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你们根本不知道如今的大秦到底有多强。
对于韩安,中苍还真没有什么看不起的,恰恰相反,他很欣赏韩安的识时务,韩国若真是负隅顽抗,那整个韩氏才是真正的死路一条。
如今韩氏仍不失封侯之位,更是食邑丰富,而且大王许诺其世袭罔替,累世不减,这简直太让人羡慕了。
要知道大秦的爵位一向宝贵,即便什么错都不犯,传到下一代的时候,就已经减了。
别的不说,以大王之仁德,只要韩氏不犯什么绝对找死的事儿,哪怕是一些小过错,也绝对会睁只眼闭只眼。
毕竟韩国乃是第一个极其配合,主动彻底投效大秦的国家,大王不可能不优待。
谁都知道,第一个投靠的人往往会得到最多的好处。
还有别忘了,韩安的爱女可是大王的美人,还为大王诞下公子了,据说以后还有可能封为韩王,他韩氏的富贵,怎么都是能留住的。
等待交接事宜完毕,中苍带着韩氏全族,以及韩国的诸多文武重臣一同回了咸阳。
嬴政热情接待了韩安,接连九日设宴宴请,君臣两宜。
为了给其余五国做好一个表率,对于韩国的十余名重臣,也没有直接一杆子打死,一个个破格提拔,分散于诸郡为官,一切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其中张开地更是直接入了中央为太乐令丞。
至于武将,则是小心了一点,姬无夜与白亦非皆是需要迁居于咸阳,同为左更爵,当然各自在韩国的兵权给收缴了,至于以后能否有机会领兵立功,那就再说了。
两人麾下的私人组织和私兵自然都要解散,只留相应爵位可保留的少数亲兵。
当然韩国所有臣子的食邑都已经全部作废了,但是其土地和家产,依旧归其所有。
不过等到下一代的时候,如果还没有在大秦立稳脚跟,稳住爵位,等到爵位削减,那时候可就另说了。
对此不是没有人心中不满,但是也只是心里有些不满。没有任何人敢跳出来说话,现在已经是最好的结局,如果非要用刀剑来说话,那可就绝对什么也留不下了。
韩安的儿子反而心中也没什么愤恨,只是有些遗憾,终究没有尝一尝称王称君的滋味儿啊。
但是他儿子们内部的争夺也不会停下,这大秦侯爵的位置,也很香啊,侯爵可是只有一个,不争不行啊,大秦的侯爵也很不错啊。
至于韩国公室,虽然需要举族迁往咸阳,但是有爵位的也都另外各自册封了爵位,保留了家私。虽说封地没了,但是他们那点封地本身也没多少,嬴政赏赐了许多财物和土地以作补偿。
对于整个韩国上上下下,嬴政可以说都安排的很好,完全没有亏待,一切都是为了给其余诸国做一个好榜样。
至于白亦非这边,他现在是只有后悔,只有后悔,除了后悔还是后悔,问就是后悔。
为什么不早点投呢?为什么不在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投呢?
结果韩王自己把整个韩国都给卖了,把所有的筹码全部给出了!
这如果是自己卖的,卖的好的话,这个侯爵未必不是自己的,即便同样为侯爷,韩国的侯爷和大秦的侯爷能一样吗?
至于姬无夜,他心中全是愤恨和后悔。
在韩安献南阳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后悔了,南阳有一半是他的地盘啊!
那原本是自己的筹码,结果全被韩安给出去了!一点儿都没给自己留啊!
韩安献地以后,是动他都不能动了,到了如今,除了一个空头爵位,那是什么也没了,再想荣华富贵,就又要去战场上拼了。
而且秦国律法严明,等级森严,自己也要夹着尾巴做人,根本不能像在韩国的时候一样肆无忌惮。
先前所有谋划所有关系,全成了泡影,任他再怎么想,也想不到韩安竟然如此决绝,说投就投,自己的价值瞬间归零,巨大的落差简直要让他疯狂。
虽然家资和产业还是留下了,并且嬴政也给了不少的封赏,但是没用啊!姬无夜太清楚了,有财富不难,但是更难的是如何守住财富。
自家先前占据的都是韩国最好的产业,可是现在韩国没有了,大秦的高官显贵难道就不眼馋?
