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东西,还沟通了北方的蒙古高原和南方的青藏高原。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控制河西走廊可以有效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和南方吐蕃等势力的北上。
只有控制河西走廊,才可以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全,同时才可以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是向西域扩张的必经之路。
并且河西走廊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适宜农业生产,有条件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开垦,发展农业,而且河西走廊的草原广阔,适宜畜牧业发展,也是养马的绝佳地点。
河西走廊在交通、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中原王朝想要繁荣富强,这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河西走廊现在在大月氏的控制之中。
游牧民族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其全民皆兵的制度,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军事动员能力强,虽然人口不多,但是仍旧具有士兵数量优势,在人口基数有限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与战斗,这大大增加了军队的规模。
并且动员速度快,个体战斗力较强,生活困苦,也让他们更容易适应恶劣环境。
战略战术灵活,游击战术运用自如,“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他们不会与敌军进行硬碰硬的正面作战,而是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对于他们来说,没有面子这么一说,胜利最重要。
当然劣势也是有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经济体系脆弱,主要依赖畜牧业,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能力有限,没有长期战争的能力,否则他们自己就会崩溃。
政治体系、文化发展、科技发展、乃至于军事体制都是全面落后中原王朝,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相对松散,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这也导致各部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真正团结,若是有一个强力的王还好,否则那可真是一盘散沙,内部矛盾极易引发分裂。
脆弱单一的生产模式更是靠天吃饭,一场寒冬,一次瘟疫,就足以抹掉一个甚至数个部族。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原势力比草原势力可是强了太多了。
因为现在的中原也是全民皆兵。
中原有着游牧民族所有的优点,还没他们的缺点。
在组织管理能力、政治制度、生产模式和规模上、文化发展、科技发展、军事体制乃至于兵员素质,军事器械装备上,都是对现在周边的游牧民族呈现全面碾压状态。
且不说一统后,也不说赵国,哪怕是现在的燕国,也是摁着蛮夷打。
现在,是对游牧民族重拳出击的好时机。
如今中原大地周边主要的游牧民族,从西方往北方分别是羌人诸部,大月氏,林胡,匈奴,东胡。
如今最强的便是东胡和匈奴,但是这两家前几年被大秦联合赵国一顿暴打,没二十年缓不过来。
其中东胡损失惨重,为此已经快滚到白山黑水那地方去了,这个年代,那地方可真是不适合生存。
匈奴如今也是部族林立,尚未一统,现在还不如东胡,由于不敢南下,现在和东胡在争夺生存空间。
至于林胡,快没了,现在在当赵国的狗,而且还是和大秦以及匈奴接壤,现在只能吃沙子,他现在仅存的生存空间恶劣到了极点,大家都懒得打他。
至于大月氏,呵呵,这群基本没有战斗力的货色,连匈奴和乌孙都打不过,也就欺负欺负羌人,大月氏就没有入侵大秦的记录。
借他两个胆子都不敢与大秦为敌。
至于羌人,这么说吧,现在大秦让他摆什么姿势,他就要摆什么姿势,还要笑眯眯的,生怕大秦不满意。
羌人部族之多,之乱,比之大月氏和匈奴远远过之。
最多时多达一百五十余族群,散碎成这般模样,基本没有战斗力。
现在他们乱成这样子,正是经略河西走廊以及河南地的好时候。
只要提前拿下河西走廊,整个西域,大月氏乃至许多羌人部落,都是予取予求。
拿下河南地,日后拿下整个河套平原都是易如反掌,而且截断了匈奴战略进攻的可能性。
现在可是最好的时候啊。
帝国一统后,必然要经略西域,与其那时候再建设,不如提前先做好一点准备,屯田筑城,先安下家来,反正大月氏也不敢说个不字。
针对游牧民族,还有一招最绝的,对此,卫青与霍去病已经给出了满分的答卷。
游牧民族因为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是依靠畜牧,主要牲畜就是牛马羊。
他们最虚弱的时间就是春季,大雪初融,经历寒冬冬季储备消耗殆尽,而初春万物复苏,牧草的生长需要时间,牧草供应不足。
冬季气候寒冷,游牧民族的牲畜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经过冬季的疾病折磨,幸存的牲畜在春季健康状况也较差。
而春季气温回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开始活跃,加上牲畜经过冬季的虚弱期,免疫力尚未完全恢复,导致春季疫病高发。
这个时间的牲畜最为脆弱,马匹也没有长途奔袭的能力。
第440章 准备办他
冬季马匹的运动量减少,饲料供应不足,使得马匹的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初春的马匹毛长体瘦,毫无战力。
