色,改为更容易让人心情愉悦的暖色系或者素色系。

上一篇:藏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