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之儒家小师叔 第105章

作者:不落骨

  “是寡人怠慢了,忘了你们都是行伍出身,喝酒不喜欢这种推杯换盏,寡人和你们一起去如何?寡人也想看看军营中的样子。”

  王翦蒙武几人伱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搭话。

  嬴政看出来他们的想法继续说道

  “今天没有大王,只是一个秦国人想要看一看我大秦军人,感受一下大秦军营生活。”

  “若是如此,大王可与我们一起同去。”子游说道,不让嬴政去肯定不行,嬴政这么说了去也就去了。

  “好,你们也别称呼我为大王了,叫我赵统或者赵校尉好了。”嬴政说道。

  听到嬴政都开始自称我了,这些武将才松了一口气,跟着子游和嬴政前往了咸阳城外的军营,此时的军营中喧哗不断,喧哗声在咸阳城门口都能听到,篝火照亮了整个军营,军营的巡逻和看守任务由咸阳禁卫和羽林军接替了,这才让这些人可以好好放松一下。

  子游等人来到了军营之后,士兵们没注意到,他们一伍围在一个篝火旁,大声的开着玩笑和拼酒,还有一伍和另一伍之间的拼酒和掰手腕等比赛,几个校尉坐在一起说着话拼酒,但是看到子游嬴政等人来了之后,原本的醉意顿时消失,刚想对着嬴政行礼,就被嬴政制止了。

  “今日没有大王,大家都随意一点,叫我赵校尉就行。”嬴政说道。

  几个校尉你看我,最终只能点头然后给几人拿出来垫子和桌案,桌案上没有酒杯,而是一个个碗,其中一个校尉操着一口雍城话说道

  “赵校尉见谅,酒杯那东西不适合我们这些粗人。”

  身旁的校尉踢了他小腿一下,示意他不要多说话。

  “无事,我也不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小时候能有一个完整的好碗都要高兴半天呢。”嬴政端起手中的碗将其中的酒一饮而尽,他幼年在邯郸的日子可谓是人间炼狱了,赵人将长平之战的仇恨转嫁到了他的头上,他和赵姬的住处每天都有人来找事,看护他们的护卫根本不管那些人,只要他和母亲的生命安全没有危险,这些护卫看都不看的。

  众人也是端起酒杯开始喝了起来,子游、嬴政、蒙武和王翦四人坐在一起边喝边说着话,周围的李信、杨端和、冯毋择以及白亦非也是交谈着说着话,至于其他的校尉则是偷偷的跑到了另一个篝火加入了进去。

  “果然这里的热闹氛围要比宴会好多了。”嬴政说道,听着四周的喧闹和欢笑声,嬴政觉得格外的舒服。

  “军队中的都是一些粗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礼仪,身边的都是同生共死的袍泽,都会把自己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蒙武说道,相较于宴会上的氛围,他也是喜欢这里。

  “老师跟你们说了藏兵谷和军魂祠的事情了吧?”嬴政问道。

  蒙武和王翦点头,子游说道

  “已经完工了吗?”

  “是的,已经完工了,藏兵谷已经打造好了,至于军魂祠,我和大臣们商议过了,觉得军魂祠这个名字不太好,重新商议之后定为了护国祠,由军械坊打造出来的一个高达十丈,宽三丈的石碑,上面以玄色打底,朱红为名,将历代国君、为秦国做出贡献的大臣名将,以及为秦国对外征战战死的士兵的名字,他们的名字或许已经找不到了,但是他们的番号还记录在册,可以将其番号刻上代替。

  不仅仅是军队中,任何为秦国做出贡献或者为国事而死,都会被记录上去,与国同祭。”嬴政说道。

  这么考虑也是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整个秦国的凝聚力,大臣们可比武将士卒更看重这个,文官求得就是一个名,一个青史留名,若是登上了这个他们何愁不会青史留名,同样的也是为了平衡朝堂,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必须是平衡的,一旦有一方过于强大就会导致穷兵黩武或者国家战力不足的局面。

  “如此更好。”蒙武和王翦齐声说道。

  若是将以前已经取代的番号刻上,让之前战死的士兵们也享受祭祀和血食更能彰显秦国对士卒们的重视,至于将文官的名字刻上他们也没意见,大家都有功劳自然可以。

  “这次战死的士兵有三千二百八十七人,都已经记录在册了。”子游说道。

  “嗯如此就好,到时候寡人与老师以及诸位将军将这些牺牲的士卒们亲手刻上。这件事等到后天祭祖结束后再在大朝议上提出,确定为政策。”嬴政说道,他已经想好将这件事当做一个传统传承下去,这样不仅可以让君王更加铭记这些为秦国大业牺牲的士卒,也能给予士卒们最大的鼓舞和荣耀。

