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838章

作者:月关

  毕竟是他有把柄在肖鸿基手上,如果不给钱,他就永远是被动的一方。

  所以,在肖鸿基坚辞不受的情况下,李建武就把主意打到了他的侍妾身上。

  肖鸿基的这个侍妾便瞒着他收下了李建武的馈赠,那是一幢绸缎铺子。

  肖鸿基听到这个消息,目瞪口呆半晌,苍白的脸色突然涨的通红,一口老血差点儿喷出来。

  按照《皇宋刑统》,直系亲属因为官员本人的权力而收受的贿赂,即便官员本人毫不知情,也一样有罪,只是比照直接受贿会减一等处罚。

  而且,他的侍妾收了李建武的好处,也就证明他之前对此案的处理,并不是秉公而断,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意包庇。

  等肖鸿基从二堂出来,已经是面如土色。

  被卢承泽提去继续讯问的李建武,与被押解下去的肖鸿基在天井里碰了个正着。

  看到被司狱署的差官押解着,如丧考妣的肖鸿基,李建武不禁暗暗庆幸:“老肖果然出事了,幸亏我抢先一步,主动举告了他!”

  ……

  方老太爷带着方虎、方蛟,从临安县离开,便去了临安府。

  临安府这边,已经提前收到徐知县送来的消息了。

  这桩葫芦案发生的时候,现任临安府尹乔贞和通判汪紫瑞、李净尘都还不曾走马上任。

  那是前任府尹曹泳断的案子。

  已经被都察院抓走的刘以观,当时任司法参军事,也曾参与其中。

  但临安府现任的一正两副三位大官人,谁也不曾参与此事,又有谁愿意揽这一摊子麻烦呢?

  不要说沾不溜丢的乔老爷了,汪通判和李通判也一样不愿意。

  恰好原本负责司法口的刘以观已经进去了,而继任者还没委派。

  所以方老太爷一家三口的状子,连临安府的大门都没递进去,就被扔出来了。

  叶学士派来的人微微一笑,临安府的反应,早在他们的预判之中。

  原本租来的牛车还没退掉呢,直接把方老太爷搀上车,一行人便又奔了晋王府。

  方氏族亲三人,跪堵在晋王府大门口,扯开白布横幅,大声哭诉朝廷大臣奸人遗孀、谋人遗产。

  这等消息本就非常吸引眼球,更何况杨沅两个字比控诉横幅上其他的字大了一倍不止。

  顷刻间,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消息便轰传开去。

  直学士吕柱维、叶荃及其党羽等此事一传开,马上就把弹议奏章递了上去。

  这一次,他们不是递交给监国,而是递交给众参政。

  一章劾,杨沅宠妾的父母兄弟横尸杨府门前。

  一章劾,杨沅置“拈花小筑”以藏娇,私蓄胡姬蕃娃二十数人,大逞私欲,伤风败德。

  果然如杨沅所料,这幢宅子是当时的临安府尹曹泳,找户部尚书特事特办给办理的过户。

  为了避免扩大化,把户部推到杨沅一边,所以对于“拈花小筑”的来历,他们绝口不提。

  一章刻,杨沅被抓入临安狱期间,在牢中享受特权,完全不似一个坐监的嫌犯。

  而且,还有小轿载少女入监,与之同处一室时,四下便张挂了布幔,这一男一女在其中做何勾当,不言而喻。

  这就有点恶心人了,嘉国小公主什么身份,而且小小年纪。

  他们知道那是嘉国公主,却佯作不知其人身份,义愤填膺进行弹劾。

  他们料想皇室为了小公主的清誉着想,绝对不敢公开“入监听书”的少女身份。

  既便公开了也不打紧,谣言一旦传开,再想辟谣所花费的气力何止十倍。

  到那时候,他们的目的早就达成了。

  一章又劾,杨沅与地方大臣过从甚密,该地方大员为了谗附杨沅,竟将爱女送到杨沅身边。

  杨沅当时就是怕把李凤娘养在自己府上会招来闲话,才让她去“拈花小筑”住下,随贝儿学习骑射。

  但是人家就是想“鸡蛋里挑骨头”的时候,你又如何能够避免?