以势压人这种事,以前他可天天干,姬无夜可不会觉得虎狼之秦的官员贵族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善人。
自家在秦国可只是小虾米,大势压下来的时候,容不得自己不从。
只希望大秦的规矩确实好,某些人吃相不至于太难看吧。
唯一让他心里安慰的就是,还有个难兄难弟,白亦非,俩人现在一样。
这段时间,他们两个倒是天天在一起喝酒,一个个愁眉对苦脸,关系倒还真是真诚了许多。
唯一让两个人心里都有些安慰的就是,他们都往嬴政的后宫送了女人,起码后宫有人,有着那么一份香火情,以后未必不能再抓住立功的机会,这天下还有五国呢。
凭两人的本事,最怕的就是没有机会,只要有机会,两人自信可以再杀出来一个未来。
不过因为失去太多,两人的门客也离开了不少,毕竟他们两个现在已经没什么竞争力了,但凡有些才能的,现在已经去寻更广大的出路去了。留下的忠贞之士,亦或大才之士,实在是没几个了。
两人的秘密组织也被解散,势力更是损失惨重,原本姬无夜还想把百鸟的精锐以护卫的名义留在身边,但是万万想不到啊,玄羽卫上门警告了,顺手还把墨鸦和白凤这两个最好的苗子给要走了。
姬无夜当然不敢不从,大秦可不是韩国,没有他一个小小的姬无夜可以多嘴的余地。
至此,传国一百六十余年,立君十一代的韩国,彻底成为了历史。
韩国,亡。
这个名为天下的棋盘,现在只剩下了六个棋手。
第509章 焦灼的赵国
当然,韩国所拥有的,据说藏着苍龙七宿秘密的那个铜盒也到了嬴政的手中。
嬴政将两个铜盒放在一起也没看出来有什么奇异的地方,最后也只是和九鼎放在了一起。
凑齐了再说。
这东西并不重要。
当韩国举国内附秦国的消息传遍天下以后,天下大震。
虽然早已知道此乃必然之事,但是当这件事真正发生以后,恐惧与不安依旧笼罩在五国的心头。
四国。
齐国只是不安了一阵,就不再考虑这件事情。
齐王建备重礼派使臣前往秦国祝贺。
然后就是接着奏乐接着舞。
快活一日是一日。
主打的就是看得开。
韩安得到的厚待,反而让齐王建心里踏实了。
至于韩国诸多臣子的下场,更是让诸国一大批人心里踏实下来。
魏国就完全不一样了,魏景湣王陷入了极端的恐惧与绝望,现在赵魏楚三国皆是直接面对秦国,再也没有了任何缓冲。
魏国位处中原中心,但是现在却是三国之中最弱之国,并且更是无险可守,以如今的情况,秦国一旦对魏国动手,直接便可以三面进攻,根本挡无可挡。
至于楚国和赵国,还有没有能力阻止?有没有胆量来阻止?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需要考虑了。
楚幽王也更是焦灼,在韩国被吞并以后,地缘劣势变得更差的除了魏国便是他楚国。
先前秦国想要攻楚,要么需要借道,要么只能自南方顺流而下,而顺流之下能攻的也不过是边缘之地,并不能对楚国造成毁灭性影响,楚国有着充足的时间准备防御。
但是如今不同了,韩国被秦国吞并,秦国大军已经可以举大军堂堂正正攻入楚国繁华腹心,威胁瞬间暴涨。
即便楚幽王并不想承认,但是心中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楚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而且以目前朝堂的情况,也绝不适合与秦国举行大战,现在稳住朝堂就已经让他费尽心力了。
至于燕国,燕王喜也真切的感受到了威胁,即便和秦国之间还隔了一个死敌赵国,但是如今虚弱的赵国能不能挡得住秦国的临门一脚,对此燕王喜完全不看好。
倒不是燕王喜不想乘人之危,攻赵用来壮大自身。
他只是在犹豫应该什么时候动手,秦国接下来动手的只可能是魏,赵两国,但是先对谁动手还是不一样的。
燕王喜决定再观望观望。
至于赵国,现在整个朝堂上下都已经陷入了恐惧。
如今赵国主少国疑,虽然按照赵悼襄王的遗策,大加封赏,收买人心,并且没有做什么大的朝堂调整,算是暂时稳住了朝堂的安宁。
但是无论怎么看,如今的赵国都已经虚弱到了一定的极限,都是绝对不适合开战的,尤其是和秦国开战。
但是问题是两国相争,打仗这种事,不是一方不想打就能不打的。
如今已经占据半壁天下的秦国,难道真就可能心满意足,停下一统天下的步伐吗?