  “这些人的抚恤正在安排,还请赵校尉派人专门监督,防止有人在抚恤上面弄虚作假,寒了战死士卒家人们的心。”子游说道。

  说到抚恤的事情上,王翦和蒙武也严肃了起来,他们也担心这件事,在军饷和抚恤上弄虚作假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前例,他们都极为厌恶这件事,将士在外拼死征战,战死之后还要被人将抚恤贪污,让家人受苦,这是任何一个军人都无法容忍的事情。

  “我知道,这件事我会让人严格监督的,赵高,这件事就交给罗网了,任何人敢对抚恤动手的,直接当场拿下,族诛,我要让他们知道我大秦将士不可辱。”嬴政说道。

  “诺!”赵高拱手说道,这可是一件美差,其中的功劳很大,自己要是做好了这件事相当于和军方打好了关系,赵高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来对待这件事,若是真有人敢伸手,赵高不介意将其活剥了。

  “关于他们的遗孤,或者有意入军的孩子,已经让羽林军登记在册了,遗孤直接让羽林军收养,他们有意入军队的,羽林军会给他们家庭一个名额,等到了年纪可以直接加入羽林军进行训练。”嬴政说道。

  羽林军是他的亲军,从战死军人的后代中选拔是已经确定的,这些人是光禄功勋的后人,他们对秦国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们也有着身后家庭的支持,资源也是其他人没有的。

  “这件事可以让国尉商议看看最终的人数。”子游说道。

  其他人点头,随着商议的事情一件件结束,众人的酒都喝下了不少,嬴政的脸上也挂着一丝醉意,整个人看起来已经有些晕了,赵高和盖聂见状也不再和剩下的人喝酒,扶起了嬴政,嬴政和众人说了一句之后便离开了。

  众人见状想要行礼,但是被嬴政阻止了。

  嬴政走出大营之后瞬间清醒了,看着身后热闹非凡的军营眼中不由得流出一丝羡慕,嬴政知道自己留在那边只会让其他人放不开,已经体验了一下,就可以离开了,他是秦国的王,未来天下的王,孤独是注定的,所以这份喧闹注定是不属于他的。

  在嬴政走后,原本还有些拘束的众人,当即放开了,虽然嬴政说了不用拘束,但是他们谁敢真的不拘束,嬴政始终是君王,他们是臣子,要是真的把君王的话百分百当真,那天他们就该死了。

  顿弱甚至都把身上的甲胄卸掉了,露出了精壮的上身和李信开始掰手腕,白亦非和冯毋择两个人则是在拼酒,四人的比拼吸引了不少士兵的围观,纷纷在一旁高声助威。

  嬴政回到秦王宫的时候,赵姬身边的寺人拦住了他们。

  “太后有什么事情?”嬴政问道。

  “启禀大王,太后在甘泉宫设置了家宴,王后、太子以及诸位皇子妃嫔们都在。”寺人说道。

  “那就去甘泉宫吧。”嬴政说道。

  嬴政来到甘泉宫的门外时,里面的喧闹声传了出来,现在的嬴政虽然有些子嗣但也不多,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两个儿子是他的王后所生,也就是扶苏的母亲,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是两位妃嫔所生,王后和妃嫔都是亲同手足的姐妹,相处起来十分和谐,嬴政后宫的事情也都是他们三人一起在努力。

  嬴政推门进入之后,众人的喧闹一停,正在笑着的赵姬对着嬴政招手说道

  “政儿快来,就差你了。”

  听着赵姬喊自己政儿,而不是大王,嬴政先是一愣,随后笑着走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下,笑着对赵姬说道

  “让母亲久等了,刚才和老师去了一趟军营。”

  “现在也不迟,刚才扶苏正在给哀家说着在乡间的故事,这个孩子竟然被大鹅吓哭了。”赵姬笑着说道。

  周围的孩子和妇女一样笑了起来,扶苏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嬴政看着扶苏也笑了出来说道

  “倒是有意思,我当初不也被邻家的黄狗追着咬吗?”

