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之儒家小师叔 第228章

作者:不落骨

  嬴政扫视了一眼下方的窃窃私语的群臣问道

  “陈平所提出的问题很好,大秦攻占了韩魏燕三国,分别设立颍川郡、东郡以及渔阳郡,但三地百姓所用的还是旧国文字,此举不仅影响政令,同时也始终无法让百姓归心,所以寡人准备让三地和大秦统一文字。你们意下如何?”

  面对嬴政的问题,大臣们都是点头的,但想到统一文字造成的不利后果,他们一时间又有些犹豫。李斯看了一眼其他的大臣站出来说道

  “文不通,则百姓心不归,若是按照以往攻伐城池,各国所用的办法都是占据城池,清查人口土地,随后便是让官吏治理城池,以年为计数,让百姓自然而然的习用我秦国文字,但此举不仅耗时长,无法适应如今的秦国。

  若是东郡、颍川郡运用此法可行,两地归我秦国有些年月,治理地方的官吏大多为我秦人,政务尚且通畅,但渔阳郡上传之奏章,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将燕国文字翻译成为秦国文字,其中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看似不多,但日积月累足以是个恐怖的数量,所以臣觉得应当统一文字。而且应当尽快解决,我大秦一统天下之事,已行半道,文字之事必须尽快跟上。”

  大臣们对于李斯的提议没有任何意外,李斯是秦国朝堂改革派的头领,秦国每次改革都是他冲在最前面,这统一文字他站出来首当其中也不例外。

  正如李斯这个改革派站出来表明立场,保守派的官吏自然也站出来了,三公丞相下属的中丞相站出来说道

  “改革统一文字之事自无不可,但此事事关重大,若是强行推行秦国文字,让三地接受,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波澜,此事还请大王三思。尚且三地文字流传百年之久,当地经典书籍、国史地方记载都为当地文字,统一文字之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徐徐图之。”

  中丞相是保守派的主力之一,在三公之一的丞相吕不韦这个保守派领袖不出面的情况下,中丞相便是主力,负责的便是和李斯对线。如果吕不韦亲自出面阻止某件事,李斯再怎么提议嬴政都会考虑清楚再支持。

  “关于文字之事,寡人觉得不能再等,现在大秦一统天下的步伐越来越快,若是无法完善方方面面,到最后必然会影响全局,这件事不能等,必须尽快解决!”嬴政思考了一下说道。

  听到嬴政支持李斯的建议,李斯为首的改革派纷纷称呼大王万年,尤其是公羊家的人更是恨不得现在就去着手这件事,大一统便是万事万物都得一统,他们之前就考虑过文字的事情,但他们的提议都被丞相府压下了,因为吕不韦觉得这件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让公羊儒这些人去负责,否则一件好事,都有可能被他们弄成,只要剩下的人都认识秦国文字,那么就代表秦国文字成功成为唯一文字了,至于那些不认识秦国文字的人消失即可。

  也因为当时文字的问题还没暴露出来,公羊家的好战分子们也没有太在意,他们的主要目标还是统一六国,土地的诱惑可比文字诱惑力大多了,但文字却又是避无可避的事情。

  而保守派的人当即便站出来反对,希望能够让嬴政徐徐图之,生怕逼的稳定下来的三地再出现百姓造反的事情。不等嬴政开口改革派当即便开始反驳这些话,而保守派也不甘示弱直接引经据典反驳了起来。

  顿时整个秦国朝堂乱做一团,为到底该怎么推行文字统一的事情争吵了起来,一些大臣争吵到起来更是不顾形象在朝堂上动起了手,好在有甲士急忙拉住了他们,才没有弄出人命来。

  “这件事,绝不能拖延,徐徐图之可行,但也必须即刻推行。太尉《行论》中已经说过文字统一的重要性,所以这件事无须在意,至于办法,仲父您负责跟大臣们商议出一个办法来,这件事必须尽快完成,若是等到最后难免会引起动乱。”嬴政沉声说道。

  听到嬴政的话,下方的大臣也停止了争吵只能称是,随后嬴政便解散了朝议,下朝的时候,改革派一个个都趾高气昂的,他们又一次战胜了保守派,一些大臣更是邀请其他大臣一起去饮茶。

  秦国律法不允许官吏在非休假期间饮酒,平时他们也只能喝茶或者一些果子酿造的果汁。而一旁的保守派看着改革派如此嚣张纷纷咬牙切齿,他们在朝堂上输了,但是不代表他们在推行文字的这件事上会输,嬴政是让他们商议办法,只不过在商议的时候再做争论便是了,那时候可没有甲士拦着他们了。

  就在前朝大臣们纷纷散去思考如何推行文字的事情时,吕不韦突然意识到统一文字这个事情,子游竟然没有发表意见,当即便感觉到不对劲。

  吕不韦四处张望并没有看到子游的身影,而扶苏和一众官员道别之后看到了张望的吕不韦便上前问道

  “仲大父,您在看什么?”