当然不可能。
那么该如何应对秦国呢?
一时之间整个赵国朝堂闹的沸沸扬扬。
归朝接受册封的李牧,也没急着回北疆,现在所有文武重臣都在吵着如何应对秦国。
基本没人主战,即便是李牧,也非常清楚,如今的赵国绝不是秦国的对手,秦国不先动手就不错了,赵国如果主动攻秦,那可真是找死。
但是李牧也不主和,秦王一统天下之心,路人皆知,如今韩国已然被吞并,下一步必然是赵国,魏国,虽说先打谁不一定,但是两国之战是绝对免不了的。
现在应该积蓄粮草,整备军需,修建加固城池关隘以做固守,随时做好防御准备,在秦国攻来的时候总不至于措手不及。
李牧对于如今赵国之疲敝衰弱,也是一清二楚,赵国现在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不打的好,想办法能够拖延战争的时间,才是最应该做的,拖得越久对赵国便越有利。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儿,现在朝堂之上,文武重臣争论的就是,如何才能让秦国不攻打赵国?
只要不是彻底的蠢货,都绝对看得出来,现在秦国首要的目标只有两个选择,赵国和魏国,楚国现在是绝对不可能的。
如何应对秦国,李牧也是毫无办法,但是看着大殿正中高位,年幼的主君,刚一继位,就册封自己为武安君兼左相。
心中哀叹,士为知己者死,无论如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过效死罢了。
赵悼倡后初雪和儿子赵王迁同坐王位之上,赵王迁懵懂的看着殿中大臣此起彼伏的叹息,他可以看得出现在形势很严峻,但是到底有多严峻,他对此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至于赵悼倡后,现在的赵太后,一张俏脸也是柳眉紧蹙,忧愁难禁。
她嫁给赵悼襄王十几年,孩子都有了,赵悼襄王又极其宠爱她,她对赵悼襄王也是有感情的,夫君去世,心中岂能不为之伤悲?
只是她也实在没时间伤悲,国事太多了,而形势,也实在不容乐观。
她虽然不太懂政事,可是她也不傻,当前的形势危难她还是看得出的。
现在是由她摄政,大权在握,但是除了第一天有些兴奋,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治国和她原先想的完全不一样,怎么这么困难啊?怎么这么多的事儿啊?而且怎么还有这么大的威胁呀?
这和原先预想的完全不同啊!
原本只以为做了摄政太后,掌握一国大权,可以为所欲为,可是现在看来还不如老老实实待在后宫,什么风风雨雨也吹不进来,只要伺候好大王就行了。
可是现在却需要自己一个女人家顶住这么大的狂风暴雨。
原来大王是要承担这么大的压力和责任吗?
上一篇:斗罗:系统早来万年,我虐爆唐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