  现在他们已经把“拈花小筑”编排成杨沅金屋藏娇之地,住在那儿的李凤娘自然也不能幸免,被硬生生编排了进去。

  李凤娘正在兴冲冲返京的路上,什么都还不知道呢,已然躺枪了。

  一道道奏章送到了众参执的公署,作为参政之首,汤思退立即请来众参政商议此事。

  汤思退也知道,这些弹劾虽然看着有鼻子有眼的,不过想就此扳倒杨沅,让他去坐冷板凳,还是有些困难的。

  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各参政觉得可以接受的意见:外调。

  既然关于杨沅的非议如此之多,既然杨沅私通新金的疑虑不能消除,又不好寒了功臣之心,那么,不如把他调去地方任一方正印官,以息争议。

  比如……泉州。

  泉州知府三年任满,当地百姓上了万人书挽留,朝廷本来是想再许他干上一任的。

  这时为了妥善安置杨沅,汤思退就提议让杨沅去泉州做知府。

  不到三十岁的上州知府,的确罕见,但是加上他三元及第的状元光环,再加上他的赫赫功劳,而且他的京官已经做到了五品,似乎……

  主政一方,也不是不可以接受了。

  众参政听了,都觉得这个处理方案充分考虑到了方方面面,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对杨沅来说,这也不亏,而是赚了。

  都察院如果配员满额的话,在杨沅上面还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他是第五号人物。

  哪怕平级迁任泉州知府,那他也是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在整个泉州唯我独尊。

  让他做一任知府,就能升到上州知府的最高品级--四品官。

  这样一来,出京三年,不管是资历、政绩、官品全都攒足了,后期再想升迁,便是一片坦途。

  因为京官要想继续往上升,都是需要有地方主政履历的,这一步杨沅早晚要走。

  可他以后却未必还能找到泉州这种躺着都能攒政绩的好地方。

  所以,对此安排,杨沅应该也会欣然应允才是。

  众参政一番推敲,觉得毫无问题了,便一起去见宰相沈该,要求监国“便殿议政”。

  这就相当于皇帝就某一问题召开的御前会议,召集宰相、执政、枢密院、六部等中枢大员,共同商议决定。

  沈相也已首肯,晋王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所以翌日一早,晋王便摆仪仗,出王府,前往皇宫便殿,与中枢大臣们议事。

  这边仪仗尚未出发,门前侍卫就把方老太爷一家三口给轰到对面巷子里去了。

  他们自然是不敢触怒王爷,阻止王爷出巡的,乖乖卷起席子铺盖和声讨杨沅的旗幡、梆子,便去了巷中回避。

  等王爷出去了,他们又到王府门前继续哭诉叫骂。

  他们是来请愿的,叫骂的也是杨沅而不是晋王。

  这么多双眼睛看着,晋王府自然不好对他们动手。

  赵璩从正门上朝去了,嘉国公主则从侧门悄然进了王府。

  经过这段时间的调理,小公主两腮有肉了,脸上也有了血色,再也不是那副一碰就碎的瓷娃娃模样。

  这里边既有针炙、推拿的功劳,有药膳调理的功劳,也有正常饮食尤其是情绪改善的原因。

  小小年纪,被人如临大敌地保护着,这也不许,那也不让,什么毛病没有的孩子也要困出一身病来,何况是她。

  太皇太后把嘉国小公主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官家和皇后回来后,看到女儿这般变化,必然欢喜。

  所以,太皇太后便不再约束小公主出入宫闱。

  小公主的玩心也野了,而且她其实不大爱来晋王府,对她还说,还是杨家好玩。

  不过,长公主进宫向太皇太后问安的时候,已经告诉过她,这几日杨家有亲眷过世,在办丧事,不方便过去。

  其实鹿溪这么说只是个借口,主要是因为骆药师居然是个刺客,那么他还有没有同党安插在杨府周围,现在还不得而知。

  而且吏部现在对杨沅正疯狂发击,风口浪尖上不便让小公主过去,万一碰上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殊为不美。

  嘉国公主把鹿溪的理由当了真,既然杨府近来不方便去,宫里又实在无聊,那晋王府就成了她的唯一选择。

  ……

  今日“便殿议政”的事,杨沅自然是提前知道了,晋王第一时间就派人与他通气了。

  坦白讲,对于这个泉州知府这个职位,杨沅是挺眼馋的。

  主政一方,整个泉州一言而决,不比在都察院做个五把手强?

  而且,主政地方的履历,是继续升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考量条件。

  可主政地方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政绩!

  然而,泉州作为大宋的重要出海口,这个政绩太好拿了。

  他去了泉州,就算什么都不做,只管倚红偎翠,逍遥三载,官员考功的三档九品考评,他也能年年拿第一档的考功。

  三年任期,年年一等,任满必然升迁。

  那他俨然就成了一个小“汤思退”,甚至从年龄上来说,他比汤思退更加耀眼,说不定刚过而立之年,就能成为当朝执政。

  只是,眼热了半晌,他还是狠狠心,放下了这个诱惑。

  如果只从个人前程的角度考虑,他顺水推舟去泉州赴任,便是最好的选择。

  但他考虑的从来都不只是个人的前程。

  这个篓,他已经快编好了,该收口了。

  那些臭鱼烂虾,也该往里边装一装了。

  这个时候,他怎么舍得走?

  汤思退领众参政去见了沈该,向监国请求“便殿议政”的是这位首相。

  也就是说,沈该显然也同意了汤思退等人的解决办法。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