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关
杨沅的“假期”快结束了。
这一天,他正履行承诺,带着花音、小奈,乘着画舫游西湖。
花音、小奈,一左一右喂着他水果。
至于姬香,姬香不听话,刚才又顶撞他了,现在正被他勒令蹲在桌下,反思顶嘴的后果。
吏部把一百五十七名新科举人的任命安排,已经提交了众宰执。
众宰执群议通过以后,便递呈给了官家。
官家看到这份任命奏本的时候,鹅王赵璩正在进宫。
宰执队伍里有杨存中和张浚,自然会提前透露消息给他。
这也不算违背规矩,晋王是“总领御前参政,参决军国政事”,他有资格知道此事,并且参与此事。
他不签押副署,这道任命诏书一样无效。
赵瑗接到奏本,首先就去看一甲三人的任命。
这其中风头最盛的杨沅,任命上肯定会有波折,对此赵瑗已经有所准备。
但是展开奏本一看,赵瑗还是吃了一惊。
吏部竟然任命杨沅为建康府通判,宰执们竟然也同意了。
建康府……那地方当然不差,它是大宋行都、东南重镇,仅次于国都的重要所在。
正所谓,国家之根本在东南,东南之根本在建康。
雄山为城,长江为池,舟车漕运,数路辐凑,乃今日之关中、河内也。
可它毕竟不是国都,状元一向是要留任都城的,这是把杨沅踢出了中心圈子?
赵瑗顿时心中火起,这是在安排杨沅的去处吗?这是在向他这个刚刚登基的皇帝亮出锋利的爪牙。
如果这一次他退让了,君王之威何在?必然助长他们的威势,以后更加肆无忌惮。
就在这时,鹅王殿下拉拉着大脸,怒气冲冲地进宫来了。
兄弟二人商议一番,便召开了“御前会议”。
不过,两位宰相还有魏良臣、汤思退坚执己见。
他们认为,大宋的国都在汴梁,临安只是“行在”,所以谈不上不让状元在京城任职。
建康是大宋的陪都,临安还没有成为“行在”的时候,建康就是陪都,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
而他们要任命杨沅去建康的原因是:秦桧经营建康多年,有意把他曾经任职的这个地方打造成退路所在。
因此,秦桧在建康党羽众多。
虽然上次镇江知府王循友昏了头,上书谏议,请求为秦桧加九锡,被正在密谋香积寺之变,作贼心虚的秦桧“大义灭亲”,把他给贬谪到柳州去了。
但秦桧换上去的建康府知府人选,仍旧是他的人。
再加上秦桧党羽是建康“措置”,江东马步军副总管丁禩是他的大管家。
如今这些人虽然受到了清算,可谁知还有没有没挖出来的?
而且很多新的官员都是刚去建康赴任的,根基太浅。
这时把状元郎调过去做建康府的二把手,这是委以重任,有何不妥?
赵璩才不管他妥不妥,他就知道,这是给杨沅颜色看,要把他踢出朝廷。
在那儿待久了,在朝中的影响力自然会降低很多。
赵璩要让杨沅做秘书省校书郎,他就要,他就要。
御前会议上,官家、晋王、枢密使杨存中、参知政事张浚,认为杨沅该留任临安。
万俟卨、沈该两位宰相,参知政事魏良臣、汤思退,认为杨沅该去建康府主持大局。
四票对四票。
赵瑗就想搞个“御前扩大会议”,把六部尚书找来一同商议此事。
不过,六部尚书里边,吏、户、刑三部是跟沈该一个鼻孔出气的,剩下礼、兵、工三部,这还是三票对三票,势均力敌啊。
赵瑗刚刚登基,就不好在一半的朝廷重臣坚决反对的情况下一意孤行。
万俟卨想让杨沅去建康清理秦桧余党,鹅王想让杨沅去秘书省校阅图书,两下里争执不下。
杨存中就提了个折衷的建议,让杨沅去国子监任个监丞,教书去。
学政官嘛,虽然留在临安,于政务也影响不了什么。
可是万俟卨和沈该何等老辣,你先把他留在临安,回头再调整职务,那不还是一样?
