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442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原本像韩国赵国那样,哪怕是打不过也能保有家族富贵,现在可好,天知道秦国还让不让投降啊!

  至于燕丹,他被监禁在监牢中。

  在得知刺杀失败后,他直接呕血昏厥,陷入了绝望。

  苦心谋划,赌上了一切。

  可是,依旧是赌输了。

  为什么?为什么?!

  上天何其不公啊!

  燕王喜派人来抓他,他原本想逃,但是最后深叹一口气,放弃了抵抗,也放弃了逃跑。

  天下之大还能逃到哪里去?他不死这件事情是不可能了结的。

  所有亲卫侍从也全部和他一起被关入了监牢。

  短短几日,燕丹已经消瘦了太多,也白了半数的头发。

  屠龙的功亏一篑,让他的心气大受打击,现在即便还没有彻底一蹶不振,可是也真的绝望无力。

  他什么也没有辩解,事到如今,何必多说,既然做了,就要面对结果。

  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

  燕丹只给燕王喜上了一道奏表,写的全是如何抵御秦国的方略,让燕王喜不要抱有侥幸之心,全力抵御才是正途,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说。

  燕丹虽然被抓,但是他的太子妃剧蓉,和三个姬妾,以及他的二子二女都早已经送出蓟都,到了楚国南部偏僻之处悄悄安顿下来,燕丹让他们隐姓埋名,给他们留下了大笔财富,和几个绝对心腹。

  燕丹在送走荆轲,回到家蓟都的第一时间就做好了这个准备,反正如果自己安全,随时可以接回来妻儿,真有什么问题,自己一个人逃跑也方便。

  若真的不行,总还可以留下血脉。

  燕丹做的没错,很是谨慎。但是他担心人多目标大,根本没有告诉任何人,也完全没考虑带着荆轲的遗孀。

  或者说,燕丹就是拿高渐离等人当吸引燕王喜的靶子了,燕王喜一直在派人盯着他们。

  高渐离和妊峰,他们被抓的时候都还没收到任何消息,也不知道荆轲已经失败。

  虽然早就做好了,一旦收到荆轲失败的消息,立刻离开蓟都隐姓埋名。可是他们的动作都在燕王喜眼中,燕王喜不会放过这些筹码的。

  他们没有来得及收到任何消息,可以说是毫无准备,逃的机会都没有,在重兵之下又有家属拖累,轻松被擒。

  至于秦国这边,经过大半个月的忙碌,延瑾已经查明了一切,整理好了卷宗呈给了嬴政,就等嬴政定性了,想要把这件事情扩大到何等地步,一切都看嬴政的意思了。

  案件的调查非常简单,延瑾身为玄羽卫指挥使,嬴政心腹中的心腹,铁杆死忠,对于整体事件是全程知道的清清楚楚。

  所谓的查案就是走流程,更多的是把事情的经过理清楚,主要是一些细节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农家主动说明了鱼肠剑上毒药的来源。

  六指黑侠带着徐夫人夫妇上门说明了残虹的情况。

  这两家早就把锅甩的干干净净,农家的毒药,更是经过批准才给的。

  建信君屡次上表说明详情,但是都留中不发。

  最终公布这件极其恶劣,道德极其败坏事件的整体详情是:

  燕王喜不仁不义,无耻无信,背盟弃约,假借朝贺之名行刺杀之实。主使谋划者为燕王喜,实际操作者为其嫡子燕丹一手操办。

  寻得对大秦心怀怨怼的齐人荆轲和燕人秦舞阳,冒天下之大不韪,行大逆不道之事。

  刺客使用的武器,乃是某位暂时不方便透露姓名的赵国出身的高官贵胄提供的。

  可以确定的是,燕国和部分赵人有着颠覆大秦的阴谋。

  燕国更是早已联合魏国楚国准备合纵趁乱攻秦。

  当事情的详情公布出去以后,原本许多早就战战兢兢,整天求神问卜的人又又吓晕了过去,不知道多少人在喊完了。

  事情的经过已经查清了,那么,定性呢?

  嬴政并没有着急定性,故意让风再吹一会儿。

  嬴政并没有打算大开杀戒,杀戮永远不是目的,恰恰相反,无谓的杀戮会带来很多问题。

  自己的威严已经不需要再杀掉这么几只老鼠来展示了。

  但是该吓唬一下还是要吓一下的,顺便清理一下那些不识时务的。

  而且当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死定了,这时候不杀,也是获得忠诚的手段。

  这就是另类的开窗理论的实际应用。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使功不如使过。

  同样,这件事留着,暂且揭过去,完全可以等到以后需要的时候,再掀出来大开杀戒。

  如今赵人刚刚归附,没必要对赵人大开杀戒,这会让原本形势大好的融合瞬间变得一团糟糕。

  虽然也确实有部分赵人心怀不轨,但不过是一些少数人,一些小角色。

  整体还是稳中向好的,现在施恩胜过示威。

  现在就先让风吹一吹,吓一吓就好。

  本身策划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合理合适的攻伐燕国,并且立威的理由。

  对赵人只是顺带敲打,可不是真的要对赵人也大开杀戒。

  赵人刚刚归附原本就会心里不安,民心未定,真把赵人逼的无路可走,只会出乱子。

  死几个该死的替死鬼就可以了,无限株连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很多人活着更有用。

  杀戮永远不是目的。

第566章 杀人诛心的谣言啊

  这段时间,无数的人对结果翘首以盼,既是恐惧又是期待,等死的滋味并不好受,尤其是不知道死还是不死。

  赵悼倡后这位娇媚的美妇人,整日里以泪洗面,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清瘦了不少,更显得楚楚可怜。