  听到嬴政说这件事,所有人都暗自松了一口气,她们也怕嬴政端着大王的架子不好放下,所以大殿之内除了她们之外没有其他人,但是现在看来一切都没有浪费,嬴政也放下了架子。

  众人也是说笑着,说着最近的趣事和扶苏几个孩子的学业,热闹非凡看起来不像是帝王之家,而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大殿外的寒风被挡在了温暖的烛光之外。

  此时王师府上,雪女、焱妃、惊鲵和焰灵姬看着少司命。

  “少司命,你怎么到这里了?”焱妃说道,她当初回到阴阳家的时候少司命还没有继任,还是五灵玄同,她还指点过少司命阴阳术。

  少司命运起内力用树叶在地上形成了一行字,交代了事情的经过,众人这才明白,少司命是被子游抓了。

  “小依因为功法的问题,不能开口说话。”焱妃解释道。

  众人看向少司命的眼中多了一丝柔和,雪女给少司命倒了一壶茶,开始问东问西,少司命只能不断的用树叶回答她们,众人也为少司命收拾了房间,让她先住在这里,等到明天子啊安排其他的。

第200章 ,朝堂平衡和科举

  第二天,子游悠悠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昨晚的庆功宴,到最后就变成所有人灌他一个人了,哪怕是宗师也顶不住这么多人一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子游已经醉倒了,营地内到处都是横躺着的兵卒,校尉和将军们也都倒下了,王翦和蒙武两人昨晚就被扶走了。

  子游揉了揉头疼的脑袋,迈步走出了大营,至于这些醉倒的士兵,会有人来看着他们的,昨晚的巡逻士兵可不仅仅为了戒备,更多的是为了防止士兵们醉酒闹事,都是一群武人加上酒精的刺激难免会做出冲动的事情,还有就是第二天的清理营地。

  走出大营之后,墨鸦架着马车早已在此等候,作为一个合格的马夫,墨鸦深知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道理,所以昨晚上并没有喝多少酒,一直留着清醒等到第二天驾车送子游回去,毕竟昨天墨鸦有着不少的事情要做,送少司命去王师府,送陈平去招贤馆,陈平虽然是子游的弟子,但也得走过程。

  子游回到王师府之后,众人正在吃饭,看到子游回来之后,雪女给子游端上了早饭,宿醉之后喝上一碗粥让子游感到格外的幸福。

  “太难受了,再也不和他们喝酒了,上百个人轮流着灌你。”子游揉着头说道。

  “你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惊鲵说道,随后去厨房端来了一碗解酒汤,这是昨晚就准备好的,但是子游并没有回来,刚才又热了热。

  子游接过解酒汤喝了两口放下了,看着坐在焱妃身边的少司命说道

  “你们都认识了吧?这段时间小依就住在这里,我倒要看看东皇太一怎么救人。”

  “他出手了?”焱妃诧异的说道。

  “没对我出手,玄翦去追月神的时候和东皇太一交手了,最后是冯毋择和白亦非带着大军到了才把东皇太一惊走。”子游说着从怀里拿出了那块沾血的黑布。

  焱妃看着这块黑布当即知道这是东皇太一的,看着上面的血渍也没有什么意外,如果大军都拿东皇太一没办法,那么东皇太一早就不会这么畏畏缩缩的暗中行事了。

  “我接到了阴阳家老东皇阁下的密令,他们希望能够和伱联手。”焱妃拿出了一块写着燕国文字的布说道。

  “上一代的东皇太一没死?”子游诧异的问道,他以为上一代的东皇太一早就死了呢,要不然也不可能让现在的东皇太一把阴阳家搞成这样。

  “没有,东皇太一当初击败了上一代的东皇阁下,他掌握了阴阳家,而东皇太一是老东皇阁下养大的,所以没有杀害老东皇阁下,老东皇阁下从此隐入阴八脉,一直在燕国碣石宫闭门不出。”焱妃说道,这是阴阳家的秘辛了,当初她也是去碣石宫突破宗师的时候才发现的。

  “他想要和我联手干什么?”子游好奇的问道。

  “他说想要保全阴阳家,但是我总觉得他的话中有话,还说若是你想知道可以去碣石宫。”焱妃说道。

  “不管他了,想要和我合作还这么墨迹,又不是我求着他跟我合作。”子游说道,碣石宫是阴阳家的大本营之一,而且在燕国,他才不想跑那么远。

  “如此我就不回复了。”焱妃耸了耸肩说道。

  子游还没来得及继续多说几句话就被赵高叫走了,来到章台宫之后,吕不韦、李斯和韩非都在这里,看着几人的表情子游知道发生了不小的事情了。

  “大王。”子游行礼。

  “老师请坐,先看看这封奏章吧。”嬴政把这一封奏章给了子游。

  子游看着里面的内容觉得神色严肃了起来,这封奏章是招贤馆的管事上奏的,上面说如今招贤馆中儒家弟子众多,而其他门派弟子较少,而且这些年来六国的士人入秦虽然依旧很多,但已经不如之前了,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汇报,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危机很大。

  因为如此下去,儒家弟子将会充斥在秦国朝堂的方方面面,如果只是基层还好说,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儒家弟子靠着政绩来到了中高层,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变成一言堂的情况。

