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377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不过也有一点儿韩非不太满意,那就是安民阁有些人过于武德昌盛,简直是有辱斯文,有时候辩论不过,辩论急了就动手。

  问题是,韩非只是略懂一点拳脚,他是真的只是略懂一点。

  但是有些人,可是非常擅长物理的,论语谈不拢,人家也会抡语。

  韩非巧舌如簧,能言善辩,再加上文人相轻,难免争强好胜,有时候上头了,无理也会辩上三分。

  可偏偏有时候别人又说不过他,那就只有动手寻求真理了。

  好几次,韩非也实在挨揍的不轻。

  不过他也是乐在其中罢了。

  这一日,当韩非回到府中,收到红莲的信,原本不错的心情,瞬间变得充满悲伤,失神沉默许久。

  哪怕早就预料到了这一日,可是真到了这一天,内心依旧充满了悲伤与痛苦,内心好似被烈火炙烤。

  那是他的国啊,可是,国要没了。

  无论韩国曾经让他多么痛苦,带给他多么多的绝望,带给他多么多的悲愤。

  可是那是他的国啊,他的先祖基业啊。

  爱国之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要消散于云烟,可是却无能为力,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

  可是韩非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入秦也有不短的时间了,对于秦国的强悍,以及秦王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韩非已经有了绝对清晰的认知。

  秦王心怀天下,胸纳四海,一直坚定决绝的在一统天下的道路上前进,任何人也不能阻止他。

  阻止他的任何人都必将被碾为齑粉,无论是谁。

  韩非无数次想要进献上自己的建言,为了他的韩国,为了他的父王。

  可是每一次,都死死压下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奏书早已写好,可是韩非却不能呈上。

  他很清楚,呈上之后结果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无论是自己,还是韩国,还是父王,甚至是红莲。

  直到现在看到了这封信,韩非彻底放弃了心中的幻想和执念。

  韩非将自己的奏书亲手烧了。

  自从来到秦国,从不曾醉过的韩非,第一次大醉。

  这一次醉后,一切都结束了,一切也都将重新开始。

  不知何时,已经冷泪满面。

  韩亡堪悼,百年山河老。宫阙残痕烟霭绕,忍见繁华尽扫。

  愁思似浪频翻,悲歌如泣寒潮。遗恨深余沧海,空望冷月无昭。

  韩国啊韩国。

  当韩王安接到红莲的密信,里面说明了对未来韩氏的安排,以及未来对化成的承诺。

  秦王的安排很好,很体面,不愧是圣明仁德之君。

  可是,可是.

  韩王安哪怕早就下定决心,可是依旧忍不住泪流满面,泪滴一滴滴打湿信件,捧着信件的手止不住地颤抖。

  祖宗基业,亡于己手,死后又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纵是留有祖宗祭祀,可是又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啊!

  列祖列宗啊,父王啊,韩安又能怎么办啊?

  负隅顽抗,韩氏就要彻底被灭亡啊。

  韩王安悲泣出声,难以抑制,一人在深宫之中哀嚎大哭。

  韩王安随之大病,只好养病,暂缓入秦一事。

  嬴政现在倒是在接见其他人。

  西域诸国使臣终于是到了。

  来人也都是一国之高层,纵然不是国王,亦是王子,酋长,辅臣,祭司等真正的高层人物。

  一个个皆是咬着牙献上了自己国度最好的宝物,以及诸多特产,六十多国,一行近千人,备着厚礼,浩浩荡荡朝秦而来。

  原本这一行人浩浩荡荡聚集在楼兰,冯承辉还以为是敌人,虽然探子回报人不多,但是冯承辉一向谨慎,依旧召集丁壮准备应战。

  冯承辉虽然一时之间没工夫搭理西域这些小国,但是他不是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的事,也一直留意着西域的动向。

  这群人聚在一起,冯承辉还真以为是要来犯的,毕竟身旁有着猛虎,谁能放得下心?想要先下手为强也是可以理解的。

  结果没想到,这竟然是西域诸国之各国首领,而且是准备去朝拜大王的。

  这群小国还真是识相啊,直接投了!

  朝贡的贡品都准备好了,现在来找自己就是请求入秦的。

第491章 意外收获啊

  冯承辉立刻认识到了重要性,这一下子冯承辉更是来了精神,这不是天赐的功劳吗?

  占据河西走廊,就是为了经略西域,和西方好好做生意,构建一条黄金财路,然后再慢慢蚕食西域,开疆扩土。

  现在忙着筑城,都还没来得及沟通联络西域诸国,也没来得及经营。

  真是万万想不到啊!主动送上门儿了。

  而且诸国还都是如此恭敬,主动去朝拜大王,诸国虽小,但是架不住数量多呀!

  而且是整个西域全都来了,都没一个遗漏的。

  六十余国朝拜大王,这是何等盛事啊!