  她上表嬴政的陈情书,被留中不发,呈给嬴馨的笺表也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这恐怖的平静,充满了压抑,让她整日里惶惶不安。

  在知道案件详情后,当时又晕了一次。

  醒来后又立刻上表数封,只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已经濒临崩溃。

  无论是谁,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一个月,都承受不住,尤其是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全家都死。

  一点点侥幸的希望,就好似风中残烛,随时都会彻底熄灭。

  不止是赵悼倡后陷入了恐惧,所有赵人贵族都陷入了恐惧。

  原本他们融入大秦一切都挺好,虽然也有些不满,也有损失,但是比起来全家都死,这些算是不值一提。

  秦王又没有把他们变成二等人,一切都是一视同仁,无论怎么算都比那些泥腿子好太多,只要用心做事,这么庞大的帝国总是有机会的,完全没必要拼命啊!

  真会拼命的,也等不到今天了。

  即便是那些心怀故国的人,不想为大秦效力的人,也完全没想过直接造反,毕竟那太极端了。大不了暂时逃往他国,或者归隐乡野,也没必要做这么极端的事情啊。

  这到底是谁啊?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想着去颠覆大秦,你又成功不了,这不把大家全害死了吗?这要牵扯多少人啊?

  即便是底层的赵人百姓,现在也是惶惶不安,原本他们融入大秦也是享受同样的秦人待遇,虽然还有一点差别,但那也只是关于参军以及当官儿的区别,几年之后自然都是一样的。

  除此以外,其他的生活可比原先身为赵人可要好太多了,怀念故国的实在没几个人。

  但是现在那些贵人,竟然阴谋颠覆大秦,刺杀圣君,如此一来,如果秦王暴怒,改变了对赵人的政策,可如何是好?

  刚过上几天好日子,就要一去不复返,这,造孽啊!

  唯有建信君,现在心如死灰。

  反抗是不可能的,原先赵国的所有高官贵胄,在刺杀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全部被严密看管,想要殊死一搏都不可能,反而会坐实了颠覆秦国的阴谋。

  这段时间建信君已经想明白了,在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后,想明白了。

  秦王的态度不是想要杀人的态度,否则大家就不是被看管了,直接就被投入大狱了。

  秦王是想要敲打赵人,同时施恩赵人。

  建信君惨然一笑,是啊,自从公主成为大秦王后,这段时间,许多赵人官员士子是有些躁动了。而且有些人也确实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真的有些人心怀不满,暗地里捣乱。

  哪怕没有造反的能力和胆量,可是这逆反的态度已经足够秦王厌烦了。

  这件事情充满了巧合,巧合的完全就是一场谋划,没有人会相信其中真的只是巧合而没有阴谋。

  大秦只需要随便抓一些不配合的杀掉,哪怕原先真的有一些阴谋对抗秦国的小团体,经此一事后,也会互不信任。

  毕竟这么大的事都不商量一声,还能有什么信任度可言?

  建信君确定,秦王不会大开杀戒,但是肯定也会杀一批。

  而如果不想连累到太后和大王,那自己就是最好的祭品,死到自己这一层就够了,恰恰好。

  建信君又一次想到了郭开,这一切和郭开肯定脱不了干系。

  他教唆太后去向王后要来鱼肠剑,可是最后却是自己去卖了鱼肠剑。

  郭开,你也意识到我知道了一些不应该知道的事吗?

  建信君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当然,不是等死,必须主动去死,用死证明清白,这样秦王才能顺水推舟的结束事件,而太后和大王才能安全。

  只有自己主动寻求体面,大家才能都体面。

  建信君写了最后一封陈情表,只等呈上。

  同样给郭开留了最后一封信,信上很简单,只求郭开看在赵国三代为臣的情分上,看在孝成王与先王的恩遇上,照顾好先王最后的血裔。

  关于郭开其他的事,建信君一个字也没给别人说,无论跟谁说都是害了对方,也是害了太后和大王。

  同样只有什么都不说,维护好郭开的形象,也许郭开还有一些恻隐之心,良心未泯,会好好照顾太后和大王。

  建信君最后给赵悼倡后留了一封信,信中再三请求赵悼倡后以后一定要低调行事,不要参与任何是非,以自保为上,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与秦王为敌,秦王太可怕了,绝不可为敌。

  且不说建信君已经做好赴死的准备,嬴馨只感觉天都要塌了。

  她无法确定是否真的有赵国旧臣阴谋颠覆大秦,甚至无法确定自家嫂嫂是否有参与,或者是否知情。

  但是她知道,现在这情况对自己太不妙了。

  自从出现刺杀之事,无论前朝还是后宫,谣言四起,简直就是要杀人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