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静的想
“狗屎!”看着格伦离开办公室,克拉克愤怒的把文件摔在了地上。“这群吸血鬼,他们总有一天会被自己的贪婪埋葬!”
格伦.米勒是梅菲尔德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他也是第一个支持克拉克创办硅图公司的风投。
然而资本的贪婪从来就是冷酷无情的,作为创始人,如今克拉克只拥有硅图公司3%的股份。
剩下的那些全部被以格伦为代表的风头公司拿走了,现在他们已经不满足这些,他们还想拿走克拉克手中的权利。
第113章 涟漪
12月20日,圣诞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周,也是80年代末的尾声。
这一天加州这里的节日氛围已经肉眼可见的浓郁,橱窗里的圣诞树、圣诞老人服装、长筒袜等都被摆在了显眼的位置。
超市里也挤满了推着购物车,挑选圣诞礼物的成年人。孩子们一个月前就在盼着这个节日,无论今年收获如何,至少要让他们过一個开心的圣诞节。
鲍勃.梅特卡夫也有这样的打算,虽然他现在已经贵为3com(思利康姆)的创始人兼董事,但孩子们的圣诞礼物他依旧准备亲自挑选。
不过在那之前他还需要完成,今年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最后一份工作,陪梅菲尔德的风险投资人共进午餐。
说实话梅特卡夫并不喜欢那些唯利是图的风险投资人,尤其是在3com融资的那一阶段。西海岸的投资人拼命压价,东海岸的投资人则把他耍的团团转。
但当3com顺利上市后,梅特卡夫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渐渐养成了每周和投资人共进一次午餐的习惯。
虽然那些家伙很讨厌,但不得不说他们的消息很灵通,梅特卡夫总能从他们口中获取最新的内幕。
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娱乐八卦,亦或者是政治丑闻,这些风投的鼻子比狗还灵。
对着镜子打理好自己浓密的棕红色头发和胡须,又换上他酷爱的乐福鞋,梅特卡夫很满意自己“维京人”的形象。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北欧血脉,他甚至标榜自己为“美利坚维京人”,以及“右翼嬉皮士”。
这一切都是为了向媒体展示独属于他梅特卡夫的个人风格,就像乔布斯的“非同凡响”一样。
在硅谷一个成功的企业创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营销形象。有的人选择“书呆子”作为自己的标签,有的人则努力营造自己富有魅力的个性。
经过了融资、风投、上市过程中一系列的斗争,现在梅特卡夫也不再是那个为技术痴迷的理想型工程师了。
“沃利,你是在我登上圣诞节假期航班前,最后一个共进午餐的合伙人。”进了山景城的一家意大利餐厅,梅特卡夫熟门熟路的找到了他们的老位置。
“我想我该为此感到荣幸,鲍勃。”沃利.戴维斯放下手中的杂志,起身给了梅特卡夫一个热情的拥抱。
“怎么样伙计,最近能顶的住思科的攻势吗?我可不想瓦伦丁那个家伙,每次都在我面前得意洋洋的炫耀自己独到的眼光。”
沃利.戴维斯是梅菲尔德风险投资公司的高级合伙人,他也是在3com融资时,第一个为梅特卡夫开出支票的人。
“我承认他们的产品有可取之处,但3com才是以太网的发明者,我们有先发优势。”梅特卡夫坐下后信誓旦旦的给出自己的保证,“思科甚至还没上市,他们离我们至少还差一个硅谷的距离。”
“你总是这样自信,鲍勃。但别小觑了他们,思科在明年第二季度就会上市。那时候他们将会获得足够多的资金支持。”
沃利作为风投,他对市场的风向更为敏锐。思科的上市计划他已经知道的七七八八,至少有五家大型机构在为他们的股票承保。
还没上市的思科就已经在路由器领域,对3com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如果他们融资成功,那么无论是研发还是管理、运营都将势必有大的进展。那时候3com面对的就将是实力更加强大的思科。
