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216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以及,迁都。

  三十余年来,秦楚一向交好,两国世代联姻,正是因为秦国不想多面为敌,行远交近攻之策。

  并且也有地理位置原因,有着韩魏在前面挡着,秦国也确实不方便绕过他们来攻击楚国,但是这一次,楚国彻底得罪了秦国,而近几年来,魏赵韩三国战略要地全部被秦国夺取。

  如今秦国适宜攻击楚国的前线,距离楚国国都已经不足两百里,不说是朝发夕至,也能说三两日便可到达。

  如今已经彻底得罪死了秦国,彻底被秦王记恨上,这种情况下楚考烈王如何还睡得着觉?

  真怕哪天一觉醒来,秦军就已经兵临城下了。

  如今这形势,楚国也只能布局想办法攻取魏,韩,齐三国。

  再把楚都立于陈地,就实在太不合适了。

  而且当初国都立于陈地,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

  楚人还是想着可以收回故土,重回家乡的。

  但是以当今秦国之威势,想要重回故土,实在是不太可能了。

  如今,只能迁都了。

  当然,迁都是一件大事,牵涉极广,肯定不能由楚考烈王来提,恰巧春申君本次攻秦,出师不利,损失惨重,也该他站出来说话了。

  春申君非常配合的提议迁都于寿春。

  楚国于寿春本已就深耕多年,早做有准备。

  寿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临淝河,西望大别山,南靠芍陂,北依淮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实乃战略要地,而且距离秦国实在是够远,起码不用担心秦国可以轻而易举攻到家门口。

  而且寿春周边土地肥沃,适合农耕,同时,寿春地处交通要道,便于贸易。

  再则就是,寿春本就更加靠近吴越之地,当楚国把重心移向更东方,也可以更有效的帮助楚王真正掌控整个楚国全局,增强吴越江南的掌控力。

  经此番战役,楚考烈王对于如今整个楚国的公室贵族,也是深恶痛绝,趁着这次迁都,也可以好好调整一番。

  当然这么大的锅,只能是春申君暂时背一背了。

  在楚考烈王同意迁都以后,暂时把春申君赶回封地,以消解诸多贵族之怨恨。

  但是这只是一时的,等迁都稳定以后,过不久找个机会,找个借口,再给调回来嘛。

  春申君也都是理解的,他不理解也不行。

  最高兴的自然是莫过于燕国,看到大家都倒霉,燕国只是出来溜达一圈儿,基本没什么损失,燕王喜那叫一个高兴。

  现在已经准备派使者入秦,再谈连横之联盟了。

  现在直接跳反容易被报复,但是联盟之事,可以先准备好嘛,明年再一起打赵国嘛。

  燕王喜相信,现在秦国一定是很想打赵国的。

  至于韩国这边,原本韩桓惠王对于姬无夜和白亦非轻易撤兵,很是不满。

  即便说是为了守护韩国,回军相援,但是十万大军,哪里能这么轻易就退回来?

  不过很快,韩桓惠王很快眼见联军崩溃,各自损失惨重,尤其是魏赵,不只是士卒死伤惨重,更是丢城失地。

  天下间凡事最怕对比,韩桓惠王这么一对比下来,立刻就表示姬无夜做的对呀!

  大家都亏,就我们没亏,那就相当于赚了呀。

  不是姬将军不努力,实在是秦军过于强悍。

  看看各国的下场,姬将军实在已经做的足够好了。

  不只是不能罚,还要重重有赏。

  看着这一团乱象,姬无夜由衷的感慨,真是选择最重要啊!

  再能打又有什么用?看看各国的下场。

  打不过,只要不打不就好了吗?

  奇妙的反应反而让姬无夜下定了决心。

  和秦国打是不可能的,永远也不可能的。

  不过,虽然现在韩国出征之军没什么损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续就没什么事了。

  后续真正头疼的事还多着呢。

  当然这一切就和姬无夜没有关系了,是韩桓惠王需要头疼的了。

  韩桓惠王这个老狐狸,虽然没有什么大智慧,也没什么大能力,但是还是有一些小伎俩,会耍一些小聪明的。

  就像现在他早已经给自己的儿子太子安准备好了后路。

  自去年开始,韩桓惠王身体的状况便每况愈下,今年更是早就卧床难起,但是即便如此,他并未让太子安参与本次合纵攻秦之事,而是由自己全权负责,为的便是为事后做准备。

  现在只要自己死了,太子安继位,只要侍秦恭谨,总是可以再拖一段时间的。

  毕竟本次最得罪秦国的并不是韩国,而是楚国和赵国。

  更重要的是,韩桓惠王看的很清楚,现在绝不是秦国开启灭国之战的时候,现在只要韩国侍秦恭敬,秦国也绝不会铁了心要灭韩。

  现在被打怕了的诸国,皆如惊弓之鸟,秦国也绝不会逼迫过甚,真要是逼得诸国彻底联合起来,秦国也是不好过。

  现在左右,不过是再多割让一些城池,是可以暂时安抚下秦国的。

  事已至此,无可奈何,能拖得一日便是一日。

  只要还能拖住,也许就会有转机!