即便是人也没有任何战斗能力,游牧民族本就物资匮乏,居住条件困难,帐篷等居住设施难以抵御严寒和风雪。
但是即便条件已经如此恶劣,依旧需要在极端苦寒的环境下,进行牲畜的饲养、保暖、寻找水源等艰苦劳作。
且不说疲惫困苦,即便是人的健康状况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影响人的劳动能力和战斗力,没有一段时间难以恢复。
每一个冬季对游牧民族来说,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点。
再加上牲畜需要在春夏交配生产,只有这样在秋冬才能安稳诞下幼崽,以及安稳断奶,这也是为什么游牧民族往往只有秋天才有南下的能力。
他们只有料理好牲畜以后才有精力和时间南下,否则只靠抢,无论如何也熬不过草原可怕的冬季。
秋季才是游牧民族最强的季节,也只有到了秋天,马匹才能恢复到膘肥体壮的状态,可以长途奔袭拥有战力。
秋季气候相对凉爽,既没有夏季的炎热潮湿,也没有冬季的严寒刺骨,是最能发挥战力的时间。
还有,秋季河流的水位相对较低,如黄河等重要河流在秋季的水位开始下降,水流较为平缓,便于骑兵渡河。
而中原就不一样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兵农一体,如果要收获粮食,就必然防御减弱,正是此消彼长。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
春夏反而是中原最强的时候,春耕过后田地剩余的农活,女性也可以独自劳作,男性可以起兵出征,而中原的物资储蓄也足以让自家的马匹快速恢复可战状态,此时,游牧民族还在饿着肚子。
游牧与农耕截然相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双方可战时间的完全不同。
春夏时期的游牧民族既松散又脆弱,而且完全不敢耽搁放牧,只要稍加耽搁,只有死路一条。
而中原只要在春夏主动出击,以破坏杀戮为主,甚至只需要捣乱,扰的牧群受惊停止交配,乃至于大面积流产,他们就绝对熬不过去寒冬,甚至反击以及主动出击的能力也会丧失。
春夏不养好牲畜,到了秋季是没有战斗能力的,到了冬季,更是只有死路一条。
这也是为什么游牧民族一旦打不过,就要立刻迁移的原因,因为只要不走,这样来个三五次,甚至两三次,就可以宣布灭绝了。
当然,除了迁移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投降。
凡是中原王朝强势之时,投靠中原的游牧部族皆是络绎不绝,因为打不过。
至于为什么不跑,因为生存的环境已经极端恶劣了,再跑去更恶劣的地方,还不如死了算了。
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本就一直是被压缩的,他们一直在迁移。
燕国破东胡,扩地千里。
赵国赵武灵王收服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筑“赵长城”于阴山下,拓地千里。
刚崛起一点的匈奴又被李牧打的抱头鼠窜,现在匈奴也算不得草原一哥。
大秦这边灭西戎,吞义渠,收巴蜀,逐西羌,现在他们这些纯粹的游牧民族,亦或半农耕半游牧民族,都只能在西面吃沙子,或者在青藏高原喝雪。
北边的匈奴和东胡,现在在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在这个时代,也很难昧着良心说是好地方。
东北平原,再过两千年,到了清朝,依旧是流放的地方,至于现在嘛,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白山黑水不是胡说的。
现在的中原哪怕尚未一统,但是大秦对付散乱的羌人或者大月氏人,那还是轻而易举的,手拿把掐。
而且还不用着急,慢慢来就好。
若是拿下河南地以及西套地区,必然要与赵国精锐铁骑对上,有些得不偿失。
但是也未尝不可以扶持羌人去捣乱。
至于河西走廊,大月氏是必须要打的。
不过嘛,可以让羌人先去动手。
河西走廊筑城非一朝一日之事,如今中原之地都未曾饱满,百姓肯定也是不愿意迁移到那地方,再加上生活习惯,若是一味强逼移民,未免落了下乘。
还是人口太少了,当今中原天下满打满算不超过三千五百万人,分散开来属实是地广人稀。
别说往这些虽然是战略要地,但是依旧苦寒的地方移民,只是稳定基本盘还费功夫呢。
有必要学一下汉唐了,吸纳胡人。
吸纳胡人也有其必然性,想要千里奔袭攻击胡人水草丰盛的牧场,没有熟悉道路的人可不行。
虽说有机关朱雀,但是草原和戈壁的生存技巧和智慧,离不开他们。
还好,只要给机会,现在羌人是踊跃做大秦的狗的。
好好驯化就好了,想要同化他们,那可太简单了。
一群政治文化都简单,还吃不饱的人,又是慕强畏威,让他们听话太简单了。
而且羌人本就与大秦相邻,同化吸纳也没有那么困难。
想到这里,嬴政就不由得心中感慨,后世趟过的雷总不用再趟一次了,总结出的所有经验,可以拿来就用。
开卷考试就是舒服啊。
嬴政最后想了想,还是下了狠心,要么就不做,做就把事儿做好。
干掉月氏人,同化吸纳羌人,现在就打通丝绸之路,借丝绸之路壮大自身。
自从改进了织布技术,借助布匹丝绸已经狠狠地吸关东六国的血,对于羌人和大月氏的技术剥削也搞得他们欲生欲死,生意都做到了匈奴那里。
搜刮游牧民族的财富,他们还不自知。
已经有了羊吃人的苗头。
大秦有着自己的养马地,不缺马匹,刻意培养蛮夷多养牛羊,这也是对他们战力的削弱。
对于牛羊马匹,大秦是多多益善的,而付出的只是一些相对昂贵的劣质盐巴,昂贵的丝绸布匹,还有粮食。
嬴政还是心善的,起码没有在吃的里面添东西。
在游牧民族打不过的基础上,先进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采用经济战,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有一说一,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畜牧事业,自然还是游牧民族更擅长。
采用先进生产力剥削,进行间接控制,和实际统治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只要牢牢掌控住几个部族酋长就足够了。
收益高,还不用承担责任,完美。
上一篇:斗罗:系统早来万年,我虐爆唐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