  自己这是面对西域的第一站,这不就是天赐的功劳嘛!

  冯承辉也不由得心生感慨,大王不愧是大王啊!

  原本以为大张旗鼓来攻大月氏,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但是万万想不到,一战定乾坤之下,竟然收获如此之丰,血赚啊。

  而且还有这额外收获。

  蛮夷还真是畏威不畏德呐,一举扫平大月氏,直接就是诸国来朝。

  这对日后经略西域,可以说是大大减少了困难,甚至可以说是已经直接蹚平了道路。

  冯承辉彻底上心,立刻令人好生款待这些使臣,派五百精骑护卫他们前往咸阳,另外千里加急先把消息传回了咸阳,为嬴政贺喜。

  这叫什么?这就是万国来朝啊,大喜之事,可喜可贺!

  当嬴政接到这信的时候,心中亦是欣喜。

  无论如何,大秦威压天下,诸多外邦慕名前来朝拜,俯首称臣,这也确实是一件长脸的事儿,虽然都是些小国,但也确实让人脸上有光,值得在史书上写上一笔。

  当然除了面子上,里子上更有好处,杀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杀戮不是目的。

  目的是统治,统治是统治人的,不是统治只有一片死尸的土地。

  土地是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不会自己长出城池,不会自己生产的,更不会自己为寡人缴税服役。

  当今天下太大了,可是人太少了。

  如今的华夏大地最多也不过三千万人口,分布在这数千里江山,实在是地广人稀,除了中原人口密集,其余地方实在不多。

  靠近中原的地区,还只算是人烟稀少,可是在更远一些,东南之地,东北之地,尤其是西南之地,完全就是蛮荒之地了,开发程度极其有限,人口更是稀少。

  真正的统治从来不是名义上的土地有多么庞大,而是真正能够掌握一个地方,而这一切都需要人。

  杀一个人容易,可是让一个人可以好好长大成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这可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只要听话是没必要杀人的,虽然需要先杀人才能让他们听话。

  但是杀人从来不是目的。

  目的是让他们好好干活。

  原本经略西域,首要目的是逐渐蚕食,逐渐真正掌控,倒不是硬实力打不了,主要还是没人。

  既然如此,还是逐渐蚕食,在此之前,和他们做着生意,赚着钱,然后逐渐同化吸纳他们,以后再慢慢吞下。

  可不能小瞧西域这条丝绸之路带来的收益,日后匈奴在被帝国双璧打的那么惨以后,还能够与汉朝对峙那么多年,靠的可都是西域的补血。

  这条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可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道是沿天山南麓西行,最终抵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地区。

  这一条连接东西的贸易与文化通道,带来的收益是难以想象的。

  此时的罗马虽然还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尚未达到巅峰状态,还处于猥琐发育状态,但是并不意味着整个大秦以西并没有强大的势力和文明。

  西边中亚的大夏算是一股势力,不过兵力薄弱不足为虑。

  但是强大的孔雀王朝,以及塞琉古王朝(条支),纸面实力都不弱于一统后的大秦,塞琉古王朝甚至更庞大,现在两国虽然也都不是最强的时候了,但是依旧足够庞大繁华。

  以大秦,乃至于一统后中原的现实情况,两三百年内也基本不太可能把势力扩张到中亚以西。

  所以目前大家并没有利益冲突,也不可能有军事冲突,至于以后哪怕真的势力发展到这些地方,也基本不会和他们对上了,因为这两个强悍的王朝也没多少盼头儿了。

  在生产力,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地步之前,过于庞大的帝国往往容易分裂崩坏。

  不过现在,是做生意的好去处,打通这一条商道以后,带来的利益是极其可观的,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且不说以少府为主的直接贸易财富已经是让人眼馋,更有关税商税,以及经济结构优化,商业发展,农业发展,包括技术引进创新等,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都是绝对不可放弃的。

  河西走廊是必经之路,而西域就是最好的窗口。

  原本还要大秦主动去联络他们,但是现在没有想到这群人被吓得够呛,杀猴儆鸡,自然是把这些小鸡崽儿吓得不行。

  如今是他们主动来朝拜大秦,那这和大秦主动去联络他们可又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西域诸国的心思,以及为何如此,嬴政也能猜个七七八八。

  一群兔子的身边趴着一只猛虎,而且这只猛虎还刚刚灭了恶狼,自然是没有谁不害怕的。

  若不试探明白猛虎的意思,那真是睡觉也不踏实,就怕哪天睡着觉呢,突然就大军压境啦!那可真是跑都跑不掉了。

  他们现在便是还存有一份侥幸之心,那就是地域遥远,大秦不会去吞下那么遥远的贫瘠之地。

  同样这次来肯定也有着试探虚实的想法,无论大秦表现的再怎么强大,可他们中的多数终究是没有亲眼见到过,而且也没有和大秦打过交道,终究还是眼见为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