第324章 又是赢麻的一年啊

  当韩桓惠王参与这场国战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联军大胜,自然可以得利颇丰,韩国之危可以再拖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至于攻秦失利,那自然也要付出代价。

  做了三十余年的王,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韩桓惠王第一时间就给大秦去了请罪奏表了,言辞恭谨,声称被诸国裹挟无可奈何,现在向秦王请罪,愿意割让给秦国十座城池。

  临死之前能够为儿子多铺一点路,最后再做一点事,自己也是尽力了。

  无论成与不成,最大的责任都跟随自己而去了,儿子也总能轻松一点。

  只可惜了,祖宗基业在自己手里丧失了大半,死后也是无颜再见列祖列宗。

  韩桓惠王本就是风中残烛,在接收到联军大败的坏消息以后,最后那口心气儿也是散了。

  他安排了自己最后的后事,交代了所能交代的一切。

  看着自己最优秀的嫡子太子安,他已经是自己最优秀的孩子了,但是最多也只是和自己差不多。

  韩桓惠王一言不发,带着无尽的思绪与忧愁,为自己的儿子留下最后的台阶以后,薨逝了。

  韩桓惠王算的很清楚,十座城池加上自己的请罪以及自己的死亡,这件事已经可以暂时揭过去了。

  至于未来韩国怎么样,他已经实在不想再想了,他实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了。

  韩桓惠王薨逝以后,太子安来不及伤心,一方面为自己的父王操办丧礼,一方面急忙给大秦上疏告知此事。

  并请大秦册封自己为新韩王,言辞诚恳表示愿意继续忠心侍奉秦国,并且言辞恭谨的表示,在接受秦国册封之后第一时间就会入秦朝拜秦王,姿态可以说已经彻底低到了尘土里。

  果不其然,在嬴政前后没几天,收到韩国这两封奏表之后,也顺势下了台阶。

  韩国无足轻重。

  现在注意力还是要放在赵国,魏国以及楚国身上。

  秦国大军分别在蒙骜,王翦,杨端和等人的率领下,威逼赵魏楚三国边境,厉兵秣马,虎视眈眈。

  三国的求和停战使臣也早已经到了咸阳。

  嬴政根本不见,由吕不韦对诸国一通痛骂。

  不过虽然不曾签订停战协议,但是却也暂时停下了攻势。

  三国表示丢人是丢了些,但是好在秦军已经停下脚步。

  三国也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但是他们高兴的太早了,这口气刚喘了一半,吕不韦就要求他们今年想要停战也简单,必须对大秦此次的损失给予补偿。

  每家必须割让五座城池,赔偿粮食十万石,按照秦国的量具来,愿意接受,大秦便撤军,不接受的,即刻攻城!

  而且这次别想拖了,一个月内交付,一天也不允许拖。

  不接受任何理由,否则直接攻城。

  嬴政要求的这个赔偿数量恰恰好,是不多也不少,是诸国咬咬牙可以承受的价格。

  这一战诸国也是彻底被秦国打怕了,既然秦国愿意停休,三国咬着牙,也是认了。

  这次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接连两年大灾,国内本就缺粮,又起重兵攻秦,结果还败了,粮草本就损耗极多,现在又要赔这么大一笔,真是损失惨重。

  嬴政也是心中松了口气,今年已经可以了,不能再逼他们了。

  今年彻底扫平了一切障碍。

  第一断绝诸国合纵之心;第二断绝赵国与楚魏相连之腰;第三重创诸国;第四得城四十余。

  这收获已经足够大了,又是赢麻的一年。

  目前的收获,足够好好消化一两年了。

  再加上前两年的收获,没个三五年,都很难彻底消化掉。

  这些年,大秦虽然一直在努力培养管理人才,但是基层有相对能力与素质的官吏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年发展的还是太快了,而合格官吏的培养实在是快不起来。

  新的城池需要的官吏,大城百余人,乃至数百人,小城也要数十人。

  如果基层无法实际掌控,那么即便打下了城池也是弊大于利的。

  就像原来的蛇吞象,最多蟒吞象吧。

  但是结果是什么?

  地方官吏缺编多达一半!

  项梁等人,在被通缉的情况下,可以肆无忌惮的任意行动,为一县豪杰,明目张胆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