  有了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情世故会让他们抱成团来相互取暖,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防止一家独大,掌控朝堂,就需要其他的人制衡,当初秦昭襄王时期,为了对抗掌握秦国的楚系外戚,大肆招收六国的士人入秦,让他们进入朝堂,来对抗楚系,为的就是平衡朝堂,但是现在秦国朝堂儒家系正在逐渐变为另一个楚系。

  如今的儒家九卿,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都是儒家的人,姚贾在被李斯接替廷尉之后,便去担任典客,负责秦国的外交事务了,而公孙白则是担任着典客的三属官之一的行人,而子游这个儒家系的首领身为王师地位等同三公,可以插手过问秦国大小政务,相当于是丞相,如今看来儒家在秦国朝堂的势力已经说是第一也不为过。

  如果不是有着吕不韦担任着丞相,靠着六国士人以及半残的赵系楚系来制衡,现在的秦国已经是儒家的一言堂了,所以这样下去很危险,如果真的被搞成了一言堂,先不说决策的事情,哪怕是招收人才都会变得困难重重,百家中的人才也会因为顾忌儒家的势力,从而选择其他的国家。

  嬴政看着自己的智囊团,其中三个都是儒家的人,军方还好,儒家不精兵事,他们无法插手,也幸好子游公私分明,将自己和儒家分开了,否则现在的九卿中就不是只有三个人是儒家弟子了。

  “幸好大王看到了这封奏章,否则将会铸成大错。”子游说道。

  “可能是祖宗保佑吧,寡人早上醒来批阅奏折的时候随手拿了一个,恰好是这个,否则也发现不了。”嬴政说道。

  “秦国不断对外扩张,需要大量的士人入住,秦国尚武,文风稍弱,无法支撑起来如此规模的用人,只能依靠向六国取士,这是秦国长期的弊端,而山东六国中,士人儒家弟子占据大多数,这是无法改变的格局。”李斯说道。

  当初六国的士人主要是百家和权贵大族,其中百家是主力和大族占据大多数,权贵稍逊,而百家和大族中儒家弟子又是大多数,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之前因为儒家对秦国的偏见,加上秦国和儒家之间的矛盾,让儒家弟子不愿意入秦,后来荀子在一些文章中夸奖了秦国的政策,这才改变了一些,秦国和儒家的矛盾稍微缓和了一些,一些儒家弟子也入秦了,孟贡和姚贾也是因此入秦的。

  历史上扶苏的老师被选为淳于越也是为了缓和秦和儒家的矛盾,因为治理天下需要太多的人才和官吏,这些人才和官吏无论是平民还是权贵大族都是儒家弟子居多,所以始皇帝才会让扶苏偏儒家,为的就是打开这个局面,但是没想到的是选择错人,让淳于越给扶苏教的只会当一个忠臣,而忘记了如何当一个帝王了。

  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无解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除了儒家之外的士人也入秦或者大力培养秦国本土士人。

  “要想解决这个办法有两个办法,第一着重培养老秦人,无论老秦人学的是什么,他们忠心的只有秦王一个,而且是国家培养,可以规定他们学习的学问,第二,引入百家,成立如当初稷下学宫般,成立大秦学宫,让百家在秦国生根,当时哪怕儒家弟子居多,但是依然有着百家弟子的存在,可以制衡儒家,如此可以打破一言堂的情况。”韩非说道。

  众人听闻点头,吕不韦又说道

  “但是如此选取人才的范围将会变小,秦国人才储备主要是招贤馆,而招贤馆招收人才的时候,虽然不看出身,但也会重点放在大族和百家身上,如此太过于被动,无法做到吸引天下英才。”

  除了六国取士之外,秦国选取官吏,主要是三种,军功爵位,举荐和征辟,但是后面三种在质量和数量上完全不及招贤馆,招贤馆也有着自己的弊端,被动、吸引力不够,而且招贤馆设立在咸阳,虽然地方也有,但地方的招贤馆中的士人想要来到了咸阳的招贤馆,大多需要地方官员的举荐,所以导致大量的人才被错过。

  而且时间长久下去,朝堂就会被垄断,平民愈发没有出头的机会。

  “但是招贤馆对比其他国家已经是最大能够招收人才的办法了,仲父有其他办法吗?”嬴政说道。

  “臣愚钝,没有。”吕不韦摊手说道,他知道问题所在,要是能想出办法不早就做了吗?

  “科举取士。”子游说道,要想要打破这种情况,只能靠着科举取士,而且科举取士也可以放心的用儒家,科举取士的相对公平在于大家渠道是一样的,都是靠成绩而不是关系,而且通过不同的考试科目可以选举出不同类型的人才,儒家弟子再多也不可能每个类型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