显然梅特卡夫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必须给投资人足够的信心。“沃利,3com即将推出新一代的高端路由器,我们不会让思科有可趁之机。
另外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在开发更多种类的以太网适配卡,这有助于我们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最好是那样,你知道的鲍勃,市场都在盯着我们。如果不想3com的股票一泻千里,那就拿出实际的行动来,哪怕仅仅是一个信号,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沃利不关心3co签署的股票限售协议即将到期。
如果势头不妙,第一个抛弃梅特卡夫的人,一定是此时坐在他面前的沃利.戴维斯。
其实3com的起家产络交换机以及各种以太网适配卡,奈何随着越来愈多的私营网络出现,现在路由器市场反而后来者居上。
尤其是高端路由器市场,它的利润丰厚,主要客户也是政府部门、铁路系统、邮政系统、民航系统这样的超级群体。
所以尽管3com在路由器领域没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但无论是梅特卡夫还是其背后的风投机构,都不愿意放弃这项利润丰厚的业务。
但梅特卡夫心里知道,思科在路由器领域一定会对3com造成极大的威胁。偏偏他现在只能看着思科壮大,什么也做不了。
心烦意乱的梅特卡夫突然觉得自己钟爱的意式咖啡也没那么香了,目光扫过,突然他被摆在沃利面前的杂志吸引了注意力。
“《全球概览》?他们又出新的一期了?”梅特卡夫来了兴趣,他也是这本杂志的拥趸。
沃利翻过杂志的正面,露出了被设计成圣诞节日风格的封面。“是它的圣诞增刊,这一期主要是对最近一年新出现的产品、公司做了盘点。”
沃利也是《全球概览》的读者,这本杂志侧重科技行业,偏偏又写的通俗易懂,这非常适合他们这些对技术一知半解的风险投资人。
见到梅特卡夫感兴趣的目光,沃利索性把杂志推到了他的面前,或许对方能为自己做一些技术前景方面的讲解。
接过杂志的梅特卡夫第一眼就被封面上,硕大的“teams”标题吸引了目光。
在标题之下是分散着西装领带的简约卡通人影,从相互之间的关系看他们应该是同属一个组织。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卡通人影的头顶上方,有一个链接所有人的聊天框。
一条条的文字信息以及通话记录填满了大半个聊天框,页眉上teams的logo颇为引人注目。
整个《全球概览》的封面大半都留给了它们,任何一个看到这本杂志的人都不会忽略封面上的内容。
“革命性的即时通信软件?办公软件领域的新大陆?”
“一款主打即时通信的聊天软件,我感觉有些言过其词了。”沃利旁若无人的用刀叉切割着碟中的牛排。
“明明有免费的柏拉图系统可以用,我为什么要花钱?还有鼓吹的语音通信功能,内部电话同样是免费,我为什么也要花钱?”
沃利费解的摊开刀叉,“不知道这是哪个傻叉的主意?我敢肯定他们一定是想骗投资人的钱!”
听着沃利的抱怨,梅特卡夫却没急着下定论。他是理工科博士毕业,也是技术出身。
在沃利看来很鸡肋的功能,往往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做基础。
梅特卡夫翻开《全球概览》杂志,在前面彩页的第一篇就是介绍这款teams软件的文章。
开头关于即时文字信息的介绍并没有让梅特卡夫有什么惊艳之感,毕竟柏拉图系统早已经存在。
teams虽然做了改进,但也只能算是设计上的小技巧。不过看到接下来的内容,梅特卡夫就被吸引了注意力。
“神奇的文件传输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取代了电子邮箱和软盘的作用。你能想象把电子表格直接复制粘贴到聊天框,然后像发送文字信息一样,把它们发送给对方吗?