  “我在寻找太尉的身影。”吕不韦说道。

  “扶苏刚才看到太尉朝着学宫的方向去了。大父是在考虑父王说的统一文字的事情吗?”扶苏问道。

  “嗯。”吕不韦点头和扶苏并立而行说道“这件事之前其实丞相府便讨论过,但是最后便暂时放下了。”

  听到吕不韦的话,扶苏先是一愣随后问道

  “既然丞相府早就有这方面的讨论,为何最后会放下?”

  “推行文字的事情,你知道最难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吗?”吕不韦淡淡一笑问道。

  扶苏蹙眉思索了一番便说道

  “是权贵士人和百家。”

  “没错。”吕不韦点头说道。

  文字最直接影响的是权贵士人和百家这些掌握学问的人,并非是百姓,毕竟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识字了,这些年秦国不断支持建设乡舍和郡舍来教授学问,但秦国的识字率上升的依旧缓慢,更不要说其他国家了。

  现在统一文字,更换文字对秦国而言没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地的士人和百家而言则是巨大的打击,他们在地方收取学生教授学问,所用的是当地的文字,现在让他们更改文字,便是让他们重新学习再重新教学,他们定然是不愿意的。

  “这件事少傅应该是知道的吧。”扶苏若有所思的说道。

  “陈平是聪明人自然能看透这件事背后的危险,他依旧提出这件事,这件事很大可能是太尉在背后支持,大王应该是和太尉通过风了。”吕不韦边走边说。

  “那太傅呢?”扶苏诧异的问道。

  吕不韦只是摇了摇头没有说话,并非是他失去了嬴政的信任,而是他的作用便是压舱石,更何况现在他作为秦国的老牌权贵,所代表的的是整个秦国权贵和除儒家在之前其他百家,所以他不能参与改革之中,只能站在保守派的立场,稳住这些人。

  这也是他们心照不宣的事情了,每次秦国要进行变革,吕不韦所担任的角色都是这个。

  扶苏也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跟着吕不韦离开了章台宫。

  大秦学宫。

  大秦学宫位于章台宫的右边,是以曾经的秦国藏书阁为中心建造起来的学宫,这也是秦国最高学府,已经建立了三年,进驻的百家如今有着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墨家、堪舆家、公输家、农家等等一系列亲近秦国的学派,还有很多学派都在观望之中,倒不是他们不想要加入大秦学宫之中,只是因为大秦学宫如今并未全面开放,只有接受秦国邀请的学派才能进驻。

  而秦国也是在逐步的向百家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进驻大秦学宫,接受邀请的人大多都同意了,进入大秦学宫他们就不再担心自己的学派将来会没有继承人的事情了,对于一些小门小派的学派秦国更是直接派去了一些弟子让他们去学习。

  而荀子这个祭酒因为自身的任务并没有在大秦学宫之中,现在负责大秦学宫的人是荀子的弟子,子游的师兄,浮丘伯。浮丘伯暂时兼任着大秦学宫的祭酒,,祭酒可以随意查看秦国的藏书,这让同样喜爱读书的浮丘伯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

  之所以让浮丘伯担任祭酒的职位,是因为浮丘伯的心态和学问都是一顶一的好,无论是学问还是德行,都让人挑不出问题来。而且浮丘伯对于各家各派的学问都很尊重,做事也十分公证,让他担任祭酒是再合适不过了,甚至比老喷子荀子更合适。

  大秦学宫分为诸多学派宫殿,大致是每个门派占据一部分,而这些门派中的各个学派又占据这部分中的宫殿房屋,而大秦学宫最中间的便是两个建筑,一个是藏书阁,另一个则是辩论殿,是专门为各家各派提供辩论场所的。

  此时整个大秦学宫的各个学派的代表人都聚集在了辩论殿中,为首的便是暂领祭酒的浮丘伯和下朝直奔而来的子游。子游和浮丘伯站在辩论台的中央,四周的座位上坐着各家各派的负责人。