要对一个学政官做调整还是很容易的,不像去地方任职,没有太充足的理由,就不能轻易调动。
所以,他们还是坚决反对,把杨存中喷了个狗血淋头。
双方正各不相让之际,边陲忽然传来紧急军情:金国频繁调动兵马,蔡州(汝南)地区已集结重兵,似有所图。
朝廷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第426章 杨沅弄潮
在有心人推波助澜之下,金国聚兵百万,不日挥军南下,渡长江、破临安的消息,便迅速在民间传开了。
当年经历过金人南渡战乱一幕的百姓,很多还在世。
经过他们心有余悸的描述,关于金人是如何的凶残可怖,也以种种夸张的传言在坊巷间流传开来。
临安的大街小巷,一夜之间便出现了许多“揭贴”。
这种大字报的宣传方式,是唐末农民军率先发明的,用以宣传他们的主张,控诉对方的罪恶。动摇、瓦解敌军,争取民意。
到了宋代的时候,国与国之间也用上了这种手段。
这些“揭贴”,就是金国潜伏在宋国谍探的手笔。
他们在“揭贴”上夸大金人武力的强大,描绘金人一旦南下会造成的可怕后果,矛头直指杨沅这个新科状元。
他们在“揭贴”上说,就是因为宋国的新科状元在殿试时大放厥词,激怒了金国皇帝,金国皇帝才决定对宋国晓以颜色。
他们号召万民请命,请大宋天子诛杀杨沅以谢天下。
台谏官们又嗨了,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各种弹劾杨沅的奏章如雪片一般飞进宫去。
找不到杨沅的把柄?
没关系,我们是台谏官,可以风闻奏事啊,反正瞎编也不会被追究。
之前没有对杨沅滥用这个权利,不是因为他当时正处于状元光环的“无敌”状态么?
现在状元热度差不多也过去了,开整。
于是攻击杨沅个人品行的、贪污受贿的、假公济私的,各种不着边际的罪名纷至沓来。
实在想不出可以编排他什么罪名的,就找些别的犯官的恶行,移植到他身上。
于是捕风捉影之下,小青棠就被传成了丹娘的亲生女儿,根本不顾她们二人只相差六岁的事实。
然后就编排杨沅有悖伦常,与这对母女有染。
宋朝士大夫们风花雪月那是名士风流,算不得罪过。
但有悖伦常就是大罪了。
欧阳修、朱熹都曾被人造谣,说他们与儿媳有染。
杨沅很荣幸地在还没有正式踏入政坛时,就享受了一回同样的待遇。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
也确实会有人很容易就被人云亦云所左右。
所以,民间还真不乏对杨沅的骂声,甚至还有人去仁美坊,想往状元牌坊上扔狗屎。
幸好被仁美坊的百姓看见了,本坊出了个“三元及第”,房价都涨了四成你知道吗?
敢坏我仁美坊的风水!
那人准备的一泡狗屎,被愤怒的仁美坊百姓糊了他一脸,仓惶而去,“壮志未酬”。
不过,大宋百姓更不乏血勇之辈。
尤其是南渡的一代移民现在大部分都还在世,他们尤其痛恨金人,希望收复故土。
所以,慷慨激昂、呼吁一战的声浪更是此起彼伏。
国子监、太学的学生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请愿乞战行动。
新科榜眼萧毅然,组织了七十一位新科进士,联名上书请求应战。
因为杨沅正被台谏官们疯狂针对,他没有找杨沅,而是自己牵头,其实也有帮杨沅分担火力的意思。
……
仁美坊杨家大宅里,此时却是另一番景象。
小花厅里,青棠委委屈屈地跪在蒲团上,双手揪着耳朵,耷拉着眉眼。
丹娘手里拿着个鸡毛掸子,没好气地正在责骂她。
“臭丫头,口无遮拦的整天乱叫。现在知道后果了吧?”
丹娘越说越气,抡起鸡毛掸子,照着她屁股就来了一下。
“哎哟~”
“如果不是你整天乱叫,那些御史言官怎么会编排出二郎有悖伦常的事儿来。”
青棠扁着嘴儿道:“老爷喜欢人家这么叫嘛。”
丹娘瞪起了杏眼道:“喜欢你叫,你不会私下里叫啊?当着外人乱叫什么!”
“哦,人家知道了嘛,以后私下里叫就是了。”
“私……,我在跟你说什么啊,都被你带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