这一切就像在使用word时进行的操作一样,我惊叹于这款软件极致简单的操作方式。我的太太对计算机几乎一窍不通,但她竟然能在没有求助我的情况下,成功拨通了一次语音呼叫。
上帝啊,如果所有的软件都能设计的这么简单,那么任何一个没有相关背景的普通人,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哦对了,说到语音呼叫,这又是一个颠覆性的设计。人类第一次脱离电话,使用计算机完成了语音沟通。
虽然它现在的局限性还很多,但我相信这是革命性的一步。未来这来这种网络语音通话技术,一定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最后分享一个小小的私人发现,利用特定的硬件辅助,teams能帮助你免费的和好友进行不限时长的语音交流。”
接下来就是杂志的撰稿人讲述怎么搭建私人局域网,然后利用teams建立链接的科学小知识。
这部分内容只有电子发烧友才能看懂,当然《全球概览》的读者本身就是科技爱好者,这对他们而言或许不是什么难题。
最后刊登在teams软件图片旁的,还有比特软件的联系方式以及某家电子商店的地址。这是《全球概览》产品目录的一部分,杂志社会对每件产品评论,然后提供商家的联系方式。
当然那家名叫“电脑小铺”的电子商店,是出自杂志社的主编之手,美其名曰软件的唯一实体销售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广告方式,当然迪恩的一万美金主要体现在封面和最前面的彩页部分。
看完了关于teams的介绍后,梅特卡夫和沃利完全相反,他对这种即时通信软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沃利,我想试试它?”梅特卡夫指着《全球概览》杂志的封面道。
“什么?”沃利以为自己听错了,这款软件在他看来没有任何市场前景。
“我的直觉告诉我,它或许能和3com产生一定的关联。但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试试。”软件配上硬件,梅特卡夫脑海中已经有了模糊的概念。
第114章 蝴蝶振翅
《全球概览》杂志几乎是硅谷科技工作们必读的一本期刊,虽然它发刊的日期不固定,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宣传渠道。
但当圣诞节增刊摆放进橱窗、书架、甚至便利店时,它依旧被发现这本杂志的白领们毫不犹豫的放进了购物车。
五美元的售价几乎学生都能负担的起,尤其是在金州的硅谷,这里盛产有钱人。
所以迪恩赞助的五千本杂志有大半投放在了湾区,剩下的则发往了旧金山和圣何塞附近。
现在看到这本圣诞增刊的不仅仅是梅菲尔德的投资人和3com的创始人,它还被摆在了硅谷其他高管的办公桌上。
比如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安迪·贝托尔斯海姆,他正在和mips公司的约翰.轩尼斯等人进行私下的会谈。
mips公司是一家芯片设计商,太阳微系统公司是它的客户之一。巧的是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年龄相近,且都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当然他们今天不是谈生意,而是在讨论mips公司的首次ipo。这种大概率会带来巨大收益的上市活动,作为校友当然彼此互通有无。
不过在闲聊的间隙,当约翰.轩尼斯翻弄着手中的《全球概览》杂志时,安迪却被那醒目的封面吸引了注意力。
“等等约翰,我好像看到了有些熟悉的东西。”
“what?”约翰.轩尼诗顺着他的目光,把杂志翻了过来。“你说的是这款名为teams的软件?”
“teams?对,就是这个名字!”安迪突然想起来了,“约翰,就在几天前吉姆说他发现了一款有意思的软件,如果我没记错的它的名字就是teams。”
安迪因为忙着年尾的事情,他还没来得及去克拉克的硅图公司。现在突然看到杂志的封面,才想起了克拉克之前的邀请。
听完了安迪的讲述,约翰眼中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目光。“我本来以为这只是柏拉图系统的改进版,但吉姆说它有意思,或许它确实是个惊喜?”
“吉姆已经在公司安装了这款软件”安迪朝约翰点点头,“挑个时间去看看?”
“现在?”约翰合上杂志,不确定的问道。
“嗯哼~反正都在硅谷,十分钟的事。”
因为《全球概览》的报道,teams已经渐渐在硅谷之中泛起涟漪。媒体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程序员之间的口口相传就是口碑发酵的第一途径。
而作为这期增刊的亲自操刀之人,凯文.凯利并不满足于teams现有的宣传。别忘了,他可是和迪恩签了分成协议。
能不能利用这次机会大赚一笔,那就看他凯文怎么为自家儿子的电脑店做宣传了。
虽然《全球概览》杂志中已经出现了“电脑小铺”名字,但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凯文知道杂志的主要受众是办公室白领或者高管,他们如果有需求大多会直接联系比特软件。
那些真正愿意光临电子杂货店的人,大多数是电子爱好者。他们或许会关注《全球概览》,但这有一定的机率问题。
所以琢磨了一番后,凯文准备去网络爱好者最著名的bbs论坛,全球电子链路(well)上做一番宣传。
巧的是这個bbs的建立者之一,同样是《全球概览》的创始人布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