  “诸位,我这次前来是为了一件事,统一文字之事。”子游对着四周的人拱手说道。

  此话一出四周的学派负责人纷纷议论了起来,他们没想到子游突然召集他们是为了这件事。如果是其他人来说这件事的话,定然会被这些人喷死,但是子游不同,首先没人敢喷身为三公之一的子游,其次他们不确定自己在喷完能打得过子游。

  如果是嬴政来了,他们也敢说几句,毕竟嬴政是不会跟他们一般见识的,也在意的自己的名声。但是子游不同了,他们喷子游,子游是真的敢动手的。

  子游环视这四周议论的学派负责人,现在的大秦学宫已经聚集了百家半数之上的学派,这也是为什么子游和嬴政现在提出统一文字的事情,因为半数之上的百家学派,尤其是中流砥柱的几个门派现在都要依靠秦国传承下去,他们哪怕有问题,也不敢直接反对,而是提出自己的顾虑。

  “咳咳!”一声轻咳打断了众人的议论。

  众人看去,是道家黄老学派的负责人。

  “敢问太尉,这统一文字之事,是否如您所著《行论》上所说那般?”

第391章 ,被算计的百家和权贵(求月票!!

  )

  子游看向询问的人点了点头,说道

  “我知道诸位在想什么,但我可以保证,此次统一文字之事并非是儒家主导,而是秦国主导,为的是方便政令推行,至于六国文字也不会付之一炬,只是不再交手罢了,各门各派所有的经典书籍可以保留。”

  听到子游的保证,在座的人一半多人都放心了下来,他们所担心的事情便是如此,既然要推行秦国文字,那么其他六国文字肯定是要灭绝的,而他们门派内的经典书籍这些有很大部分都是六国文字所写的,若是一统文字,他们这些书籍能否保留还是一个问题。

  现在子游给了他们保证,他们自然对这件事自然不再担忧。

  看着众人子游继续说道

  “大秦所要推行之文字,乃是秦国所用的小篆,至于各家各派目前所用的书籍典籍,可以自行编写将其写作篆体,从而进行教授。如果诸位门内人手不够或者时间耗费巨大,可以交给秦国,大秦科学院最近研发出新的印刷技术,可以快速印刷书籍。”

  子游拍了拍手,两个秦墨弟子推着一个箱子走了进来。众人纷纷伸出头看向了青铜箱子,在子游的点头示意下,两个弟子将箱子打开,将其中一个个铜铸的方块拿出来,而方块中间则是一个个秦篆。

  两个秦墨弟子将铜块按照顺序摆放整齐后,在上面刷上墨汁,随后将一张白纸按在铜块之上,随后将白纸揭下,随后举起,顿时整个场内爆发出了轰然的惊讶声。

  白纸上的字体整齐有序,眼睛好的人更是将白纸上的字读了出来,正是子游所写的《行论》中的其中一章中的一段话,各家各派的博士们看着如同神迹般的一幕眼中充满了不敢相信。

  他们门派内的书籍完全靠的是手写誊抄的,不仅需要足够多的人手,而且需要撰写的人必须格外的小心,一张纸上一个字出现错误,定然整张纸都要重新抄写,因此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和人手往往无法估计,但是刚才两个弟子只是将摆动了一下铜块刷上墨汁,再覆盖纸张便可完成印写,比他们手写不仅快而且更加工整。

  一时间所有人再度议论了起来,纷纷开始将这个办法当做神物。

  “敢问太尉,这是何物?”有人问道。

  “此乃活字印刷术,事先将文字浇筑成模型,再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摆放,从而达到快速印刷,此物不仅省时省力,只要浇筑一套文字,便可使用十数年,若是保存完好用几十年不成问题。”子游淡淡的说道。

  一旁的浮丘伯看着箱子中的活字,又看了看子游,眼中意味深长,但还是没有说话。

  “不知道这活体字块秦国有多少数量?”一个人又问道。

  此人将所有人的心里话问出来了,一个个纷纷紧张的看着子游。

  子游缓慢的摇了摇头说道

  “此物,铸造极为难得,迄今为来,科学院失败了无数次,才打造出来这一套,如果不是为了证明秦国有能力帮助大家完成典籍的文字的转化,我也不会将其拿出来。”

  听到子游的话众人纷纷叹息一声,眼中充满了惋惜,同时又感慨道

  “如此神物,能有一套便是极为难得了。”

  看着情况差不多了,子游轻咳一声说道

  “诸位,一统文字之事势在必得,诸位现在为大秦学宫的博士,诸位今后教授弟子,传授学问,定然是要用秦篆,用秦语,所以典籍之事还请诸位尽快完成,我自然是知道撰写经典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大家可以将门派内藏书送到学宫来,由秦国负责复印。”

  听到子游的话,原本沸腾的人群此刻纷纷冷静下来,一个个脸色都是犹犹豫豫的,他们自然是想要让秦国做这件事,毕竟自己撰写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了,更何况子游的话中很明确了统一文字之事势在必行,现在秦国可以不在乎他们还有着其他国家文字所有的典籍,但不代表秦国完成一统文字之后,他们还能用着这些典籍教授弟子,但要让他们交出门派内的藏书他们还是有些担忧的。

  “诸位时间有限,还请尽快选择。现在秦国可以不在乎大家用其他国家文字进行教授弟子,但等到文字一统结束之后,还以其他国家文字进行教授,可视为叛逆!”子游环视一周说道。

  听到子游的话四周人的脸色更加难看了起来,一时间他们更加犹豫了起来,就在众人还在犹豫的时候,一个门派的掌门站起来说道

  “敢问太尉,这书最后要送到什么地方?”

  “只需要送到藏书阁即可,那边会有人专门印刷典籍。”子游说道“诸位慢慢考虑。”

  子游随后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两个秦墨弟子抬着装着活字的箱子也跟上离开了。浮丘伯看了一眼四周的人行了一礼便也离开了,剩下其他人的还在这里考虑。

  浮丘伯追上子游的脚步,看着子游无奈的说道

  “你若是想要聚集百家藏书不应该用这种办法,此举有些冒险啊。”

  “师兄,我倒不觉得冒险,现在正是好机会,若是今后再让他们上交藏书那就难上加难了。”子游笑着说道。

  “我之前还在想,韩魏被攻下之后,尚且没有出现政令不通的事情,而渔阳郡更是被犁地一遍,哪里还有人敢不听从朝堂的命令,我之前还在想这件事由蹊跷,现在看来一统文字之事是假,你和大王是想要收集天下藏书是吗?”浮丘伯说道。

  “是。”子游大方的承认了“但一统文字之事并非是假,当初我的计划是在一统天下之后在推行,那时候有大量的时间去办这件事,而渔阳郡的叛逆让我明白了这些权贵大族们不可信,必须处理好他们。”

  “于是你就打算从百家动手,打算釜底抽薪,将他们的藏书聚集起来,打破学问的垄断吗?”浮丘伯担忧的说道“但百家不是权贵大族们,他们若是发现了伱在背后的算计定然会对学宫产生影响,影响大秦的信誉。”

  “百家吗?我对他们的算计还少吗?我的目标不是百家,他们既然入了大秦学宫,那么他们所有的经典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罢了。我的目的是民间的这些权贵大族。”子游微微一笑说道。

  “离间之计。”浮丘伯微愣说道。

  “然也!”

  浮丘伯看着子游心中不由得开始佩服自己的小师弟,子游看似是在让百家交出藏书,让秦国帮他们印刷,但实际上是想要借着这件事离间百家和权贵大族之间的联系。最简单的形容便是,百家的藏书如数交换,权贵大族的全归大秦。

  百家都将藏书交给秦国印刷,有了百家的背书,民间的权贵大族们自然也放心将藏书交给秦国,但是他们发现自己的藏书上交了,但被秦国留了备份,进而大规模的推行,这些权贵大族们第一时间会想到是百家和秦国联手忽悠了他们。

  面对百家的背刺,他们必然要报复,秦国也是一样,但是面对秦国他们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够,必然会将怒气全部洒在和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百家身上。

  而百家现在已经入驻大秦学宫,他们的学问留在秦国只是迟早的事情,更何况他们将藏书送到藏书阁,在送回去,路上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很可能会将藏书留在大秦学宫,如此一来,百家的藏书也被秦国得到了。

  此举不仅拿到了藏书,更离间了百家和权贵大族,同时将百家更是绑在了秦国的战车上,可谓是一石三鸟。

  “罢了,我回去便让家里的人将藏书送来。”浮丘伯说道。

  浮丘伯想的很清楚,家族难免会落寞,到时候自己家族所有的学问乃至自己今生的钻研都可能随之消失,倒不如交给秦国,让秦国传播开来,从而让自己的学问流传万古。

  “师兄当真是这么想的?”子游有些诧异的问道,要知道浮丘伯对于书籍的看重可比任何东西都看重,更何况还有他半生钻研的《诗》如今才刚刚完成。

  “经典记载着圣贤的智慧,将其束之高阁,让人不可视见,才是对其最大的侮辱,倒不如让其流入民间,让天下人学习,才能让其流传千古。”浮丘伯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